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8-25 10:41

爱国者林毅夫

虎嗅注:本文系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圈”(ID:dalianpapapa)《改革开放40年经济学家圈人物策划》第一期文章,虎嗅网获授权转载。头图为林毅夫教授在2015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发表“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的演讲。©视觉中国


世界的发展是靠大多数人的顺流而下与少部分人的逆流而上推动的。


林毅夫就是逆流而上者,媒体称其为最孤独的经济学家。


86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林毅夫是半政治人物,“我觉得林毅夫是很聪明的人,他不说得罪人的话,政府喜欢听的话,他多讲一点,他也讲政府不喜欢听的话,但是呢,那是少数少数。”但林毅夫不这么看,也不在乎媒体和同行对他的评论。他认为能让中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潜力的第一个条件“必须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林毅夫从小就是爱国青年,来大陆后他崇拜王阳明和李冰。女儿林曦小时候一篇作文让林毅夫至今不忘,文章里写女儿从美国要回中国的时候,她的墨西哥同学说很羡慕,因为“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祖国充满希望,有很多机会可以等着你”,这让林毅夫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儿子去美国留学的时候,穿了北京大学的一件很大的T恤,上面写着“祖国万岁”,还有很大一面五星红旗。


台湾那种妾身未明的身份不是发展的态势,两岸统一才是唯一的解决之路。中国强则未来才有无限可能。林毅夫在自己写的一篇名为《中国学术界不能只引进》的文章中,引用了杰弗里·萨克斯在一次访谈中的话:“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学会解决问题。”


他学会了中国人特有的中庸,对于自己对决策层的影响,非常谦虚将其形容为“敲敲边鼓”,他在逆流中学会了顺流。


笃实青年林正义


1952年10月15日,一个男婴在中国台湾省宜兰县林火树家诞生。林火树给儿子取名林正义,希望他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宜兰市圣后街四十五号的林家是个贫困家庭,林火树开了一个美乐理发店,母亲以洗衣谋生。家有五个兄弟姐妹,林正义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


哥哥们非常疼爱林正义,为了供他上学,哥哥们早早开始工作补贴家用。林正义也很懂事,每天放学骑自行车到很远的亲戚家提泔水回家喂猪。


林正义一家所住的环境不理想,夜间吵闹。林正义会在饭后先睡觉,等凌晨安静以后,再起床读书写作业。林正义在宜兰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获保送就读宜兰高中。林正义自小牢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1971年大学林正义被国立台湾大学录取,就读于农学院农业工程系水利组,主修农业机械年轻的林正义长得瘦高,皮肤很黑,身边人都认为他是个诚朴、热情而笃实的好青年。


70年代的台湾高校,处处洋溢着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到处是学生运动,年轻人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和未来时局的走向。热血青年林正义就是学生运动的狂热分子和运动领袖,当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时,林正义担任台湾大学一年级学生代表会的主席,他曾经在学生代表会的聚会时发动“校园绝食”,并在“反对***入联合国”的座谈会上号召在联大开会前发动全国示威大游行,表达台湾人民的抗议。


1958年7月,正值“八·二三炮战”前夕,台海对峙情势升高。台湾“教育部”为贯彻蒋介石一向对青年“文武合一”的期许,特会同“国防部”“救国团”“省政府”等有关单位,研拟订定“大专学生暑期集训”办法,分由台陆军各训练中心施训。成功岭,就是新生寒暑假集训地。在20世纪70年代,时任“行政院院长”的jjg曾多次巡视成功岭。


1971年冬,林正义大一上学期结束时,新生赴成功岭寒训。林正义很能吃苦,受训很认真,棉被折得有棱有角,深得班长、排长喜爱。


 


在成功岭受训到第四五周时,台大老师、训导长张德溥赴成功岭探望受训的台大学生。当他看到林正义时,林正义居然跟他说“寒训班的干部训练大学生的方式,不如真正部队那么严,这样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于是1972年2月25日,在台中成功岭林正义向“参谋总长”赖名汤请缨投笔从戎,去学习战斗技能,将来在“反攻圣战”中好在疆场上效命。


