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8-31 16:42

我们所向往的桃花源,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一些现代文明,正一点点地覆盖、填补古代的一些残缺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杨泳梁。


我是一名艺术家,以多媒体为创作媒介。之所以选择从事艺术行业,一是因为自己不善言辞,二是因为艺术作品可以代替我去表达一些观点。


我出生于上海,不过是在嘉定(上海郊区)长大,当时那里还是一个很小的古镇,古朴、传统,完全不同于上海市区现代、繁华的景象。



正因为这个成长经历,我的作品中贯穿着诸多矛盾,而我本人也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之中——我既有古典的部分,又有现代的部分;我既喜欢安逸,也时常喜欢刺激。


认识我的作品



这是反映我最早期矛盾心境的一个作品,图中是一个建筑,建筑内部是嘉定以前的旧厂房,有着浓烈的时代特色,建筑外部是一片农田,这也是我内心的一种写照——自然与城市的矛盾与交融。我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这个主旨。


2006年,我开始尝试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国内外艺术圈较为认可的一种形式。


我的第一件作品,名为《蜃市山水》,参考的是明代沈周的作品《庐山高图》,我用新的方式对它进行了重新演绎。



这件作品远看像是传统的绘画,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它是由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元素组合而成的——看似很不想干的一些矛盾体冲撞在一起。


为什么我会去创作这样的作品? 我小时候学了十几年的传统绘画及书法,受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读的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我从小在嘉定长大,一个在郊区长大的孩子突然来到城市,感到了很多外在压力。大学那段时间,恰好是上海这座城市变化最快的时期,陆家嘴由零星几栋高楼变成了一整片金融区,我儿时记忆里的嘉定也完全变了样,郊区变成了一个个模块化的小城镇。


这些经历促使我去创作这样的作品。



这件2011年的作品,尺寸是3*6米,是目前我创作的最大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很多细腻的部分,这包括了整个城市的不同地方,既有在上海的,也有其他城市的,它描述的是整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我的作品还有另一条线索,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2010年,我去了一趟希腊,待了大概一个月,创作了《希腊,希腊》。



我当时的感觉是,希腊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底蕴的国家。同时,我也强烈地感受到,那些属于过去的、古老的、璀璨的文明,现在几乎都不存在了。


雅典只剩下一个雅典卫城,虽然还能依稀看到它当初的状态,但却维护得非常不好。



这点和中国目前的状况很类似——中国也有许多没有得到妥善维护的古城,非常可惜。


于是,我就创作了这件作品。你能看得出来,整个城市建筑都是在希腊拍的,那是一些现代文明,但却正一点点地覆盖、填补古代的一些残缺的东西。



尝试更多媒介形态的作品


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尝试更多的媒介形态。我的作品中又有了一条更隐晦的线索,即“现实与虚幻”。虽然我之前的作品元素都拍摄于现实场景,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是一个完全虚幻的场景。

我在作品里很喜欢去模糊时间的概念,模糊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喜欢把这些概念都压缩在一个空间里,或者说我很喜欢把不同的矛盾点融合在一个地方。


手机横屏看长图


这是我在2011年创作的作品——《桃园纪》。《桃花源记》是大家很喜欢的田园生活代表作,我就将它作为参考摹本,针对于当下“城里人”依然憧憬田园生活的心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进行了演绎和描摹。


可能我太悲观去处理了这个场景,虽然画面看似非常唯美,但若你仔细去看,便能察觉到它蕴含的悲观,因为我们所向往的桃花源,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这是我的一件装置作品,它在白天和晚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晚上,它是一个发光的封箱装置;白天,它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这件作品有强烈的两面性,这也体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感受。



前年起,我开始尝试VR这种热门媒介,我把整个宋代绘画,或者说宋元时代古人们所向往的境界,做了一个复原,让你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之所以会用VR去创作传统作品,是源自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卧游”。古人大部分时候只能守在家里无暇外游,便希望通过欣赏古画,来创造一种进入到画作里去虚拟游玩的感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着巨大的不同。西方人绘画很注意一个具体的焦点,而中国绘画是散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散点透视”。


我自己的理解是,散点透视是让你带着自己的观点去看画作,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想关注的点,而VR恰好可以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我后来还做了一些动画方面的尝试,这个视频是其中一个片段。这个作品大概15米左右长、高4米,是一个巨型作品。


艺术唤醒你的本心


这些年,我的整个创作理念发生了三次改变。2006年我最早开始创作的时候,有一个回过头来看比较幼稚的想法——我觉得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希望创作出一些作品去告诉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


到了2010年,我去国外参展,见到更多大师的作品,想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觉得,其实观众都是非常聪明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只是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但我觉得更高一层的作品应该是一个提醒。


艺术不能改变你,艺术只能唤醒你本来就有的东西。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然后这些共鸣其实存在于每个观众的心里,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感受到的东西不同,我只是起到一个发掘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更高明的作品。



近几年,我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作品就是他的世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我觉得这就是艺术能感动我自己,又感动别人,并且让我继续这份事业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杨泳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用你的钱包支持优质原创内容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