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3-14 15:29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发展,从社区营造到地方创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鱼营造(ID:dayucommunity),社造学堂专栏。

演讲视频来自2018年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主题论坛。

讲者:侯志仁,美国华盛顿大学景观建筑系教授,环太平洋社区设计网络召集人。


如今大家都提到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我想再提一个新名词,这个词近来在台湾常常被提起,它叫“地方创生”。


社区营造通常以地缘社区为单元,比较有排他性。我们最近在发展新的做法,是用比较包容开放的方式,让更多创意可以在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的过程里生长出来,等一下我会针对这个事情进行更多的解释。

 

一夜之间的城市改造


谈到城市更新,世界上大概最有名的例子是19世纪的巴黎。巴黎当时在 Baron Haussmann 的一声令下,利用城市道路建设、公园建设、广场建设,来梳理当时城市内部非常拥挤、混乱、甚至出现社会动乱现象的问题。


以巴黎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来作对比,对一般的专业者,特别是规划师来讲,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尽管当时巴黎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遭到非常多反抗或者争议,可是它毕竟创造了一个新城市的新意向:新的投资可以进来,让城市有新的活力。


这样的做法对规划师、建筑师来说非常有魅力,以至于从19世纪的巴黎一直到20世纪的美国,不断有新的规划出来。1909年的芝加哥蓝图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几乎一夜之间把一个城市改造”的作法,让当时美国的很多城市开始有了新的面貌。不管是19世纪还是20世纪,同样的手法一直不断地在出现。


甚至一直到19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当美国面临着城市内部衰败、贫穷和市容混乱的问题时,城市更新变成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也让新的交通建设等等可以在城市里出现。


可是这种做法在当时也引起了非常多的垢病,特别是在纽约,他们就踢到铁板了,这个铁板叫珍雅各(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她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她不仅用写作去批判这种由上而下蓝图式的规划,因为这种推土机式的规划对社区来说是一种特别大的破坏。她也去组织群众跟政府、开发单位进行对抗。



不过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一类城市更新的做法,通常只看到表面的更新,背后没有去解决某一个社区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比如说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环境、卫生等等。它缺乏比较深层的内涵。


社区发展法人组织


于是,当时有很多新的建筑师和一些地方的社区组织者,甚至有一些政治人物,他们亲自到访社区,去思考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些社区面临的问题才比较好。


这时,有一个新的机构出现了,“史蒂文森社区复育法人组织”在1967年成立。在当地,他们用修复的方式,而不是用把原来的建筑物推铲掉的方式,来复育这个社区。


成立短短一年间,他们修复了400栋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雇佣当地居民,为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向社区提供法律咨询、建设咨询等的服务。它用比较全方位的方式,而不是用推土机的方式进行社区更新。从1967年到2010年,他们总共修复了2000多户住宅,也吸引了更多的外界投资进来社区。



从史蒂文森的案例开始,自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城市更新其实是透过很多自下而上自发型的组织推动的,这样的组织叫作“社区发展法人组织”(CDC)


基本上,它是非营利的地产开发单位,它对社区的关心是比较全方位的。它不只做开发,同时也制造就业机会,为当地商业发展提供机会。到2006年,美国已经有将近5000个社区发展法人组织,他们在美国不同的省市、地方发展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在西雅图居住大概有17年。在西雅图华埠国际区,我们主要的工作是跟当地两个 CDC 进行合作,他们不仅提供住宅建设,还有房屋、地产管理,还有各式各样的相关社会服务活动,让当地居民可以享受各方面的服务。


▲位于西雅图华埠国际区的两个CDC组织


我简单讲一下我们在当地做的城市微改造的相关项目。


这是华埠国际区大概的位置,它是在西雅图市中心南侧的一个历史街区。这个街区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不只以华人为主,里面还有日本人、越南人、菲律宾人,是一个种族非常多元的地方。



大家可以在图上看到,这里有很多老旧的房子均透过复育而得到新的生命。



在这个社区做更新比较棘手,这里不只是有老房子,它还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街区,所以很多事情在沟通方面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也需要去开发一些新的方式,让居民可以比较容易参与到讨论当中,让他们的一些想法、一些意见可以被容纳进来。


华盛顿大学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都会通过一个项目跟社区合作。一开始项目比较小,后来面积规模越来越大,然后我们也一点点累积做社区培力的工作,利用不同的项目与社区团体一起合作,也帮他们做这方面的能力开发。


▲2002年-2018年,华盛顿大学与当地社区合作的课程和项目与社区合作伙伴


这是我们16年下来一些大大小小的项目。图上可以看到有两种颜色,黄色的部分,是我们跟社区一起开发的项目。灰色的部分很有趣,是社区自己推动的项目。



因为我们不可能天天都待在社区,所幸我们走了之后,居民有想法就会跟政府争取资源来推。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代表我们在社区培力的工作上有一定的效果。


