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原文标题:《“考第一也被刷”,最近这倒霉蛋把想上岸的大学生吓坏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来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研究生复试,又有一群考研人正在遭遇至暗时刻。
最让人崩溃的不是差两分没过国家线,而是明明高分进了初试,却在复试阶段惨遭淘汰。
这两天考研党中一直在讨论一个案例:一位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的学生,连续三年入围初试,却连续三年复试被刷。
今年更是考到了437的高分,但却因为复试成绩不合格被后面的同学反超。
如果说初试没过线就像是玩赛车游戏没跑赢,那么复试被刷更像是在玩古早游戏《Getting over it》。辛苦一整年本以为马上看到头了,却发现轻舟已撞大冰山。
也因此,在所有考研失利的人中,复试被刷往往是最痛苦的。
“今年录取120个人我排第36,本以为再怎么样也能录了,结果出成绩看到没有拟录取直接哭出声,仿佛命运在跟我开玩笑。”
“初试第二、复试被刷,根本无法与自己和解”
从网上的分享来看,尤其为复试被刷感到破防的都是“高分大佬”。
初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熬过来了,结果却在1:1.2的复试阶段,成为了没被录的0.2。
大多数学校在算总成绩的时候,都是把两轮考试成绩放在一起折算的,初试往往占比更高。
所以一般来说,初试成绩在目标院校有效排名外的(比如某专业计划招10个人,你排在12位)学生,已经提前做好了被刷的准备,开始找调剂学校了。
真正痛苦的是排名靠前的学霸们,原本觉得自己在各种意义上都“稳了”。
就像站在游乐场队伍的前排,以为接下来肯定轮到自己了,结果却直接被挤出队伍。
年年都听说有人“靠复试逆袭”,之前也会偷偷想象自己会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被逆袭、被挤掉的那一个。
这两天在网上搜索“复试被刷”,会看到无数碎掉的考研人。
有人的复试地点是外省,收到成绩后躲在出租屋不敢回家,有人在脑海中反复重演复试的场景。
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想不通”。想不通明明初试时比自己低上几十分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最终的排名突然跑到了前面。
一位网友自述他报考的专业明明没招满,但自己还是因为复试面试的单科不及格而被一票否决。
“我就那么差吗?宁可要调剂生也不愿意要我。”
还有人想不通自己拼了老命复习,把初试成绩拉到了专业第一,为啥最后还是“没学上”。
“之前所有复试攻略都告诉我,这个成绩基本可以横扫全场了。这两天朋友都问我是不是在现场用双截棍打老师了。”
相比于时间统一、标准统一的初试,考研复试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很多学校的复试都以面试为主,题目随机抽取、在现场快速作答。
有人从出考场就知道自己表现不好,比如被问到的专业课知识没有准备到,直接在面试官面前傻笑了十几分钟。
或者直观感受到了面试气氛一般,“我本身是跨专业考研,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边上已经有老师准备去食堂吃饭了。”
一位网友回忆自己在现场两次没有听清面试官的问题,出成绩后发现以0.08分的差距落选。“要是当时别那么紧张,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
但也有人明明觉得自己回答得不错,老师很亲切、气氛也很和谐。最后拟录取的名单里没有自己,完全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复试完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结果晚上得知被刷”。
复试被刷最打击人的,还不只是这一场考试的失利。
毕竟第一志愿上不了后面还有调剂的机会,并不完全等同于考研失败。但对于很多为此努力了一整年的考研人来说,面对的是某种自我评价体系的崩塌。
很多人都在网帖中提到,“一场梦醒了”。
过了初试分数线,走进梦中情校参加考试,站在未来导师的面前。就好像研究生的日子就在不远处招手,这一年的努力终于、也理所应当地有了结果。
收到落榜的消息,就像灰姑娘突然发现时钟敲过了十二点。
才发现那是属于考研人的“好梦一日游”。
考研走到复试,才发现不是“够卷”就行
很多“倒在复试”的考研人做出最痛的总结:卷了一整年,发现不是够卷就可以的。
相比于初试统一的分数排名,复试更像是自主招生,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标准。
由于不同学校初试分、复试分比例不同,如今的一个趋势是,很多学生在考研时都倾向于选择初试分数占比更高的学校。
大家普遍觉得复试对总成绩的影响越小,就意味着学校越“稳”。
前两天就有个学校的拟录取标准,被发现复试成绩占比高达90%,引发质疑。不过后来发现这个学校是中央音乐学院。事情立刻合理了起来,毕竟相比于做卷子得高分,艺术生还是会唱歌更重要些。
但依然可以看出复试在很多考研人心中天然意味着“不稳定因素”,甚至有人在评论区“要是能取消复试就好了”。
相比于“分数高者入选”这样的简单标准,考研复试要拼的东西往往更多、更不可控。从“抽到熟悉领域题目”的运气,到“导师喜不喜欢”的眼缘,甚至是本科院校的“背景”。
比如许多学生们坊间的传闻:很多学校都更倾向于要本校生。
每年都会有人拍考研复试的段子,本校生随便聊两句就能轻松过关。外校生则因为“左脚先迈进教室”而惨遭淘汰。
这些段子当然有夸张之嫌,但感受是真实的。
张雪峰也曾建议跨校考研的人,没必要咨询本校考研的学长姐:“因为你们面对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没有参考价值。”
在你看来完全陌生的导师大拿,可能给本校生教过课、带过论文,对人家大学做过什么项目门儿清。你费心联系的导师助理,可能就是人家关系很好的学长学姐。
唯一的缺点就是本校学生一旦通过复试,更容易被抓去上研0。
双非考985、跨专业考研的人,同样在复试中悬着一颗心。
都知道这些标签天然带有劣势,但谁也不知道这劣势有多大,是不是会让自己被挤出最终的录取名单。
于是在初试时相信“努力之后必定一路生花”的考研人们,在复试前夕又念叨起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考研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地方,在于它的灵活性。但它带给学生们的焦虑,往往也在于此。
这段时间,每个跟考研复试技巧相关的帖子底下都挤满了忧心忡忡的考试人。
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细节,大家都希望做的万无一失。
“被问到为什么要到别的省来考研,应该怎么回答?”
