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12-19 18:27

李泽湘:抖音和双十一并不能推动中国技术创新

虎嗅注:2018年11月30日,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科技合作伙伴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大疆创新董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第二届智造创业体验营上做的主旨演讲,速记内容由长江商学院METI项目提供,并由《经济观察报》记者陈伊凡和“机器人梦工厂”整理编辑,题图:视觉中国。


以下为李泽湘教授演讲全文:


我用一组让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图片来表达,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40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1978年,这是我们的初始条件,在座很少有在1978年出生的,你们可以回去问问父母当时中国的情况。1978年,整个国家的GDP是3000亿,深圳是22000亿,毗邻的东莞是7000亿,人均年产值60美元,一个月人均产值大约5美元。



40年后,我们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82万亿,人均8650美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这了不起的成就背后,就像西方工业革命,我们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相信大家不止是来参加创业营,也是为了躲避“雾霾”。这是40年以来的代价——环境、土地、矿砂、煤炭等资源。中国有大庆油田、柴达木油田、胜利油田等,有很多没有挖掘的煤矿、金属矿或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今天我们回到这些地方看,那些地方的石油被采光了,煤被挖光了,环境也被污染了。未来等到你的孩子长大到你现在的年龄,便会发现,这世界已经付出了太多代价。是的,我们基本把后40年的环境资源耗尽了。我当时刚上大学,你们毕业几年,再过40年我们依靠什么发展呢?这个曲线还能像现在这么漂亮吗?不要以为我们今天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8000多美元,这个曲线就一定能延续下去。


来看几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南美几个国家在过去20年(1991~2011)的发展,大家知道九十年代时,南美这几个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经过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也是非常地了不起,经济从七十年代开始腾飞。经过20年的发展,巴西几乎零增长,墨西哥是负增长,智利稍微好一点,很多企业还是会往那边跑,因为还是有煤和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大家知道中产阶级或者发展中的中产陷阱,我们有可能成为这个曲线吗?有多少人用过南美的好产品或者听说过哪一个品牌是从南美出来的?葡萄酒、咖啡、水果(比如:来自智利的荔枝就很贵),虽然拥有一些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可是你在飞机场经过时,看到的品牌店中,有一个是来自于南美的吗?它凭脑袋打造出来的创新并不多,但巴西的数学就非常了不起。当年有一个学生回到巴西,凭单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巴西的数学program做好,但这并不足够。


第二个数据,这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数据,大家知道1979年的香港是怎样的?90年代的香港依然非常了不起,和深圳同时在做高科技,香港的条件非常好,有金融、码头、地产等,拥有太多超过深圳的优势资源。



而40年后,深圳的GDP已经超过香港,南山区人均产值也超过香港。以前我们看到的电影明星、武打明星都来自香港,再看看今天呢?香港的一些电影明星到北京做北漂,这就是没有创新的结局,并不是都没做对,但只做对一两件事,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巴西案例一样,是不足够的,创新是一个体系。


大家听完可能会有点失望,都是一些负面的例子。如果都是不可为的、负面的例子,为什么要叫大家来呢?接下来我要说说几个正面的例子,总的来说是成功少、失败多。就像我们创业似的,没有太大差别。



纵观美国1800年至2000年的发展趋势,尽管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二战的调整、198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但总体来说,总有一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美国跨过一些挑战。我把1800年到数字技术时代做了梳理,可以看到其主要经济发展来源于哪些方面?


横向看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并非从美国开始,而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再回到美国。曾经,大量美国年轻人漂洋过海去英国学习,甚至从工厂的操作工人做起,英国对技术管制非常严格,不能带相机。这些年轻人只能凭靠脑袋去记忆,回到住所把当天看到的东西复原,带回美国山寨再改进,这也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Corliss Engine(科利斯蒸汽机)是当时费城工业展非常了不起的产品,这体现着美国已经赶上英国或欧洲发起的工业革命步伐:“我可以造比你更大,比你效率更高的蒸汽机啦”!


