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3-15 10:41

健康人该不该用CT做“体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博的科普园,原文标题:《健康人不该用CT做“体检”,但一次CT增加癌症风险43%之说实属误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健康人是否应该使用CT进行体检以及CT造成的辐射风险。文章指出,将CT用于健康人的全身癌症筛查是误导,因为这种技术在健康人群中的有效性很低。此外,CT和PET-CT等检查都会产生辐射,过度使用这些高级医学影像检测会增加癌症风险。然而,热搜中声称一次CT增加癌症风险43%的说法是误导。实际上,针对低剂量辐射的癌症风险研究不足,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对辐射风险更为敏感。因此,在使用CT时需要根据风险收益进行考量,特别是对敏感群体。

• :warning: CT用于健康人的全身癌症筛查效率极低,属于浪费医疗资源。

• :radioactive: CT和PET-CT等检查会产生辐射,过度使用会增加癌症风险。

• :mag_right: 一次CT增加癌症风险43%的说法是误导,实际风险受剂量和个体敏感性影响。

前两天的一个热搜,称做一次CT将增加43%的癌症风险:



新闻源头是一位院士提出健康人不用做癌症筛查,大概是针对几年前开始泛滥的用PET-CT等技术做体检,号称检查全身癌症。呼吁别没事把CT这些高级医学影像检测用于普通人群的体检完全正确。


一是体检用到此类技术时号称的全身排查癌症纯属误导,早有研究明确用PET-CT在内的技术在健康人群里筛查癌症效率极低,毫无意义,属于浪费医疗资源。二是CT、PET-CT等都有辐射,按那些“高档次大体检”的玩法,被检查者受到的辐射量还非常高,无疑有包括增加癌症风险在内的危害。


但是像热搜里说做一次CT就增加癌症风险43%,也属于是标题党的误导。CT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这样的炒作引起恐慌,只会给民众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说起来我开公众号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讨论为什么不应该用PET-CT来做全身癌症筛查,里面也提到了辐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PET-CT辐射。


热搜里一次CT增加癌症43%的说法是出自去年11月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



别看出处是顶级学术期刊,新闻标题里这么用绝对是误导。


我们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辐射主要有两类,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像手机辐射、微波炉辐射这些都属于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不存在致癌风险(网上说手机信号致癌的都是谣言)


但像紫外线、X光这些,它们能量高,高到什么程度?可以破坏细胞内的DNA分子,这就有了导致基因组损伤,基因突变的风险。而细胞癌变的基础就是基因组变异,因此电离辐射有致癌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说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癌。


像CT以及PET-CT,都会带来电离辐射。另外,电离辐射的伤害我们一般也会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内大剂量导致的急性伤害,表现为急性辐射综合症,也叫放射病。比如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等影视作品里,那些在核电站事故时在场或后来进去救援、清理的人,没多久就恶心、呕吐、甚至死亡,属于这类。


我们说的辐射致癌属于电离辐射的第二类伤害,也就是接触的剂量不是很高时对健康的影响。


就辐射危害来说,剂量越高危害越大,这大家都知道,但另外一点是剂量越高的辐射,其伤害在科学上也更明确。


比如辐射致癌,100mGy以上增加癌症风险证据很多。可剂量低于100mGy的就欠缺了。像有些风险分析是通过100mGy以上的研究去模拟,这就要引入好几个假设,比如辐射带来的致癌风险不会降低到0,一定范围内是线性等等。那么多前提假设,结果当然是争议很大。Nature Medicine那篇文章就是针对低剂量辐射癌症风险研究不足而做的。


该研究是跟踪欧洲九个国家90多万青少年儿童,收集TA们接受CT检查的数据,以及日后出现血液肿瘤(比如白血病、淋巴癌)的情况,分析CT检查是否和血液肿瘤风险增加相关。结果发现接受CT照射确实增加了血液肿瘤风险。


