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1-18 11:36

小罐茶抖机灵式公关,暴露了什么?

小罐茶火了,在社交媒体上。


一则“累死大师了”的段子,疯狂流传,有媒体调侃“小罐茶”是否是大师做的,因为小罐茶号称“小罐茶,大师作”,大师们是否能做20亿价值的茶,不得而知。



但真正促使我写这篇文章动力的,是今天小罐茶的公关声明。

 

 

声明里说了以下几点:


1.小罐茶不是八位大师的“手工制作”。

2.小罐茶是机器制作。

3.大师作是说的制作标准。

4.小罐茶用机器继承了大师的几十年的经验。

 

尽管这样,媒体依旧对小罐茶是否涉嫌“虚假宣传”有所质疑。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南都记者看到,其宣称“联合六大茶类的八位泰斗级制茶大师,坚持原产地特级原料、坚持传统工艺、大师制作……”,“每一罐都是大师制茶技艺的代表作”,“8大名茶,由8位制茶大师,严格遵照传统工艺悉心制作”。 对此,小罐茶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回应称:“小罐茶从未对外宣传过是大师‘手工’制茶”。

 

在说小罐茶之前,先说说大师累不累。

 

王顺明大师,小罐茶大红袍的“作品”人,并不是武夷山本地人。当年一个中专生,进入茶厂工作,因为口才很好,脑子活,积极进步,一直从事政工工作多年,在领导岗位多年。


王书记在厂里是否动手做茶,其实这不是个问题。后来离开领导岗位后,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武夷山岩茶非遗传人。根据小罐茶拍摄的纪录片展示,王大师做茶是很辛苦的,要用闽南的荔枝木。在另外一个广告片中,王大师说:“就我们小罐茶大红袍,我要焙12小时火,12小时火,就要翻24遍。”

 


梅总一定很健忘,八位大师一定都跟王大师一样,全手工制作啊,你怎么能亲口抹杀大师们辛苦为小罐茶贡献20亿,焙火12小时,翻24遍的辛苦功劳呢?

 


小罐茶的广告语,一直是“小罐茶大师作”,而在字典释义当中“做”和“作”是通用的。在小罐茶的视频、图文广告当中,小罐茶一直宣传是手工制作,并且多次出现大师手工做茶的画面,这是否是虚假宣传呢?小罐茶的回应是,他们从未正式使用这些样片,公开宣传,都是外界的“误解”和自媒体的“污蔑”。

 

媒体报道出来的这些广告和官网标注有“**大师作”的信息,如果从这些图文视频的广告的专业度,如果不是小罐茶自己制作,并且有大量的资料在网上可以找到和看到,如果不是官方或者代理商的行为,这样的解释的确很苍白。用户的分辨能力很低,相应公开渠道能见到的内容足以形成特定的认知。

 

大师的茶,与其他茶有什么区别?

 

邹炳良大师,在小罐茶的公众号文章的视频中说:因为小罐茶普洱茶是用的古树,所以级别比“宫廷料”级别高。


这个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从茶业角度而言,容易误导。从普洱熟茶角度,所谓宫廷料的芽头多,并不是代表在采摘时候就选用芽头,而是因为毛茶经过渥堆发酵后,芽头脱落,筛选后成为“宫廷”料。台地茶可以有芽头,古树茶自然也可能产生“宫廷料”,笔者认为邹大师这么夸小罐茶,似乎逻辑上不够严密。


作为勐海茶厂的老厂长,邹大师一定清楚,离开了勐海的特殊地理、气候、温度、湿度、菌群等条件,在昆明旁的安宁市发酵,想再出现“勐海味”的传奇,几乎不太可能了吧。


 


据武夷山市茶叶局局长邓崇慧在2017年接受《中国茶商》记者采访时介绍:


“从2008年开始严格控制茶园面积,严禁乱开垦茶山,因此到现在,原产地的茶产区保持在15万亩左右。武夷山是县级市,总人口二十三万多人,现有茶企5800多家,茶行业从业人员就有8万多人,其中,是以民营的中小企业为主,这是茶产区的弊端,难以形成标准化。”

 

如果从价格的角度,一般好茶都很贵,但贵的不一定是好茶,这是一个常识,因为好茶是稀缺的资源。比如说龙井,有西湖龙井、浙江龙井、贵州龙井,西湖龙井是传统意义上的龙井,但同样区分43号龙井、群体种龙井。一般群体种全手工做的茶,就很贵。