在美拿街,我们进行了街道的改善,增加街道绿化、融入自来排水的设计,也融入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元素。



这是一个国际儿童公园更新的方案。



原本,这里周围的地方是看不见里面的,现在我们把公园打开后,小朋友有了更多活动的地方,不同年龄层使用者的活动空间也变得更多。这个空间变得更有活力,不只是小朋友可以来,大人也可以一起来,社区里很多不经意的居民互动也有了空间。



这是近期进行的庆喜公园扩建计划。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MIG SvR


原本公园的范围在右侧,左侧是邮局。我们跟西雅图市政府争取,把它改辟成一个公园,让社区居民可以有更多休闲活动和聚会的场所。现在,很多大型活动可以在这里举办,社区变得更敞开,可以欢迎更多人来。


▲图片来源:Studio Fifty50


我们不只做实体空间的改善。有时候居民有想法,不见得马上就有经费下来,所以我们就用活动的方式来活化一个地方。


这是我们在广东巷的活化计划。透过办活动,一个月一次,久了之后以后大家对这个地方就熟悉起来,想到任何有趣的活动,自然而然就会在这边举办。


▲图片来源:IDEA Space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居民可以参与到很多微改造项目的推动当中,让这些意见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被吸纳进来。


在参与的过程中,居民开始熟悉什么是设计,我们也邀请他们自己动手做设计,而不只是提供一些意见。当他们懂得做设计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跟我们沟通,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转化成图像,与设计者进行回应。



这个过程里,我们也跟社区的不同团体合作,最有趣的是青少年团体。青少年团体参与这个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如果在高中、初中阶段就开始参与这方面的工作,他们以后也会对这种规划和设计产生兴趣。



我有一个学生,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我们办的社区活动,他说以后想成为一名景观建筑师。我们把这叫做青少年领导训练。


青少年的参与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意义。很多青少年是双语家庭出身,所以他可以扮演非常好的跨语言、跨文化沟通的角色,当我们办活动的时候,就可以让不同的群体参与进来。


另外,我们不只做空间改造,也尝试去推动社区组织发展,让新的组织可以被培育出来。这些新的组织可以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地方创生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IDEA Space 创意空间 



这个组织,IDEA Space 创意空间,就是我们十年前跟社区合作发展出来的新团体。


基本上,它就是一个社区设计中心。它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不只以做设计为主要的工作内容。社区的一些需求,比如说商业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帮一些店家改善店面、招牌和商品的展示,甚至做产品的设计等等,它在这方面为店家提供服务。


另外还有社区的安全。组织安全巡逻队,在社区的安全改善后,原本社区的一些死角空间就可以慢慢活络起来。它还为地产开发提供咨询,给当地从业者一些专业上的意见。这是一种社区全方位发展的工作模式。


▲图片来源:IDEA Space


非常幸运,短短五年间他们就累积了300万的投资,包括环境改善、社区里面的一些公园、绿地改造等等的项目。他们有跟超过200多店家合作,还有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日常工作。


▲图片来源:IDEA Space


这是在短短五年之间发展的一个网络,这个就是社区营造、地方创生跟一个比较狭隘的城市更新不一样的地方。它的重点是去开发社区里面的资源,而不只是做表面环境的改造,这个资源有时候是物质,有时候是人与人之间,这个才是社区营造和地方创生最重要的元素。


OpenGreen 计划 


▲图片来源:台北市都市更新处


在台湾,我也很幸运参与过一些计划。这是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在2014年开始推动的一个计划,叫做 OpenGreen,这是一个台北市社区规划师驻地辅导计划。


这个计划主要的精神,是由政府提供经费,让社区自己申请,申请里需要社区规划师做媒介、协助的角色。它的辅助重点是一些地区闲置空间的改造和活化。


它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改造的对象不见得一定是公有建筑,也可以是私有空间。唯一的条件是,如果你要改造私有空间,你要把它公共化。


这有一个很大的效应,原本一些社区里的死角、没有人去关心的地方,通过一些小的微改造的方式,用小笔的经费,通过和社区合作,可以把一个地方重新活络起来。


01. 古风小白屋



这是在台北的师范大学附近的一个空间。它原本是一个社区死角,荒废多年以后,前几年通过 Open Green 的补助,通过社区的里长,跟当地从事社造的人士的推动和介入,慢慢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他们只是想在这里放工具而已,有很多工具,不知道放在哪里。后来看到有这么多工具,他们干脆就设一个工具图书室,让社区里的人可以来借工具,因为并不是所有城市里面的人家里都有空间放一大堆工具。



