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夏虫,原文头图:《江苏13太保算什么?在散装这事上,江西人敢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江西老表们,正在奋力一跃,企图拿回数百年前的荣光。
没有人能够想到,曾经的“阿卡林省”江西,如今已经逆天改命。从曾经的不沿海不沿边的尴尬位置,走向“四面逢源”,并踩在2023年的尾巴,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有350高铁的省份。
但更没想到的是,这些联通各地的高铁,在成为江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环江西富裕地区”一起玩的门票时,竟也在加速江西的“散装式发展”。
上饶向东,挤进长三角;
赣州向南,成为珠三角“北五环”;
萍乡向西,心系“长株潭”;
抚州联闽,承接海西经济区;
……
当别的中西部省份还在“强省会”战略中进退两难,江西竟然以一种诡异的离心发展姿态,亲自带队让各地市“各找金主”。
毕竟,昔日的虹吸“塌陷”窘境也可以变成“四面逢源”的地理优势,与其纠结南昌到底能不能成为发动机带动周边小弟,还不如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尝试一下“近富者富”的滋味。
江西,算是活明白了。
一、从被嘲笑到逆袭全国第一
十年前,央视一则报道厦深高铁通车的新闻,让一个本没有什么知名度的省份一夜成名。
东部省份基本都上马了高铁,连东北兄弟都有了,唯独环线内江西成了高铁的“真空地带”,在一片喜庆的黄色中,形成一抹显眼的“江西绿”。
至此,“环江西高铁圈”的说法一时流传全国。甚至还一度衍生出“环江西富裕带”、“环江西打工带”、“环江西相亲带”等一系列区域笑话。
但以上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过去的江西,你爱答不理;现在的江西,你高攀不起。
就在一个月前,江西凭借实力一举逆袭,不仅超过广东、山东、江苏等经济强省,还力压河南、湖北、安徽等传统高铁大省,抢先一步达成了市市通350高铁的成就。
12月27日,一条连接南昌-景德镇-安徽黄山的昌景黄高铁,正式通车。这条高铁线于南昌连接京港高铁,通过横岗联络线连通沪昆高铁、昌福铁路等,并在安徽黄山连接合福高铁和杭黄高铁。
这条高铁的通车,不仅仅推动南昌向“米”字型高铁枢纽再进一步,让江西跟长三角之间再添一条高铁通道,更结束了景德镇不通高铁的历史,顺利让江西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350高铁”的省份。
随着昌景黄高铁的开通,江西在高铁运营里程排行榜的位次,也由全国第八攀升至第六,将湖南、辽宁甩在后头。
都说“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时速350公里的最高级别高铁,更是全国各地砸锅卖铁都希望能够拥有的超级黄金通道。
为什么这个第一偏偏是江西?而不是2019年就提出市市通350高铁规划的广东?背后,地理位置依旧起决定性作用。
作为“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省份,江西毗邻长三角、大湾区、闽三角,还背靠长江城市群,而不像大湾区、长三角这些沿海省份,位于交通的末端位置。
说白了,当周边省份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急于互联互通,江西也便能够坐上顺风车。
因此,复盘一下江西的高铁建造史,就会发现这个省份比起“自我奋斗”,更多了一份“躺赢”的色彩。
或受益于“八纵八横”的全国性布局,或受益于周边省份互相连通的需求,一条条贯穿江西的高铁开始生长。
江西的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就得益于“八纵八横”的布局。
2014年,江西首次加入“高铁俱乐部”。沪昆高铁杭长段开通(穿过上饶、鹰潭、抚州、南昌、新余、宜春、萍乡等7个城市),江西成为“八纵八横”的重要一横,终结了省内东西相互不连通的历史。
江西也获得了东及上海,北上北京,南下广深的机会,终于能跟富裕邻居们开始对话;
2015年,江西又搭着合肥-福州高铁通车运营的便车,省内迎来了第二条高铁。但不同寻常的是,高铁穿过的并非南昌,而是赣东的上饶。
由此,上饶领先省会南昌两年多,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个十字型枢纽,江西多了一条路子北上进京。而真正的省会南昌,直到2017年才迎来了纵向高铁,堪堪赶上上饶的枢纽成就。
从省内城市开通高铁的优先级别来看,不难发现在江西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外部需求一度压过了内部需求。南昌这位“老大哥”,话语权几乎没有。
而中间历经赣瑞龙铁路、衢九铁路、昌赣铁路,乃至2021年赣深高铁的开通后,江西终于拥有了贯通全省的十字形高铁格局,摆脱了普铁时代的弱势地位。
从“环江西高铁网”的尴尬,到第四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再到如今的成就,江西无疑在高铁建设上实现了逆风翻盘。
二、真·散装江西
而当江西的高铁网开始联通多地,这些高铁也在逐渐加速江西的“散装”,为各地级市“离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放眼望去,周边六省省会个个都能吊打南昌
先是乘着沪昆高铁和杭昌高铁的便利,江西东部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
半个月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亲自率队赶赴浙苏沪,在跟这三地主要领导座谈交流时,就三次提出:“真诚希望支持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省内最高领导亲自带队,这个规格一点也不过分。毕竟,前有昔日穷兄弟安徽借力长三角起飞的先例,江西自然看得眼热。
在这个大背景下,以上饶为首的赣东北城市“江西身份”还在进一步模糊。
这座毗邻长三角的城市,已经成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还连续出了好几条规划,势在必得:
