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作者:二毛、付饶,编辑:江岳,原文标题:《黄金周“酷刑”躲避指南》,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不清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在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书作《旅行的艺术》中,他盛赞了旅行对于忙碌人们的意义,但在意义之外,更多现实困境削减着旅行的美好,比如每年黄金周都会如期报到的人海图和车海图。
被当代年轻人视为“酷刑”之一的拥挤,正在成为他们拒绝出门的主要原因。
4月16日,携程发布《2024“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从当时的预订情况看,今年“五一”旅游热度在去年高位基础上稳中有增,出境游、入境游订单增长更为明显。不出意外的话,人们很快便能更新一波关于假期“挤人头”的特制段子。
没有人会享受拥挤,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能选择的并不多。你是选择在五一挤?还是想在十一挤?亦或是在春节挤?不同的选择相同的拥挤,好笑又心酸。
不过,有一群年轻人为了能尽情地享受假期,正绞尽脑汁地去错开拥挤:
有人在“20分钟公园效应”的指导下,将全家的出游安排在游人稀少的公园里;有人将沿途作为目的地,终于有时间将筹划已久的骑行计划正式落地;有人决定选择一条河,一路沿河自驾,喜欢哪里便在哪里驻足;也有人擅长挖掘冷门旅游地,开发静谧又美好的city walk路线;更有甚者,为了更好地度假,他们选择延迟满足,利用五一攒调休,在节后出行。
无论以哪种形式来躲避拥挤,这群不愿困于人海的人们,背后都共同指向了同一个诉求:安静地度过五一,得到真正的休息。
骑车去临市躲人群
(符嘉,媒体行业)
每年五一的北京,到处都是人挤人,尤其是我平时上下班回家必坐的8号线,这个经过王府井、前门等景点,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地铁线路,最能明显感觉到旅游旺季游客人流量增多的压力。
从节前两天开始,我就“被迫”加入了游客大军,和他们共同挤起了地铁。平时可宽松站立的车厢,经常出现人多到我挤不上车的尴尬,甚至有几次我只能挨着地铁门,把自己蜷缩成一小团,才勉强挤上车。
因此,为了躲开这些旅游人群,我和同样蹲守原地过节的骑友,准备在假期来一场往返120公里的廊坊骑行计划。这样既能在路上玩,又能锻炼身体。
其实早在4月中旬,我和骑友就开始酝酿这次骑行计划了。
从爱上骑行,并认识这位骑友以来,我们一直在计划一场北京周边骑行活动,但不是在加班,就是被天气不好等各种理由耽搁了。究其原因,两个人忙完工作,都没有再多的精力去骑车锻炼了,所以一找借口,两个人都一拖再拖。
趁着五一小长假,这项计划终于提上了日程。
为了这次骑行,我和骑友两个人开始做攻略,计划从北京南四环的和义地铁站出发,一直骑到廊坊一家新开的健身房,顺便打卡探店、吃美食。这家店虽然打着健身房旗号,但从社媒上看,店面一二层提供咖啡、西餐、甜点等美食,这才是真正吸引我们,并将这家店设为终点的原因。
而且,为了做足骑行前的准备,我们还叫上了另外一位朋友,让她骑着摩托车,带上水、巧克力、充电宝,为我们提供沿路上的各种补给。
甚至还没出发,我们俩就开始想好了退路。
我和骑友两个人都有长途骑行经历,我最长是110公里,她最长是120公里,所以倒不用担心体力问题。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人都太长时间没长途骑行了。我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骑了45公里,而她则是上个月骑了60公里,所以120公里的骑行计划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因此,我们针对“骑到廊坊骑不回来了怎么办”,开始制定各种方案。方案一就是骑友圈比较熟悉的“货拉拉”方案,从廊坊叫辆货拉拉,把两辆公路车和人都拉回来;方案二就是在我廊坊的朋友家借住一宿。两人一拍即合,觉得两种方案都可行,当然了,我们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一天能骑个来回。