有了工具图书馆之后,他们就说干脆设一个城市的修理站,利用这些工具让附近的居民来修理家电、家具,后来他们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其中有一位有特别背景的人。韦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其实他不住在这个社区,他是后来自己找来的。他对修理家电非常在行,各式各样的家电都难不倒他,他开始在小白屋帮居民修理家电,也吸引了很多志愿者来参加,他们也想学习修理家电的技巧。



通过这样的营造,让原本社区里人际关系相当冷漠的情况发生了改变,透过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修理家电,借用工具,重新建立起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这个空间开始活了之后,其他跟社区相关的一些活动也会在这边举办,自然而然这就变成社区里非常受欢迎、活力非常强的空间。



这张照片刚好是有一个社区规划师的训练计划在这边推动,他们就利用在小白屋实地操作的一些案例,让学员来学习。


02. 台北好伞计划


▲图片来源:Plan B


在师大附近的一个 Co-Working Space,这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一块闲置的空地。他们想说干脆申请一个 Open Green 的项目,看能不能用什么方式来活化这个空间,也利用这个过程去拉近跟社区里居民的距离。


刚开始,他们做了很简单的装置,但感觉不太过瘾。大概在一两年之后,他们根据自己在这边生活工作的观察,申请了另外一笔 Open Green 的经费,又重新做了设计。他们就是把这个闲置空间当作一个设计的实验室,甚至去开发了一个品牌,叫做 PARK UP。


▲图片来源:Plan B


在新的设计里面,他们关照到不同年龄层使用者的需求,譬如说在共同工作空间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在工作之余需要有休闲的地方,也关照到社区里实际的需求,居民要晒棉被。


▲图片来源:Plan B


所以这个设计很有趣,年轻人可以在这里荡秋千、睡午觉,居民可以在这边晒棉被,这是一个共融的空间。这个计划去年得到日本一个非常有名的设计奖项 Good Design Award 的认可,这个团队从去年就开始爆红了。


所以,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到产业发展,它其实也有一个脉络可以追寻。


03. 南机场二期公寓地下空间活化



南机场是台北一个比较贫穷的社区。二期公寓是在1960年新建完成的整宅公寓,它是一个被重新安置的地方,建成之后它是当时台北最现代化的公寓。可是半个世纪下来,它变成一个有点像贫民窟一样的地方,这样的社区其实需要很多外来的协助。


2015年,我们在社区的地下室办了一场活动,叫做“城市共享,反造城市”,我们希望通过办活动的方式,让当时在台北在做城市共享实验的一些团体来认识这个空间,看能不能迸出一些火花出来。



很幸运,几个月后,很多当时我们邀请来的团体开始进驻到这个地方。有些团体在做社区厨房,有些团体入驻了修理站,有点类似小白屋的方式,还有一个木工班,它有点像社会企业,为无业游民提供工作的机会。


这个空间很大,所以很多活动就可以在这里弹性使用,譬如说有人在这边修理家具,当地一些社会服务的团体也会在这边办活动、开会等等。



更重要的是,它不只让这些团体在社区里有一个驻点,它们透过跟社区里面人的互动,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打破了原本我们对地缘社区的想法。是不是只有当地居民才是社区的一员?来这边关心这个社区的年轻团体其实也可以变成社区的一员。



这几年,我们用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地方创生”,用一个地点的改造,去活化一个地方。这个过程里,有些人不见得原本是社区里面的居民,可是他也可以在这个过程里参与进来,所以这是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从事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


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Open Green 计划累计有50-60个这样的案例,虽然数量不是太多,可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里开始学习、合作、发展,去营造出不同于过往的一种城市更新的一些手法。


▲Open Green 计划在台北的案例分布


所以 Open Green 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在进行一种地方环境的改造,而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市民参与,让社会团体可以做更多的社会倡议,让地方的改造融入在每一个日常生活里,让一些生态议题、产业议题、社会福利的议题也可以融入到这个过程里面来。


我们今天在谈论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和地方创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里看到它的演变脉络。更重要的的一点,它其实跟历史脉络发展其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从历史上,我们看到城市更新慢慢演变成社区营造,又慢慢发展到地方创生,可是真正实际在工作的时候,它的流程是相反过来的。



我们如果能从地方创生开始,去发掘社会里面原本没有被看见的一些资源,这个资源有时候是实体上的资源,有时是人力上、文化上的资源,把它化腐败为神奇。从一点一点的改造开始,去建构一个社区或者社群的主体性和社会力,这才是社区营造最核心的概念。


从这个方式来看的话,我们所想象的一个城市更新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再造,而不只是一个肤浅的环境改造。


谢谢!


本文版权归大鱼营造和讲者所有,转载或引用文字和图片请联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优质内容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