扫码打开虎嗅APP
来源:蹦迪班长
作者:文艺委员&班长
最近有人问我“4536251”是什么意思,这让我颇感惊讶。本以为李志向《明日之子》维权一事的热度已经下降了,但竟然还有人关心这个乐理问题,我不禁感叹,音乐的春天到了!
“4536251”因《明日之子》成为热梗,百度搜索指数一度骤升
于是我赶紧简明扼要回答了这个问题:“4536251”是流行歌曲最常用的和弦套路,其他还有“1645”“17654325”等,练好这几个,基本就能搞定很多流行歌曲、民谣歌曲的即兴伴奏了。像《突然好想你》《可惜不是你》《会呼吸的痛》《爱如潮水》等等,都可以用“4536251”进行演奏。
网易云音乐已经有多个“4536251”歌单
现在这一串数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称呼那些非专业歌手。
答完问题后,我回忆了一下李袁杰因为不懂乐理在《明日之子》上被淘汰的过程,随后发现:如果你好好观察这些不懂乐理的网络大热歌曲“创作者”,再回头看看过去十几里那些网络神曲生产者,然后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现如今,成为一名音乐人的门槛竟然是如此之低。
不懂和弦级数有多业余?
在节目中,华晨宇老师想考一考选手的创新能力,让李袁杰来一段古风即兴,不弹“4536251”,弹6级。
本以为节目会按照套路进行下去——
第一步:选手按照花老师的要求弹着和弦,完成了一段古风即兴;
第二步:花老师称赞“还不错哦!”然后自己也把以前写的还没发表的作品拿出来“即兴”一番;
第三步:众人惊呼花老师好棒!吴青峰老师回心转意,说:“欢迎你加入我的战队!”
总之最后的结局当然是这个样子的:大家开心地笑了……
毕竟是娱乐节目,这样的套路太常见了。要知道,某些真人秀节目,甚至连明星说的一个“啊”字后面该是问号还是感叹号,用什么语气说,都是在台本上写好的。
然而李袁杰同学却不按套路出牌,表示不知道6级和弦为何物。
“国风原创小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啥是6级
看到这里我震惊了!毕竟我这个自学吉他3天的场外观众也知道每个调的6级和弦。假如我在,甚至可以和花老师谈笑风生一番:
花老师,您听的调稍微有点小错误哦,李袁杰刚刚变调夹加在3品用C调指法,吉他是标准调弦,所以弹的是bE调不是D调。您想要D调的6级和弦也就是Bm和弦,那不知您想要原位的6级和弦还是转位的6级和弦呢?我感觉第二转位在古风歌曲中会更好听一点点呢!
到此,花老师一定会开心地告诉我:不用弹了,欢迎加入我的战队!
可惜李袁杰却只是一脸茫然地说:“这个我是真的不知道。”
就连李宇春老师也不禁迷茫了:“他的歌曲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家春春也蒙了
可以肯定的是,花老师和春春老师并没有为难李袁杰。如果说《明日之子》是高考作文的话,那么6级和弦基本就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看图说话,连小学三年级的300字作文都算不上。
结果李袁杰连看图说话都不会!而且他还自称是作家!这不扯呢吗?
B站这位网友的例子也很到位
他的歌曲是怎么写出来的?
