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前言:2018年共有1923部影片显示有放映记录,剔除1365部票房不超过10万的影片,27个电影节票房记录,20部无明确上映时间的影片及102部非本年度上映影片后,剩余409部本年度上映的影片共产生票房579.2亿。本文所有的分析基于这409部新片,而非本年度的所有影片。
票房体量
超级大片和大片是市场上的绝对主力
从票房体量的角度,我们可以将409部影片分成7类:超级大片(10亿以上)、大片(5-10亿)、热门片(1-5亿)、普通片(0.5-1亿)、小片(0.1-0.5亿)、炮灰片(500-1000万)、一日游片(500万及以下)。
超级大片和大片是市场上的绝对主力。16部超级大片贡献了314.1亿票房,占新片总票房的54.2%。16部大片贡献票房108.1亿,占新片总票房的18.7%。两者以不超过一成的影片数量,贡献超过七成的票房。
热门片的数量达到了50部,贡献了19.7%的票房。其他影片虽然数量众多,但对票房的贡献很小,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影片都是炮灰片和一日游影片,对大盘没什么贡献。
200部一日游影片产出2.8亿票房,单片平均票房仅138万。这些影片其实不应该采取全国上映的策略,区域发行、分线发行或者直接上网大才是正确的选择。
各体量影片票房分布如下图所示:
影片国别
美国片平均票房最高 国产片两级分化严重
若将但凡有中国参与合拍的影片都算国产片,将美国主导的影片算作美国片,日韩主导的影片算作日韩片,剩下的算其他片。那么,除了289部国产片外,美国片、日韩片和其他片的数量分别为56部,48部和16部。
从票房来看,美国片表现最好,单片平均票房高达3.48亿,日韩片最差,单片平均票房仅0.47亿。国产片中虽然有很多烂片,但好片也很多,平均票房达到了1.18亿。
国产片的两级分化是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国产片要上院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门槛,影片审查重点关注的是政治正确,对减少炮灰及以下类影片上映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这些炮灰影片是消耗了行业内大量资本和人力的。要做大做强国产电影,到底是让资源更多地向头部影片集中好,还是想办法提升炮灰影片的平均水平好?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将票房体量与影片国别相对照,我们会发现,在热门及以上影片中美国片占了29部,大部分都是进口分账片。在这些票房量级里,国产片只比美国片多了14部。这是为什么笔者建议大幅增加进口分账片配额的原因之一,因为进口分账片票房平均表现比国产片更稳定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扩大配额后进口分账片的质量和票房表现都可能会下降,但利大于弊。
289部国产片里,有176部是票房不足500万的一日游影片,占国产片总数的61%。与此对应,只有8部美国片属于一日游影片,占美国片总数的14%。64部日韩及其他国家影片中共有16部一日游影片,占该类影片总数的25%。由此可见,无论分账片还是批片,国外引进的影片质量要更稳定。其实,在国内拍片并不比从国外买片便宜,比较而言,国外买片貌似风险更小。
各国别不同体量影片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
上映时间
七月份上映新片数全年最低 炮灰片多集中在年底
2018年平均每个月上映影片34部,比2017年多1部。2月份依然是上映新片最少的月份,仅26部,但同比增加了8部。2018年5月和7月比较异常,分别只上映了25部和24部新片,远低于2017年的32部和35部。尤其是7月,作为暑期档的重要月份,上映新片数全年最低,不可理解。2018年12月成了上映新片最多的月份,高达45部,8月和11月上映的影片数也都超过了40部。
除了1月份和10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有超级大片上映,这两个月没有超级大片是因为主力影片都赶在元旦节和国庆节前几天上映了。2月份和8月份的超级大片最多,各有3部。热门及以上影片数量最多的月份是8月,达12部,最少的是10月份,仅3部,而且票房全部在5亿以下。也就是说,许多有一定实力的影片要么选择9月底上映厮杀国庆档,要么选择避开10月份,大概是觉得国庆之后观众需要一段休整期吧。
