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3-12 21:37
不向死而生一次,人生真的很无趣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ID: youyouluming99),作者:墨白,编辑:鹿鸣君。头图来自: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无聊的生活?”“我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问题像一根又一根刺,令人不快,甚至有些神憎鬼厌。因为,很多人并未真正认真思考过,也并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如果换一种方式,答案或许就出来了。假设:身无分文,也没有银行卡(卡内余额、微信支付、支付宝余额均为0),被空投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怎么办?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崛起? 


在与三百多位朋友的互动后,我们决定先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几乎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来到异国他乡,只剩下20元,用4年,站稳脚跟,成为华人代表,受邀参加投资峰会,并登上当地杂志。


叶凉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四川人叶凉都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是个医生,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的小城市里,20多岁就有车有房。尽管叶凉自己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状态——他喜欢旅行,甚至为此还拿到了国际导游资格,但那时,叶凉只把旅行看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调剂。叶凉终究只能是那个叶凉,平凡且幸福的叶凉。


2014年,叶凉的家中发生了一些他自己后来都不愿提起的变故,令他对过去的一切充满怀疑,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叶凉决定远走。


疏离的家庭关系让他无法向家中开口,他找到了初中同学,借了6000块钱,拎起了旅行箱走向了远方。


这是一辆从成都驶向拉萨的慢车,花了小800块钱,运气不错,买到了下铺,下铺给他提供了绝佳的观景台:狐狸、野驴、藏羚羊、土拨鼠、鸳鸯、天鹅等接踵而至,在窗外展示着生命的巡礼。第三天,长江的源头之一——沱沱河出现在眼前,阳光照耀在河岸上,无比圣洁。


到了拉萨之后,叶凉通过网友的介绍住进了一家客栈,每天四五十元。自己给自己写导游词,自己做自己的导游,逛遍了拉萨大大小小几乎所有景点。在拉萨,叶凉没有留下遗憾,但同时也没有留下现金——他离开拉萨的时候,身上的钱已经花得七七八八了。


叶凉又花了450块上了大巴,近30个小时后到了日喀则,再到日喀则下的吉隆县。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公路横躺在雪山环绕之中,远眺似乎能看到珠穆朗玛峰,银河横亘苍穹。


在这里,叶凉最后决定去尼泊尔。


之前,他曾隐约有过在国外创业的想法。


再往前两年,叶凉曾用了一个月多的时间走遍了越南,河内、胡志明、美奈、芽庄、顺化、岘港等等,然后转到尼泊尔。对当时的叶凉来说,尼泊尔还很陌生,一个隐没在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国度。到了尼泊尔,他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打动人的国家。尼泊尔非常包容,佛教、印度教并存,东西方文明交融生长,开出了绚烂的文明之花——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当你喜欢一个地方,你可以向别人脱口而出它的所有优点;当你真正爱上一个地方,它的所有缺点你也会一起去爱。


尼泊尔旅游和文化资源丰富,遗憾的是,在大陆市场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同样是周边国外游,旅行热度远远比不上东南亚。回来之后,叶凉就开始写关于尼泊尔的公众号,顺便考了一个导游证。


也就是说,在2014年之前,叶凉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就如同他的公众号一样。叶凉一直坚持写公众号,但是关注者只有区区几十个人——其中一半还是他的亲戚朋友。功利地看,这种公众号能有什么用呢?


那时,樟木口岸发生了大塌方。樟木地处中尼边境,横卧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依山而建,对内辐射西藏及相邻省区,对外辐射尼泊尔及毗邻国家和地区,是西藏目前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那时,叶凉有几个朋友身处樟木口岸前方,他们把现场一手资料回传叶凉,叶凉写了一系列樟木口岸大塌方的文章,公众号粉丝数量一度涨到了4000。信心由此大增。


几个月之后,家中的变故终于迫使叶凉放下一切,迈出了最后这一步。


2014年9月,叶凉到了樟木口岸。当时,灾后重建工作还没有完成。叶凉花了200印度卢比(不到20元人民币)雇了一个尼泊尔人背负行李,步行了一两个小时走出塌方段,坐了一辆local bus,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相比中国,尼泊尔现代化程度低得多。比如local bus,当地人会把猪、鸡、羊等家禽家畜赶上车——如同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绿皮火车一样。更神奇的是,车顶也可以载人。叶凉上车的时候,local bus上已经没有位置,他只能登上车顶。车顶乘客需要身手敏捷,比如遇到树枝和电线的时候,乘客就要俯身躲避,如同玩游戏一样。这种local bus算是当地一种特色。