《“十四五”时期上饶市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规划》……
不仅如此,上饶还直接从上到下成立相关专班——上饶从市到各县(市、区)相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融入长三角工作领导小组,市直相关单位成立交通、科技、产业、人社等对接融入长三角工作专班;
并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2023年年初,江西省、上饶市两级发改委先后联合赴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等地积极沟通争取,终于让上饶成为唯一一个参会的长三角编外成员。如此破格殊荣,江西,不可谓不努力。
甚至曲线救国,联合打造衢饶示范区,直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走向跨省合作。
但当你以为江西只是想效仿安徽,复制一个向东融入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那就太简单了。江西,并不是举全省之力融入长三角,这座区位特殊的城市,它全都要。
除了向东对接长三角,以赣州为代表的赣南城市也在不遗余力地拥抱粤港澳大湾区。
在《江西省深度融入长珠闽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十四五”规划》中,江西明确写道:围绕中央苏区振兴战略,以赣州“三南”为“前沿阵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历史上赣州就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密切,在赣深高铁开通后甚至被称为深圳的“北五环”,毕竟,其高铁通车后跟深圳的距离已经与珠海无异。
还有,以抚州为代表的赣东城市也抱上了福建的大腿。
积极推进抚州、赣州、上饶、鹰潭四市与福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
此外,江西西部的萍乡,更是向西拥抱湖南,直接加入了长株潭都市圈,《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逐步列为长株潭都市圈正式成员。毕竟,长沙的GDP已经接近南昌的两倍。
目前,就等命途多舛的长沙-赣州高铁开建。届时,萍乡将与长沙半小时直达,更好地直接承接相关产业。
跟赣州被打趣为深圳北五环相类似的,萍乡也被誉为“湖南的编外城市”,民间对其“脱赣入湘”的打趣声也没停歇过。
简单来说,在别的中西部省份忙着强化强省会时,南昌虽然也高喊过“强省会”的口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非常实诚,让底下各大城市各找“金主”和发展出路。
向东、向西、向南,甚至向北,偏偏就是不向内。江西老表们,十个城市能有十一个心眼。
从这个层面来看,江西怕是比江苏更为散装,毕竟,江苏十三太保只是各自强大,江西各市却是个个“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主动迈出去的城市,基本都获益匪浅。
2023年前三季度中,江西11地市,仅有上饶(5.5%)、赣州(5.1%)、抚州(5.2%)三座深度对接长珠闽的城市,经济增速超过5%,其余城市则大多在3%以内徘徊。
更进一步来看,以长三角为例,盘一盘数据,就会发现江西老表们,已经逐步将长三角发展为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
江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江西全省共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资金2907.33亿元,占全省利用省外资金总额的34.33%,超过三分之一。
最关键的是,这些企业,还并非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覆盖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内的众多新兴产业,与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高度匹配。
不仅如此,江西跟长三角的民间接触也变得频繁,比如,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家上海名校名企参与江西6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组建。
其中,融“长”先锋队上饶,自然是承受了最多的雨露。而融入珠三角最深入也是最长久的赣州,已经连续多年经济增速排名全国前列。
光是在赣深高铁开通后的一年时间内,就吸引了数百家大湾区企业进驻,相关投资金额突破1700亿元;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占比达到70%,旅游收入突破1500亿元大关。
说到底,还是南昌这个省会不太强势,偏偏省里的弟兄们经济又发展得还都不错,各自资源禀赋都是个顶个的,拥矿自重就很正常。
另一边,尽管江西强省会的口号近几年来喊得震天响,但南昌的经济首位度还能不升反降,从2010年的22.9%降至2022年22.5%,也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从现实考虑来说,经济发展永远是最重要的,向发达地区寻求合作甚至主动融入,在近几年也越发常见,甚至成为一个潮流。
不说安徽全省向东,就连第三大经济强省山东,也直接在《山东国土规划》提出,支持菏泽、济宁、临沂、枣庄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不搞一城独大,江西这种特殊模式的崛起,或将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不一样的参考。
参考资料:
国民经略:大逆袭!“市市通350高铁”第一省,来了
江西发布:长三角企业,为何纷纷涌向江西?
城市进化论:对标安徽,江西何以突围?南昌学合肥,赣州超芜湖
当大分化时代来临,舆论撕裂,信息泛滥。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专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