按照李袁杰自己的解释,他是因为家里人不支持他学音乐,便自学了四年吉他。
可是,四年了,而且还用吉他写歌,竟然不知道和弦级数,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就连中学里用吉他撩妹的小男生们也无法理解。
看了李袁杰在《明日之子》上的完整表演后,我感觉华晨宇老师对他的批评还是太客气了。好歹也是上了关注度很高的综艺节目,演唱的时候用的和弦和节奏型却特别简单,简单到我在地下通道卖唱时都不好意思用,觉得愧对路人。
所以我打心眼里觉得,这样一个所谓的“创作人”到底有几斤几两,已经一目了然。
网上有很多分析《离人愁》涉嫌抄袭的视频
其实,李袁杰的“作品”《离人愁》火了之后,网络上便有了争议。有网友用视频解释了李袁杰是如何将这首歌嫁接完成的,并给他起了个“音乐鬼裁”的响亮绰号。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和几首歌旋律明显重合就是他有意抄袭,更大的可能是他听多了几首歌之后,在“创作”时不经意就写出了相同的旋律。而这就是他嘴里的“原创”。
这种经历我也有过,录下一段自己哼出的挺好听的旋律,过几天发现原来和某首歌高度重合,然后赶紧删掉……
但问题在于,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低劣作品,如今却能收获如此高的传唱度。
曾经的网络歌手们
早在2001年,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凭借病毒一般的Flash动画火遍全网,开启了网络歌曲的时代。2004年,庞龙的《两只蝴蝶》、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更是如洪水一般席卷互联网、音像店、理发店、一元店二元店,标志着网络神曲黄金年代的到来。
不得不说,从一开始,绝大多数的网络歌手就被主流乐坛冠以低俗、劣质的标签,和今天的小清新网络歌曲完全是两个极端。徐沛东、闫肃等老一代音乐人还公开抵制过网络歌曲。
但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下早期网络歌手的背景,就会发现,至少在基本的乐理层面,他们不会像今天的李袁杰们那么经不起考验。
雪村曾就读于北大德语系,从1994年开始便从事音乐制作;庞龙是沈阳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杨臣刚1998年到2000年师从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学习专业作曲;香香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就连郑源、六哲、欢子这样的“乡村非主流”,也曾在星海音乐学院(或附中)学习过。
雪村是北大肄业生,关于他的故事班长将在下一篇文章里详谈
庞龙是沈阳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喜欢钟立风、周云蓬、陈鸿宇的歌
而且杨臣刚在成名之前,喜欢演唱Metallica的作品,还曾在草莓音乐节演唱过流行金属版的《老鼠爱大米》;而李袁杰参加《明日之子》时,却说自己一点也不了解说唱,还把Rapper说成了Popper,可见其音乐阅历之匮乏。
杨臣刚喜欢重金属,爱翻唱Metallica。图片来源:网易娱乐
李袁杰把Rapper说成是Popper
曾经的网络歌手们,抛开音乐俗不俗不说,至少在乐理层面是过得去的,不存在不知道D调6级和弦的可能性。可以说做更通俗甚至有低俗之嫌的音乐,是他们主动“下沉”的选择。
到了今天,从我自学吉他的经历来看,原以为随着学习渠道的增加,乐理知识在对音乐稍有兴趣的人群中普及理应更容易才对,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啊!今天全网播放超过15亿次的音乐竟然出自完全不懂乐理的人之手。
即便不谈《离人愁》的旋律,只看它的歌词,这也是一首拙劣之作。
很多喜欢这首歌的人,都被李袁杰堆砌的辞藻所蒙蔽,不求甚解,所以被这么一首low歌勾起了无病呻吟的情绪,洗了自己的脑袋。
比如第一句:春去白了华发,“华发”,本就是指白发。翻译过来就是:春天逝去了,我的白发白了——很明显的病句。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老夫子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哪怕李袁杰熟背中学时代的古诗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至少可以改成“春去生了华发”。
而高潮部分的“梦里殇此情高几楼”,这句更是把古字错用、滥用。“殇”的本义是指未成年人的死亡,或为国战死,如“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李袁杰这种用法,说明他根本没弄懂“殇”的意思,纯属滥用。