Local bus,by Jusin Zhao


到了加德满都,这种贫困的现象似乎也没有改变多少。电线在不高的空中盘根错节,输送着极不稳定的电力;街道狭窄,宽度如同中国的胡同,体型小巧如“奥拓”的出租车像猫咪一样在巷子中来回穿梭;街道坑洼不平,下水道系统不通畅,路面偶见秽物。尼泊尔的市政建设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尼泊尔的土地可以买卖,私有住宅周边的公共区域往往少人打理;本应对此负责的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维护非常不到位。


by 小贝


不过,当时的叶凉,穷困程度比加德满都更严重。到了加德满都之后,身上连1000块都不到了。


同时,他不懂尼泊尔语,英语也说不好,茫然四顾,举目无亲。他偶遇一个在尼泊尔穷游的中国人。他带着叶凉去换了当地的货币,然后又在加德满都泰米尔区一个小酒店合租住下。


酒店很便宜,大概400卢比一个晚上,相当于每人一晚承担十多块人民币。房间的状况完全对得住这个价钱: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放着两张床,还塞着一个独立的卫生间,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更多地方能够放置物品了。叶凉和室友把生活用品放在箱包上,把箱包当成了桌子,其他东西,能挂的都挂墙上。


整个房间,弥漫着发霉的味道。


房间经常没有水。不要说热水,冷水都经常没有,因此,有水的时候尽量往水缸里储水,万一断水,舀水洗漱和冲厕所。


电力更是没法保证,尤其是到了冬天,经常整晚都没电。他们备了许多蜡烛——这是2014年,在中国,作为日用品的蜡烛早就绝迹了。


叶凉当时没有收入,而泰米尔区是加德满都的旅游区,以高消费场所为主,但是叶凉在大街小巷仔细翻找,还是找到了许多廉价餐厅,三四块一盘的炒饭、几毛钱一张的饼、七八毛一杯的牛奶……这就是叶凉的生活日常。


他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导游词,但加德满都许多知名景点都是收费的,如杜巴广场、苏瓦扬布佛塔、帕斯帕提那寺等,门票费用从几块到几十块不等。叶凉没钱,看到小路就去走一走,看到矮墙就翻一翻。


就这样,他知道了所有景点的逃票路线。


要交第二个月房租的时候,叶凉全身只有20块人民币,房租都交不起了。向家里要钱倒是可以,但叶凉拉不下这个脸。


转机也在最后一天出现。


当时叶凉在一个寺庙里做义工,以便涨见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本地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等。这一天,寺庙通知叶凉去接机,一个从云南来的女生。那个女生做文旅,来采购一些菩提、手链等小商品土特产。这是她第一次来尼泊尔,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也是有点茫然。此时的叶凉,算是半个尼泊尔通,主动做起了这个女生的导游,带她走遍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


这个女生是第一个客户,叶凉做的无比用心,女生想去的地方,叶凉都尽量满足;货物采购需求也得到了合适推荐。叶凉的服务令她觉得,这是个可靠的人,和那些专门在旅游区坑游客的人对比鲜明。最后,女孩给了叶凉150美元作为酬劳。


这第一笔收入,150美元,对当时的叶凉是一笔巨款。叶凉非常开心,成就感爆棚,拿出了50美元请这个女孩吃了一顿饭,表达了谢意。直到现在,俩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在这段时间里,叶凉也在做自己的公众号,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叶凉的服务,就这样,叶凉活了下来。


三个月后,叶凉重新找了住的地方。那是整一层楼,有两个比较大的房间,有卫生间和厨房,但是家具和电器基本没有。叶凉就一边挣钱一边填充自己的新家,炊具、桌子、床垫、沙发、冰箱、取暖器、饮水机、投影仪等先后添置了进来。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人非常容易被满足。起码对于当时的叶凉来说,他已经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了。



创业不免百般困难。比如,旅行领队需要为游客订酒店房间,但是叶凉英语说不好,也看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签协议或者支付。逼急了的情况下,叶凉就下载手机翻译app,把所有的现金背上,走到事先查好的酒店,直接要求老板或经理出来和他谈。场景比较滑稽:


一个背着双肩包的中国人闯进酒店,看起来趾高气扬,要求老板出来和他谈生意,又口齿不清,书包一打开,装备了几十上百万卢比的现金,宛如暴发户。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震后一个月中4级以上余震265次,波及加德满都,尼泊尔死亡人数8786人,受伤人数2.2万人。尼泊尔的周边,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都有强烈震感,我国西藏有27人在此次地震中罹难。


