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8-17 15:17

给《泰坦尼克号》做特效的那家公司,为啥凉了?


翻译 | 徐筝 

编辑 | Cai、费小丑

设计 | 温小昭


斯科特·罗斯(Scott Ross)的职业生涯始于1988年。当时的他在电脑合成特效的先锋公司工业光魔(ILM,Industrial Light & Magic)担任总管。1993年,他作为共同创始人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和斯坦·温斯顿(Stan Winston)创建了另一个行业先驱公司: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近年来,罗斯忙于制作电影、参与教学,并致力于视觉特效贸易协会的成立。


在此次采访中,他讲述了数字王国的创立和崛起过程、跟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顶级导演合作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但有趣的经历、视觉特效公司目前面临的生存挑战、以及未来改变的可能性。阅读此文,你可能会惊讶于好莱坞高度倚赖的这些顶级特效公司,竟然生存得如此艰难。本文截取自《Voices of Labor:Creativity,Craft,and Conflict in Global Hollywood》,原文较长,有所删节,全文由第一人称叙述。


数字王国的联合创始人斯科特·罗斯


“合伙人卡梅隆要解聘我”


在数码技术刚兴起的时候,我刚好去了工业光魔并参与到公司的重组。那时候很多环节已经改用数码处理。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在数码领域操控图像。


1990年代的旧金山湾区是创业天堂。每个人,不管你是谁,都在忙着创立公司。当时的我正在管理工业光魔,身边环绕着一个由最棒的创意人才以及奥斯卡奖项得主组成的强大团队。然而我们的老板却基本上不会露面,他就像是个隐形的地主。在我管理公司的五年左右时间里,我见乔治·卢卡斯的次数,屈指可数,记不清是三次,还是四次。


为了拍《星球大战》创立了“工业光魔”


五年的时间,我们把一家无盈利的公司变成了一家略有收益的公司,把一家技术停滞的公司变成一家走在时代前沿的公司。在这之后,卢卡斯拒绝了我们提出的管理层收购这一提议,于是我就退出了公司,并做了一个决定:创建我自己的公司——数字王国。


詹姆斯·卡梅隆听说我创立公司后就来问我他是否能加入。到了跟詹姆斯开会的当天,斯坦·温斯顿(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化妆特效师)也出现在了会议现场。就这样,数字王国在三个创始合伙人的一次会议中诞生了。



1994年,我们拿到了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真实的谎言》(True Lies)。这个项目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数字王国的存在,甚至因此被奥斯卡提名。那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我们制作的百威啤酒广告拿到了金狮奖大奖,和滚石乐队合作的“Love Is Strong”的MV也拿到了MTV音乐视频奖,我们成为了洛杉矶地区最受瞩目的视觉特效公司。


电影《真实的谎言》剧照


视觉特效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制作是不定形的,是奇特的。即使身在行业内的人也不一定了解它。视觉特效更像艺术,而不是科学,十分复杂,总是有着无数个变化中的细节。


这意味着当你给视觉特效设预算的时候,只能尽可能去猜。在好莱坞,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靠预算,负责做决定的人总是更在乎买卖的过程,而不是实际的价格。他们总是想在你给出的价格基础上讨价还价。


即使是詹姆斯自己的电影,他也无权去决定这部片子找谁做视觉特效。他能做的就是强烈地建议合作的电影制片厂把数字王国列在选择范围内。因为说到底,这笔预算是类似于20世纪福斯这样的制片厂出,所以理所应当应该由他们最终敲定活儿给谁干。


在制作《泰坦尼克号》之前,20世纪福斯就已经和詹姆斯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因为他每次拍电影都会超出很多预算。所以当得知制片总管桥恩·兰道(Jon Landau)决定来负责这个项目的时候,20世纪福斯比谁都开心,因为桥恩比任何人都了解电影该怎么制作,换句话说,桥恩的出现也许能避免再度超支。


詹姆斯和桥恩为《泰坦尼克号》设置了一个在一亿美元范围内的总预算,视觉特效的预算则是一千八百万。然而当我研究了项目之后,却发现一千八百万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大概是两千七百万。


电影《泰坦尼克号》剧照


那时候,数字王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工业光魔。工业光魔的主管认为:“如果跟詹姆斯·卡梅隆合作一部电影,然而他却请不起自己的公司做视效,那我就可以给数字王国致命一击了。”抱着这样的念头,工业光魔表示愿意接受一千八百万的预算,但最终可能会以两千五百万完成,这就比我们少花了两百万,而这两百万足以让数字王国倒闭。


为了不让公司陷入倒闭的危险境遇,在与董事会商量后,我们接受了这个项目。但詹姆斯迟迟没有给我们电影素材,为了赶工,在原定档期交付作品,我们整个团队拼命加班,当时的每一天就好像疯了一般地“烧钱”。


虽然依旧未能如期上映,但延期带来的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在7月2日首映,那《泰坦尼克号》会和当时的其他几部大片相撞。阴差阳错闹了这样一出,片子在10月份才得以完成,11月首映,成功避免了和其他几部大片的冲突,一直热映到来年的夏天,并成为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


“迟来的电影素材”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片子收获了超高票房和口碑,詹姆斯和二十世纪福斯都从中受益,但我们却好像在刀尖儿上完成了一项工作,不仅远远超支,名誉也险遭受损。