除了“殇”,《离人愁》还用了大量的“断肠”“思量”“衷肠”这些常用的“国风”词,究其本质,与苦情网络歌曲中常见的“伤悲”“心碎”“流泪”“滋味”“机会”“睡”并无不同,是管用的套路用词。有水准的国风音乐人,比如河图、Hita,都不会这么干,所以李袁杰一直没有得到国风圈的承认。
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好好读过唐诗宋词的人,多会本能地反感这种空洞的辞藻。吴青峰老师也说自己没有被打动。
吴青峰老师表示你这个作品不行
但是与网络苦情歌曲坦坦荡荡的low相比,李袁杰还称自己是“原创国风”,面对吴青峰对其音乐水平不足的质疑,他第一反应是吴青峰老师不懂“国风”,然后拿“国风”的幌子来拯救自己,坚称“要让同龄人知道国风、中国风是很好的”。
李袁杰装逼现场,认为自己肩负着普及“中国风”的重任
不需要李袁杰强调,中国风当然是很好的,而且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做普及,很多大众作品都是中国风:
80年代TVB武侠剧的主题曲《铁血丹心》《两忘烟水里》,90年代黄霑的《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2000年以后陶喆的《Susan说》,周杰伦的《青花瓷》等等。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风和民谣一样,并不需要特别标榜自己,只要作品好就能流行起来,并不是什么难懂的、需要科普的、只有一部分人关注的小众音乐。
那么李袁杰这种旋律靠“借鉴”、写词靠拼凑的选手,为什么说自己是“国风”?其实就是找个传统文化的大帽子往自己脑袋上扣而已,想通过这个帽子给自己加分,把自己包装成大熊猫,像个濒危动物一样寻求保护与认同。
但是想往传统文化上靠,至少得先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吧?连“华发”“殇”都没弄明白,就以“国风原创小生”的名号出来混江湖了。
什么叫装逼?我的定义是:外在表现与实际内涵不匹配,就叫装逼。李袁杰用“国风”来掩盖本质上极为拙劣的作品,就是赤裸裸的装逼。
但是为什么这首水平低劣的“国风”能成为一首全网播放量破15亿的大热作品?为什么李袁杰这种中学语文都没学好的人能在各大音乐平台里被追捧?
更讽刺的是,为自媒体提供了无数10万+素材的窦唯,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新民乐的创作,凭借《雨吁》《暮良文王》《镜花缘记》《东游记》《天真君公》《山水清音图》等等专辑,为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做了大量先锋性的实验,是真正地在钻研“中国风”。但这些作品在各大音乐平台的评论量,却不及这么李袁杰这么一首标榜着“中国风”的烂歌。
窦唯的新民乐作品评论寥寥
别让low货成为主流
每个人都活在这个时代里,李袁杰也同样如此,他的出现并非个例。有抄袭甚至偷窃嫌疑的“抖音神曲”和“原创音乐人”大有人在。
比如徐秉龙的《白羊》,在抖音上一度冲到前10,但有人爆料这首歌的歌词是他室友写的;比如《红昭愿》,也是在抖音上大火的古风作品,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白雪歌》,和“贝嫂”维多利亚在2001年发布的歌曲《Midnihgt Fantasy》相似度极高。
网友对《红昭愿》的评价
瓜子视频对《红昭愿》涉嫌抄袭的分析
即便是李荣浩,这种代表着大陆乐坛原创力量的专业音乐人,也曾被曝出了涉嫌抄袭。
近些年,音乐传播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04年左右的彩铃,到之后的MP3下载网站、再到智能手机时代的各大音乐APP,乃至现在的快手、抖音,这些渠道不像传统的电视MTV、广播电台音乐节目那样,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
客观来说,数字音乐渠道与传统音乐渠道并无善恶之别。但数字音乐传播渠道的崛起,使得传统唱片行业的体系彻底崩溃。此前,卖唱片尚能盈利的时候,歌手出张好专辑就能赚到钱,至于搞不搞演出,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和唱片公司手里。
2014年中国音乐行业市场结构,实体唱片市场规模占比只有6.1%
但是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内地实体唱片产值规模约为6个亿,同比下降约5.4%;而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超过了490亿,是实体唱片的82倍。
所以马不停蹄地搞全国演唱会,已成为歌星们最重要的赚钱方式;参加音乐节目当评委或者玩微博段子、搞搞直播,成为歌星们维持自己人气的最有效手段。但这么一搞,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出专辑呢?