这一天,恰好是成功岭大专寒训班结训的日子。在结训典礼开始前,赖名汤接见了这位“报国心切”的同学,接受了他的请缨。


就这样在台湾大学一年后,林正义转到了陆军军官学校——台湾的黄埔军校,而且不用交学费还有津贴。


明星林正谊


林正义成为明星般的样板人物,被大肆宣传。当时台大学生追求赴美留学者众,像林正义决定从军的行动,刚好是中华民国国军召募新血广为宣传的好题材。


时任参谋总长的赖名汤,在成功岭听到林正义请缨转军时说,听完林正义的心声以后,深受感动。他告诉在场的人,这就是中国一定强的铁证,“因为我们国家像这样有热血的年青人非常多”。两天后,大同工学院化学系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岭寒训班主任表示要转读陆军官校,当时媒体就将陶立民的行为视为“响应林正义的行动”。


1972年3月4日,赖名汤代表中国青年**救国团主任jjg,为林正义颁发了“优秀青年奖章”。台大的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在台大校园里为林正义举行了惜别会。林正义总是在几声爽朗的笑声后,听到人家对他说:“我佩服你的行动!”



1975年,林正义以第二名的成绩在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毕业后,jjg特别关照,允许林正义不必立刻下野战部队带兵,而是以军职身份及国防公费的特权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就读MBA。还特别嘱咐自己的心腹学生、时任总政战部主任王升,特别照顾林正义。


1978年夏,林正义从政大企管所毕业,终于可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他下部队了。因与部队长官同名,林正义自行改名为“林正谊”。任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马山连连长,军阶上尉。


马山


马山非常偏僻,被称为“宇宙的前线”,位于金门主岛东北角。距中国大陆的解放军据点角屿仅约2公里。同时又是国军前线的最前哨,设有对大陆心战喊话的播音站,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屿、大伯屿、小伯屿等一线解放军的动态。马山连的连长经常要向到前线视察的长官和外宾们简报,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出任马山连连长,由此也可见jjg对林正谊这位台籍青年的提携眷顾之隆。


1978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签订建交公报,确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美国将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对金门持续20年的“单打双不打”炮击。两岸之间由国共两党30年的军事对峙,逐渐转化成统独之间的政治对峙。


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陆对台政策,也开始转变。


此时林毅夫正处于一种非常失望的状态。他憎恨这个马山连连长这个差事。在他看来这相当于被放逐外岛,本可以在军官校教书或考试晋升到更高冠杰,但现在他的哨站只是达官要人想在前线与爱国阿兵哥合照的最爱场合。同时军队体制的腐败与落后,也冲击着热血青年林正谊,他对国府的幻想破灭了。而外界大环境也非常悲观,中美建交,说明台湾反攻大陆是零概率的事情,也说明中国马上会走向完全的世界舞台。


如果他想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施展才能,只能去大陆。“日日看到大陆的山水,不游过来,我内心就不能平静”。


叛逃者林正谊


马山连连长林毅夫为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夜深人静时,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夜里看似平静的海岛上,国共的“心理广播战”从未间断,电波里一遍一遍传送着来自大陆的消息,他得知中国正在着手改革开放,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前进,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


林正谊心中越发地挣扎:在台湾我也是被吹捧的对象,可是gmd对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的培养;现在大陆的环境,正好能让我一展抱负,我该怎么办?“我想让中国富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住在中国大陆;所以,如果我到大陆,可以有更大的贡献。”



1979年4月,林正谊返台探亲,此时他的妻子陈云英身怀六甲。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长子已经三岁。陈云英生于台湾,与林正谊在大学时期相识。1975年林正谊送给陈云英的毕业礼物是一套《中国锦绣河山》画册,林正谊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林正谊说“妻子对我是很有默契的,很多事情是尽在不言之中。”陈云英也常有一种“他就是我”的感觉。两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


探亲结束前,林正谊去买船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学同学,那一晚同学邀请他返家晚餐。他对大学同学说,他相信唯有大陆兴盛台湾才会繁荣。


