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作者:石雨昕,编辑:陈星,原文标题:《每经专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政企本是鱼水关系,但处理不好就变成“水煮鱼”, 不能选择性、趋利性、钓鱼式执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在就业上,2012年至2022年,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从32.1%提高至48.3%。在数量上,2012年至2022年,民企数量占比从79.4%增长到93.3%。
然而,乱罚款、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等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2月19日,为进一步提高罚款规定的立法、执法质量,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本来是鱼水关系,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水煮鱼’。企业天天都要接触基层执法人员和办事人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营商环境往往会大打折扣。”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庄聪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NBD:行政执法人员随意执法、随意处罚、随意罚款,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您认为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庄聪生: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执法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执法依据不充分、标准不清晰、透明度不高;有的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钓鱼式执法;有的没有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设定权限的规定,在法定范围外调整罚款上限,层层加码;有的违反包容审慎监管原则,面对整治问责,不区分具体情况,一罚了之、一关了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本来是鱼水关系,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水煮鱼”。企业天天都要接触基层执法人员和办事人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营商环境往往会大打折扣。
我认为,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必须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必须注重“柔性执法”,以教为主,以罚为辅,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避免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发生,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NBD:为何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长期存在?如何防范治理这一问题?
庄聪生:不可否认,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但由于中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劣势的中小微企业被拖欠账款后,既不敢起诉也不敢举报,只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尽管国家专门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但拖欠账款仍然是久治不愈的一块“牛皮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公平经济,所有的市场主体无论大小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加强对恶意拖欠账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使用审计、督查、巡视等“利器”,将会对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产生震慑作用,有效解决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问题。
NBD:我们看到,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但现实中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您认为要如何加强政策实施效果?
庄聪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更加完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的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实,有些政策落地效果还不是很好。
我们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落实走样等问题,主要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舞台和良好空间,让民营企业家真正有投资便利感、政策获得感、财产安全感。
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NBD: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人身财产安全比较忧虑,在您看来,如何打消这一顾虑?要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还需要如何努力?
庄聪生:产权包括物权、股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也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这些年,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人身财产安全比较忧虑,弥漫着一种“小富即安、大富难安”的情绪。之所以造成民营企业家的“难安”,主要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法治环境方面,缺乏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在营商环境方面,有些地方招商时先是开门迎客,客商来了以后又以各种名义乱收费等,制造种种障碍。有的地方“新官不理旧账”,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市场环境方面,由于所有制的歧视,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公权力的制约体系不够完善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不得不考虑企业未来能否顺畅发展以及个人私有财产如何才能放心地守住。
在社会环境方面,关于民营企业“第一桶金”的争论、反腐过程中的民企负面内容、社会中的“仇富”现象等引发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这些对民营企业家很容易造成困惑、迷茫和疑虑。
在舆论环境方面,一些媒体对民营企业有不实报道,部分文艺作品中也存在放大民营企业中少数违法乱纪问题的现象。长期的负面渲染,让公众对民营企业家形成了偏见。
没有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没有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民营企业就是“易碎品”。我国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起来艰难,很容易受到各种侵害。因而,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公平和安全的期盼非常强烈。说到底,民营企业家们期盼的是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中发展。
NBD:您认为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和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的良好舆论氛围还需要哪些努力?
庄聪生:过去几年,有一些人不仅错误解读或曲解中央精神,甚至利用个别企业出现的问题,从整体上否定民营经济。大家看到,不少自媒体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为了博眼球、挣流量,不负责任地对民营经济进行贬损、丑化和否定,刻意抹黑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被严重“污名化”。这让民营企业家忧心忡忡,甚至感觉自己的人身财产不太安全,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预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
前段时间,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网络上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和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的良好氛围,一些贬损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言论还时常出现。希望按照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关精神,坚决打击恶意炒作行为,依法查处侵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网站平台和账号,清理处置涉企业、企业家虚假不实和侵权信息,特别是重点清理采取“贴标签”“带节奏”“放大镜”等方式恶意散布信息的主体,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中小微企业要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NBD: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当前经济形势时表示,我国将加大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政策力度,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您认为2024年民营企业会有哪些新机遇?
庄聪生:2024年我们有更多信心。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劳动力和人才群体等,发展基础坚实。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给企业带来诸多机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蕴藏很多市场需求,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动能。
此外,民营企业家本来就具有敢闯敢拼、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国家稳固的经济底盘、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韧性十足的抗风险能力,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尽管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民营企业家应该做乐观的长期主义者。
NBD:从自身出发,如何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庄聪生: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不断提高装备、产品、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形成传统产业的新优势,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另一方面,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层出不穷,推动所有产业数字化和所有数字产业化,产业变革大势所趋,民营企业如果不能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就会被淘汰出局。
近年来,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逐年上升
此外,民营企业在内部治理、传承换代、依法合规、融资债务等方面问题、隐患长期积累,各种风险交织叠加。目前,影响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内因是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现象。一些企业的治理结构仍需优化、治理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决策不规范、程序不透明、内部缺乏有效防治腐败机制等问题。民营企业要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理规范、有效制衡、合规经营,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作者:石雨昕,编辑: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