年底是炮灰及以下影片集中上映的月份,11月和12月分别上映了26部和28部,其次是6月份,上映了23部。2月份是最良心的月份,仅有11部炮灰及以下影片上映,可能是档期加持了影片,也可能是炮灰片方自觉躲开了春节档。
每月新片上映数量如下图所示:
周五上映影片占新片总数七成
周五依然是新片最喜欢上映的时间。全年有288部影片选择在周五上映,占新片总数的70.4%,比2017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有39部新片选择在周六上映,比2017年多2部。周四上映的影片数量则大幅减少,仅26部,比2017年少11部,应该是受到法定节假日放假时间的影响。2017年周二上映的影片数量明显高于周日、周一和周三,2018年这种现象消失了,估计是片方意识到周二半价日早已成为昨日黄花。
周二上映的影片中90%以上是炮灰及以下影片,周一和周五上映的影片只有半数是炮灰,其他日子上映的影片炮灰率都在2/3左右。同时,周二上映的影片平均票房只有240万,远低于其他时间上映的影片。
影片类型
喜剧片票房增长喜人 爱情片表现乏力
剧情片依然是影片数量最多的一类,达118部,比2017年多出52部,共产生票房85.6亿,平均单片票房仅0.73亿,表现并不算好。
喜剧片的数量保持稳定,2018年共上映67部,比2017年多两部,产生票房143.3亿,比2017年多57.8亿,平均单片票房也达到了2.1亿,可见喜剧还是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类型。动作片虽然数量仅54部,但产出票房高达237.1亿,是票房产出最高的类型片。动作片的单片平均票房达到了4.39亿,同比多出0.14亿,可见就算没有《战狼2》加持,动作片依旧坚挺。
与2017年区别最大的是2018年爱情片乏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及2017年。2018年上映的爱情片仅32部,同比腰斩,单片平均票房也仅有0.65亿。艺术、悬疑、灾难和战争片是片方尽量避开的影片类型,一共只有6部。惊悚和恐怖片共有28部,单片平均票房0.12亿,同比微降,这类影片票房一直比较低。纪录片的数量保持稳定,共产出票房5.3亿,单片平均票房达到了0.35亿,算是不错的成绩。
动画片数量继续增加,高达66部,同比增加17部。动画片是除剧情和喜剧片之外数量最多的类型片,其平均票房与爱情片持平。2018年上映的科幻片和奇幻片不多,合计只有23部,比2017年少了10部,所幸它们的质量都不错,单片平均票房接近2亿。
2018年类型片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
平均票价
略高于平均票价的影片贡献票房最多
均价最高的影片是《地层深处》,虽然票房只有73.8万,但均价达到了61.7元。《旅行吧!井底蛙》是另一个票房低均价高的影片,均价高达57.8元。均价超过40元的影片共10部,同比减少9部,这些影片票房全部不过亿,《浴血广昌》是其中票房最高的。
超低票价的影片也不多,均价低于25元的影片只有16部,全为国产片。《梭哈人生》以17.1元的均价排在最后。这些影片中票房最高的是《开学季》,为137万。大量影片的均价位于25-30元之间,数量多达127部,但它们只产生了7.3亿票房,单片平均票房低至572万,接近炮灰级别。
2018年全国的平均票价是32.9元,但是均价低于32元的影片总数达到了305部,占新片总数的74.6%,共产出票房70.8亿,占新片票房的12.2%。34~40元是主流影片的均价范围,94部影片共产出452.6亿票房,占新片总票房的78.1%。其中,34~36元是最主流的价格区间,共有影片60部,产出票房233.9亿。
一线城市国产片的最低限价大多在30~35元,二线城市在30元左右,三线及以下城市在25~30元。以此观之,大多数票房较好的影片,其均价都超过了最低限价。许多大片的均价都在36~40元区间,明显高于最低限价,即使是最低限价很低的进口片也是如此,如《复联3》等。这说明就算没有最低限价,市场机制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让大片拥有高票价。因此,降低国产片的最低限价并不会对大片票房带来负面影响,但对中小影院而言,却极其有利。
2月份和7月份通常是高价影片(34~40元)上映较多的月份,高价影片数量占当月上映影片总数的比例超过30%。4月、5月、6月和10月上映的高价影片较少,不足当月上映影片总数的15%。低价影片(25~30元)的上映比较均匀,从数量上看,6月和11月上映的低价影片较多,均超过15部。从比例上看,5月、6月和11月上映的低价影片较多,均超过了35%。
各价格区间影片数量如下图所示:
场均人次
场均人次与影片票房关系不大