尽管我们这个五一没有计划去外地玩,但也避免了拥挤的人群。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有时间去完成耽搁已久的计划,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一打开骑行群,发现有不少北京骑友都在蠢蠢欲动,有计划骑到天津的,还有计划骑通州大运河、延庆百里画廊的,主打一个哪儿人少,去哪儿骑。连平时爱夜骑长安街的骑友们,都选择在五一旅游高峰节骨眼上,避开人流。
躲进公司加班,节后调休
(张芳芳,出版行业)
原本这个五一,我是打算回延吉老家的。
但从去年哈尔滨冰雪经济火了之后,今年去东北旅游的人格外多。
尤其像现在,东北的气候正宜人,我回家的票更抢不上了。原本,我计划先从北京坐高铁去长春,之后再转车到延吉,但去东北的高铁列车车次本身就不多,游客再一多。如今,我连一张到长春的候补票也抢不到。
我只能改变计划,留在北京加班,在节后进行调休,错峰出行。
其实,这也算是在我的意料之中。
往年的五一、十一假期,每当朋友问我有什么出行计划的时候,我都回答“没有”,因为人太多了。先不说抢不到往返的车票不说,酒店的价钱比平时涨了一倍,根本就没有什么必要。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公司加班,攒够调休,在节后出去玩,既能省钱,又不用和游客挤。
不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打算。
由于我们传统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同事都在北京落了户,组建了家庭。
往年,对于他们来说,五一这种假期就是要带孩子出去玩,因为难得大人和小孩能一起休假。但如今,他们也加入了躲进公司加班的行列,因为这种时候带孩子出去玩,比起享受假期,更多是遭罪,大人累,小孩也累,既人多玩不到,也玩不好。
他们的观念不再是以往那种,趁着假期,急于带孩子打卡,长见识,见世面了,而是真正地和孩子一起互动,一起恬静地享受这个难得的独处时间。
于我也是一样。虽然我不用带孩子,但比起出去游玩,加入拥挤的游客,急于打卡标记自己在全国的足迹,还不如好好趁这个时间,真正沉下心,得到真正的休息。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事,让我更是下定了在五一加班的决心。五一节后,正好公司安排我8号去哈尔滨出差,为期3天。
到了那个时候,等工作忙完,游客们都返回了工作岗位,我就可以真正开始属于我的假期。
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延迟满足。尽管比别人晚放假,但是比起人挤人闹哄哄的场景,我更享受这种恬静。
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跑几次步,路边随便找一家未曾去过的餐厅,去别人攻略以外的地方,读畅销榜单以外的书,在不知名的茶馆喝茶、发呆,这才是我想要假期的模样,这也是我真正需要的休息。
信息到位,五一不累
(June,广告行业)
坐标上海。
每到这种游人如织的假期,我总是很自觉的把上海留给旅人,就像我出去玩也希望别人可以为我让道一样,不过咱国家人多,少那么几个自觉的也显不出来啥。
不过今年五一,我要在医院里度过了:家里有个叔叔来上海看病,我需要陪床打点,不过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属于很典型的那种假期一定会出去玩的人,因为在家呆着实在无趣。不过我也很讨厌拥挤,所以会尽可能的去找一些小众的地方玩,一般这个时候就很考验一个人的信息收集能力了。
目前来看,我的信息搜集能力还可以。
比如去年五一,根据之前加过的一个户外群的推荐,我去了上海周边的渔山岛。听说这里是马云很喜欢的一个岛,他经常去那里海钓。
渔山岛的知名度不高,交通非常不便利,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然而,尽管有诸多不完善,但这个地方对眼睛很好。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些不完善,所以隔绝掉很大一部分游客,我的五一假期过得很惬意。
