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Connie,编辑:卓然,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春节过后,被称为“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如约而至,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寻求新机会的职场老人,都希望在年后有一个不错的开局。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真实的招聘与虚假的套路常常混杂在一起,令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一些看似轻松、高回报的短期项目,常常披着诱人的外衣,暗藏玄机。
在这些虚假招聘中,保险听课骗局尤为普遍。
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快速扩张业务,打着“听课就给钱”的幌子拉人培训“充人头”。有些涉事不深的年轻人,或是防范意识薄弱的打工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甚至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保险公司的员工。
这些保险公司往往与求职中介和猎头公司紧密合作,根据面试和入职的人数给予他们金钱回报。为了获取佣金,一些不良中介和猎头公司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对求职者和保险公司进行两头欺诈。
本期显微故事将聚焦这些掉入保险听课陷阱的求职者们的经历。
他们之中有人因为警惕性高敏锐地戳穿骗局,及时止损;也有人心思单纯,不慎掉入“陷阱”,经历种种“磨难”之后才脱离“魔爪”……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天上掉下的“保险馅饼”
最近,大四学生小敏在某招聘公众号看到一则令人心动的短期工作机会:一家五百强企业招聘短期文员,仅需工作三天半,劳务750元,工作内容简单明了——整理文件。
对于一个还在上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工作内容和报酬很有吸引力。按照网上提供的联系方式,小敏与招聘者取得了联系,对方只问了一下她的年龄和学历,就通知她可以去“上班”了。
图 | 小敏看到的招聘信息
然而,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现场后,小敏却发现自己被骗了。
原来,这个文员岗位是虚构的,所谓的整理资料其实是参加保险公司的新人培训,听三天半的课,给750元的报酬。
但是要想拿到这750元钱,可不是听课那么简单,小敏必须得办理入职手续,拿到工号,成为保险公司的一员。
这样的欺骗方式让小敏感觉很气愤。她打开微信与当时招她的人理论,质问他为什么骗人,没想到对方已经先把她拉到了黑名单。
在各种社交平台,有关参加保险公司培训、兼职听课被骗的帖子和笔记屡见不鲜。
图 | 许多兼职信息中会直接标明“保险听课充场”
大学生小乔就在知乎上分享了她参加某保险公司培训被套路的经历。
假期的时候,小乔在网上看到一则听课挣“外快”的兼职帖子,帖子声称,只要参加某保险公司的三天培训,就可以拿到300块钱的报酬。小乔报了名,并且按要求听了三天课。
原以为只是简单地充个场就能拿到工钱,但事实远比她想得复杂得多。
上课第一天,小乔就被要求注册该保险公司XX学堂的APP,还要求上传身份证和毕业证信息,听课也并不是出个人头就行,而是每天人脸打卡,还要答题参加考试。
图 | 某位“学员”晒出的听课教室
毫无防范意识的小乔一一照做。但是到第三天上完课领取报酬的时候,对方却要求她注册保险公司的工号,并且新开一张银行卡,否则不给钱。
为了拿到“工资”,小乔不得不按要求完成了所有步骤,但是最后保险公司只给了她260元,理由是她未满22周岁,按该公司规定不能给全额。以小乔名义办的银行卡也被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收去,并未交到她手里。
意识到上当之后,小乔多次与保险公司交涉,要求注销工号,退还银行卡,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脱,在小乔投诉、报警之后,历时两三个月,她才算彻底脱离该保险公司的“魔窟”。
虽然经历一番波折,小乔还算幸运,没有造成太大损失。据知情人透露,一些无良的保险从业人员,甚至会利用新人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去申请网贷。然后用这些贷款购买保单,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业绩。
在网上搜索“保险公司听课给钱”“保险公司培训充场子”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很多与小乔、小敏经历相似的案例,这些案例几乎覆盖了市面上所有主流保险公司。
这不仅暴露了保险公司在招聘和培训机制上的漏洞,也让本就饱受争议的保险行业形象进一步受损。
接受“馅饼”,走入馅饼
对于保险行业为人诟病的乱象,在保险公司工作了近十年的冷姗表示很无奈。在冷姗看来,业绩压力与扭曲的激励机制是上述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保险行业大都没有底薪,社保和公积金也需要自己交。想要挣钱,除了多签保单,还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拉人头,业内也叫增员。”
所谓拉人头,就是不断地招募新人,扩大自己的销售队伍。每有一位新人进来,招他进来的人就可以拿到一份新人推荐奖,至于具体金额每个保险公司的规定不一样,一般都是数千元。新增越多,收益越多。
另外,新人一旦签单,招募人也可以拿到相应比例的提成,并且这种提成是“终身制”,谁招来的人,谁就可以无限期地享受被招募者的业绩分红,除非离职。