台湾陆军金门防御司令部连长林正谊,站在一块巨石上,凝望着黑魆魆无边的大海,内心正翻腾着大海一样的波涛。2000多米外的福建厦门海岸若隐若现,那是他眺望过无数次的梦中天堂。这天早上他以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


18时,是马山连官兵的晚餐时间,连长林正谊缺席。19时,士兵因为有事要找他未果。连上开始紧张,士兵四处寻找,直到半夜仍不见人,遂向师部报告。师部全面清查后发现,不仅连长失踪,连旗和防卫作战机密资料也不见了。全师一万多人立刻全体动员展开搜寻,照明弹从凌晨打到天亮,50机枪与105榴炮不断射击海面可疑漂浮物,但打到的都是浮木。5月19日开始,金门防卫司令部举行全岛“雷霆演习”,10万官兵与5万平民,每人手臂上绑上一样的白臂章识别,手持木棍翻遍岛上每寸土地。


选择5月16日这一天离开部队,林正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计算的:首先这天退潮最大,马山到角屿的直线距离大约2130米,退潮时两岸海底几近浮现,可以踩着海底走一段,真正需要游泳的距离并不长,不到两小时就能到角屿。其次,林正谊离开的时候不会连累自己的上司等无辜者。林正谊当时是陆军284师851旅步5营2连连长,霍守业时任陆军284师作战科科长,是首先接获叛逃回报的高勤官;萧如波时任284师政战科长,同是参与调查这起叛逃案的成员之一;而当时284师师长是周仲南、851旅旅长是薄荣萍、步5营营长是侯金生;事发前三个月林毅夫刚从前一个单位,852旅高华柱担任营长的单位调任现职。


林正谊叛逃后,金门防卫司令部立刻下令将驻守金东的284师与驻守南雄的319师紧急对调换防,同时“通讯密码表”和金门的作战计划都全部重新制订。


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大哥曾经对她说:“你好长时间都没有笑脸,你有事情瞒着我。”陈云英相信当时和大哥说的一句话,大哥一定到现在还记得:“他能够这样走了,就是他对我有绝对的信心,我能够处理好我自己。”


到大陆


用自由式游了近三个小时,携带军籍证明及有关资料的林正谊上岸了。


担心海滩必埋有地雷,他不敢擅自走动,便用手电筒打信号,解放军驻防部队派出一名士兵逮捕了他。尽管有招安政策,但初到大陆的林正谊还是被拘留盘问了三个月,最后被认可不是间谍,才获准旅游。


林正谊的决定,我们这一代人很难理解,但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讲,就是“家国情怀”。为了接受教育,林正谊去了延安朝圣,然而在旅行中,给他带来最大的震撼是在成都他参观了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说“若是我们有所作为,我们可以改变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达一千年。”


林正谊把自己的行为描绘成理想主义之举:“我依然相信,我台湾的朋友们也有相同的抱负,想对中国有所贡献。我尊敬他们的志向,我相信自己能对中国历史有所贡献,只是要借由这一方式。”


因为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林正谊申请到北京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但因其政治背景的怀疑遭到了拒绝。林又申请北京大学。北大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说话很有分寸、认真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有什么特殊目的”。校方最后决定准入:“总之经济系没有情报可以搜集。”林正谊要求不要将他的故事用作政治宣传,对同班学生说自己是新加坡来的。他喜欢曾子说过的那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于是,林正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


1980年刚刚开放的中国迎来一位贵宾,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当时北大需要物色一个既懂经济学又有扎实英语实力的人担任舒尔茨在北大一场演讲现场的翻译。凭借流畅的英语和经济学基础,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唯一人选,活动结束后林毅夫获得对方赏识,舒尔茨颇为赞赏他的翻译功底和经济学悟性。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日后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埋下了伏笔。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


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芝加哥大学曾经出过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公认是经济学的麦加。林毅夫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当时他已经跟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当林毅夫学费和生活费不足时台湾家人曾给他汇款资助。


