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5-28 11:22
“改编大年”《阿拉丁》真人化回归:迪士尼经典IP如何“焕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金晶、霓虹绶,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本文为东西电影研究组根据外媒报道和自身研究梳理。


关键词:动画改编真人电影、迪士尼、IP、动画


上周末,迪士尼的动画改编真人电影《阿拉丁》与北美同步上映。


8610万美元的北美首周开画成绩在同类影片中算不上出彩,但从影片的口碑评分来看,IMDB7.4、豆瓣7.8分的成绩其实已经是历年真人化电影中较为不错的成绩。受票房大盘低迷的影响,《阿拉丁》并未撬动起国内的观影热潮,猫眼对其的预测票房在2.3亿元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在影片上映当日,各大网站给出的评分并不高,随着放映场次的增加,影片口碑呈现回流趋势。以IMDB为例,映前影片的评分不足7分,目前评分已升高至7.4分,不排除继续上升的可能性。


这种口碑回流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窘境。“亲近原作”还是“放手创新”,一直是横亘在改编作品面前的两难抉择,而回顾过往几年的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作品,似乎都难逃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怪圈,争议声不绝于耳,使得观众对此类影片的期待值有所降低,也不乏提前给出低预判的可能。


可以注意到,除了近期已上映的《小飞象》和正在上映的《阿拉丁》,今年下半年《狮子王》《沉睡魔咒2》也将与观众见面,动画电影的真人化显然已成为现阶段迪士尼工作室的重要内容策略之一。 


客观来看,动画改编真人电影这一品类整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口碑与票房似乎难以兼顾。不过从IP改编的角度来看,这种“占据制高点”的开发方式未来还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1. 《阿拉丁》改编幕后——选角+歌舞


作为迪士尼复兴时期(1989~1999)的重要作品之一,1992年上映的《阿拉丁》是首部将故事延展到欧美以外地区的迪士尼动画作品,也是首部突破5亿美元票房大关的动画电影。


2016年,官方宣布真人版《阿拉丁》的导筒由英国导演盖·里奇接过。盖·里奇的导演风格与迪士尼的合家欢似乎并不匹配,但某种程度上阿拉丁的故事却与盖·里奇的一贯风格有着些许关联——他们都是有关市井混混的故事。


不过遗憾的是,曾导演过《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的盖·里奇没有将其“非线性”风格应用到这部改编作品中,但原动画中的异域风情和绝美的歌舞场面在片中得以还原。


此前我们在分析《阿丽塔》背后的改编故事时曾提到,好莱坞在日漫改编真人电影中经常将亚裔角色“白化”,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事实上,好莱坞视角下的亚非拉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被曲解和符号化。比如,在《波斯王子:时之刃》中,有关波斯帝国的背景设定却由杰克·吉伦哈尔等一众英美演员饰演。


此次为了尽力还原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设定,电影的选角工作在超过15个国家花费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有超过2,000人为阿拉丁和茉莉公主的角色进行了试镜。


要找到契合表演年龄、能歌善舞,又具备阿拉伯血统的演员非常困难。为了选到合适的演员,迪士尼甚至将开拍日期推迟了两个月,最终选定了有印度血统的英国女演员娜奥米·斯科特(Naomi Scott)和埃及裔澳大利亚男演员梅纳·马苏德(Mena Massoud)



片中另一个难以确定的角色是“灯神”,在1992年的动画电影中,罗宾·威廉姆斯曾为其配音,帮助其成为一代经典。而在电影版中,则由“史皇”威尔·史密斯接任,并参与了电影原声《A Friend Like Me》的录制。


从成片来看,《阿拉丁》保留了大部分原动画的歌舞场面,将原作的经典曲目搬上银幕,并在原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视觉效果非常出彩;茉莉公主等角色的再塑造也契合了当下的文化语境;不过在故事的改编方面还是相对偏保守,没有赋予故事更多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这点稍显遗憾。


2. 从动画到真人电影——经典故事的当代呈现


动画电影真人化的浪潮一直在阶段性的涌动,而迪士尼动画电影真人化的真正热潮始于2010年。


当年,由蒂姆·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在全球狂揽超10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之后,“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动画IP相继被搬上银幕,真人电影的开发进程也逐渐加快,仅今年上映的作品更是有四部之多。



从平衡风险性的角度来看,经典作品已经有了大量坚实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改编还是翻拍,都是相对而言的保险之举。但当前的动画电影真人化整体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类型和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改编范式,口碑与票房也往往难成正比。


支持方往往对真人电影改编赋予原动画的新内涵表示肯定和支持,反对方则认为真人电影只是对原动画的机械复制,却扼杀了原作的“光韵”。比如部分观众会不满意2014年上映的《沉睡魔咒》中对“睡美人”故事的颠覆,而201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美女与野兽》却又经常被批过分依赖原作,缺乏惊喜。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犹如“命题”作文的改编真人电影,既不能脱离原作,又要花样翻新,自然要受到诸多限制;另一方面,在大众熟悉的故事框架下进行改编,观众的观影诉求和心理预期将会成倍提升,而现有的改编作品往往很难平衡观众的需求。


尽管动画电影真人化的实现存在一定难度,但从IP储备的角度来看,这一领域还有较大的生长空间,相比原创故事,“旧瓶装新酒”的套路也更易实现。


迪士尼是动画电影真人化领域的绝对头号玩家。华特迪士尼影业总裁肖恩·贝利(Sean Bailey)在接受THR采访时曾表示,公司为当代观众改编经典动画的策略可以追溯到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本人。



