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很多人会把电动方程式比作是没有引擎轰鸣声的 F1,但实际上,现在的电动方程式比 F1 差太远了。
虽然电动方程式是国际汽联最高级别的电动车赛事,但是受限于政策和技术,电动方程式的精彩程度依然不及 F1。
时间往回倒到 2014 年,第一届电动方程式,10支车队,20名车手,40台赛车。每支车队配备 2 名车手和 4 台赛车,赛车数量比车手多一倍的原因,是当时的电动方程式统一使用的是斯帕克赛车技术公司所制造的斯帕克雷诺SRT-01E电动赛车。整车的电池容量有限,当驾驶的赛车没有电力时,车手会将车驶入维修站,之后下车奔跑100米再登上一辆已经完成充电的赛车。
虽然大家都知道电动车的电机性能优势,加速很快,FE 赛车可以用不到 3 秒就从 0 公里/小时加速到 100 公里/小时,但是因为受限于电机后段加速能力不佳以及电池容量,所以电动方程式一般采用距离较短的“街道赛”赛道,赛道对比标准的 F1 赛道短且窄,这就意味着超车很难,再加上所有的车手第一年时候都用的是同一款车,同样的动力单元,所以各厂商之间真的是很难拉开差距,一定程度影响了比赛观赏性。
但是电动方程式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国际汽联为了保证比赛观赏性,对这项新赛事的比赛规则每年也会有很多调整。2015 赛季开始,虽然后轮驱动,车架和动力电池这些还是赛事委员会统一提供的,但是电机这一核心动力单元允许车队自己设计,除此之外车队还能够自己调整赛车的换流器、变速器和冷却系统。当然,规则底线还是有的,赛车和车手的总重量不能低于 800kg,车辆的最大马力为200kW。
国际汽联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让车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技术实力,赛车本来就是各家厂商展示自己技术的秀场,在规则进一步放开后,越来越多的车企愿意以官方的名义去加入电动方程式。
2019 年的电动方程式一共有 11 支车队,这里面就包括 6 家厂商车队:宝马、奥迪、捷豹、蔚来、DS、日产。除了这几家,奔驰和保时捷很早就宣布将会在下个赛季加入电动方程式。
然而即使是场队加入,电动方程式的观赏性还是比 F1 少了不止一个量级,2019 赛季每场电动方程式的时间是 45 分钟加一圈,从练习赛到排位赛到正赛一天内完成,每场比赛车手也只会获得一套全新的轮胎,几乎不需要换轮胎。而 F1 则要复杂得多。另外即使各家厂商车队进入 F1,可以通过对电机的研发投入来让自己比竞争对手快,电动方程式的比赛往往在最后撞线时候还是几乎所有车手仅仅只差毫厘,拥挤撞线。
还是为了增加观赏性,国际汽联给电动方程式想出了一个“非常中国选秀节目式”的彩蛋,即每场比赛,车迷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渠道为自己喜欢的车手投票,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赛车动力的 Fanboost,车手们还可以驶过驶过赛道上的激活区域来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比赛期间的标准功率是200千瓦,而驶过激活区域时,车手们能获得225千瓦的功率。
今年三亚时候我们也在现场观赛,比赛的精彩程度肯定是比前两年强上不少,但本质上车辆性能和赛道大体不变,电动方程式还是无法成为车迷心目中的顶级汽车赛事。
但即使是这样,各家厂商还是想要加入这个赛事,其实也是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逻辑,靠低成本博得高眼球,电动方程式对于厂商来说性价比很高。电动方程式就像是汽车赛事中的小米。
相比于动辄就需要上亿美元投入的 F1,电动方程式的车队投入几乎可以砍掉一个 0,千万级别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找个能力出众的车手,自研一套电机系统或者干脆直接购入一套供应商方案,参加一个赛季的成本可能还不如某一些汽车大厂在机场或者闹市区投广告的费用高。
但是对于已经在消费者领域有纯电动车产品布局的厂商来说,在电动方程式中赢得比赛,就如同向世界证明,我家纯电动车的技术是最好的,太划算了。而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觉得电动方程式和 F1 究竟有什么差距,都是距离日常生活非常遥远的顶级汽车赛事,尽管电动方程式的票价确实已经非常便宜和亲民。
另一方面如今电动车的技术能力其实是要远比目前电动方程式所能实现的要强得多,电动方程式还在初期阶段,每年的比赛规则都有大幅度调整,纯电动是全世界都选择的未来趋势,对于财大气粗的车厂们来说,越早进入这个赛事,就越能够占据主动性,机动调整,让自己的投资和名声收益最大化。
最后是一点期待,中国车手在进军 F1 路上似乎一直不太顺利,电动方程式是个风口,中国车手们加油。
本文所有照片由奥林巴斯 E-M1 Mark II 与 M.ZD 12-100mm PRO 镜头拍摄,作为一台高速对焦无反相机,这款机器在拍摄像电动方程式这种高速运动时候对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