1982年9月与林毅夫一起入学的第一批新生中,包括30位攻读公共管理的研究生和10位攻读理论经济学的博士生,他们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初级与中高级官员。可以预想,当这批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级官员日后成为领导人,对中国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典型的“宽进严出”,每年有1/3的博士生拿不到学位。林毅夫在同一届30多个博士生中,是惟一一个四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而这一切都是在他四年没有出过芝加哥大学校门的情况下取得的。博士毕业后,林毅夫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


短暂团聚


在林毅夫离家数年后某一天,陈云英突然接到了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1983年,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一家4口终于在美国团聚。孩子们见到久别而陌生的爸爸时,高兴极了,他们的爸爸英俊潇洒,有学问,好让他们骄傲。


陈云英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知相夫教子为本职之一。于是她一边读书,一边抚育孩子。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和林毅夫不在一个城市,没法互相照顾。陈云英带孩子、上课写论文。经常是陈云英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云英以一年半的时间得到了美国爱丁保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


31岁时,她又开始攻读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多次,刚给孩子做完饭,她接着又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再读博士时,没办法时时照顾孩子了,只好把他们反锁在家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下来了,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1987年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学术与仕途


1987年林毅夫带着30箱资料回国,进入著名的“9号院”国务院农村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工作。这是个带有智库色彩的政府机构,由杜润生创办,王岐山曾在此任职过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林毅夫担任副所长,三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这期间,他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


1995年春,经济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张帆、易纲、林毅夫、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夫妇、海闻、余明德、张维迎


1995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通过各种努力,在北京大学、世界银行和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筹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底,林毅夫发表评论《关键在于战略目标的转移:评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到国企改革不彰,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偏低,贪腐严重等问题,都先后出现在了朱镕基总理的政策中,有媒体称他是朱总理的智囊。


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2008年6月,56岁的林毅夫接替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Franois Bourguignon)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世行历史上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志在“用中国的东西提出一套新的理论”。2008年9月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与大家的乐观判断“(觉得)持续的时间通常是三季度。”不同,林毅夫是少数派,“(我在)当时判断认为是长期危机”,“现在看来是正确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增长,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恢复正常增长时,财政税收就会增加,这时反过来可以偿还基础设施投资造成的空白。


从2009年初开始,林毅夫倡导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经济危机,当时响应的人极少。直接用了停项目、砍投资的行政手段,而不是按照西方教科书里写的那样提高利率、增加投资成本。如果照搬从美国学的方法,大量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破产怎么办?国防安全又怎么办?干预扭曲存在的道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大批违反比较优势,资本很密集、技术很先进、规模很大的产业。中国经济问题有中国特色,也受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构想,对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其理论核心是,有效市场以政府有为作保障,有为政府以市场有效为依归。新的理论总是来自于新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这足以支撑一套完整而崭新的理论体系,以中国的视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从社会经济的现实来认识世界,像初生的婴儿一样重新来看这个世界,这样形成的观点会更加准确——20年前中国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数据还要低三分之一。但是从1978年开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到2000年间,中国GDP达到9.5%的年均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持续了39年。林毅夫就在书中预言,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研究,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这个预言已在去年成为现实。


官方经济学家


学者姚树洁在一篇写林毅夫的文章中说,在中国,没有政治地位,学问做得再好,人们还是会看轻你。再好的观点和主意,人们,尤其是政府官员,一定不会重视。因此,在中国真正有作为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政治情商一定要高。经济学家茅于轼也曾说林毅夫是半政治人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香港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林毅夫,世界银行顾问林毅夫,担任过美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内外兼职不下50个的林毅夫,还任职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林毅夫,是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舆论说林毅夫是在朝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说,“我知道我是按我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而提出看法的独立学者”,他的立场从未变过,谈问题就谈问题,该批判时批判,但不会为批判而批判。自觉中国“处在一个严峻经济的时代,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不曾提出任何观点和建议去讨好任何人,也不曾有任何观点和建议和我自己一贯秉持的理论体系相矛盾。我研究的是现实问题的成因和改进办法,政府也是实事求是地想解决问题,觉得我的建议说到点子有建设性,自然容易接受。”