《泰坦尼克号》之后,有一天詹姆斯突然在公司宣布,他觉得也许数字王国需要一位新的CEO,他不认为我有能力管理公司。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让董事们感到震惊,他们要求董事会主席詹姆斯解释原委。


詹姆斯态度很强硬:“我们不认为斯科特能胜任。”董事们也明确表示:“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不仅想要斯科特回来继续当CEO,我们还想要让你辞职,由他一人来担任CEO兼董事会主席。”


詹姆斯听完立马抓起他的外套,甩在他肩膀上,正要离开的时候,转过身引用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一句话:“先生们,和你们一起玩乐的确是一大荣幸。” 接着他就走出门了。我之后再也没见到他,直到很多年以后斯坦·温斯顿的葬礼上才再次相遇。


视觉特效的商业模式从来就没成功过


每当人们以“想当年”作为对话的开头,我总会泼以冷水回复:“错了,从来就没‘想当年’的美好时光。”视觉特效的商业模式从来就没成功过


你非常卖力地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去完成特效工作,从艺术的角度讲,确实是为大家留下了一些非常经典的画面,然而从经济的角度讲,可以说是两手空空。


1994年左右,我尝试着创立一个贸易协会,取名叫做AVEC,是法语的“和”(with)的意思。全称是视觉效果创作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Visual Effects Creators)。


我想要把视觉特效行业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到一起来形成一个贸易协会并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但是最终它失败了。


在视觉特效行业,运作公司的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商人,而因为不是商人,他们害怕得要死。就像乔治·卢卡斯形容《星球大战》工作人员的那句话:“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啤酒和比萨,他们什么都能做!”,视觉特效行业的人跟影迷没有什么两样,只要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星球大战》的演职人员名单里面,他们愿意做任何事。


詹姆斯·卡梅隆现场指导《泰坦尼克号》


我们都知道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老实说,彼此一点都不信任对方,但是问题在于客户及商业模式。我们挨饿干所有的活儿,却是他们挣亿万的钱。这个行业必须团结起来去阻止这样的事情。


更何况现在情况又变了。现在每个视觉特效公司管理运营者已经变成了领工资的经理人,他们更没有必要“上船”冒险了,反正过几年也会因为不能让公司盈利被炒鱿鱼,为什么要出风头来做一些长远计划的事情呢?


从制片厂的角度,他们从来想的是哪里补贴最高。所以如果制片厂跟我说:“你搬去温哥华,我就把项目给你。”那我就搬去温哥华。如果突然间蒙特利尔给出了比温哥华更好的价格,制片厂的人说:“我很想把项目给你因为我们有合作关系,然而……”制片厂心里明白你会去蒙特利尔,这毫无疑问。从制片厂的角度看,所有的事情都很完美。


补贴到账,却不是直接给到视觉特效公司。好消息是如果你在伦敦,并符合补贴资格,那项目就是你的。坏消息是,项目是你的,并不是制片厂把补贴的一部分给视觉特效公司,而是他们一并拿走,并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减少他们付给视觉特效公司的钱。


视觉特效公司没有办法让自己收支平衡,一直在亏钱。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去正确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并控制人力开销。


如果我是工作室的总管,我去哪里省钱?我可以不给员工提供甜甜圈了,不过那有什么用呢?我们不给加班费了,甚至减少他们的医疗保险,我们做一切可以省钱的事情。这时那些艺术家员工们还有种错误的印象以为经理们正在做赚钱的事情。不是真的!只有一群人在赚钱,那就是电影制片厂。


在我看来,目前最厉害的十个工作室是工业光魔(ILM)、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维塔数码(Weta Digital)、Method、Double Negative、Framestore、比可蒙多(Pixomondo)、Prime Focus World。几年前我还会把韵律色彩(Rhythm & Hues )也加进去。


我们讨论的所有这些公司,顶尖的十个,没有任何一家在盈利,他们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我们四个公司聚在一起集资五亿美元,那我们可以买下另外的5、6家公司。那时候我们就能控制整个电影工业。那就是“新公司”定价了。


所以要改善这个行业,未来可能的方向只有合并。你先买下来这些公司,把最好的人才锁住,合并了之后就能薄利多销。接着好好去管理,因为这些公司的管理都差强人意。有了好的管理和业务数量,成本就会降低。接着你可以回去和制片厂重新讨论价格。因为最终,最厉害的制片厂大片都依赖于世界一流的视觉特效技术。


数字王国的辉煌与落寞


  • 1993 年,工业光魔前任总经理斯科特· 罗斯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三人合作创立了特效公司数字王国,贡献《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三部曲等多部精品之作,并先后7次获得奥斯卡的肯定。市值一度达到4亿美元。


  • 2011年11月,数字王国登陆纽交所,市值一直稳定在3亿美元,后由于过度扩张导致资金紧张,于2012年9月初申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 2012年,小马奔腾美国公司联手印度媒体巨头“信实媒体”共同出资3020万美金收购了数字王国,在中美电影界轰动一时。

 

  • 2013年3月28日,香港上市公司奥亮集团宣布斥资3.92亿港元收购小马奔腾美国公司拥有的数字王国70%股权,交易最终于7月完成,12月,奥亮集团更名为数字王国,宣布谋求转型。之后的数字王国开始押注VR领域,并于2016年底用VR技术直播了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


参考资料:

Voices of Labor:Creativity, Craft, and Conflict in Global Hollywood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