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作者:冬木
视频由网上公开录音整理,新流财经剪辑制作
近期,几段“佛系”催收录音流传在各催收群里,录音中打电话的催收人员一别往日的“凶狠”气势,甚至反被骚扰,接电话的人却理直气壮。
催收与反催收,谁是弱势方
315过后,催收从业者的日子似乎是越来越难过了,简直是夹缝中求生存。
“夹缝中求生存?连夹缝都没有!”
说起目前催收现状,一催收公司员工林波情绪略显激动,“现在催收行业就是一个字,惨!甲方大大都没量了,催什么催,系统关闭,我们打算放假了。”
而同样对催收行业感到失望的苏强,说起自己催收的经历,直呼催收太危险,再也不想碰。
“上门催收的时候,常常都是进不了村,有时候进了村就很难出来。”苏强说,他们一众上门的催收人员并未有任何暴力倾向,“村里人反倒围着你,跟你要说法,为什么利息那么高,不解释清楚就不让你走。但凡有一点反抗,又是报警,又是投诉,业务很难展开。”
在催收与反催收的较量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弱势?
其实,相比于老赖,催收才可能是弱势群体。行业大乱的同时,一众老赖也像脱缰的野马刹不住脚,“各种反催收群,各色老赖,各式逃债法甚至让你开始怀疑人生。”
同样有上门催收经历的业务员石东无奈地表示:“有一次两个外访催收员上门外访,看债务人是女的,进屋不方便,催收员表示在门口谈就可以了。”
“债务人看催收员不肯进门,索性衣服一脱往催收员身上扑,同时喊非礼,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要求催收公司和银行赔钱。”
不难看出,与我们印象中五大三粗、膀大腰圆的暴力催收人员不同,现如今的催收员也可能是弱势群体,在与老赖的这场较量中,催收员常常还是败下阵来。
入错行,打算远离是非
成都某催收公司负责人说起催收员生活现状时表示:“一旦选择催收行业,就不再想做别的工作。”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天天坐着打打电话,不晒太阳不跑路,多轻松呀。”
而实际上,底层的业务员并不这样认为。
远在国外的孟浩,为了回国能和女朋友在一起,在前几年消金行业大火的时候,误打误撞选择了催收这个行业,早期只做信用卡催收,在一线城市的月薪大概在6000-7000元。
“催信用卡逾期案件对催收员的要求挺高的,要讲法律条款,内控有稽核部门,当然合规必须是第一位。”
在对自己工作满怀热忱的同时,困扰也随之而来。“我知道干催收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长期以往被客户侮辱、谩骂是会影响个人情绪的。”
“现在的借款人是越来越懂行了,”一位催收公司负责人曾吐露,他们在最近遇到了来自借款人的正面挑衅,“借款人直接说,我骂你们最多就是人身攻击,你们骂我,你们催收公司就是黑恶势力。”
孟浩在多次被客户侮辱、谩骂后,终于有一次忍不住还嘴反抗,但仅仅一次就被公司警告、罚款,年轻气盛的孟浩立刻辞职不干了。
但隔行如隔山,不久后没有合适岗位选择的孟浩又回到了催收这个行业,干着自己之前抵触的工作。不同的是,这次的催收公司也会接现金贷的逾期案件,“相比于信用卡催收来说,现金贷案件催收就是提醒了,虽然公司小,但还是挺规范的。”
可孟浩面对的现实是,无论对催收工作细节如何进行质检,无论催收要求多么合规,还是干不过老赖。动不动就被投诉,业绩提不上去,负能量带来的压抑感充斥着孟浩的生活。在整个催收行业不景气的现在,孟浩再次决定离开催收行业。
“只能说我入错行了,从此远离是非,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面对自己之前的选择,孟浩略显失望地自嘲道。
催收市场靠现金贷支撑
对于催收公司来说,目前市面上的甲方无非就是三大类:银行信用卡系、消费金融系以及现金贷系,也包括“714”系高利贷。
“银行信用卡系,他们吃喝不愁,不管接几家外包,业务总是吃香的,即使再难啃,你不催,有人抢着催,业绩不好还要末位淘汰。”一业内人士表示。
而消费金融系,一般目前自己公司内催比较多。
现金贷及714系,是目前市场上最多的体系,“可以说催收很大一片市场都是靠714支撑。”
随着国家管控力度日益增强,加上315曝光714高炮后,一众催收者们的日子就频临崩溃。
就算没有315,绿色合规作业都是催收公司的生命线。
而让催收从业者苦恼的是,催收最大的矛盾点在于催收规范与回款率不成正比。即使再佛系催收,也改变不了催收行业的现状。
但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前几年现金贷刚开始爆发的时候,野路子出来的老板随便催,无所不用其极。只重利益,可能也正是这样吧,把现金贷催收做死了。”孟浩表示。
“现在要行业规范 ,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和个体,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业内人士谈及现在催收行业现状时表示。
此次新流财经采访到的几家催收公司纷纷表示,未来也会偏向合作小贷合规及银行类案件。
催收本该的理念是:拯救债务人的征信记录、拯救债务人的未来。
希望“佛系”催收越来越流行的同时,现金贷行业也能变得如此佛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作者:冬木(文中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