肖恩·贝利于2010年被任命为迪士尼影业总裁,负责真人电影部门。在迪士尼影业主席艾伦·霍恩(Alan Horn)的支持下,贝利制定了一个跨越20年的制作计划,进一步巩固了迪士尼作为影院童话电影垄断者的地位。正是在贝利的带领下,迪士尼经典动画的真人化才初具规模。


“我们对华特做了很多研究。”贝利说,“华特一直在吸纳那些美丽而永恒的故事,并为其注入他那个时代的情感。”


回顾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发展,发展初期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睡美人》等作品大多数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复兴时期的《狮子王》《阿拉丁》等作品也有向其他文学作品借鉴,近期的《冰雪奇缘》《勇敢传说》等作品同样可以找到改编的蓝本。


从其他材料中汲取灵感,融合时代精神,塑造具备迪士尼特色的动画作品,一直是其专长,动画改编真人电影即可以理解为那些经典故事在当代的一种呈现方式。虽然这种策略也常被质疑缺乏原创精神,但在肖恩·贝利看来,这关乎我们如何定义“原创”。


故事具有传承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许多经典故事几乎都能轻易找到蓝本或源头。某个故事它往往会存在多个版本,甚至不同版本之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传承过程中,不同时代背景的创作者总会为其添加入个人情感或符合时代语境的属性,使它不断地被以不一样的方式诠释与改编,最终形成一个个新的故事。


问题的根本其实从来都不在于是否“原创”,而在于这个故事是不是能够抓住观众,产生共鸣。所以在肖恩·贝利看来,使用IP是一种“占据制高点”的策略,这些动画角色是帮助塑造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助推器,“如果钢铁侠、雷神和美国队长是漫威的超级英雄,那么爱丽丝、灰姑娘、毛克利和贝尔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而库伊拉(《101斑点狗》)和玛琳菲森(《沉睡魔咒》)则是我们的超级反派。”


华特·迪士尼曾表示,迪士尼是“为那些怀揣童心的人,无论他是6岁还是60岁”,肖恩·贝利表示真人电影亦是如此,“我们可以让成年人产生一种更孩子气的敬畏和惊奇的感觉……但是我们不会为了迎合孩子们而简化故事,我们相信孩子们能够理解接受这些更为复杂的设定。”


3. 迪士尼动画电影真人化的三重策略


就好莱坞动画电影电影真人化的短板而言,其实与日漫改编作品大致相同:过度注重视觉效果的传达,而忽视了影片的叙事因素。对于“改编大户”迪士尼来说,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其电影业务越来越多地以品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运作,真人化的目的本就是多重的。


过去动画电影的受众多是以少年儿童为主,剧情往往善恶分明、相对简单易懂;而随着动画向真人电影迈进,即意味着目标开始指向成年观众群体。


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在近几年的迪士尼改编真人电影中,卡司阵容都是时下最为当红的导演、明星,同时故事情节等方面也有向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靠拢,而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不断发展的特效技术亦帮助真人和动画之间进一步融合。



① 改编核心——新视角


先前我们提到,迪士尼动画很多取材自经典童话故事。选择这种开放性的故事,意味着观众面前可能已经有一堆不同风格的改编作品,如何与这些作品区分开来,是取胜的关键。纵观以往的迪士尼动画改编作品,这种差异化基本依靠视效、演员、新视角三方面来实现。


在观众已经习惯动画电影的情况下,真人电影必须在视觉上尽可能有趣才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选角方面,迪士尼几乎囊获了所有好莱坞最知名、最受欢迎的演员来出演其作品。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大量类似的改编作品中,还需要一些新的创意视角来实现差异化。比如,2014年根据“睡美人”改编的《沉睡魔咒》,从反派角色切入,让故事变得更有趣,也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角色。


② 迎合当下语境


在《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公主们首次同框出现,片中还就外界对公主形象公式化的讨论进行了自我调侃。事实上,近20年来,迪士尼一直在就女性形象如何适应当下语境而努力,他们试图让公主们更独立、更有发言权,迎合当下性别平权等语境。《冰雪奇缘》中的Elsa即是一个典型,《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亦是如此。



此外,影片中永恒延续的“爱”的主题早已不限于公主与王子之间,更被延展到了亲人、朋友等关系之中,亦是对于过去经典作品的一种延续和改写。


③ 经典元素的放大化


在故事的不断传诵中,情节可能会被改写,但其中的一些典型的元素概念却总是会被保留,更利于传播和记忆。比如,《灰姑娘》中的水晶鞋、南瓜车、仙女裙;《阿拉丁》中的神灯、魔毯等。迪士尼在其电影营销中亦使用过这一策略,比如先前推出的一版真人电影海报,曾以水晶鞋、神灯等符号为主体进行概念营销。


在多年的IP经营中,迪士尼已经让大众形成了对于IP的高强认知,看到水晶鞋,大家马上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阿拉丁海报上的那盏灯也是如此。这些符号元素不仅在动画版中特意强调,在真人版中也被无限放大。将经典元素突出并作放大化处理,不仅加深了观众的记忆点,同时也暗含了为衍生品运营而服务的意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金晶、霓虹绶,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