不过热搜里那个一次CT增加43%风险就是误解了。论文里是有一次CT增加癌症风险43%,但有前提:是在接受多次CT的情况下。怎么回事呢?是研究人员将接受超过1次CT的人和只接受过1次CT的人比,看血液肿瘤风险变化,论文补充材料的第7个表格:



这么一比发现接受过2次~3次CT的人,比只接受过1次的血液肿瘤风险更高,4次~5次又高于2次~3次。也就是有一定的剂量关系,把这个剂量关系换算成每次CT对应的风险,就有了一次CT增加43%血液肿瘤风险的结果。


要注意,这里是以接受过1次CT为基准比较,实际是多次CT里每次CT大概增加多少风险,不是说做一次CT就增加43%风险。


实际上这篇论文里关于辐射剂量关系不止是这多次CT的一种分析,还有按具体剂量来的,比如在表2里:



研究人员以接受过5mGy以下辐射为基准,剩下的人按接受的剂量去分组,比较出来发现在10mGy~15mGy这一组,血液肿瘤风险就显著高于5mGy以下的了,之后也基本存在剂量关系——接受辐射越多,血液肿瘤风险越高。要注意5mGy~10mGy这一组与5mGy以下没有显著区别,而风险也是剂量越高的越明显。


一次CT的剂量根据检测种类不同有差别,不过医学影像里平均一次CT检测差不多是8mGy。这篇论文的研究人员也做了换算,接受这么多剂量的辐射,差不多增加了血液肿瘤风险16%。但这是针对儿童与青少年,TA们对辐射致癌的风险更敏感,也是该研究的对象。咱不能随便扩展,明明三四十岁了,非要用小孩子的风险分析,就不太好了,是不?


然后按照一次CT检测8mGy,增加血液肿瘤风险16%,进一步计算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如果一万名儿童青少年接受CT检测,未来12年里,会因为这些检测增加1.4例血液肿瘤。


怎么看这样的风险?显然CT致癌的风险是真实存在,这就和CT有辐射性一样,是客观事实,没法改变。但是较少的次数下,受到的辐射少,风险也更低。像一万名青少年做CT检测,增加1.4例血液肿瘤,这个绝对影响还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我们需要考虑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医学原因必须要做CT,不做的话可能都不用等12年看有没有增加一点血液肿瘤风险,而是有立刻的生命安危问题。


其实Nature Medicine上的论文对我们的启示,和过去医学界对CT等辐射性医学成像使用的建议是一致的:有医学必要就用,没有就别折腾。儿童青少年这些敏感群体使用时需要额外注意风险收益考量


思考风险收益时也可以和我们日常生活里自然会接受的辐射做比较。医学成像上辐射单位往往用mGy或Gy(等于1000mGy)表示,这是吸收的辐射量,另一个常用辐射单位是mSv(豪西弗,1西弗等于1000豪西弗)


mSv是指等效辐射,不同发射性物质的强弱不同,mSv相当于是大家换算到同等的辐射量,一般生活里我们遇到的自然辐射都会用mSv表示。医学成像上的mGy可以直接换算成mSv,如8mGy等于8mSv。


过去这一年多,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辐射的“讨论”数不胜数,很多人谈辐射色变。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就会受到辐射——背景辐射,不同地方不一样,比如海拔高的地方会高一些。全球范围每个人每年接受到的背景辐射大约是2mSv~3mSv。一次8mGy的CT相当于是两三年的自然背景辐射。而有些体检搞的全身CT,一次剂量会在20mGy以上,也就是一次照了七八年的辐射量,倒真不能忽视。


像职业有辐射暴露的,比如核电站工作人员,都有一年允许接受的辐射上限。美国是50mSv,新加坡20,日本是5年总和不超过100,单独一年不超过50。按有些高档体检的搞法,受众明明是精英白领,最后接受的辐射量都要超过核电站工人了,这韭菜割的也挺黑色幽默。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620-0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cancer/radiation-risk-from-medical-imagi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博的科普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