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1-14 14:09

2018中国电影市场年报(影投篇)

文:贺炜

编辑:刀疤狐、翰光

设计:温馥昭


前言:与院线方面波澜不惊的情况相比,影投公司的局面变化要大一些。民资和外资在影投方面的份额越来越大,国资进一步被挤压。携资本杀入影院领域的行外公司苏宁和星轶2018年表现亮眼。外来品牌CGV和百老汇在影投公司中的排名明显提升。一直内忧不断的星美成了最大的悲剧,波及全国的关店潮让人扼腕。前两年积极上市的中影和金逸似乎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红利,万达一如既往稳健发展,大地出现小幅衰退。


票房


行外中型影投公司表现亮点


影投公司部分的数据覆盖度和准确性都有所欠缺,数据库中包含的496家影投公司共实现票房475.3亿,占全国票房总量的84%,依然有大量的影投公司未能收录在数据库中。


万达电影的票房高达76.4亿,仅比万达院线少0.4亿。大地影院的票房不及院线票房的一半,在院线票房突飞猛进的时候,影投票房不增反降,无论是原大地影院还是收购的橙天嘉禾都一样。票房10亿以上的影投公司有7家,与2017年持平。票房1亿以上的影投公司68家,比2017年多两家。


20家5亿以上的大影投公司里,有8家出现票房同比下滑,关店门主角星美毫无疑问是降幅最大的,同比下降31.6%,金逸和耀莱分别以7.1%和6.1%的降幅紧随其后,其他影投公司的降幅都不足5%。大地虽然同比下降,但幅度仅为1.3%。百老汇增长喜人,同比增幅15.8%,上影和卢米埃同比增幅也超过10%。


票房1-5亿的中型影投公司中,上海星轶和苏宁是最亮眼的明星。它们一个地产商,一个电器商,趁行业低糜之际迅速扩张,分别取得了110.3%和78.4%的同比增幅。英皇电影2018年表现也不错,票房同比增长64.3%。48家中型影投公司中有23出现同比萎缩,南国影联、世纪环球和华臣影业以20%左右的幅度领跌。


剔除11家无票房同比的公司后,485家影投公司中有215家出现票房同比下滑,占影投公司总数的44.3%。这485家公司合计票房同比增长14.2亿,增幅仅3.1%。从近三年的平均增长率看,前二十的影投公司中有4家出现下跌,分别为星美、金逸、橙天嘉禾和中影影投,其中星美年均跌幅最高,达15.2%。恒大以年均22%的增幅领涨,百老汇的年均增幅也超过20%。万达、上影和卢米埃是每年增长幅度比较稳定的公司。


前二十影投公司票房对比如下图所示:



市场份额


市场集中度下降,增长乏力


绝大部分影投公司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万达份额为13.5%,同比微降0.2个百分点。其他影投公司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18家市场份额超过1%的影投公司中有14家出现份额下滑,百老汇、上影、卢米埃和红星美凯龙得以幸免,百老汇是十强中唯一一家份额同比提升的影投公司。


十强影投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为37.2%,同比下滑2.9个百分点。二十强影投公司合计份额49.5%,同比下滑3.5个百分点,五十强影投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只有61.1%,与院线公司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正好相反。


份额0.5%以上的影投公司共25家,比2017年增加一家。份额0.5%以下的公司多达471家,比2017年增加6家,这些中小影投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7.6%,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无论从影投公司的数量还是份额看,市场集中度都有点太低,缺少真正有实力的大公司。


更严峻的是,许多影投公司增加了20%的银幕数才换来5%的增长。理论上讲,当大势不好的时候,中小公司更容易被淘汰,大公司的份额应该上升,但2018年的数据并未反映出这一趋势。


各市场份额区间内影投公司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终端规模


十强影投:影院数增幅较高,星美唯一逆增长


无论是影院数、银幕数还是座位数,万达都是绝对的老大,尤其是银幕数和座位数的优势,行内无人可望其项背。


万达拥有4851张银幕,超过大地和横店之和。这三家也是仅有的银幕数超过2000张的影投公司。座位数方面,万达达到76.6万张,大地和横店分别以35.4万和28.4万紧随其后。


影院数超过50家的影投公司一共只有19家,其中影院数过百的公司仅有9家,大多数影投公司拥有的影院数都是个位数。银幕数过千的影投公司只有5家,座位数超过十万的影投公司有9家。


在102家影城数不少于10的影投公司中,UME以单影院平均银幕数12张排在第一,比高集团、东融信诚以10.9张和10张次之。万达的单店平均银幕数为8.9张,为十强影投公司之首,大地以6张/店的成绩排在最后。


单店平均座位数方面,UME以1441座排在首位,万达以1400座次之,CGV以1349座排第三。许多影投公司的单店平均座位数都超过1100座,应该是IMAX和巨幕厅流行导致的。


单厅平均座位数方面,中传经典以183座排在榜首,光美文化和湖北电影公司以176座并列第二。十强中,CGV以170座居首,金逸、中影影投、百老汇的单厅平均座位数都超过160张,万达则只有150张。


从终端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万达、横店和大地新增影院数分别为82家、52家和32家,有11家影投公司新增影院数超过10家,有19家公司出现影院数同比减少,其中星美减少得最多,达22家。从增长比例看,在影院数不少于10家的影投公司中,珠海诚丰以180%的增幅远超其他,上海星轶和苏宁以111.1%和62.5%的增幅分列二三位。十强中耀莱的增幅最高,达到21.2%,横店、CGV和万达的增速都接近20%,星美是唯一影院数减少的。


