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来源 | 呦呦鹿鸣(ID:youyouluming99)
文 | 墨白 编辑 | 鹿鸣
1. 新“木牛流马”
南阳出了一辆烧水的车。无需汽油柴油,日行千里。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群星璀璨的三国时期,南阳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早就做到这一点了。
只不过,诸葛亮之南阳,可能非今日河南之南阳,木牛流马也仅见于传说。
而河南的青年汽车,则真得造出来一种使用水作为燃料的发动机,向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先生展示,获得书记赞赏。
《南阳日报》给这种发动机取了一个很科幻的名字:水氢发动机。
报道是一篇规范的官方稿件,没有对这种发动机进行技术性解释,单靠标题就在网络上掀起了惊天海浪——《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
舆论来势汹汹,青年汽车不得不回应,对“水氢发动机”作出解释:
青年车载水解制氢技术实现了车载水实时制取氢气,水和反应物在一种“特殊催化剂”作用下产生氢气和水解产物。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有效解决目前氢能汽车推广过程中加氢站布局尚不完善,车载储氢系统成本较高等问题。
结果越描越黑。
氢气的能量状态比水高。氢气和氧气混在一起,只需要点火,就能自发变成水,同时放出热量。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就已经总结出了“水往低处流”这种朴素的物质观和能量观。当然,“水往高处流”也很简单,上个水泵或者手动拎水桶就行。换言之,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水氢发动机也一样。水想变成氢,最简单的方式是电解水,需要用到电能。只是,这么“土”的方式,自然不会用到“新概念汽车”中:如果靠电来解水,为何不直接用电驱动汽车呢?
于是,青年汽车的公告说,水和反应物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变成了氢气。那么这个能量就势必来自于反应物。
反应物是什么?语焉不详。
舆论压力之下,青年汽车老板庞青年站了出来:里面的反应物我要回收再利用,用户你就付车费,你管我成本高低?亏我也亏不起,我也不可能亏,成本这事情不能告诉你,我们是机密,人家成本很高做不了,我的成本很低做得了,这是我们公司的技术。
这番论调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2. “水变油”
看起来,“水氢发动机”似乎有点像新时代的“水变油”。
把时间拨转到35年前。1984年3月,公交司机王洪成宣称自己配置出了一种特殊的母液。他把这种母液称作“洪成基液”,一种所谓水基燃料膨化剂。只需要将少量母液加入水中,水就能变成燃料,能量效率比柴油和汽油都高。且大部分原料是水,所以清洁,污染少。
从此之后,王洪成带着他的母液在全国各大科研和企业机构开展了“巡回演出”。演出的内容也很简单:随便拿个玻璃瓶,装上水,加入一点母液,晃一晃,点燃。
奇迹就发生了。
当然,这还不够。王洪成还把这种燃料注入汽车发动机中,汽车居然真的能发动。
不信不行。
旋即,王洪成成为了民族英雄,水变油技术也被公开宣传为“中华第五大发明”。眼看着,王洪成就要和蔡伦、毕昇等人比肩,名留青史。
动静太大了,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率队,会见了王洪成。他回忆说:“我亲自去了王洪成那里三次,非常仔细地看了。我自己拿个大瓶子接了自来水,喝了一口,然后一直拿着这个瓶子,让人往里面放了一滴催化剂,最后全部变成了油,全部烧掉了。这些都是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也许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科学领域。”
如果这是一个骗局,那这场骗局时间之长、声势之大旷古烁今。
199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文赞扬王洪成:“哈尔滨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青年发明家王洪成近几年获得5项国家专利。他发明的膨化燃料等技术,已被应用到汽车运输等行业,经测定,节油率为44.84%,节能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3年,王洪成宣布水变油技术近10年后,《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水真能变成油吗?——记民营企业家王洪成与他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奔小康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对被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所困扰的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有专家说‘无论用什么溢美之词都不过分’,而其中情绪较冷静的人的声音,则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为什么1983年就问世的发明成果,9年后的今天仍未正式传入使用?为什么如此重大、足以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运行轨道的发明,至今未能得以推广?……广大读者也许能提出十万个‘为什么’。”“晚一天开发王洪成的发明成果,人类就多一天犯罪。”
《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远比今天引发关注的《南阳日报》级别要高,后者仅是省辖地级市级别报纸。
在实践中,王洪成的水变油技术也是高歌猛进。1993年,他宣布哈尔滨67路公交开始全部使用这种油。
几个月之后,这十几辆公交因为发动机被腐蚀,全部报废。
世界上总有明白人。
1995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上,以何祚庥院士为代表的4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调查水变油的真相。1996年,王洪成被收容审查。
1997年11月,王洪成被判刑十年。水变油骗局尘埃落定。
3. 跨越35年的重演?
