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3-24 10:09
从波音737事故报道看自媒体困境

本文来自公众号: 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波音737事故过去一周多了,还有不少朋友在关心事故调查,探讨原因,也时常有人发来消息跟我讨论。今天同步我最近看到的新闻,共享一点思考。


  • 《纽约时报》报道,上次狮航事故之后,中国民航部门已经组织驾驶737-Max机型的飞行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受访飞行员说,他们很清楚怎样关掉自动压低机头的功能,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变化太迅速,时间来不及。


  • 《纽约时报》报道,这次中国民航部门率先停飞737-Max机型,表现出与FAA的显著差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航的事故率一度飚升,后来求助FAA,FAA也大方提供了不少管理制度和经验,从事故发生率来看,中国民航的安全改进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很长时间里,中国民航部门对飞机停飞的决定是与FAA保持同步:那边说停飞,这边也停飞;那边说恢复,这边也恢复。率先停飞,这是第一次。


  • 《纽约时报》报道,两次失事的飞机都没有装备“AOA disagree(迎角数据不一致)”告警灯和AOA Indicator(迎角显示器)。上一次狮航空难中,迎角传感器给出了错误的读数。这两项功能并非737-Max的标准配置,而是选装包(当然需要加钱)。两次失事的飞机都没有配备这两项功能。而MCAS什么时候能够干预飞行,干预之后是什么表现,如何解除,波音之前给飞行员的培训里并没有包含这些内容。


  • 《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西南航空和美国航空采购的737-Max都安装了迎角警告灯和迎角显示器,英国事故调查人士认为,这两个设备不是“标配”让人惊异。一名受访者是航空安全咨询公司的高层,他说“过去30年间,客机是否要装备迎角指示器一直在争辩。之前飞军机的飞行员很喜欢它,但商用机飞行员说它没什么用”。


  • 《西雅图时报》报道,FAA在对737-Max进行安全认证时,因为“资金和资源不够”,要求技术人员“重新评估工作计划”,把大量工作委托给波音。而且波音一开始也没有说明真相,一开始给FAA的数据里,MCAS最多能控制升降舵(也叫水平安定面)偏转0.6度,但狮航空难之后波音才说明,其实可以偏转2.5度,是之前声称数值的4倍。


  • 路透社报道,事发现场的残骸里发现了螺旋千斤顶(jackscrew),这是驱动飞机升降舵(也叫水平安定面)的零件。从螺旋千斤顶的位置来看,飞机当时是在俯冲状态。正常情况下,飞行员是不可能让民航机俯冲的。


  • 路透社报道,权威人士表示,关于狮航空难,目前已经掌握了出具事故报告所需全部数据的90%,完整报告预计在8月份公布。法国事故调查机构BEA表示,从已经掌握的数据来看,两次事故有“明确相似性”。


  • 路透社报道,去年11月的初步报告中显示,狮航空难之前该机曾遇到过一次“自动低头”的情况,当时机上另有一名机组成员,在核对了过三张检查列表之后,飞机恢复了正常。3月21日,调查人员确认,当时确实是有一名非当值飞行员在该航班上,他有驾驶737-Max的认证,但没有说他所属的航空公司。3月20日路透社从两个信源得知,此人确实解决了飞机自动低头的问题。不幸的是,当天的驾驶舱录音已经在下一次起飞(发生事故)之前被清空。


  • 在StackExchange上,有人提问:如何禁用MCAS?被点赞最多的答案是:没有单独的禁用开关,但三种情况下应当会禁用。第一,襟翼放下(在起飞阶段飞机要放下襟翼增加升力,只有在襟翼收起时MCAS才会激活,这与事故现象可以对应);第二,关掉安定面自动配平,改为手动配平(这一点与网上流传的国内航司指示一样,且狮航空难航班前一次之所以能脱险,正是飞行员从飞行手册上找到了检查项,全程手动操控);第三,开启了自动驾驶。


