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有多少人是因为《海王》8.4分的豆瓣高分和朋友圈的赞誉被忽悠到电影院的?
“比肩《指环王》”“《蝙蝠侠》以后DC最佳”“海底《阿凡达》”“温子仁如何成功跨界”......《海王》上映第一天,营销号带起了节奏:豆瓣评分在当天飙到了8.4,朋友圈被好评“淹没”。《海王》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先于美国半个月上映,在中国的宣发力度堪称奢华: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电影海报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粉丝见面会更是热火朝天。但是,营销的用力过猛间接坑害了《海王》——上映3天后,豆瓣评分掉到了8.1。
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打开方式”有千万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套评判体系,但是3天之内从8.4掉到8.1,可能是“心理预期”在捣鬼。这里说的预期,指的是观众对DC和海王的预期——
海王是DC系列中非常边缘化的人物,在超级英雄扎堆的DC体系中,海王默默无闻。他的漫改电影能拍出如此程度,有点一鸣惊人的意思。
在诺兰打造了蝙蝠侠三部曲后,DC上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但在这之后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这两年的作品一直在“突破下限”,从《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到《神奇女侠》,DC背负了越来越多的差评。在DC缓慢崛起的过程中,漫威实现弯道超车。观众对DC的产生了“饥不择食”的无奈,以至于这届观众对DC特别宽容。在质量堪忧的茫茫作品中,《海王》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得益于“同行衬托”。
基于以上两点因素,大家给与《海王》好评,但把它放到更广阔的电影体系里(无意与漫威作比较),《海王》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差强人意,它只能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大片。
《海王》想为DC赢回口碑,在如此艰巨的任务下,温子仁把《海王》塞成了一个胖子,但不料“矫枉过正”,以至于《海王》过于膨胀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爆米花电影的元素被他一锅端起。这部长达143分钟的电影融合了现代科技和古代神话,更像是多部电影的大杂烩:《海底总动员》《夺宝奇兵》《角斗士》《指环王》《星际战舰》《侏罗纪公园》(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补充。如果你还想到了《西游记》,也并不过分)......但你说不好它是在致敬还是模仿。
海底奇妙世界一览
视觉轰炸、场面宏大,是《海王》带给我的最深切的感受,但谈不上是种享受。
为了喂饱观众,温子仁全片用了“加法”。 当然,这样做的弊端是,尽管故事简单、一气呵成,却漏洞百出。元素的堆砌破坏了剧情逻辑的缜密,过于密集的大场面难免造成视觉和身体的疲劳。用一个豆瓣影评来总结:“就像有人一直往你嘴里塞你喜欢的食物,塞到最后也只能全部吐出来。”
对于爆米花电影,实在没必要把它拔高或上升到某个高度,但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和主要人物都没特点,以至于当电影落幕,你开始回忆起最动容的情节时,可能只想到了四件事: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逼真炫目的特效、发酸的肩膀和颈椎、厕所。
感官刺激就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爆米花电影的需求?与同行比试一下就能看出《海王》的不足了。
超级英雄电影在几年前完成了“去脸谱化”的转型,在“拯救世界”的单线任务中增加了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纠结,突出放大人物的人格和心理缺陷。甚至,反超级英雄人物大行其道,赢得了一批忠实观众。从市场的反馈来看,缺陷式的人格设定成为取悦观众、引起共鸣的有效方式。
在“拯救世界”的大背景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让这些背负着国家民族理想和生存问题的英雄们更接地气,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立体。不用跟漫威比,出自诺兰之手的蝙蝠侠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品品这“农家乐”审美
而《海王》塑造了两个极端:视觉层面的丰满和精神层面的虚无。相比较其他超级英雄人物,海王干瘪乏味了很多。虽然他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拯救世界的过程,但是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几乎无迹可寻,不论对陆地还是海洋,他与人类或亚特兰蒂斯的情感纠葛非常虚弱。换句话说,海王缺少了拯救世界的动机。
《海王》和《神奇女侠》的问题如出一辙,甚至连评分走势都可以参照——后者经历了从8.4到7.0的大幅度滑落。
营销号带起来的节奏持续不了太久,考验电影质量的时刻迟早会到来。不过,如果《海王》的营销文案再“谦虚”一些,以下豆瓣评论可能不会出现,评分也就不至于“回落”了:
“别说比肩《指环王》了,连《西游记》东海龙宫那段都比不了。”(@草威)
“说《蝙蝠侠》以后DC最佳我已经大跌眼镜,还拿它跟《指环王》相提并论,How dare u?搞几场模式化的大阵仗、扯个宏大世界观就叫史诗感? ”(@晚不安)
“还行,没吹得那么好,有点像强化娱乐性的海底版《黑豹》......故事线极其简单,打戏遍布扩成了143分钟的篇幅,对路人非常友好,不过这类过度炫目眼花缭乱的特效已经越看越麻木,什么海底《阿凡达》吹太过了,坐等《阿凡达2》的潘多拉海底世界吊打吧。”(@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