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了不起的广州(ID:AmazingGuangzhou),作者:张佐仪,原文标题:《重返长堤:广州古早江岸的潮起潮落与旧城复兴》,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建筑大师沙里宁
近日,一则关于大三元酒家的新闻受到关注:“大三元酒家,百年品牌传承,即将重装营业”。阔别24载大三元”即将在长堤原址更名重启。
“它是广州首座设置电梯的酒家,菜看十分高档,以筵席宴会为主,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广州四大酒家之首,不仅驰名省港澳,在海外华侨华人中都颇具名气。”
人们对于“广州长堤”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
从传统长堤到大白鹅潭概念,珠江北岸这片“滨水之地”汇聚了多少生活在广府人的思考?它的“潮起潮落与再生”又对广州现代城市发展有着何种意味?
难啃的“硬骨头”:断续十余年的“长堤”修筑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广州长堤全景,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鹅潭新韵之下,隐藏着广州长堤的“昔日辉煌”。
今天广州人眼中的长堤地区,主要指在白鹅潭地区以东的北岸,与洲头咀北面隔岸相对。从历史角度来说,广州长堤则是指在旧城的珠江两岸修筑的堤岸,即旧城珠江北岸的一线堤岸,西起沙面,东至大沙头,全长约4.5公里。
上图 1851~1861年间绘制的广东省城图 长堤段局部
下图 1900年前的粤东省城图 长堤段局部,图/广州市城建档案馆藏
广州长堤背后的问题是:当局何需修筑这样一处长堤?又为何“一波多折”?
故事要从南方水患说起,“洪水”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生活在广府的人民与当局的主政者。据香港《循环日报》记载,“1885 年, 西江、北江同时泛滥,维时一月, 广州府及肇庆府灾情严重,广州亦是重灾区之一。”此时,地方士绅纷纷倡议于低洼之地建筑基围长堤, 堵塞洪涛;后来,这一倡议被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接纳并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连续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在现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在堤岸形成的马路内建廊铺、发展商业。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84年至1898年任两广总督。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册)
短短六个字的奏请主题,却成为了历任主政者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其实从地方士绅的建议到张之洞与“司道府县”的筹议奏请,再到最终的落实,长堤的修建有许多细节发生了变化:长堤的修筑范围不断扩大,修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也在转变。有学者认为,“长堤因防洪而建,但张之洞在开筑的那刻已淡化其防洪功能,加重其在经济发展及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华丽开场的长堤,其首段天字码头段在1889年修筑完工;同年,张之洞离任两广总督,至此,长堤的修筑骤然而止,搁置10年之久。接任张之洞的两广总督李翰章在其任期内,长堤建设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何以搁置?其中缘由或许错综复杂。“在社会各方面均陷于落后、传统社会认同濒临瓦解、政治上地方自治思想兴起的情况下,过于丰富的设定和含糊的目的反而使得长堤推动艰难。”曾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讨论了自己对于长堤修筑为何搁置的理解,不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随着兴建粤汉铁路的热议,直到1899年“筑堤”一事才再一次被推上复工之路。
图/百年广州
然而,长堤复工并非易事。从1899年绅商卢少屏的申办,到1901年粤汉路局对其提出抗议,再到1904年粤海关介入堤岸建设,期间经历资金运转困难、腐败和堤岸坍塌等事件。伴随无数争议,长堤工程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止。1912年,长堤工程归并民政司办理,堤工局退出历史舞台。
1907年多次调整后的计划堤岸线,图/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局部
直至1914年,长堤最后一段沙基段完工,标志着近代广州市政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渐渐被消化,也证明了断续十余年的“长堤”修筑,一切都值得。
求解失衡:“模范长堤”重塑广州城市形态
随着长堤完工,一条当时广州最长最阔的马路应运而生,也是它带来了广州商机的无限可能。《粤海关十年报告》中如此描述,长堤“提供了一条从沙面直达广九铁路大沙头终点站的马路——该马路宽50英尺,全长2.25英里”(50英尺约为15.24米,2.25英里约为3621.02米。作者注)
长堤之便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广州城内外刮起了一阵反差之风。