新增银幕数方面没有公司可以和万达匹敌,高达715张的新增银幕数两倍于横店,几乎3倍于大地。新增银幕数过百的影投公司共有9家,银幕数同比减少的公司有19家,星美减少银幕130张,远超其他公司。十强中有6家新增银幕数超过百张。从增长比例看,在64家银幕数过百的影投公司中,中都影视以116.7%的同比增幅排在首位,上海星轶以114.5%次之,苏宁和英皇电影的增幅也超过50%。十强中有6家银幕数增幅超过10%,耀莱以19.7%居首。


前二十影投影院增长数和增长比例如下所示:



前二十影投银幕增长数和增长比例如下所示:



平均票价


影投公司之间票价差距收窄


影投公司的均价范围很广,有4家影投公司均价超过50元,其中华映建和以77.3元排在首位,该公司2017年的均价更高达79.1元。这4家公司中有3家过往也是高价,只有北京政泉是从2017年的36.4元飙升到2018年的53.2元。票价最低的影投公司是十堰电影公司,价格低至25.6元,2017年该公司的均价则只有23.8元。


十强影投公司中只有耀莱价格下跌,且跌幅很大,达到2.2元。中影影投和太平洋的均价几乎持平。CGV的均价上涨2.9元至38.1元,成为十强中均价第三的公司。香港百老汇以高达45.3元的均价排在首位,万达以38.5元屈居第二。十强中均价最低的是横店,仅31.3元。


有175家影投公司的均价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其中有93家跌幅不超过1元。有4家公司均价下跌超过10元,其中枫花园电影文化跌幅达36.7元,从2017年的67.2元跌至2018年的30.5元。均价上涨超过10元的影投公司有两家,北京政泉涨16.8元,北京卡卡熊涨10.6元。


从价格区间的分布看,高价和低价区间的影投公司数量都出现同比减少,30-34元均价区间的影投公司数量明显增加,与院线公司的价格变化规律一致,影投公司之间的价格差距也开始收窄。


各平均票价区间影投公司的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场均人次


前50影投只有星美的场均人次上升


场均人次最高的影投公司是武汉电影,达51.8人/场,12家影投公司场均人次超过了40人/场。场均人次最低的影投公司是云南信步,仅0.7人/场,有16家影投公司的场均人次不足5人/场。


336家影投公司的场均人次出现下降,占影投公司总数的67.7%。前百影投公司中仅有10家场均人次上升,前50影投公司里只有星美一家出现场均人次上升。不只是2018年,星美已经连续两年场均人次逆势上扬,难道是因为它关停了那些场均人次较低的门店?


在十强影投公司中,百老汇场均人次最高,为25.8人/场,横店场均人次最低,为16.1人/场。耀莱是十强中场均人次下降最大的,同比减少8.5人/场。CGV和万达的情况也不乐观,分别同比减少了5人/场和3.6人/场。在所有影投公司中,场均人次下降幅度超过10人/场的有8家,星光艾美跌幅最大,为27.3人/场。


场均人次上涨的影投公司虽然有150家,但除了星美外没有什么大公司,华融文化是其中票房较高、场均人次较高且同比增长较大的,其场均人次高达37.7人/场,且同比增加1.7人/场。耳东影管和北京环银等也取得了微小的场均人次增长。枫花园电影文化场均人次同比上涨16.6人/场,为影投公司之最。


从各场均人次区间的分布看,10人/场以下区间的影投公司数量变化不大,25人/场以上区间影投公司数量明显减少,在全国平均场均人次下降的形势下,没有出现大量影投公司场均人次跌破10人/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各场均人次区间影投公司的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单银幕产出


前十强影投:金逸单银幕产出下降最大


14家影投公司单银幕产出超过400万,利联实业以463.6万居首。15家公司单银幕产出不足20万,云南信步以4.1万垫底。在十强影投公司中,百老汇以235.8万的超高产出排在第一,星美以65万的超低产出垫底。


282家影投公司的单银幕产出同比下降,前50强公司中有11家同比上升,前20强里则只有百老汇和卢米埃出现了上升,且幅度都很小。在十强影投公司里,金逸是单银幕产出下降最大的,达32万,耀莱的降幅也超过30万。万达2018年的降幅不大,为15.7万。


前文提到过,2018年发展速度很快且有一定规模的影投公司是上海星轶和苏宁,但他们的单银幕产出都不高。星轶的单银幕产出为91.8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宁的单银幕产出为77.7万,比星美还要高一些。苏宁普遍以小厅为主,能达到77.7万的单银幕产出,这令人意外。难道是因为国内上座率太低,小厅的劣势反而不那么明显?


各单银幕产出区间影投公司的分布如下所示:



结语


影投公司的集中度在降低,2018年也没有什么大的整合动作,据消息人士称,万达、博纳等行内金主2018年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收购影城的步伐,BAT等巨头也没有要加入影城收购大战的意思。按理说,这两年影院资产的价格应该下跌了不少,金主们还不肯抄底,难道是因为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若真如此,细思极恐。


(注:数据来源艺恩,部分和网络公开数据略有偏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