此种分红制度与传销界的“金字塔”结构类似,位于顶端的是最早加入或拥有最多下属的从业人员,后来者是永远没有机会超越他的招募者的,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业绩有多出色,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招他进来的人的上级。只要他有产出,他的招募者就有收入。
以冷姗所在公司为例,每招一位新人,她就可以拿到新人15~40%的业绩提成。冷姗目前是团队主管,手下有100多位保险代理人。
在她的团队中,冷姗是居于塔尖儿的那一个,这100多人,无论哪一个签单,她都有不菲的佣金可提。
刚进入保险行业一年的新人销冠赵先生算了一笔账。2023年,他的年收入是130多万元,而他的主管单是从他这里拿到的额外提成就有60万元左右。
在保险公司,手下人越“新”,其“上级”拿到的提成比例越高,最高提成比例可接近一半。
摸出了其中的门道,赵先生表示,下一年他会把“拉新”作为重中之中,只要招到足够的人,不愁没有更多的收入。
意识到这一点的不只赵先生,但凡进入保险公司工作的人都深谙这一道理。正是因此,许多保险代理人甚至不再关注销售业绩,转而做起团队管理,毫无底线地扩张队伍。这样就算自己不签单,也有人为他挣钱。
在这种背景之下,大肆“拉人头”也就不足为怪了。
保险中介和猎头合作,制作“诱人馅饼”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保险公司招人难、留人难在业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拥有二十多年保险从业经验的某知名保险公司高管欧先生透露,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的新员工留存率普遍较低,大约在20%左右,即便是业绩较好的公司,这一比例也鲜有超过50%的。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许多保险公司选择与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合作,通过支付佣金来招人。
不可否认,与中介机构和猎头公司的合作,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条快速、有效的招聘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
据冷姗介绍,有些保险公司是按面试人数而非入职人数给猎头支付佣金。
为了吸引求职者,猎头往往会隐瞒保险公司的真实名称和岗位信息,而只强调五百强企业的机会,拥有高大上的办公环境和高额收入,让求职者对职位产生期望从而去面试。
一些小中介则以听课培训拿报酬作为诱饵,让求职者充当保险公司的“人头”,文章开头几位大学生的经历即为此类。
“有一种专门为保险公司服务的猎头公司,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了。为了拿佣金他们两头骗,跟面试者说让他们去大公司做管理,跟雇主则说他们已经跟候选人聊过了,知道去面试保险代理人。”冷姗说。
因为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保险行业的相关信息,也有一些中介或猎头找到冷姗,问她是否有招人需求,但是冷姗从未与其合作过:
“他们对工作真的很有热情,我相信通过他们肯定能招到更多的人,但是用不入流的手段去招人,我不赞成。信任一旦打破,后面就完蛋了,说啥人家都不信。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明知道是被骗去的,还是飞蛾扑火留下来。”
不过,留下来的毕竟是少数。虽然通过中介和猎头确实会招到不少人,但这是以庞大的面试基数作为分母的。
“入职比例很低很低,大概50~100:1,面试50个人,能有一个入职的就不错了。”冷姗说。
“原本保险代理人制度是很单纯、正直的,这些年被一些中介和不良的从业人员给搞坏了。海外也有类似的中介,但他们挣的是咨询费,不负责销售产品,国内的中介就是小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
对于保险行业的现状,欧先生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保险行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保险、金融、医学、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行业内盛行的大规模增员、来者不拒的扩张模式,无疑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种趋势若长期持续,不仅会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害,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尾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招聘陷阱也层出不穷。这些陷阱往往以轻松赚钱为诱饵,诱导求职者陷入其中。
除了保险行业的听课培训骗局外,还有诸如招募日结小时工,使用个人身份证去证券公司开户、注册各种APP和网站等看似简单的任务。
在这些任务背后,往往隐藏着求职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小红书上就有人发帖称,因为参加所谓的充场兼职,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某个公司的“法人”,被开出高达30多万元的发票,直到税务部门与其联系,才得知此事。
此外,还有人以招聘客服为名,让人实名注册一些交友网站或帮其解封,从而利用他人信息进行网络诈骗。
如此陷阱种类繁多,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
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显微故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