以上是我知道的信息,可能不完整,但复杂翔实,让人觉得可信,也是逻辑自洽的——比如中国民航局采取的措施,就可以解释“为什么737-Max机型有问题,全球737-Max的1/3在中国,却没有发生此类灾难”。如此,虽然真相如何尚未揭晓,但只要有耐心,保持关注,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不过与各路“自媒体”的报道一比,就发现平淡了很多,没有“一下一个炸雷”“高潮一波波涌来”的感觉,没法立刻把波音公司(和印度程序员)“打倒在地,再踩上千万只脚”来过瘾——你看,FAA竟然明显失职,也被牵扯进来了呢。


一句话,事故链条到底如何,涉及范围究竟多大,都要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不能提前草率下结论。没有足够证据就着急给波音扣大帽子,万一扣得小了,岂不是很尴尬?


坦白说,以前我也觉得不少“自媒体”真不错,尤其在我不懂得的领域,可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不过最近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因为我好歹也算个航空航天爱好者,业余也读了一些航空航天的书,明白一些事实和道理。所以近期看各路文章,觉得问题着实不少,下面我简单总结了四点。


第一,缺乏阅读英文的能力。


我发现,无论是早一点抢热点的自媒体,还会晚一点做深度报道的自媒体,大多都缺乏阅读英文的能力。通常做法是,看到其他中文报道的外电信息,就直接抄过来,或者稍微花点功夫改头换面。所以,有人翻译的“热点”会持续成为热点,得到各种花式炒作的待遇,而没有人翻译的“热点”很难成为热点,哪怕再重要也会被忽略。


最近几天热炒的是“狮航空难发生前飞行员在绝望狂翻手册”,也都说信息源是来自路透社报道,却绝口不提原文报道中之前一次遇险正是靠翻手册找到的办法。这样一来,戏剧效果是有了,但原报道里逻辑清晰的链条被截断,“狂翻手册”就成了没来由的疯狂。


我的经验是,别看有些自媒体会给出外媒报道的截图,其实截图根本与他们引述的内容无关。所以如果不是来自正经媒体的引述,只有自己核对原始报道才放心。


第二,会讲故事却缺乏基本逻辑。


以前我总觉得,要把故事说圆,逻辑是很重要的。但最近的一些报道让我发现,为了讲好故事也可以不要逻辑,大概因为读者也不怎么挑剔逻辑,或者不太清楚专业领域的逻辑。


比如某自媒体在介绍黑匣子时说,黑匣子位于机尾,所以需要各处的数据需要通过“长长的传感器连接过来”。谁都不可能保证自己写的百分百正确,小错出几个也情有可原,但出这种错明显属于不了解机械的基本常识,把电子系统当成机械系统来想当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对新闻里业内人士把“波音737-800”读成“波音七三七减八百”的嘲讽,似乎人家缺乏常识。的确,按常识,“-”似乎应当读成“杠”。但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习俗和传统,不了解不能乱说。已经有严肃报道证明,民航业内一直是把“-”读成“减”的。这其实一点不奇怪,如今我们说的”U形螺丝”,机械行业不少老师傅都说是“骑马螺丝”,形象生动。不了解业内的逻辑就去嘲讽,最终出丑的反而是自己。


不少自媒体喜欢宣传自己写作之前“拼命读了好几天资料”,让读者很感动。这种态度可嘉,但专业领域的基本逻辑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哪是匆忙几天里就能补充到位的呢?专业逻辑不到位,怎么能写出可信的文章呢?实际上,一些标榜自己“正经”的自媒体,也在这方面出过不少问题。


第三,选择性忽略了很多事实。


我自己在写作和翻译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事先有一个想法,查资料时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再仔细查下去,发现自己之前搞错了。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因此对已完成的部分大动干戈。我本来以为这对写作者来说是必备的操守,不过现在我想当怀疑。


不少自媒体大概为了渲染737-Max机型的变化,刻意强调737-Max机型的发动机“下唇扁平”、上部与机翼平齐,已经没有空间了,让读者感觉已经绞尽脑汁,这是最后一搏。其实仔细看看照片就知道,从737经典款(737-300)开始,发动机横截面就已经是不圆的“仓鼠袋(hamster pouch)”形状,发动机和机翼平齐的了。


