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11-26 15:37

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是时代伦理混乱的注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瘦驼科学午夜档(ID:shoutuokexuewuyedang),作者: 藏狐的报恩。


基因编辑技术成熟到可以改造“艾滋病免疫”人了吗?我不觉得。


1.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现在应用很广泛,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脱靶”问题。也就是说,该切掉的基因没切掉,把不该切的切了。做转基因作物,做转基因工程酵母,做转基因其他动物,这完全没问题。脱靶的,处理掉就好了。不知道这个研究的参与者想怎么处理脱靶的人。


2. 基因编辑胚胎或者基因编辑疗法的必要性。目前大家共识还是如果需要用这个保命,那可以一试,与死亡相比,疗法本身的风险可以承受。但是这次做的是CCR5基因的编辑。很早之前科学家们就发现有些人似乎对艾滋病病毒免疫,检测结果是他们的基因组中CCR5基因比一般人少了32个“字母”,也就是碱基对,这个变化让HIV病毒无法感染人,同时看起来这些少了32个“字母”的人也没有别的明显变化。后续的研究发现区别还是有的,少了这32个“字母”,人更容易在遇到流感或者黄热病的时候表现出严重反应。即便这次两个生命都被准确删去了那32个“字母”,她们获得的是几乎不得艾滋病的好处,和更容易被其他常见传染病伤害的坏处。


这个利弊,值得去冒险吗?根据外媒报道,这两个孩子的生物学父母来自一个艾滋病患者互助组织,他们饱受患病带来的社会歧视。然而,一对艾滋病携带者夫妇,完全可以用现有的“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生下健康的后代。



3. 从媒体报道看,两个双胞胎中的一个,并没有“删除”成功。在明知胚胎没有编辑成功的前提下,研究者为什么让它发育长大,让她面临风险?要知道不管是基因编辑婴儿还是试管婴儿,这些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都需要准备很多个胚胎,最终保留一或两个,处理掉不合适的胚胎,伦理上并无问题。那这次这个孩子,仅仅是被当成一个“对照实验品”吗?事实上,尝试做基因编辑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研究机构都来自中国广东,分别是中山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



4. 说到底,是伦理问题。第一例试管婴儿今年整四十岁了,英国人当年的争论,所有的技术细节都记录在案。今天的这个研究同样经过了伦理审查,不知道审查委员会的成员在签字时是什么心情?是着急超车?还是想青史留名?我们还能看到那份“补注册”的临床实验申请书。而那份申请书,现在好像在系统里查询也并没有获得通过。



5. 特别不想提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个“实验”的实施单位,是个莆田系医院。



6. 科幻从来不如现实魔幻。但是现实有时候也不如科幻那么可以随心所欲。比如很多人担心有了这个“星门”一旦打开,未来就会有各种超能人甚至永生人。想多了。单基因或者少数基因控制的疾病非常罕见,而要“瘦”、“美”、“长寿”,这些又跟太底层的生理有关,改了之后没好果子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瘦驼科学午夜档(ID:shoutuokexuewuyedang),作者: 藏狐的报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