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华东报道
作者 | 避难所小子
正当杭州开始实施“史上最严控烟令”,将电子烟也纳入监管范畴之际,2019元旦前一天,“隐形冠军企业”烟草局旗下中烟国际(香港)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虽然只是一家子公司,但是在我国的烟草专卖体制下,中烟国际(香港)的上市,标志着我国烟草事业从资本市场推进业务国际化。
国家正积极“控烟”,年纳税过万亿的中国烟草集团也不至于去资本市场逐利,那中烟国际(香港)上市的目的又是什么?
冰山一角
据招股书显示,中烟国际(香港)成立于2004年,是中烟国际负责资本运作及国际业务拓展的指定境外平台,而中烟国际是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过组织烟草产业的贸易及监管境外附属公司的运营及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境外投资,承担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管理及运营工作。
中烟国际(香港)主要业务是烟叶类产品的进出口、卷烟出口以及新型烟草制品的出口,直白讲就是2B业务。而据烟草总公司的声明,中烟国际(香港)独家经营四类业务:
中国烟草行业所需烟叶类产品进口业务(津巴布韦除外),采购烟叶类产品,并最终向中国烟草制造商转售;
行业所有境内外实体(不包含非控股企业,下同)销售烟叶类产品至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出口业务;
行业所有境内外实体销售卷烟类产品至中国香港、澳门、内地境内关外以及泰国、新加坡等免税店的业务,其中玉溪、云烟、红塔山、中华及利群是主要品牌;
行业所有境内外实体销售新型烟草制品(仅包括加热不燃烧烟草产品)至全球(中国内地除外)的业务。
来源:中烟国际(香港)招股书
其中,烟叶类产品进口业务贡献营收最大,占总营收74.8%,其次是烟叶类产品出口业务和卷烟出口业务,分别为16.7%、8.5%。实际上这家公司的客户构成非常简单,烟叶进口为中烟国际,烟叶出口为别国烟草贸易公司,卷烟出口为免税店运营商及卷烟批发商。
业绩方面,从2015年至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度,中烟国际(香港)分别收入76.19亿港元、63.1亿港元、78.07亿港元及50.76港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到了3.91亿港元、3.38亿港元、3.48亿港元及2.22亿港元,毛利率分别为7.4%、7.7%、6.3%及5.8%,与国内烟草零售业务相比,并没有想象中的“暴利”。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即使在贸易方面,烟草局下面也有很多子公司。而此次中烟国际(香港)登陆资本市场想融资用于扩大东南亚等主要目标市场的销售渠道、户部业务的投资、收购以及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
从财报信息看,中烟国际(香港)上市是“身负使命”的。短期,这家公司要扩大目前的出口销售业务,积极处理过剩的烟草类产品库存。长期,烟草局打算扩大出口市场,并投资或收购上游生产及加工公司,下游供应商、卷烟品牌和销售渠道,通过纵向整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去库存
近年来,中国存在烟草类产品存货过剩的问题,中烟国际(香港)招股书也有写道:“为响应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降低库存政策,出口子公司实施了包括降价销售在内的营销策略,并积极拓扩销售渠道提高中国烟草类产品向特定地区的出口额。”
这里的政策,应该是去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的工作部署:确保2019年销售4750万箱目标任务,确保实现降库存100万箱以上,确保完成全年税利目标任务,争取实现税利总额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国内卷烟销量在下降。中国拥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烟民,不过在数量上跟国际情况相同,吸烟者人数也呈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吸烟者人数为3.061亿人,此前统计为3.5亿)。
“控烟”导致国内烟草销量下降应该是一个原因,我国通过提高税收和价格实现烟草控制,据《东方烟草报》报道,我国烟草综合税负目前提升至66.8%。(根据世卫组织《2017全球烟草流行报告》的数据,全球卷烟平均税负为56.1%,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5.1%,中收入国家为54.6%,低收入国家为31.3%。我国烟草税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提税加价的结果,是2014年到2017年,全国卷烟的每盒(20支)平均零售价约增加了1元,销量从2014年的5099万箱(每标准箱5万支)下降到2017年的4737.8万箱,下降7.1%。
虽然“控烟”丝毫无损烟草行业的对税收的贡献(2014年~2017年,烟草行业税利总额稳定增长,连续4年超过1万亿元,上缴财政总额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但从结果看,卷烟的产销量确实都有下降。
卷烟销量反映了目前卷烟消费市场的情况,而原材料烟叶则是烟草行业的根基,烟叶库存过剩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全国烟叶生产收购计划量一直在下降,从2014年至2018年,计划量分别为4700万担、4500万担、4300万担、4100万担和3500万担。2018年调减600万担,调减比例达14.63%,可见烟叶去库存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卷烟销量下滑,导致了烟叶消耗下滑,再加上细支卷烟的发展使烟叶单箱消耗呈下滑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烟叶“去库存”的难度。据烟草局官网信息,烟叶库存仍在继续增加,库存量可使用年限从37个月增加到(截至2017年6月末)43个月。
烟草局定下4750万箱的目标任务,比2017年4737.8万箱的销售量更高。看来在去库存压力下,“控烟”成了一句空话。目前国内市场人口红利已经见顶,而中烟国际(香港)上市,让我们看到烟草局出口去库存的一条路径,把烟叶低价卖给本国产量不足或禁种烟草的东南亚、台湾等地区。
子公司上市,动皮不动骨
曾经的“铁饭碗”,现在都开始有所改变。比较明显的是铁路和电网,二者都有混改计划,且不止一家子公司上市。
去年,铁路总局转让高铁动车组Wi-Fi公司49%经营权,引入了民营企业吉利、腾讯公司推进混改,CR400AF型动车组知识产权转让交易,中铁顺丰国际快运有限公司挂牌经营,设立铁路混改基金等工作启动实施。
在去年12月,国家电网也发布了深化改革十大举措,要在特高压直流工程领域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推进交易机构股份制改造,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分板块整体上市,加快电动汽车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
此次上市的中烟国际(香港),符合烟草局“一平台、三在外”转型和“走出去”的发展配套体系改革,但业务单一,没有引入社会资本的必要。考虑烟草局根本不差钱,上市融资,更多是其为了开拓国外市场,公司制改革及脱离国企属性的体现。
但从全球市场来看,菲莫国际、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和帝国品牌四家跨国烟草公司,在2017年的税利总额分别为556.9亿美元、560.6亿美元、508.9亿美元和218.5亿美元。这四家公司垄断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约70%的卷烟市场。
因此香港财华社认为,中国烟草总公司在国际卷烟产销规模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中国烟草对外贸易依存度很低,比重只有3%左后,几乎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
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烟草行业依然带有的强烈计划经济味道,尤其是像“目标任务”这样的字眼。除非烟草能像盐一样取消专卖制度,不然一家上市子公司改变不了烟草行业的现状。卷烟销售量继续下降,可能会给烟草企业带来“计划亏损”。
烟草局这个纳税第一大户,或许会是国企改革最艰难的一个。这也是中烟国际(香港)赶在改革开放40周年最后一天(2018年12月31日)递交招股书的寓意吧。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高街高参(ID:gjgc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