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观点:三浦展,主笔:景九,编辑:二蔓,原文标题:《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越来越孤独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我想,很多人可能有这样一种感觉。
最近几年,自己好像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手机一刷就是一天,这里看看,那里点点,什么都没干。但即使头昏眼花,也不想停下来。
看什么都想买,可是只有付款的那一瞬间是快乐的,买回去之后又不用,放在那吃灰。
忙来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为了什么。聚会聚餐统统不想参加,只想自己呆着。
怎么会这样?是不是不开心?仔细想想,也没有不开心。当然,更算不上什么开心。明明也没遇见什么事,也没得什么病,可我就是不幸福。
是我的问题吗?明明前几年,还蛮好的。
不是的。你,很可能是被迫的。
著名的社会学家,日本社会消费研究学者三浦展在《孤独社会》中认为:
在日本即将到来的消费时代中,孤独,会成为很多人长期面对的慢性问题,而“孤独经济”,可能会是消费者在人口结构变化下,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他也认为,二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可能和现在的日本相似。日本的经历,很可能对中国具备参考价值。
学习了他的演讲和著作之后,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你的孤独,正在成为一门生意。
在人人孤独的时代,谁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应对孤独,谁就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为什么这么说?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先从“梦想”这个词,开始说起吧。
失去梦想,期待落空,人越来越孤独
请问,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吗?你觉得有没有梦想,重要吗?
三浦展说,他很讨厌别人告诉自己要有梦想。梦想这种事,不是你说有、写下来,它就会出现。
该有梦想的人,不用谁说,自己就会有。没有梦想的人,怎么说也没用。
是否有梦想,应该由自己决定。
最近,日本出现了“梦想骚扰”这个说法:
要求别人有梦想,在很多被要求的年轻人看来,就是一种骚扰。
之前,人们总对年轻人说,别总是做梦,老实点。但因为现在整个日本社会都没有梦想,所以人们反而开始命令别人,要有梦想。
被要求有梦想,所以就真的有了梦想,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梦想破灭,最后还要为没有实现梦想承担责任。
这滋味,很不好受。
有一天,三浦展去了东京荻洼的一家烤肉店,店里的服务员,服务态度特别好,手脚也很勤快。
三浦展顿时觉得好奇:这样的服务态度和人员素质,超出了普通烤肉店应该有的水平,你怎么会到这工作呢?
于是,他就和这位店员小姑娘聊了起来。
一聊才知道,原来这位小姑娘是旅游专业的大三学生,正在店里打零工。谈到未来的工作,她感到很烦恼,因为疫情和各国冲突对经济影响很大,工作不好找,能找到的工资都低得可怜。
突然,她问道: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三浦展是1958年生人,成长于日本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代。
他说,我们那时候可没什么梦想,也没人告诉我们应该有梦想。因为那是一个即使你没梦想,公司也会继续发展,毕业找到工作,就能比父母过得更好的时代。
而现在,日本的年轻人面对的情况是:
为了挣学费努力打工,为了找到心仪工作努力读书,但找到工作后,又为工资太低、根本过不上自己憧憬的生活而迷茫。
许多日本的初高中生,也借着网络明白了现状。所以谈到理想工作,要么是稳定的公务员,要么是相对不受经济环境影响的自媒体创作者。
梦想,似乎已经很难从这些稚气未褪的孩子身上看到了。
受到这样困扰的,又何止是年轻人?
看看四周,可供选择的小事太多,想得头昏脑胀。但真正的人生大事,好像从来都是匆忙决定。人不可能百分百了解选择的后果,选了之后又似乎注定后悔。
明明已经牺牲很多,但梦想总是难以实现;期待好不容易产生,却总是落空。
所以,人们开始感到失落,进而对什么东西都失去了兴趣,特别孤独。
但这个孤独,还是自己的选择。是因为期待落空,或者不被理解,所以想要独处,想要远离人群。
但在不远的将来,孤独可能会成为很多人不得不接受的现状。
为什么?
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
孤独,可能会成为被迫选择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经历快速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因为它没有像欧洲或者美国那样的婴儿潮,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养老机制健全,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增加,老年人越来越长寿,人们的生育意愿也越来越低。
这就导致,人口总人数下降,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多,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需要正在劳动年龄的成年人,“抚养”的儿童和老人越来越多。
可是,老人的抚养,不是靠养老金吗?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实际上,你年轻时候交的养老金,主要用来养活当时的老年人,而你年老之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又主要靠正在努力工作的下一代人缴纳。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到2035年,日本20多岁的年轻人人口约有1070万人,但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780万人,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一个年轻人就要支持3-4个老年人的公共养老支出。
压力山大。
不光是缴纳更多养老金。夫妻双方的父母,也要花时间精力提供照料。
三浦展说,自己曾和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朋友聊天。
对方提到,最近经常和双方父母一起去旅行。
三浦展就感到很奇怪:你们的父母才五十多岁,完全可以自己去旅行啊。
对方回答:没错。可是爷爷奶奶,也就是父母的父母,年岁已高,马上就需要父母们去照料了,到时候就没办法一起出去旅行了,所以要趁现在带他们一起去旅行。
在日本,老人活到90岁很正常。所以,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在一开始就接受了父母将来,需要长期照顾祖父母的现状。
而对于一对夫妻来说,一旦他们决定结婚,就意味着以后,他们要肩负起照顾双方父母和双方祖父母的责任。
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这就是十二位老人。这样一算,真是让人有点恐慌。
三浦展说:
现代社会,不只是有未婚、离婚、丧偶的问题,也会有疾病、事业、经济等问题,孤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到身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恋爱和婚姻,也不能完全排解孤独感。
于是,这就成了很多日本人面临的状态:
每天都要全力以赴,才能活着。
想要恋爱,却有太多身份、关系、性格、价值观不和,百分之百的理解几乎不可能。
想要结婚,却要面对各种风险:出轨的风险、生育孩子的风险、离婚支付赔偿金的风险、变成单亲妈妈的风险、分出大量精力时间照顾孩子老人的风险……
太焦虑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各种顾虑,选择独自生存。
所以,你可能会看到:家庭单位变小了。之前可能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或者更多,现在呢?更多是一对夫妻、情侣,或者干脆是自己独身一人。
而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新生的孩子数量。少子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这样发展下去,选择“独自生存”的时代,不久就会变成“被迫孤独”的时代。
孤独,逐渐不再是你个人的选择,而是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状态,甚至正在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人们的心理、行为和消费对象,也在发生变化。
怎么变化?
再人格化、再生活化
在孤独的处境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关注生活本身。
为什么会这样?
当消费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产品是几乎没有个性化的,也没功夫个性化。
所有衣服都是一个样式,所有汽车都是一个样子,所有衬衫,所有泡面……都是一样的。
消费这些同质化产品的人,就成了“没有脸”的均质大众。
但随着消费越来越发达,人们开始通过消费,来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衣服,要和别人不一样,鞋子,要不一样,戴的手表、首饰、发型,都要不一样,不然怎么显出我的特别?
但是,问题也很快出现了:不一样的人,太多了。被看见的脸,太多了。
过度消费,追求“个性”,让人们感到疲惫。
疲惫之后,就是改变。
随便什么,够用就好。吃的,随便来份快餐就行;穿的,用的,可以是优衣库、无印良品,没什么特殊的花色,不需要那么多花哨的手艺、别出心裁的营销,功能齐全就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想继续回到“没有脸”的均质状态,而是人们发现:
五花八门的消费品,并不能帮助我表达我自己,相反,我应该更关注我自己的状态,而不是在消费品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