普通回答是“这边城市好就业”吗,高大上的回答是“爸妈在这边打工,我希望过来尽一尽孝心。”
要表现的自然大方,还是拘谨乖巧一些?被问到是否能接受调剂到别的导师或专业名下,要怎么回答?
闷头背了一年书的大学生紧急修炼职场厚黑学。就连考研复试穿搭都成了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最早很多网红学姐、穿搭博主们都推荐按照职场面试的标准,穿小西装或者OL风的衬衫和裙子。后来又被成功上岸的研究生紧急叫停:“千万别穿西装,看起来就不像踏实搞科研的。”
标准答案是“丑中带美”——既要有学生的朴素,也要显出精气神。
这些所谓的“复试诀窍”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谁也说不准。
但眼看着考研路已经走到了最后,谁也不希望自己是那个被挤下船的人。
考研潮中“最惨的人”
如果从学校、老师的视角来看,考研复试其实更贴近于企业面试。标准本来就不该是统一的,因为更重要的不是评判谁更优秀,而是评判谁更适合。
一位IT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曾在网上分享过自己的评判标准,更看重学生在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
但一些文科专业反而会认为本科期间的所谓科研项目参考价值不大,更看重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平时成绩。
再比如“跨专业考研”是不是在复试更容易被刷,也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这两年各校都在开展交叉学科的项目,像计算机专业跨考化学、生物等理科研究生反倒更有优势。然而如果是文科转理工科,就很难。
哪怕学习能力很强,可天然比人家缺少了4年做实验的经验,还得慢慢培养。
考研复试更像是企业面试的另一点在于,它本质上还是跟其他人的竞争。不是“努力到什么程度就能收获什么结果”,还得看竞争对手的天赋和优势点在什么地方。
眼看着初试分数比自己低了十几分的人读上了研究生自己却落榜,学生们很容易觉得寒窗苦读失去了意义。
但导师看来,能进复试的学习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当然要根据自己本身的要求,在其中挑选或者经验更足的,或者更踏实肯干的,或者性格大方会做公开演讲的。
就好比差不多学历的两份简历摆在面前,企业往往会倾向于有过同类型实习的候选人。不见得是他更优秀,只是更适合、更好用。
理想状态下,复试被刷只不过是在一份科研性质的“工作”中落选——然而对于考研人来说,确实很难将它看作一场普通的面试。
找工作可以海投简历,这家不行立刻下一家,而大多数人的考研路都是一场漫长的苦旅。
在很多复试被刷的帖子中,大家都会回忆备考的过程多么折磨人。
“每天6点多起床刷题”“哪怕是跟朋友出去玩都会时刻想着复习”“各个省市特种兵一般地跑复试”“感觉已经跟世界脱节了”……
大多数人都需要靠外界的事物,来评价自己所处的位置。
而对于全心考研的大学生来说,“上岸”某种程度上也是锚点的所在。
复试被刷相当于前面走的这一段路都不算了,再次从固定的轨道上被甩出去,重新面对迷茫的十字路口——是尝试调剂到差一点的学校还是准备二战,还是直接找工作?
所以那个上海交大初试第一复试被刷的例子,在网上才会引发无数共情:“一年又一年的努力,都被复试那十五分钟击溃了,不敢想他会多么崩溃。”
很多复试被刷的视频评论区都会出现这样一句话,不少人看完都表示有被安慰到。
“小时候在校门口忘记带红领巾,当时也以为这辈子要完蛋了。”
当初站在校门口的恐惧是无比真实的。但意识到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才是长大的意义。
事实上,已经有人已经提前迈步离开了十字路口。
前几天,刷到一个女孩非常沮丧地记录了自己复试失利的经历。
评论区很多网友给她出主意如何调剂、如果二战要注意什么细节。
但女孩再次出现在评论区,反而是一扫阴霾地表示自己不考研了。
“虽然很可惜,但我的人生决定往前走了。”
“现在投简历还能赶上春招的尾巴,去找工作了,是老天让我不要再受穷三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