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何秀兰,编辑:黄嘉祥,原文标题:《新会计准则首年,A股五大险企少赚618亿,保险业求解利差损风险》,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执行新保险合同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第一年,A股上市险企净利润普遍下滑。
日前,A股5家上市险企相继披露2023年财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5家险企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655.17亿元,而2022年经追溯调整后的归母净利润为2273.4亿元,净利润由此同比下降27.19%,少赚约618亿元。由于部分险企相关数据未同步追溯调整,因此净利润不完全可比。
在A股五家上市险企中,仅中国人寿采用了过渡方案,2023年仍未执行新准则。受新旧会计准则切换,资本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承压,拖累上市险企的净利润。
随着利率持续下行、投资收益率下滑,而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投资收益覆盖保单成本的难度增大,整个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面临的利差损风险上升,业内呼吁保险公司必须重视。防范利差损风险,成为近期上市险企业绩会上的高频词,非上市险企高管近期也频频就该话题发声。
“利差损风险不是新华保险一家的事,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和问题,新华保险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得更好。”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在3月28日的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
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近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利差损风险将持续存在。为此,平安强调在投资端和负债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更加有效做好资产负债久期的匹配,投资端的收益要持续稳定;另一方面,平安的负债成本根据客户、市场、利率的变化,逐步做产品结构、定价模式的调整,降低负债成本,以保障能够持续稳健地度过低利率的环境。
接下来,各大险企如何寻到防范利差损风险的最优解,穿越低利率周期,考验才刚开始。
一、投资收益拖累净利润,利差损风险上升
“2023年资本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利差损风险课,课程主要是关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对长期负债的杠杆作用,如果不能覆盖成本就会产生很大的损失。”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董秘龚兴峰在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新准则下,大多数权益资产会被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值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市场波动对利润的影响会被放大。
2023年,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83%至856.65亿元;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1.1亿元、227.73亿元、272.57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4.2%、10.23%、27.08%;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87.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2023年同时切换至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2022年比较数根据要求追溯调整了新保险合同准则部分,但在新金融工具准则方面选择不追溯调整投资业务相关上年同期对比数据,因此净利润不完全可比。新华保险称,在模拟调整使得2022年数据基本可比的情况下,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3%。
过去的一年,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A股5家险企总投资收益下滑,成为拖累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2023年A股5家险企合计实现总投资收益3844.7亿元,同比下降15.24%。
中国平安实现总投资收益1238.99亿元,同比上升32.78%,是5家上市险企中唯一实现总投资收益正增长的机构;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则减半至222.51亿元;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分别下降28.3%、24.38%、19.7%。
从总投资收益率来看,5大上市险企该项数据分布在1.8%—3.3%区间,低于2022年的2.4%—4.6%区间。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上升0.6个百分点至3%,其余4家均呈现下滑态势;而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为1.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
从净投资收益率来看,去年5大上市险企该项数据位于3.4%~4.5%区间,低于2022年的4%~5.1%区间,均呈现下滑态势。
险企主要是通过死差、费差和利差“三差”赚钱,近年来保险公司主要的盈利都来自利差部分,依靠稳定的投资模式和合理的资产配置,获得额外的利益收入。
所谓利差损,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当下国内利率水平持续下行,叠加“资产荒”,寿险潜在的利差损风险较为突出。
目前,已有60多家寿险公司公布了2023年经营业绩,其中亏损的就有35家。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近日发文称,未披露的20多家情况可能更糟糕。对于部分风险较高的中小寿险公司而言,确实可能面临着阶段性的危机。利差损,就是把这些中小寿险公司送进ICU的 “元凶”。
某头部人身险企总精算师对时代周报记者称,头部险企积累大量固定利率长期保单,在低利率环境下,如果投资收益持续下滑,利差损风险将会逐渐暴露。
“今天行业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来自过去的欠债。因为寿险公司的核心利源应该是费差、死差。但是这几十年,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过度依赖利差驱动,高度集中于中短期储蓄型业务,差点变成了财富管理公司,而不是风险管理公司。”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近日公开表示,所以当利率下行时,压力才那么大。
二、防范利差损成高频词,距离“三差平衡”尚远
“目前大家对下一阶段利率下行已经达成共识,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可能会变成实质的风险。”龚兴峰说。
为此,各大险企正在着手防范利差损风险,核心思路主要是降低负债端成本,提高投资端收益,做好资产负债匹配。