在2016年由“经济学家圈”公众号引发的产业政策之争达到高潮。林毅夫几乎与大半个经济学家圈为敌,争论产业政策的必要性,阐述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


到现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转型中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华盛顿共识”,推崇“休克疗法”,不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陷入困境。用了双轨制改革的中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几个转型成功的经济体,已经让新结构经济学在实践层面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等十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此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很感兴趣。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已经通过该理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波兰政府在制定“波兰长期发展规划”时也参照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市场要有效必须有产权保护、各种市场发育、宏观稳定,收入分配影响社会和谐和市场有序运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外部性矛盾和市场失灵”,这需要积极有为的政府来解决,“有效的市场需要政府的有为来作保障。”“政府有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市场有效,政府行为超过保障市场有效的范畴就成了越位,该做的不做或不做好就成了缺位。”


早在1994年,林毅夫就已经开始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原型理论。当时,他在与蔡昉、李周所著《中国的奇迹》中提出了经济体制内生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开始了理论创新的第一步;200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林毅夫再次提出了一系列可验证的假说,并用数据做了检验,出版了《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一书;2008年,林毅夫把《中国的奇迹》中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发展成《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体系;2012年,卸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一书。随后,林毅夫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结合其在世界银行的工作经验及访问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所思所见,出版了《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一书。


如今已经是国发院院长的姚洋说,“林老师本人的观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他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有很大关系。林老师的政策建议不是从固有的理念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


这位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博士意识到西方教材上的理论并不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他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无法确认花巨大精力做的研究在未来会有回报,没有人愿意研究中国经济。因此他们根本看不懂中国经济,更没有办法总结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形成中国经验;很多中国学者又只是照搬西方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深入研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执行干事Celestin Monga曾在世界银行与林毅夫共事。他说林毅夫经常会问一些令他尴尬的问题:这些年在世行都做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给一些国家建议,那些国家并没有变得又富又繁荣?因为那些国家并没有仔细听我们的建议。可能他们不听你们的,是因为你们的建议不够好。


侧重教学,侧重研究,侧重对政策研究的直接贡献,是林毅夫创办国发院时的初衷。林毅夫通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总结出一条规律,困扰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和产业结构,而是发展理念。也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四十年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的贫困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如此短时间内,一个人口庞大的贫穷国家取得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凭借这样的增长速度,去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400美元。也就是在这四十年,超过七亿人口脱离了贫困。未来到2025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中国将会成为二战以来,第三个由低收入国家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经济体,其他一个是中国台湾,另一个是韩国。2025年的时候,中国将会成为第三个。


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需要结构性改革,包括创新行业、科技创新、持续的产业升级,将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就是市场化加政府协助。


网红经济学家学薛兆丰说,“他(林毅夫)就是有一点,百折不挠,看准了一个方向,一门心思”,“在我和他有限的接触里面,他只讲经济学,(其他)什么都不讲的。”


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办公室位于北京大学朗润园内,其前身是清朝嘉庆时期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訢改称“朗润园”。在修朗润园的时候,在天花板上发现一批文物,其中有记颂一位名叫曹全的东汉官员功德的隶书长卷《曹全碑》,林毅夫很喜欢其中的内容,把它悬挂在办公室墙上。墙上还悬挂着与国家领导人会面的照片,以及卢旺达政府赠送的工艺礼品、埃塞俄比亚总理的奖牌和塞内加尔总统授勋的证书。


林毅夫在课堂上曾经流露出自己的小确幸来,他说非洲很多国家都很在意自己的理论,很多领导人都不远万里来中国见我,并通过其他渠道邀请我。或许说到了兴头上,他说诸葛亮威风吧当年,我现在比诸葛亮还威风,那么多非洲总统和政府官员想见我。


勤奋者林毅夫


林毅夫佩服两个人:一个是设计、兴建都江堰的李冰,“2300年前的工程,现在还在灌溉我们的田,造福千秋万代”。另一个是王阳明,“因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思想禁闭的状况下,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扩充了我们儒家的体系,知行合一的理论。”