场均人次最高的影片是《四个春天》,达66人/场,《浴血广昌》以65人/场紧随其后。场均人次在40人/场以上的影片共11部,只有《捉妖记2》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过亿。30-40人/场区间的影片共11部,除春节档的3部大片(《红海》《唐探2》和《女儿国》)外,另外8部影片票房均不过千万。
《复联3》《毒液》《海王》等好莱坞大片的场均人次都不超过20人/场,这与国产大片的场均人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好莱坞大片比较难挤进春节档、国庆档和暑期档等热门档期。如果允许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在热门档期同场竞技,国内电影票房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长线放映的口碑佳片,其场均人次也可能比较低,如《无名之辈》和《超时空同居》,场均人次只有12人左右。靠营销抓流量但口碑不佳的影片,其场均人次也可能会比较高,如《地球》的场均人次高达57.7人/场(还没下映也是重要原因),《爱情公寓》也达到了27.6人/场,超过很多好莱坞大片。由此可见,场均人次与影片票房的相关性不大,与上映档期的相关性可能更大一些。
各场均人次区间影片数量如下图所示:
首周票房
爆款影片更依赖首周之后的长尾票房
首周票房是指影片上映首日至当周日的票房之和,由于70%的影片都在周五上映,所以大部分影片的首周票房代表的是周五至周日三天的票房之和。首周票房是影院判断影片走势和决定后期排片策略的重要参考。
《复联3》《捉妖记2》和《药神》的首周票房都超过了10亿,分别为12.1、12和11.7亿,《唐探2》的首周票房也高达9.9亿,它们都是首周票房与总票房正相关的例子。其中《捉妖2》和《复联3》的首周票房超过了总票房的50%,《药神》和《唐探2》的首周票房占比也达到了38%和29%。理论上讲,30%~50%的首周票房占比是比较正常的水平。
首周票房占比很高的影片通常是小片,因为它们首周后通常就没有场次了。37部首周票房占比超过80%的影片中,只有3部票房过亿,分别为《爱情公寓》《地球最后的夜晚》和《欧洲攻略》。
首周票房占比超过60%的影片共有164部,仅有18部票房过亿,没有1部票房超过10亿。《黑豹》《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和《环太平洋2》是这类影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
首周票房占比低于20%的影片有63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只有11部,其他大多数票房不足千万。在11部过亿的影片中,《红海行动》《无问西东》《无名之辈》和《无双》这种口碑佳片赫然在列。当然,《李茶的姑妈》和《胖子行动队》也在里面,纯粹是因为他们在周日上映,与影片质量无关。
如果考虑到上映时间的影响,首周票房占比在较大程度上能反应影片的质量。如果影院经理能很好地掌握各类影片的首周票房占比规律,就能较好地预估影片的总票房,以及影片在生命周期内的票房走势。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确定影片的排片策略。
各首周票房占比区间影片数量如下图所示:
结语
2018年国产片强势 类型更多元
纵观全年,最明显的特征是国产片强势,无论从数量、票房还是口碑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多项数据全面超越进口片。同时,影片类型也变得更多元,在喜剧和动作片保持强势的前提下,动画片和纪录片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另外,前两年超级英雄电影的颓势在2018年得以改观,无论是续集还是新英雄首秀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影片方面,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对好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国产片的产量目前还跟不上来,对进口片的限制也未开放,就阻碍了票房体量的进一步扩大。另外,影片首映时间越来越集中在周五也是件值得忧虑的事情,如果能有更好的影片档期协调机制,也许能提升银幕和座位的利用率。
(注:数据来源于艺恩,部分数据与网络公开数据或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