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也是叶凉事业的考验。


从震后凌晨开始,叶凉和一个华人摄影师老牛徒步走访加德满都每一处景点,考察历史遗产的损害程度。所有人都在向空旷的安全点跑去,只有叶凉几个人穿越了龟裂的路面,穿越还在坍塌的街道,穿越渐已无人的城市,来到令他们魂牵梦萦的一幢幢建筑前。有在地震面前土崩瓦解的,也要保存尚好的,他们通过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把灾后的情况发布在中文媒体中,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在巴德岗,有一个石头差点就砸到了摄影师老牛的头上。


地震之后,所有旅行团都撤掉了尼泊尔的业务,把团队收缩回国内,只有叶凉的团队留了下来。叶凉每天乘坐10小时巴士前往加德满都、博卡拉、蓝毗尼和奇特旺,找每一家和他合作过的酒店,仅仅是为了告诉他们:“我还没有走,我会与你们共同面对。”


这次地震对于叶凉最大的改变在于,他从一个导游变成了华人在尼泊尔中的民间代表。


地震之后,中国的民间组织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救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叶凉和许多中国的主流媒体以及非盈利组织都建立起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叶凉。


同时,叶凉的诚意也得到了尼泊尔官方的认可,今年三月份的尼泊尔投资峰会,叶凉也收到了邀请。



从此,叶凉的事业不再局限于旅游产业。


这个苗头在大地震之前就已显现。2015年1月,叶凉公众号的一个粉丝Justin Zhao找到了叶凉。他真名叫赵志伟,父亲赵溅球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国画家。叶凉和赵溅球在一个酒吧中约见,两个意气相投的人萌生了创办文化展的想法。他们成立了一个文化基金会,一个跨喜马拉雅文化就这么创办了起来,除了日常的艺术品展出,基金会每年也支持一些尼泊尔本地艺术家举办作品展。



2018年12月,《尼泊尔时代周刊》(Nepali Times)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为主标题报道了叶凉和赵氏父子的合作。文章中写到: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关于对尼泊尔的印象,你最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那是一个幸福的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家,国内盛行佛教,到处都是高山。Justin Zhao和叶凉却觉得这远远不够。


在他们第一次旅居尼泊尔的时候,俩人都觉得这个国家可以对外输出更多的东西。如果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尼泊尔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那么他们将更有兴趣在尼泊尔旅行。


于是,叶和赵建立了喜马拉雅文化馆,用以展出和宣传尼泊尔的艺术、现代绘画、历史和当地手工艺品……


赵对尼泊尔的现代艺术非常沉迷,希望能够引起中国收藏家的注意。在赵看来,尼泊尔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但是普通的中国旅客只知道唐卡和木雕。


在过去的三年中,赵将年轻的尼泊尔艺术家带到中国,举办了许多作品展览和座谈会。


叶和赵都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超越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能够成为“志愿者大使”,将中国与尼泊尔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叶凉在尼泊尔的事业在继续,我们的思考也在继续。


回到文首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


我觉得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住在酒桶中的犬儒贤者第欧根尼对着亚历山大大帝说“你挡住我的阳光了”,算不算有意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算不算有意义?切·格瓦拉骑着摩托穿越南美并把人生奉献给革命事业,算不算有意义?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我想,人生有没有意义,只有做了之后才知道。坚守本心、锲而不舍的做一件事情,不管能不能取得世俗认可的成就,都会有意义。


在向我总结时,叶凉把自己的人生称作“绝境中的选择”,是一种向死而生。如果没有那个契机,叶凉可能也不会走上这条路。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向死而生”。对于现世安稳的许多人来说,逼着他们放弃好好的生活去“向死而生”,去寻找“所谓人生的意义”,也是不合理且荒谬的。


叶凉讲了他最近的一个故事。2019年,叶凉报道说,在今年冬天,加德满都的街头已经有18人冻死。文章发出去之后,有许多人提出了想要募捐。远水救不了近火,等物资到了尼泊尔,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冻死。于是叶凉自己出钱买了十几床被子。为了防止冒领,他在晚上11点之后开着车亲自把被子送往流浪汉聚集的博德纳附近,一床一床地把被子分给每个睡在马路边上的人。后来听说他们全都活过了这个冬天。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也要给流浪汉买被子。我只是想说,对一些人来说,救助这种街头流浪汉是一种日常,他只是顺乎本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顺乎本心,也就不再刻意,也就会率性而为,这个时候,“人生意义”的答案,大概就出现了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ID: youyouluming99),作者:墨白,编辑:鹿鸣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