除此之外,我去别的城市旅游很少会看攻略,一般都是走到哪算哪,总之就是避着游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一些小规律,比如吃饭的地点可以选在当地学校或者菜市场服务半径3km以内的距离。在这个范围里,经常会有惊喜出现。
如果实在避不开人群,可以在城市郊区找一条河,然后顺着这条河自驾,碰到喜欢的地方就停下来,露营、钓鱼、哪怕只是简单的坐着,自己舒服就好。
留在本地过假期,我也有小妙招。
之前在北京生活,碰到长假期但没法去外地旅游的时候,我就去找一些游客甚至本地人都不太了解的路线来city walk。比如围绕日坛周边,是一圈使馆区,那里很安静,并且有各种异域的小馆子,散步,骑行,感受都非常好。来到上海以后,各种有趣但没有游客的弄堂小巷简直不要太多。
说实话,真有点舍不得拿出来分享,怕以后这些我的自留地也成为游人的打卡地。不过想想也没关系,按照我的习惯,一定还会开发出更多有趣的路线的。
六亲不认地拒做“导游”
(叶青,媒体记者)
小红书上有一个帖子是#啥地方,你去吐了,下面能看到一个生活在热门旅游城市的人对热门景点的。譬如:
按理说,对于在北京工作多年,并且接待的朋友不在少数的我而言,北京的热门景点我也该看吐了,但说实话,没有。
你见过清晨的天坛公园吗?因为地处老城区,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老北京人真实的生活状态:遛鸟的,打太极的,玩单杠的,还有耍鞭子的,朝阳打在他们身上,温柔和惬意就流转出来;夕阳中的颐和园,古木参天,昆明湖波光粼粼,湖边的垂柳被风肆意吹洒,坐在树下的公园椅上看着余晖,很容易让恋人产生携手余生的浪漫念头;亮马河和朝阳公园,是时尚潮流的集中地,衣着精致,自信迷人的小姐姐漫步于其中;朗园我愿称之为升级版798,有趣的文创店,设计独特的咖啡馆以及各式各样的造型摆件,既是拍照圣地,也是逛街的好去处,总不会让我空手而归。
然而,当我姐说要带着我小侄女五一来北京时,我想都没想直接回答道:不准来。
是的,尽管她再三强调了平常没有时间出去旅游,只有像五一、十一这样的黄金周和暑假有较为集中的时间逛首都,而暑假又太热等等诸多合情合理的诉求后,依然被我不近人情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挤。
有多挤呢?曾经有过一次陪大学室友逛南锣鼓巷的经历,人潮拥挤,她的鞋被人踩掉了,等再捡回来时,已经被踩得乌漆嘛黑并且变形了。
景点挤就算了,饭点也挤。
以烤鸭名店“四季民福”为例,下午6点排的号,等吃到嘴就11点了,奔波劳累一天还饥肠辘辘的等开饭,正常人哪有不发疯的。
但来都来了,总得吃点正经烤鸭吧。
这样的拥挤,我体验过不止两次,后来实在挤怕了,就尝试把朋友直接往景点一扔,我自己找个咖啡馆躲起来消磨光阴,等她转得差不多了再去接,但后来朋友说:“我不只是想逛景点,也想跟你多呆一呆。”闻罢此言,我是又感动又无奈,好嘛,那就接茬挤吧。
所以,陪家人朋友逛北京一度被我称为人生的至暗时刻之一。
另一方面,上述的美好画面是需要前置条件的——人少,至少不能拥挤。人一多,游客的情绪就容易崩溃,遛鸟的大爷就不出来了,颐和园的拱桥上就走不动道了,亮马河边上的小姐姐也直接给挤惆怅了,体验感极差。
之前有人说现在年轻人不生孩子不是因为不负责任,而是因为太负责任,虽然这个说法有些片面,但确有其存在基础,我不带姐姐五一逛北京的理由大抵如此。
北京并不是有些游客口中说的“不过如此”,繁华和拥挤虽然也是它的组成部分,但若仅限于此就太过于表面了。北京的迷人存在于一个个的艺术展馆里,一场场文化沙龙中,还有一座座安静的公园里,作为北国风光、皇城巍巍和人文艺术及科技的集大成者,北京是需要完全沉浸式体验的。
游人对北京的误解构不成十分之一的北京,而姐姐作为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平常出游的机会不多,我希望这场旅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而不是一场“到此一游”的打卡。
当然,拒绝拥挤的我在这个五一选择了躺平,哪儿都不去,并且我发现周围的朋友在这个五一也都选择了躺平,选择出游的人反倒找不着了。不过作为补偿,我承诺姐姐:
除黄金周以外的任何时候,只要她来,吃住行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