Ellinair的波音737-300


还有些自媒体更进一步指出,波音737给发动机留的空间不够,这是当初的设计缺陷。这也是不对的,如今民航机普遍采用的翼吊式发动机布局,恰恰是波音的功勋设计师乔·萨特的首创。乔·萨特在自传里说过,当时他不知道应当如何布置发动机,只好做了纸模来摆弄,终于发现了翼吊布局有噪音低、维修方便等多种好处,是最合适的设计(为此,乔·萨特还得到了50美元的专利费)。


许多文章没提到的是,经典款737的发动机不但和机翼平齐,并且上翘了5度。这个设计降低了进气口吸入异物的风险,改善了起飞的表现,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某些自媒体大概不知道这个事实,所以摩拳擦掌又开始了对发动机上翘这个“脑残设计”的讨伐。


前些天还有朋友转给我一篇“深入浅出”的分析文章,言之凿凿声称波音的飞控设计有问题,罪名是“不相信人而更相信电脑”,“搞出既有电脑又有机械的怪胎控制系统”。看起来说得挺有道理,也确实让不少人“恍然大悟”,但这也是选择性忽略事实——要知道,“更相信电脑”分明是空客的基本理念,波音反倒是对机械飞控有执念,所以不惜牺牲重量而保留机械的控制系统。


第四,捏造事实。


如果说前面几个问题都可以善意理解、情有可原的话,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最恶劣的,绝对不能原谅。要知道,许多人阅读文章多半都是出于好奇心,希望知道未知的事物。在新鲜的、未知的领域,判断信息真伪本来是个很难的问题,尤其如果作者给出一大堆看似可以互相支持的假信息,而读者又不熟悉的话,往往只能相信作者,甚至膜拜作者。


以我之前提到的文章为例,其中提到“737的气动布局是50年前定好的,一直没改”“纽约时报报道中国飞行员屡次报告737飞机莫名俯冲”“印度人无脑开发了737-Max的飞控软件”“MCAS依赖空速管读数”“波音737-Max采用触摸屏”等等信息,说得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或者平时对航空感兴趣的人,根本无从分辨,只能靠常识来判断。而常识对这种领域基本无效。整篇文章看下来,就会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甚至认为这是剥茧抽丝、深入浅出,乃至欢呼“终于有人讲清楚了”。即便我平时对这些稍有了解,一开始也只有点怀疑,毕竟信息量太大,不敢一口认定“这是扯淡”,要仔细查查才知道,事实原来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在这种文章面前,读者欢呼了、赞赏了,但到底是不是好事?我觉得不是好事。


看到这里如果你问我:“批判自媒体这问题那问题,你自己不是自媒体吗?” 我的回答也很简单:“不是,我是个业余碎碎念的个体户”。


我的想法很简单,没希望把这做成一门生意,只希望和大家共享一点我觉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有不同意见,会努力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我已经厌倦了辩论赛风格的“抖机灵”反诘,也不愿意搞人身攻击。如果真的是我弄错了,大方承认错误也不觉得丢脸。至于煽动情绪、捏造事实,更不是我想干的。


具体到本次事故,一位在软件行业深耕多年的前辈说了句话,我很认同,也可以作为我对此次事故的总的态度:


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评判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的好坏,但对于飞机的设计和控制,我们似乎还不具备判断的把握。


当然,我一点也不奢望“自媒体”对这些问题能有什么正经讨论。这个时代,实在有太多人热衷搞热闹,热衷“讲道理”但不热衷“讨论知识”,热衷遇到不同意见就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训姿态。六神磊磊前段有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现象:


骗子老师有个特点,总是回避讲知识,喜欢讲道理。你问他们知识,他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转换成道理。


比如你问: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他就会说杜甫讲的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以及我们的生命都有规律。所以我们要顺应规律,不要逆天行事,晚上十点之后睡觉你就是违反了规律,你的“气”就会变浊,就会不健康,blablabla…… 


他绝对不敢说这句诗和楚辞有什么关系,和早期古典诗歌有什么关系,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习惯有什么关系。


你要再追问,他就会发怒: “不要钻牛角尖!” 


因为他不懂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