大家听说过Lowel吗?是来自波士顿的一个大家族,其中他的堂哥,就在哈佛大学做了30年的校长,哈佛有很多Lowel building,起初Lowel作为纺织工去英国学习,回来后就从“山寨”开始,一步步再继续创新改进。美国纺织工业最终超过了英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今天我们说我们的高铁是世界第一,这也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例子,这是高端的“山寨”。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1812~1887):德国实业家,闻名天下的火炮大王。以发展和全世界销售铸钢火炮和其他武器而著称。他从1847年开始领导克虏伯制造厂生产军械,把一个接近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世界第一的军工联合体。


大家知道钢铁大王Andrew Carnegie(安德鲁.卡耐基),钢铁行业起源于英国新炼钢工艺,德国人克虏伯把它提升,美国人再把它进一步提升,炼钢效率达到最顶级的水平。河北也有大量累积的炼钢技术,每个城市的炼钢工艺水平都可以排到世界前几名了,而这只是200年前技术的延续。诚然,光靠山寨不足以让美国发展,还需要很多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原创需要不断冒险不断总结。


1803年,富尔顿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经过九年时间的研究、改进,轮船的效用大大得到提高,长21.35米,1803年在法国的塞纳河试航成功,但当晚为暴风雨所毁。后来他得到了瓦特的帮助,于1805年3月研制出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装置的轮船。


举个例子,Fulton(富尔顿)蒸汽船的发展,由于当时英国蒸汽应用太少,没有市场支撑可以让他把蒸汽机技术应用在船上。交替使用,才有了英国蒸汽轮船,最后有了鸦片战争。Fulton有第一条从纽约开出的独立运营线,因为这个原创,很多人都失去了生命,由于蒸汽机的爆炸,每年都要有八九百人死去。原创是要付出代价的,原创就是冒险和基于此的不断总结。众所周知,爱迪生拥有无数多的发明,前段时间我和甘洁老师又再一次回到爱迪生实验室拜访,160多年后回看那里仍然觉得非常了不起。留声机、电灯、烤面包机……爱迪生一生有无数发明,只是没有把原创的东西商业化、进行批量生产。这是基于爱迪生的发明基础上才有,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辉煌,今天终于倒下去了。历史真是非常地有趣!


1920年,美国新泽西,托马斯·爱迪生坐在实验室里。



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1872),Morse最初的职业是画家。1839年他发布了他的第一项发明“莫尔斯”码。他的同行发明的电报就是运用“莫尔斯”码来传递信号的,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拍发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1872年于纽约逝世。


塞缪尔·莫尔斯,这位纽约大学画家出身的人,在英国学画期间,坐在轮船上无聊时就在想,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实现伦敦和纽约的即时通讯。最后,他将画家工作室变成通讯实验室,说服美国政府顺着铁路,铺架一条铁路线到华盛顿DC,及时传输电报信息。这个工程就请到一个包工头,通过做这个就发财了,再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大学,也就是现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这就是莫尔斯原创的影响。


福特汽车生产线


相信大家知道Bell Telephone。Tesla,大家也知道这个人的贡献非常了不起。福特,automation,关于物料、产品的装配,不再是一个人装配很多东西,而是每个人做一个工种,通过自动化产线,你只要把你的工序做得最有效就好了。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的建筑行业终于从原始时代进入福特时代,比工业技术晚了上百年。房地产老板们终于醒过来往前走。这40年的钱是很好赚,但我们的技术进步非常缓慢。莱特兄弟,大家知道飞机技术,人类第一次动力飞行,这就是原创的东西。



到了数字化时代,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来了,他是美国工程之父,他和团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麻省理工如何从原来的技工学校变成今天的研究型大学,万尼瓦尔·布什功不可没,什么东西让他一看,他就能把它变成数学问题并且得出巧妙的办法。


美国凭借理论、应用、技术等多种原创,才支撑了这个国家200年持续的经济发展。


创新需要快速行动力与试错力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的蔡军老师曾在一次分享中展示,现在世界100个知名品牌中,前40名没有中国品牌,华为排名70多。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凭科技创新打造出来的东西非常少。从双十一的两千多亿元销售额到抖音网红动辄上亿元的销售收入,这里有多少是使用中国技术推动了中国创新往前发展?


而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又需要哪些条件?


任何创新仅靠单打独斗都不能成功,需要团队,要有野心,不盲从风口。大家都做无人商店、无人售卖,如果盲目跟风肯定不会成功。要做不一样的东西,要永葆好奇心要节俭,不要靠烧钱做创新。真正的原创必须沉下心,任何东西没有长年积累不太可能成功。


为什么一些科技公司经常出问题?因为丢掉了基本的人文伦理底线。创业者应保持最基本的人文伦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全球视野。我们并不是关起门做技术整合,要对世界上所有好的人才、技术和市场做到心中有数。香港金融产业很多传统工作都被技术、人工智能等取代了,唯一不会被取代的职业是创新者。


如上所述,创新需要团队,团结非常重要,要实现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观点的人合作。我在深圳20多年,看到很多不错的企业,有些是父子合办、兄弟合办或同学合办,最后因为吵架公司消失了。我们要知道如何合作,学会倾听,让合作者有机会把想法表达出来,在过程中学习不知道的东西。


资源整合同样重要。要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要知道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湖南有一家公司,是苹果手机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创始人是有名的白手起家女首富,她一路自学,在深大电教班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在她的工厂里,有一项工艺是由某科学院发明出来,但整合了日本设备和美国材料,她能把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串联起来。


从失败中学习对创业者同样十分重要,办企业要有快速的行动力和试错力,实现不断迭代。我曾经和郭台铭进行过几个小时的交谈。他问我,如何发现年轻人未来一定能做得好?