实际上,近一年以来,监管部门频繁出手引导险企防范利差损风险,对各类产品的结算利率和收益率进行多轮调降。
2023年8月,人身险预定利率完成了从3.5%降至3.0%的切换;2024年1月,监管部门要求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不得高于4%的上限,到6月进一步被限制在3.8%和3.5%两个上限档位,对于部分规模较大或正在进行风险处置的机构,利率需要下调至不超过3.5%。
时代周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监管部门对万能险结算利率进一步调降,要求部分中小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下调至3.3%,而大型险企的结算利率上限进一步下调至3.1%。
在防范利差损风险方面,龚兴峰指出,首先要从长周期、穿透周期的角度看待寿险业务,对长期投资收益的水平、利率水平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是要提高差异化竞争的能力,新华保险在压降负债成本、突出产品竞争能力、提高服务生态建设、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建设上下功夫;此外,还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联动能力,把资产和负债的壁垒打通。
龚兴峰说,新华保险下一步会加大对于一些利变型产品,比如像万能险、分红险这一类产品的创新力度、销售力度,从长期的角度来讲,更好地做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利差损风险敞口。
业内亦有观点认为,预防利差损风险要从“三差平衡”入手。
泰康保险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刘渠近日发文称,稳定利差,以YTM(到期收益率)为锚,追求绝对收益;提升费差,以定价费用率为锚,严格控制成本,而去年以来监管部门提出“报行合一”,严格规范寿险公司的直接销售成本,有效改善了费差水平。
寿险公司转型增加死差收益,被认为是对冲利差损风险的另一大手段。
死差是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实际死亡率与预计死亡率的差异。死差的主要来源是以寿险和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其利润空间与业务规模均相对有限,因此死差的利润占比往往不高。
刘渠认为,在利率下行、利差空间收窄的背景下,扩大保障型产品销售,提升保障型产品利润边际,可以对利差损起到有效对冲。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寿险业在1989年的健康险占比只有15%,到2006年迅速提升到了43%,之后持续维持高位,这对其应对利差损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保障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持续下降,保障型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破局保障型产品同质化的关键是服务,服务的差异化可显著促进保障型产品销售,贡献更多死差,这也是预防利差损风险的一项关键因素。”刘渠称。
在蔡强看来,寿险公司应该回归保障,现在是该调整的时候了。未来至少50%的利源要从死差中来,才能够消除利率下行的影响,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三、代理人再减超20万人,寿险转型进行时
在利差损风险上升之际,寿险行业转型的成效逐渐显现,代理人队伍质量和产能提升,5家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在2023年重回升势。
2019年以来,保险行业进入深度转型,以往传统人海战术不可持续,开启渠道改革,对代理人队伍主动“清虚”,培育高质量代理人队伍,并发力银保渠道,推进多元化渠道建设。
在杨峻看来,销售队伍和渠道决定了客户及资金的来源和特征,因此销售队伍和渠道的升级是保险公司解决利差风险的核心抓手。
目前,寿险渠道转型的成效显现。A股5家上市险企旗下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扭转了2022年下滑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5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4.9%。
2023年上市险企代理人持续压降,但幅度有所放缓。数据显示,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5家机构的个险代理人总数,在2020年末约为380万人,之后的两年平均每年流失超100万人,到2022年末约为165万人。截至2023年末,这一数据约为142.4万人,同比下降约14%,年内流失的代理人超20万人。
以寿险业务占比较高的上市险企为例,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华保险的个险代理人数量分别为63.4万人、34.7万人、15.5万人,同比分别下滑5%、22%、21%,降幅较2022年同期有所收窄。
从2023年年报数据来看,各家险企的渠道转型成效显著,代理人质量和产能回升,银保渠道价值凸显,带动新业务价值快速增长。
以中国平安为例,2023年,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银保渠道势新业务价值增长77.7%。
中国人寿个险板块2023年新业务价值为346.46亿元,同比上升10.4%;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达207.35亿元,同比增长39.4% ,高价值业务不断提升。
郭晓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平安寿险改革成效显著,代理人质量相比人海战术时已产生较大变化。未来三年,代理人发展策略为稳规模、增绩优、提产能。
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截至2023年底,国寿销售队伍规模在业内率先企稳,队伍产能也在稳步提升。同时,新推出“种子计划”布局新型营销,打造金融保险规划师队伍,为新业务价值长期增长培育未来新动力。
寿险行业也通过产品体系改革,构建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产品+服务”的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应对利差损风险。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2023年的年报致辞中指出,锚定平安未来十年的新业务增长点,平安要深耕空间广阔的中国市场,立足于2.32亿规模的客户群体,全力以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西方经验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医疗养老服务模式。
无独有偶。近年来,泰康保险通过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康宁服务,在传统寿险业“负债+投资”二维结构模式上,引入“服务端”概念,形成“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的“新寿险”。
刘渠表示,在“新寿险”模式下,保险公司深度参与服务端的运营,通过精细化管理结合供应链的建设贡献利润。服务端利润的决定因素在于公司的经营水平,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很好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对利差损风险的抵御能力。“新寿险”还可以通过协同效应增强传统“三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何秀兰,编辑:黄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