昔日王洪成的水变油技术,和今天青年汽车的水氢发动机,有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还没几年,一些国外信息进入中国,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思想逐渐被大众接触,再加上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往来时,技术上面对的压力很大,水变油、气功等应运而生,堪称新时代的大跃进。南阳的水氢发动机则主动迎合了当下国际国内鼓励新能源的趋势,很容易获得当地某些方面的认可。
其次,他们都有官媒和地方人士站台。
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及。王洪成多次展示自己的水变油技术,上至《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下到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都有争相报道。而现在的南阳青年汽车有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张口就来“very good”,有《南阳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实力背书。
第三,他们都有着清晰的利益诉求和筹资行为。
王洪成曾放话“让我交出配方,至少要给我一个部长当当”,同时全国有300家乡镇企业出资共谋水变油大业。而青年汽车融资路径更加公开:2018年12月28日,金华青年汽车氢能源整车项目落户南阳市高新区,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另外,当地还帮助销售。上游新闻的报道说,仅以每辆车120万元卖给南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新能源汽车计算,氢能源大巴的总价就是24亿元。
当然,庞青年距离经济诉求还差一点距离。南阳高新区官网信息显示,确实曾经和青年汽车签署过总投资83.16亿元的投资项目。但是,当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南阳相关工作人员时,得到的回应是:虽此前称将投资40亿,但因为青年集团的设备等未到位,目前只有部分前期投入。
4. “氢汽车”还是“铝汽车”?
当我进一步细挖这个事情,我发现我错了。
这不是一起当代“水变油”事件。因为,从理论上说,青年汽车的项目竟可能行得通。
《南阳日报》说,青年汽车使用水做原料,在催化剂催化下,和反应物反应,源源不断的提供氢气,驱动汽车。反应物和催化剂是什么,语焉不详。《南阳日报》结结实实地做了一次标题党。
翻一翻2017年的就新闻,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2017年,青年汽车这样描述自己的水氢发动机:“……只需加入一种拥有专利的铝合金催化剂……”这从科学原理上说的通。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铝和水确实可以反应生成氢气。
但这里的铝,不是一种催化剂,而是反应物。有趣的是,许多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事件的刨根问底。动机如何,我们不好猜测,但是,还是需要为青年汽车“正名”一下。
所以,这起事件,可能不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斗争,而是一起媒体报道事故。但这并不能给青年汽车洗白。因为这里有几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第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在于:氢燃料发动机技术比铝氢发动机技术更加纯熟,为什么不开发氢燃料发动机汽车?
氢燃料汽车发展最大的阻碍是基础设施。和汽油柴油相比,等质量的氢气蕴含的能量相当可观。遗憾的是,常态下氢气是气体,想要在汽车中和加氢站上储存大量的氢,势必要以液态氢的方式进行,低温高压的储存环境对基础设施有些很高的要求——电动汽车充电桩问题现在都没有完全解决,更何况加氢站基础设施。
但是,铝氢发动机不存在这个问题。铝和水都比较容易储存。但是成本用在了别处:每辆车上都要配置水铝反应装置。
后者的成本可能更高。氢发动机汽车经常听说,但是水铝发动机却较少听说,即便是国际顶尖的汽车厂商。
第二个吊诡之处在于,铝和空气可以直接反应,释放能量。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先让铝和水反应生成氢气,然后氢气驱动发动机?多了两步反应,能量利用率可能会下降一个数量级。
以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似乎只有一种推理才符合逻辑:“加水就能跑”的“水氢发动机”可能是极好的一个“概念”。
5. 有多少人还记得“巴铁”?
所谓空中巴士,是设想中的一种交通工具:上层坐人,下层过车,被网友称作“巴铁”。2016年8月,在秦皇岛试车。
“巴铁”的实用性饱受各种专业人士质疑。在这次试车中,仅仅是在一段300米的平直轨道上行驶,没有转弯、红绿灯、立交桥等路况,同时,车下只有2米多一点的高度,这意味着救护车、公交车等稍微高一点的车辆都无法通过……更何况,以巴铁的尺寸,如果上路,就需要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改造,这一点似乎也不现实。
尽管如此,人们的投资热情并没有被抑制,巴铁项目背后的公司开始销售巴铁项目的投资理财产品,10万元起投,年化收益12%,陆续集资40多亿,涉及投资者4万人。
没错,本质上,巴铁项目的不是汽车公司,而是一家p2p公司。
项目当然无法兑付,海量投资人经受财产损失,巴铁项目背后公司掌控人陆续被捕。
投资人中,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养老钱拿出去投资巴铁,他们的维权之路走的是否顺畅,我们不得而知。