对此,我有两个经验:第一,看他的眼睛是否发光,这可能需要多年的积累;还有一个方法比较容易,让他做一件事,好的人才会马上行动,第二天把你的想法做好,甚至提出他不同的探索。如果你让他做一件事,过一段时间他忘了,你就可以让他离开了。如果他给你四五个做不了的理由,而不是他的想法和建议,你也可以让他离开了。养成好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并不需要太多的天分。


初创公司失败的那些教训


Y Combinator,可以算是互联网时代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很多中国公司宁愿把自己的估值降得很低,也要进入其中。Dropbox、Airbnb等都是它的成功案例。其中,500个申请约有3%可以被录取,被录取的公司中93%会失败,这意味着200家申请公司里只有一家能成功。


成立于1927年的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是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KPCB的创始人曾经和我们分享了几个成功案例,包括亚马逊和谷歌。他说投资谷歌之前,前99个投资都失败了。最后来了两个年轻人,问他要2500美金,20%的股份,这两个年轻人创办的企业就是谷歌。


做一个成功的产品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市场的刚需,很多市场需求可以通过问客户、做市场调研得知,这些需求是显性的。难的是隐性刚需,连客户都不知道的需求,这需要对人性、技术和行业有很好的了解。二是产品要做到极致,戴森的产品很贵,但大家喜欢它的东西愿意付钱。


当然,硬件创业成功的例子不多,失败的例子一大堆,这也是必然。Jibo Robert公司的对话机器人就是一个失败案例,由MIT最有创新力实验室里的几个教授推出,但迟迟无法量产,最后亚马逊Echo出来了,这家公司失败了。


还有一家公司叫Lily,由伯克利几个学生成立做掌上无人机,当时众筹了4500万美金,产品却迟迟无法量产。别看这个产品看上去不起眼,但至少有几百个零件,每个零件要找两三个供应商,每个供应商需要沟通两三次。不找富士康,企业负责人就在深圳大街上的小店里寻找供应商,10个小店中有9个存在问题,踩到地雷的可能性是500%。最后大疆把无人机做出来了,而Lily这家公司付出了将近2亿美金的代价。


而总结初创公司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做了一款世界上最厉害的产品,最后发现这并不是市场需要的;

第二,没有现金;

第三,团队不是对的团队,在不同阶段有正确的团队非常重要;

第四,大公司入局或者出现更有竞争力的东西。


我们要做硬件不做软件,也不做商业创新。我们进入多品种、少批量、甚至个性化的时代,这为新兴小公司提供机会。这是未来的趋势,小创业者不怕大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小就是宝,不管你做什么,在哪个领域,从找问题、做市场调研、样机、原型机、小批量、爬坡,每次迭代有小迭代、硬件迭代、结构迭代、市场迭代。小公司需要从创意、样机、市场等反复迭代,特别是在客户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


我们手上的牌


除了迭代,每个年轻人都是完美主义者,都想在某个节点把想到的问题解决后再往前走,这是大忌。


一款产品要迭代无数次,如果在某个环节花很多时间,便无法往前走。创业者需要找到某个阶段最关键的问题,只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三年前,我们搭建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有一个数据库,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基地经过拜访、沟通、邀请优秀供应商,使创业者少犯错。


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小团队,有在西门子、诺基亚、苹果、大疆工作的经验,帮助大家做产品导入。我们看到产品的研发过程很长,系统梳理关键点问题,如何跟供应商连接起来。


在法务方面,深圳的山寨现象仍很严重。产品没做成没人理你,做得差不多时马上有大量山寨品出现。汪滔碰到过无数法务方面的事件,手段往往超出想象。我们在硅谷有一个非常好的律所,对方经常会给我们做培训。


除此之外,在生死相关的核心技术上,人员的可靠性非常重要。我们花大力气办机器人学院、做机器人比赛,就是希望可以培养一些人才。


我们要看看自己手上有什么牌,美国人手上有一手好牌,虽然我们都是小牌,但连起来是一个炸弹。这里的迭代速度是美国的10倍,我们的成本是他们的十分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