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11-22 21:14

你有“旅伴尴尬症”吗

Photo by Steven Lewis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作者:林沛颖。


旅伴尴尬症,是一种“既想与人一同旅游,又不想与人一同旅游”的矛盾心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想要出远门,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旅伴。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感觉和哪个朋友一起出去都“挺尴尬的”。


想起早些年的时候,每到闲暇之余总是第一时间呼朋唤友同去旅行,可现在却常常一边看着机票,一边在好友列表里滑上滑下,犹豫不决。


为何人们总想“独自旅行”


首先,是旅行体验消费项目的丰富让人们的消费态度与生活习惯更加暴露无遗。


以前出行住宿只要简单地订一间旅馆就行了,可现在还要考虑一下是当地人的民宿还是星级酒店——更不用说还有夜宿博物馆、森林里的透明泡泡屋、有很多朋友也乱哄哄的青旅、打工换食宿的牧场农庄等等各式选择。



于是你只能小心翼翼地纠结着要不要邀约某个朋友出游——万一她喜欢的房间壁纸颜色和我喜欢的不是同一种呢?


“好朋友其实不能等同于好旅伴。”受访者“洪格娜”说,“旅伴一定要是和自己旅行时各方面(消费能力、生活习惯等)态度差不多的人,要不然矛盾会挺多的。”



网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旅行途中“情侣分手”、“朋友闹掰”的概率较平日大大提高。“好奇心研究所”所出的《好奇辞典》中,更是直接将NO.296号词“结伴旅行”解释为“一种委婉的分手方式”。


导致旅行时“巴不得扔掉旅伴”的,除了对待旅行的各方面态度不同,还和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与朋友们“线上亲密”有关。


根据德勤和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2017发布的数据表明,16~24岁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中花了2小时40分;极光大数据推出《2017年Q4暨全年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移动网民每天在社交网络app上逗留的时间超过2.5小时。


之所以我们小心地揣测朋友们的“旅行态度”是否和自己一致,是因为如今大多时候,我们与好友一天中真正面对面沟通的时间比线上社交还要少得多。


哪怕是最知心的好友,因为缺乏线下共同生活的经历,我们对其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实际上并不了解。



而旅途中不得不长时间的“线下共处”,反而让双方感到不自在了。


最后,旅行项目的常态化与安全程度提升也是一项影响因素。


在早些时候,旅行是一件较为前沿的事情,许多路线尚未开发,身边好友较少出游,人们更无从像今天一样在网络上浏览各式各样的攻略分享。我们常常在不久之前的作品用语中看到,“旅行”伴随的关键词往往是“冒险”“惊险”“神秘体验”。


在十年前,若有人出游归来,好友们便会围坐在ta身边,听其讲述旅行的经历。然而现在我们甚至不想听刚刚结束旅途的人聊起他们的旅行经历——东南亚、日韩、欧美,一切都是那么相似与平常。


而根据Wisman和Koole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一种常见的反应是更愿意同他人在一起,甚至并不介意是跟谁一起,只希望有人陪伴就好;反之,若接下去要发生的事情安全且平常,人们更愿意独自一人,或对是否与他人在一起并不介意。


现在我们将旅行视为一种普通的放松方式,它是安全的、人人都可以享受的。


这也意味着我们期待与人同行的念想正被旅行的安全提升逐渐削弱。


综上三点,“旅伴尴尬症”也就由此而生。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迫于此症,不少年轻人开始尝试“位于孤独等级最高级”的“独自旅行”——这恐怕也是单人旅行设施最为发达的日本,近年来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想要的或许是“一起各自玩”


“独自旅行”的火爆有目共睹,但也有许多人在体验过后表示,“这不是长久之计”。


百度指数显示,“独自旅行”关键词的搜索指数正在逐年缓慢下降


独自一人走遍西北边疆的女生“小皇”在受访时谈到:“‘独自旅行’刺激、新鲜,但也特别孤独……都夸下海口要自己出去玩,结果想聊天的时候谁都不好意思找。下次旅行还是想和朋友结伴,‘独自旅行’这种事情算是想不开了才会做的。”


“发了一大堆朋友圈,但想在旅途中与人交流的心情还是无法满足。”驴友“胡敏仪”抱怨说,“发照片本来只是想与朋友交流旅行时遇到的乐趣,总却被人嫌是在‘秀’……大概他们没有和我一起游玩,所以不理解我的心情。”


根据Carvallo和Gabriel的一项实验表明,即使有些人声称极少或几乎没有在情感上依恋他人,他们依旧还是会对别人选择和自己一起活动感到格外开心。即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归属的需求。


回看开头提到“旅伴尴尬症”的含义:既想与人一同旅游,又不想与人一同旅游。


人们想“踢掉旅伴”的同时,还是想要“有人陪伴”。看起来很矛盾的一种心理,真的能够实现吗?