就连凭借《成都》大火了一阵的赵雷,也因为商业压力安排了过多的演唱会,导致他在演出时直接崩溃了。
停不下来的演唱会消耗着音乐人的精力与灵感
真正踏踏实实做音乐、出专辑的年轻音乐人也是有的,比如梁博。但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好声音夺冠后没有选择接广告、跑商演的他,因为曝光率骤降,被拿出来与接了百事广告一时风光无限的亚军吴莫愁相比,被很多媒体嘲笑了一番。“梁博是‘凉茶’儿子”这种谣言,现在还有不少人信。
梁博在美国制作第一张个人专辑时,曾在街头即兴表演,结果被媒体炒作为“落魄凄惨”
梁博的专辑封面曾被天佑抄袭,他的作品也被某MC冒名顶替
而大众再一次重点关注梁博,也是通过《歌手》这样的音乐节目。但他最流行的作品《男孩》,热度却也不及《离人愁》之类的无营养烂作。
梁博至今为止最火的作品《男孩》在网易评论数为7万,而《离人愁》则为10万
总之很多现象表明:闷声搞创作的“性价比”,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低了。这个时代,对于烂的东西实在是太友好,而对低调的人又充满着种种偏见。流量为王,谁火谁有理。
所以很多人都在感慨,每次去KTV唱歌,唱的都是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歌——这不是少部分人怀旧、厚古薄今的情结导致的,而是传统音乐产能骤减的结果。即便是《中国好声音》《歌手》这些最火的音乐节目,老歌占据的比例也是相当高。
当做唱片、做原创音乐不再像以前那样赚钱时,也就很难再出现黄霑、罗大佑、李宗盛、林夕、方文山乃至许巍、朴树这样能够成为主流的优秀音乐人了。他们的淡出,带走的是一个回不来的、如大唐一般“大千锦亮”的乐坛盛世。
如今再听《梦回唐朝》,对那个年代心存怀念的人,一定会有更多滋味:
今宵杯中映不出明月,霓虹闪烁歌舞升平。只因那五音不全的故事,木然唱和没人失落什么。
当老经典与年轻人渐行渐远时,并没有同样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能够接力,反而是李袁杰们依靠抖音这类新渠道,与年轻人们玩成一团。
华晨宇老师说得很对,但现实是,比流量他还可能输给对面的“原创音乐人”
更糟糕的一点在于,“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华晨宇说“观众一直在听这样的音乐,就以为这是标准的”,优质新原创的缺席,使得很多缺少审美能力的人根本没有对比的机会,也就无法甄别《离人愁》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了。
很多时候,我挺怀念全民听磁带、买CD,坐在电视机前看晚会的年代。不论你是北京的还是铁岭的,都蹲在电视前听《弯弯的月亮》;不论是一线城市的大姐姐还是十八线县级市的大哥哥,都拿出歌词本默写《涛声依旧》;不论是不再被包分配的大学生,还是进城找工作的小镇青年,觉得混不明白的时候,也都会哼哼几句《我是一只小小鸟》......
这些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作品,我们镇子里的叔叔阿姨当年都会唱。
那是一个“天涯共此曲”的时代,那时最主流的流行歌曲,还在讲述着真,散发着诗意,让人感受着美。
其实如果我们放眼整个移动互联网,就会发现:写不明白小学300字作文的人都可以干自媒体;会用美颜相机的人就能成为网红主播;所以不懂和弦级数的人成了音乐人,倒也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
谨以这篇文章向李袁杰这些假冒伪劣的“原创音乐人”开炮。不论有多少人在乎,我绝对不想这些low货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