“民国时期,地方仍然不靖,广州城墙屹立如故。城门经常紧闭,开关无常;城门一关, 城内顿变死城,商户几全数休业。城内居民生活完全没有保障。相反,城墙外的长堤则是另一个天地,商机蓬勃,交通利便”。
广州城的大北门,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随着长堤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广州城内外的对立不断加剧,求解发展失衡成为了当局主政者一个新的论题。
1918年拆除的部分城墙,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广州拆城墙时设置的临时木桥,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破茧”与“效仿”是求解失衡的两个关键词。“破茧”意为拆墙筑路,民国二年(1913)广州开始拆除正西门,这是广州拆除城墙之始;拆墙的同时,拓宽街道,将城基改为马路,今天的北京路便是当时的永汉街拆除城门后修建的长137米的永汉路。
1920年扩建的广州永汉路(今北京路),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1920年左右,长堤大马路开通,意味着长堤和旧城区之间的联系建立。也是这一时期,长堤从建筑到水面的城市空间逐渐被划分出多个层次,有骑楼街、大马路、人行道、码头区、水岸码头等等,数不尽的繁华。“效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政者主张内城效法长堤的开发建设模式,重建内城。
1918年,澳洲华侨蔡兴、蔡昌兄弟投资兴建的广州西堤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该公司1922年落成,为广州著名百货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图/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直至20世纪30年代,社会稳定之后,长堤最终被纳入到城市整体的格局营造之中,至此,长堤与旧城内的对立找到了破解之道。
再生:长堤滨水空间的“复兴”
对于“堤”字的理解,《说文·土部》解释:“堤,滞也。从土,是声。”如果再稍加理解的话,“是”意为“对准”、“正对”,引申为“正面”。“土”指土坝。“土”与“是”联合起来表示“正对着来水方向的土坝”。
沿着珠江而建的长堤,离不开广州城里流动的水,也离不开世代广府治城人的思考。借助着可以欣赏城市立面的滨水开阔空间、百货公司与轮船码头的组合兴起的长堤,一度代表着广州老城的时髦与高端。
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长堤水运衰落,人民路高架桥建设、天河新商圈崛起等因素,引领岭南近百年风潮的长堤商圈逐渐没落。城市发展浪潮里,一处潮起便会有一处潮落,广州长堤从建筑到水面的城市滨水空间带也随着城市发展的东进淹没在历史潮流之中。
2015 年 7 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提出了长堤更新计划,指导长堤地区的更新改造。
新一代的治城者探索长堤的复兴,更像是一场历史城区与滨水地段复兴的实施探索。
随着长堤复兴的延伸,白鹅潭艺术中心的落地……许多历史的、文化的、滨水的种种内在联结再一次被唤醒。“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一座文化滨水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是体现文化与水的联系。”艺术中心的领衔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解读白鹅潭艺术中心的设计奥秘。
夜色下打卡粤海关的人,图/陈齐
漫步在如今的长堤上,粤海关、爱群大厦、人民桥底……无不浪漫地彰显着属于古早江畔的独特风味,一众前来打卡的年轻人,谁又不是“尤其好看”?也愿每一个走过长堤的人,充满好奇地来,带着故事离开吧。
我想,我们无法扭转时代的指针,但一定拥有怀念历史的能力。
从传统长堤到大白鹅潭,珠水两岸,一天之中的每个时刻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就像在历史长河里与城市一起经历的潮起潮落与再生。
生活在广府的人,还有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们,一路都在逐浪前行。
参考文献
杨颖宇.近代广州长堤的兴筑与广州城市发展的关系[J].广东史志,2002,(4):12-17.
吴简池. 广州长堤空间史研究(1888-1938)[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885年6月27日、7月3日香港《循环日报》.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 文海出版社 1963:509 -511、563 -564、 1704-1705.
梁凤莲,《百年城变:十九世纪以来广州的城市演变与文化形成》,花城出版社2018.11:184-185.
林传华,李河. 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广州白鹅潭、长堤地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7.
余倩雯.历史城区滨水地段的复兴策略探索——以广州长堤更新计划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14):66-67.
张典. 广州市滨河公共空间休憩设施设置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了不起的广州(ID:AmazingGuangzhou),作者:张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