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1-23 15:48
电马儿载货指南:成都磨子桥风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图文作者:哈霾,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电瓶车,成都叫电马儿。它们到处都是,因为方便,不需要考驾照,不堵车,是快递、拉货、外卖跑腿、还有短途通勤的首选交通工具。除了冬天骑很冷,其他好像全是优点。


电瓶车我也骑,因为是长期通勤天天骑那种,很负责地告诉大家,骑车时人的脑子基本是放空的。不太可能去想事情,就是看路,加油门,捏刹车,等红灯。


如果按扯眼球程度来分类路上的交通工具,电瓶车绝对是张扬的。因为不像汽车,电瓶车上的人和货都是外露的,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你若是在某个路口留心看看,往来的电马儿就像一场T台秀,好戏轮番上演,演着一些五味杂陈、一些人生百态。


磨子桥是成都的一个地名,准确讲是一处十字路口。每个工作日我都会骑车十公里去到这里附近上班,这样的日子一晃快五年。路口总是往来各式各样的电瓶车。几年来一有空,我就会围着这里转圈,举相机对着它们拍摄,也就有了《磨子桥》这组作品。


因为造价限制,电瓶车的刹车一般不会有ABS防抱死系统,车胎在雨天是很容易打滑的。我在磨子桥拍摄的第一张电瓶车就是一场交通事故。那天是晚高峰下班,湿漉漉的地面伴着小雨,在拥挤嘈杂的非机动车流里,荧光绿警服的交警隔开了一小块区域。我走近探头,一辆倒地的电瓶车旁平躺着一个微胖的女人。从她身上被雨淋湿的程度看,她已经躺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事故责任没谈妥,还是真的受伤不能动弹,整个人躺出一个舒服的体态。我硬着头皮闪了一张,快步离开。



大多数时候,我会从路口等红灯的人群里选择拍摄对象,不假思索地记录着每一辆往来的电瓶车。通常我会关注车上的人,他们载的货、还有车身上一些使用和改造的痕迹,这些元素都是每辆电瓶车的独特一面。


比如有次,我遇到一个大哥,他带着黑色的头盔,黄色的外套加全黑的下身。车身也是黄黑相间,车前防风的棉被也是黄黑配色。最关键的是脚踏处有一个美团外卖的保温箱。可以看出大哥对色彩搭配是很讲究的。



说到配色讲究,还有个师兄穿了一身带反光条的衣服,车上也花花绿绿的贴满反光条,在我的闪光灯作用下,整张照片都闪闪发亮。这背后的底色我认为是一种乐天和自信。



电瓶车的外壳材料一般是塑料件,坐垫一般是人造PU,风吹日晒加使用过程中的磕碰,难免会损坏。通常最为常见又低成本的维修方法就是缠透明胶带,一整个五花大绑,整辆车就像是一个绑着绷带的伤员继续加入战斗。这样的“私人订制”总是让我感到踏实、安心。




有次拍一辆这样的车,车主小心问我是不是要拍下来再罚他款,我说:“这次就算了,你走吧。”哈哈,我发现我是喜欢这些痕迹和小改造的。


说到对电瓶车的小改造,最彻底的是对车架进行的一些定向焊接改造。比如那些运输桶装水的电瓶车,它们通常会在车体的后座两侧焊接出铁条圈出的框架结构。一边放四到六桶水,再在上方重叠堆放,最后再用扎带固定。最多时一趟就可以装载十四桶水,要是空桶并且捆扎得当,十七个桶也不成问题。有时候看着这些满载货物比汽车还能装的电瓶车从面前经过,一晃神会生出一些超现实的感受,很是奇妙。



问我为什么要拍摄这些电瓶车,我也答不上来。可能这些照片反映了当下老百姓生活的一个角落吧。也有可能,这只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徒劳,消解着日复一日围着路口转圈的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图文作者:哈霾(1990年出生于四川石棉,现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