 2012年12月4日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赠书给林


推动中国在2030年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中心。是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一大抱负,为此他对时间特别珍惜。林毅夫的座右铭是“将士当马革裹尸还,学者当以累死在书桌上为荣”。就连赴世界银行任副行长一职时,他拖着两个行李箱在北大给毕业生致辞后直接去往机场。四年任期结束从华盛顿回国,他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大放松”,他的一位学生回忆,林毅夫也只是和妻子去看了场电影。


林毅夫曾经说过,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人物》杂志在对他的一篇采访中写道“林毅夫教授的邮件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抵达”。林毅夫很少在晚上12点前回家,但经常一回家,西服未脱往沙发上一坐就睡着了。他的助手说2004年3月13日晚上,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林毅夫白天几乎上了一整天课,匆忙在办公室吃了个盒饭就赶去接待这位欧洲前政要,第二天则接着上课。


一名参加美国领导力的国际体验、观察和反思的学生回忆跟林毅夫的一次见面,“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总部,和时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创始人林毅夫老师见面。不到12点我们来到一个大会议室,同学们开始领预定的盒饭。12点林老师穿着整齐的西装进入会议室,一了解,他刚刚结束一个国际会议,我赶忙把一份盒饭递给他。他一边吃饭,一边了解我们此行的情况。”


2012年5月13日,林毅夫在世界银行总部盒饭午餐


林毅夫给北大本科生上的公选课叫中国经济专题,最大的教室都装不下热情的学生和旁听者,曾有一个学期第一堂课挤进将近1000人,几个助教手拉手站在教室门口,以防发生事故。第二次上课分成两个教室,林毅夫在其中一间教室里上课,另外一间教室电视同步直播。


助手陈曦一直记得20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时的“中国经济专题”安排在最大的教室北大电教上课。林毅夫上课的习惯是课前认真备课,课间不休息,课后还拖堂。本应9点结束的课,因学生要求会讲到10点。教室管理员很有意见,有一次9点半突然给拉闸熄灯了。学生们哗的一声惊呆了。林老师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讲课,直到讲完为止。临了还一再对管理员说抱歉。


2007年6月23日,林毅夫在国发院毕业典礼现场 


林毅夫很少与人闲聊,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国发院副院长张佳利老说他:你活个什么劲儿,你也老了,不要以为还是当年的(小)年轻。


何时回家?


不能回家,是林毅夫目前最大的遗憾和心痛之事。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说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速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但因台湾当局的阻挠,最终还是未能成行。6月4日宜兰林火树火化当天,瓢泼大雨。代夫奔丧的陈云英在林毅夫父亲林火树灵前,她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难抑悲痛放声大哭。林毅夫与女儿林曦在北京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法师一句“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林毅夫踉跄跪倒,当场痛哭。


林毅夫通过网络直播参加父亲的告别式 


林毅夫家在漳州还有一个三四百年前的祖宅。林毅夫和陈云英回大陆后找到了这个漳州的祖宅,与台湾的亲戚们一起捐款把它重新修缮,现在是一个老年大学。林毅夫哥哥林旺松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促进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与经济学家的联系,并从中选拔学生继续深造。


2002年父亲林火树去世后,林家从此在圣后街上销声匿迹。在这个位于东门夜市附近的狭窄的小巷子里,淹没在一群外观相仿的三层民宅中的一幢的林家老宅,再普通不过。一楼是一家美发沙龙,林毅夫二哥的家人继承了祖业。美发店门面不大,装修也很简单,客人不少。楼上两层住着林毅夫大哥、二哥等家人。由于政治原因,林家人在宜兰一直非常低调,多年来,靠做沥青和机械生意,林家兄弟的家境都很殷实,但很少在外曝光。


宜兰的变化应该很大,但陈云英回台湾过年时说宜兰还是多年前最美丽的样子。她和林毅夫最大的心愿,就是终有一天可以一起回台过年。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林毅夫》,胡书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也关朝野也关道》,《人物》杂志2015年3月号


[3]《林毅夫跌宕人生路》,郑东阳,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