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1-17 12:16

参与者爆料:上海报业几亿美元的新媒体项目到底要做什么?

昨天关于上海报业打算伙同一批战略股东数亿美元投资一个全球最大的财经新媒体项目的消息沸沸扬扬。这个消息在外界看来很突然,但是作为曾参加过此项目说明会的虎嗅忠实读者,我只能说,终于轮到我出场的时候了!上述消息的料还不够足,细节也不够准确,看我来真刀真枪的爆点料。

从投资人的角度上看,这个项目我们很早就开始介入了,我们是创投公司,风险大是我们担心的一面,但其前景确实吸引力也非常大。最终我们没有参与到这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投资额太大,这也就是后来这项目逐步成为各路大佬争夺的目标的原因。

这个项目要做什么,其实特简单,用最通俗的话来描述就是华尔街日报+雪球,当然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可能会有些偏差。事实上,大家都看到了现在的财经资讯的现状,投资人最担心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就算按照他们的思路能够用编辑体系创新重建加上重金砸出门槛,但是这么多钱怎么赚回来?

他们的思路就是不做新闻网站,不主要依靠广告,先用即时影响资本市场的报道吸引真实投资者,依靠可以持续产生独家内容的平台来粘住这些投资者,然后做雪球那样运营投资者社区,最终依靠金融服务赚钱,也就是从金融信息提供商转变为金融服务商,靠交易、数据和金融产品销售赚钱。这点从他们对雪球的欣赏能够看出来,研究的也确实很深,看中的无非就是雪球的弱点,即只有社区,没有对上市公司的直接影响力。

现在谈具体的状况。虽然我们退出了,但其实和团队最核心的项目策划人的联系一直有。首先,这几亿美金并不是专门只投资这一个项目,他们一开始的计划就有并购这块的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争议只是在于这个收购的时间段在那里,团队希望等互联网项目做起来以后迅速展开收购,这也更符合互联网的思维,不清楚最终是怎么决定的。

关于实质性的业务创新,涉及到人家的机密,出于职业操守,这块确实就不方便透露。但是该项目之所以能够最终拿到这么多钱,并且在如此短时间内,和他们对于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创新这块做的极为细致有很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这个团队在之前的报纸和杂志的成功在我看来都不是偶然,特别是杂志(估计目前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团队在做这个事情了),我直到那天他们说了才明白原来和目前媒体的做法确实不一样。

项目说明会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一般项目,他们详细列举了目前传统媒体所有在流程制作上的弊端。举一个例子,目前大部分媒体都是请几十个记者,干所有流程的活,从选题到采访,到写作,产品质量主要靠人和运气,甚至人一走,这块新闻就下来了,而他们首先思考的是怎么保证系统化工作,稳定产出,并且有了一系列的模板。

未来他们只会招聘两种人,一种是有资源能抓取到独家新闻的记者,这些记者甚至不用自己写稿,只做消息获取和确认,拿期权和高薪,凭能耐吃饭;一种就是年轻记者,全天守候在各种酒店会议会展等可能拿到消息的现场,随时告诉后台编辑,确定是否有价值。

另外,所谓的拿钱砸其实就是线索费,为高质量内容和重磅消息付费。2004年成立的Seeking Alpha网站一年大概付几百万美元给高水准的自由撰稿人和分析师,此项目一上来的手笔更大,会用几千万来为有价值消息埋单。这点就是针对目前所谓的互联网用户产生内容的弊端,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钱的支撑,想让专业人士免费持续的为一家网站工作是会出现问题的,逐步就会沦为有目的性的内容占据主要比例。

我觉得这个项目真正的风险在于两点,一个是付费模式在全球也缺少成功案例,另一个是团队是否能招聘到足够多的有料记者。我认为市面上真正有挖掘独家新闻能力的记者其实不多,尤其是上市公司报道这一块,这一小部分记者以往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他们是否愿意凭能力博取高薪及期权就要看他们的胆量了。

至于付费模式,目前有一些在小范围内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做不大,他们的项目介绍里面,在这一块主要的核心精神都是从小米的成功获取的,无非是他们运用在新闻领域。核心点就是如何像运营游戏那样,抓住人性的弱点,直白的就是,他们将抓住投资者贪婪的弱点来运营(这也是个人理解),他们坚持认为小米能够成功就是用整个系统都只解决一个关键问题_——买便宜手机又能有面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