这不禁让人想起,针对网络游戏中“玩家并无互动但仍认为彼此在虚拟空间中互相陪伴”的现象,斯坦福大学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团队提出的词汇“一起各自玩”。


让人们感到归属感的,其实并不需要具体到亲密好友间的互动,而只需要大家一起享受共用环境,体验到高度的“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



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必见面的“微信导游”在近年开始流行起来。


请一个中文流利的异国本地人“住”在自己的微信里,全程通过微信陪你旅游,又可聊天,又可帮忙。“微信导游”模式与传统的自由行个人私导相比,用“线上陪游”替代了“线下同行”。


在这个使用场景下,游客和“微信导游”正是处于两种不同的维度中(线下与线上),但同时一起享受共同的环境氛围(旅游地)


此外,在“加了微信=交了朋友”的当代年轻人心中,“微信导游”的出现不但避免了“旅伴尴尬症”、有安全感,其实还满足了“通过旅行认识异国陌生朋友”的浪漫仪式感——哪怕他们至始至终都没见过面。


于是,网络游戏语境下的概念“一起各自玩”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到了现实中的旅游场景,成了满足现代人社交情绪的一种途径。


旅行版的“各自一起玩”还可以是什么


一趟旅行下来,全程不见自己的旅伴,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许多商业组织正试图找到方法来实现“不愿见人又有陪伴”的愿望。


虚拟人设与虚拟陪伴无疑是正当热门的方向。


跃过“微信导游”的原始人工方法,已经有团队“自称”研发出了可以和你一问一答的人工智能“AI导游”。


从2007年最早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到2016年3D全息主机的内置虚拟生命体“琥珀”。


2017年《MakeS-早安,我的Sei》融合了闹钟与日常记事功能的虚拟助手SEI、日本Gatebox 家用智能化全息机器人老婆“逢妻光”;再到今年youtube大热,以“绊爱(Kizuna AI)”为代表的智能语音互动AI主播——



如今网络上有具体形象的虚拟人设已经突破了4000人,并从有距离感的偶像到贴身的工具助手,日益接近我们的生活日常。


旅行+虚拟人陪伴,似乎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


抛弃随行旅伴,一个人踏上旅行。看似充满了肉体的危险,却也让人们规避了更不愿面对的“交往风险”,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


人们是变得内向了吗?


或许也不尽然。


从近来几篇获得广泛认同的微信爆文《2018,一个人,很爽!》《房租 5000,周末住五星酒店的北漂们》看来,只是人们对归属感与陪伴的要求下降了。


只要与他人共享同一空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互不打扰,以观察者的身份过生活也可以很惬意。


可以去想象,那很快就要到来的场景——每个人独自旅行,一边欣赏大好河山,一边对着手机屏幕谈笑风生。


参考文献:

[1] Wisman, A., & Koole, S. L.(2003).  Hiding in the crowd: Canmortality salience promoteaffiliation with others who oppose one’s world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511-526.

[2] Carvallo, M., & Gabriel, S. (2006).No man is an island: The need to belong and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697-709.

[3] 好奇心研究所.《好奇心辞典》[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0

[4] 简·麦戈尼格尔(JaneMcGonigal).《游戏改变世界》[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2-8-1

[5] 访谈:张培清、黄心妍、蔡铮婕三人对“独自旅行与仪式感”选题所做访谈中的片段

[6] 社交应用使用时间:

http://www.199it.com/archives/607975.htm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675940.html

[7] 微信导游服务:

https://tieba.baidu.com/p/3998081370

http://i.qunar.com/detail/2905382335

http://www.cctime.com/html/2016-5-27/1176425.htm

https://tieba.baidu.com/p/3988323642

[8] AI导游:

http://www.etoury.com/#story

[9] 虚拟人陪伴: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jAyMzczNQ==&mid=2650906531&idx=1&sn=561e1a37f7f290774dbfaa1d014faabb&chksm=80e680fbb79109edbf1273230436a68bff8b4de025695fb6d2556f6497b508c1383e5c2b8fbc&mpshare=1&scene=1&srcid=09296hoZtKy8d9328XRrQEUr#rd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38202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_6JgvS1s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作者: 林沛颖,编辑:蒋佳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