这种案例很多。本月刚刚主动投案的前河北首富杨卓舒,也是类似的例子。他们都高喊某种震撼世界的技术。杨卓舒所宣称的,是掌握把“竹子变成钢”的高科技,以此为基础,通过卓达新材公司进行民间融资。这个局的危险性在2015年就由无界团队揭示,可惜无界办公室反被卓达派一百多人“占领”,留下一地鸡毛,直到接近4年后,等到杨卓舒主动投案,案情才明晰。呦呦鹿鸣的鹿鸣君恰好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
很遗憾,当事件发生的时候,无论我们如何撕心裂肺的呐喊,他们总是能够得逞。等真相大白时,已是满地的伤痛。
6. 再看庞青年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王洪成是坏的,巴铁是坏的,卓达是坏的,就去断言青年汽车也是坏的。
翻一翻青年汽车老板庞青年先生的履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迷雾般的景象。
庞青年,浙江台州人,1958年出生。1995年,他找到了金华经济开发区的领导,向领导描述了自己的想法。不久之后,他成立了金华尼奥普兰车辆有限公司,生产高档汽车。
创业并不顺利。公司成立三年,总计只生产了8辆车,且质量问题频出。按照庞青年自己的说法:那个车型比较老,8辆车子造出来,不是这边漏风,就是那边漏雨,卖不掉的。
1999年,通过股权并购,庞青年收购了金华北方福来汽车公司。随后,他带着两个人去参观了德国尼奥普兰公司。从那之后,庞青年的公司走上了正轨。
生意越做越大,客车市场满足不了庞青年。他把目光投向了乘用车市场。2004年,庞青年入驻贵州云雀汽车,获得了乘用车生产资质。
借壳之后,庞青年试图引入日本富士重工的技术振兴云雀汽车,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而日本富士重工则担心云雀汽车销量不佳影响富士重工的声誉,短短三个月就退出了和庞青年的合作。
2006年,庞青年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合作,以宝腾的两款汽车为原型,通过全散件组装的方式,在国内生产汽车。
此后,庞青年的汽车公司不断陷入纠纷。而旗下生产的汽车缺乏竞争力,销售疲软,亏损不断扩大。2013年,庞青年的公司出现了拖欠员工工资的问题。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庞青年降低了经销商的准入门槛,但在收到经销商预付款之后,只将现金用于补债务窟窿,没有用于汽车的生产。经销商提不到车,纷纷退出了庞青年的经销网络,开展维权。
2014年,庞青年的乘用车公司大规模停产;2017年7月,庞青年的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因为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债务,被杭州萧山法院裁定正式破产。
庞青年汽车生意的常有奇迹上演。2010年,庞青年向濒临破产的瑞典萨博汽车抛出橄榄枝。在售后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庞青年以这起收购拿下了政府的一个合作项目,并将合作项目配套的煤炭指标转手套现。
然而,对萨博汽车的收购不了了之,而参与煤炭指标交易的各方都陷入了无尽的僵局与困扰。
综合各地媒体报道来看,庞青年用类似的手段在宁夏石嘴山、浙江海宁、贵州六盘水等多地都有类似操作,但无一项目落地成形。
从企查查上我们可以看到,仅庞青年担任法人代表的公司有50家,如果算上对外投资和在外任职的将会更多。而其中,多个公司都有大量的失信记录。
接触到新事物时,不应“有罪推定”,但庞青年的履历,不能不说有警示意义。当然,警示的是特定对象的人。
7. 社会不同已经发生
一个地方招商引资项目,需要经过多重把关审核,无论是资质合法合规,还是技术可行性。
更何况,南阳市市委书记张文深本身就有工科硕士学位:郑州师专物理系物理专业毕业,1992年7 月在河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完成函授本科学业,1995年7月在天津大学管理系研究生班管理工程专业完成在职学习。
难道看不透庞青年汽车背后的问题?
善意的猜测,南阳方面不是不懂技术问题,可能只是不懂经济问题。比如,汽车产业链的成本效益核算相关的问题:车能跑起来仅仅是第一步,老百姓能不能负担起成本,更重要。
所以我们说,青年汽车并非一个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至少基调和逻辑底层不在这里。我们应当警惕的是,青年汽车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卓达,下一个巴铁。
打着新概念去忽悠投资的事情,我们见的多了。见的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也就越多:明明是一样的套路,明明是可以预见的事件走向和结局,他们却总能屡屡得逞。
南阳并不发达,河南18市中,2018年南阳人均GDP排名第15,几乎倒数。对于南阳政府财政来说,40亿并不是个小数目。
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青年汽车以互联网金融为工具,以政府项目为背书,发起民间融资,后果将可以想象。
南阳青年汽车的网络舆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媒体的风向也都是一边倒的不看好。人民日报体系的《侠客岛》也发表了《南阳书记点赞的车,特朗普不制裁一下怎么说得过去?》。这类稿件并不代表官方立场,但至少说明,今天国内体制内外的各个体系,相比“水变油”的时代,社会的不同,已经发生。
现在的中国,基本上扫清了文盲,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成了常识。所以,当水氢发动机出来的时候,人们的口径出奇的一致:这不可能。
这一点令我们欣慰。
这么多年科普工作的铺垫已经到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形成一种可靠的社会体系,既不会埋没天才的创新,也不会让纳税人的钱打水漂——烧水不要成了烧税。做到这一点,比追庞青年有意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