小罐茶所宣传的茶类,都是有特定地理标志的,但核心产区一般产量都不多,一棵看上去高大的普洱古树茶,有的干茶产量甚至不足两公斤,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茶很少能大规模作为商品茶出售的因素。

 

小罐茶宣传的大师,在现实中都有自己比较好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都取决于自己的原料、工艺、制作时间等,茶叶价格过万也很正常,但难有大量的产量供应市场。以岩茶为例,牛栏坑为原料的大师级别手工茶的价格,一般3万~50万的标价不等,原料的稀缺性限制了规模出产量,所以很难到一般茶客手中。

 

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有什么区别?

 

小罐茶的声明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大师的手工经验浓缩到机器制茶的标准里,这个说法可信吗?

 

茶本身是农作物,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在中国,不同茶类的不同做法,也就是工艺对茶的口感滋味有影响,但有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茶的原材料。以普洱茶为例,比较有名的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产区的老班章村的古树茶,大小树混采的价格,毛茶一公斤都在万元以上。有些小产区的台地茶,可能也就十几块一斤。古树茶代表品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古树茶都好喝,这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所以针对茶的品质不能一概而论。

 

以普洱生茶为例,现在传统工艺一般都是手工杀青,手工揉捻。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都采用80杀青机、煤气杀青机代替手工杀青,光棚代替了太阳暴晒,手工揉捻是为了释放单宁和茶胶,暴晒是为了增加与空气的接触,促进酶类的转化。而机器生产,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了迎合更加清爽的口感,杀青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理论上已经变成了云南大叶种绿茶,失去了生茶发酵转化的机会。以普洱生茶而言,根本无需“充氮气”保鲜,反而提倡要与空气接触,促进转化。

 

在国内的高端市场,手工制茶成就了大师,也成就了相关茶类的口碑,高端手工茶和机器茶的区别在于口感更好,体现在香气、滋味、汤色、厚度等特点上。同样的茶,高端茶的原料就不同,制作工艺也更讲究,结合制茶时的环境、时间、温度等,都可能对口感造成影响。好茶可以有苦,苦在舌尖快速的化开消失,而千万不能有涩。

 

机器制茶牺牲了手工制茶的一些非标元素,在特定的季节和制茶环境,都可能对高端茶品形成影响。标准化的做法只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而标准化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简单认定机器制茶就一定比手工茶好,或者手工茶一定比机器制茶好,好茶还得入口品鉴和专业评审。

 

如何正确看待小罐茶

 

小罐茶的崛起,的确给中国茶界带来思考,如同国外的茶产业一样,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中国人对茶的品饮,结合了中国文化,对于茶的综合评定附加了茶本身之外的因素,比如心理、宗教、文化、商业等。茶叶市场一直比较混乱,而小罐茶的出现,给茶界带来了更多营销和定位的思维。

 

比如500元左右的定位。一般末端小罐茶的经销商,拿货价是7折左右,层层递增到总代级别。普通茶客眼中的小罐茶的价格,其实与真正的顶级高端茶相比,价格不算高,但却给大众市场一个明确的标签,就是相对“贵”,在礼品市场就有了特定的价值标签。

 

茶业复兴,工业化生产是必然的,在技术水平和原料产能的限制下,手工技艺并不能完全被替代,两者也不能混为一谈。对于这些大师,其实你们踏踏实实做茶,本来被茶友和业界给予了高度的荣誉认可,应该戒骄戒躁。可以说现在任何一个茶业大师都至少是富豪级别,没必要因为过度包装而晚节不保。

 

茶业需要营销,但是切记莫要过度营销,在媒体指出小罐茶可能涉及的虚假宣传问题的时候,小罐茶的声明用“抖机灵”的方式,偷换概念,以机器制茶规避曾经标榜的“大师手工制茶”的噱头,并不能免除虚假宣传的质疑。

 

以创始人杜国楹的经历来看,从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有些产品曾因为涉及虚假宣传而被主管部门惩罚和媒体曝光过。尽管一再通过媒体包装成为营销大师,但时代已经不同,互联网时代资讯发达,消费者也在成长,广告效应之后,销售额飞涨之后,这种抖机灵式的声明或者是为了让消费群体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也或者有水军和营销团队微博上的自吹自擂,但时光总不会骗人。


过度营销和抖机灵式营销,要不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2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