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作者:计巍、罗美涵、张锦,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王暾回应质疑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为周边多个地区发出地震预警。其中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乐山提前43秒预警,成都提前61秒预警。
很多地震预警亲历者表示:预警倒计时一结束,地震就开始了。当地人的朋友圈,一时间被地震预警倒数计时的视频刷屏。有的人甚至惊叹:这是什么“黑科技”?
然而,在过去的三天里,随着人们对这套名为ICL的地震预警系统的热议,也出现了不少质疑声,针对地震预警的科学论证、实际减灾作用,以及预警系统的商业属性等方面,都出现了包括国家地震局专家在内的不同声音。
针对这些疑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接受了深一度记者的专访。
地震预警原理图
疑问1:对成都预警60秒,谈不上减灾的作用?
深一度:此次地震预警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好评,但随之而来也有一些疑问和质疑。例如:“地震预警的初衷是减轻灾害,对成都的预警60秒,但那里距离震中300多公里,破坏性不大,就谈不上减轻灾害的作用。”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王暾:我也听到过这种质疑,比如,这次地震40秒以上的地方都发预警?这次宜宾地震是6级没问题,但是如果宜宾发生的是7级地震,更强烈的话肯定有房子会有损坏。
我自己经历过比较大的地震就是芦山地震。芦山地震时,成都的烈度是4.5度。我当时都受不了,心脏狂跳,觉得楼都在晃。在那种晃动情况下,如果我能提前告诉你楼会强烈晃动,对你会不会有用?
地震预警有逃生、避险、安定人心和告知的功能。对于宜宾市区来说,昨天10秒的时间就可以逃生和避险。如果返回到11年前的汶川地震,青川当时遇难了4600个人,如果当时有预警,青川可以有55秒的时间,很多人有时间走下来。如果50多秒都算预警,那40秒怎么不行,这很容易反驳的。
深一度:还有一种说法是“学界对地震预警系统没有一个定论,包括地震预警在内的项目推广都缺乏科学论证”,这个你怎么看?
王暾: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对52次破坏性地震成功预警,包括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没有出现过误报漏报的情况。那么因此你可以看到这个预警效果是不是科学的、客观的。
另外,地震预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就像火箭能被推上天,就是利用很简单的牛顿第二定律。但原理简单,而将它实现出来的技术是复杂的,正是因为技术的复杂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疑问2:地震预警之前,科普做的不够?
深一度:我们在对这次地震预警亲历者的采访中发现,直到地震预警结束,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喇叭里的倒数计时”到底在提示什么。在推进地震预警系统的覆盖率的同时,有没有进行相关地区的科普?
王暾:我们对预警的科普很重视。比如说,在电视预警覆盖的区域内,只要你连续第三次打开电视,与地震预警有关的内容都会弹出来,强制科普你。但是这些科普工作的结论:科普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深一度:为什么效果是有限的?
王暾:因为灾害是小概率事件,预警也是小概率事件,老百姓平时不关心这个事件。其实那些社区,我们都进行了预警的控管、安装,但没有几个人去关注。每年512期间,有几个老百姓围着那些防震减灾、安全生产的展板看的?这是行业规律决定的。除了小学生,强制上课,所以在学校的科普都做得很好,还有演练,还有震区的演练。前几年我一直在说,地震预警分为有滴滴声和没有滴滴声,它们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但太细节的东西,人们都不关注。但这一次预警后很多报道就出现了对这个声音的描写。像这种小概率事件,接下来该怎样去更有效的科普,我们还要继续好好的研究。
深一度:在我们的采访中还发现,有人认为,如果响起地震预警倒计时60秒时或10秒时,能够同时提示此时该如何做,例如,是下楼逃生,还是原地避难,这样的预警效可能会更好一些。
王暾:这是我们要做的方向,但这其中又有问题。其实你刚才说的这个对技术来说一点都不是问题,很简单,但我们主要是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考虑,比如这次地震,当你晚上听到语音警报时,如果之前没有被科普,他会错过了这个信息,会想倒计时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时候仅仅是“错过”,是不能有效利用信息,但不会犯错。而如果在一些更具体的提示下,有人可能会因此而跳楼受伤,这个就会犯错。所以,只有当我们充分确定人们在收到这种“提示该如何去做”的预警不会有类似跳楼的这种错误时,才会可能有这样的尝试。
深一度:也就是说,如果说这个地方地震预警倒计时10秒时,很具体的去提醒他要做什么的话,可能会有一些风险?
王暾:老百姓的科普还不够的话就会有风险。我们要控制风险,不能瞎来的。
深一度:有人会质疑说,这次预警后的宣传中提了很多预警60秒,预警40秒,但却没有宣传预警的“盲区”?
王暾:他们说地震预警有盲区,王暾你从来不宣传。但当人们对地震预警的概念都不具备,还分不清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区别的时候,很难去宣传这一步,工作要循序渐进。
地震预警装置
疑问3:研发推广预警系统是否合法合规?
深一度:另外一种质疑声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和推广的这套ICL地震预警系统是否是合法合规的?
王暾:昨天有两个人说我们的系统很火,但合法性存疑这种。我想反问的是,不合法的话把它关了行不行?我们能明目张胆的违法吗?
深一度:你的意思是,它既然可以存在,就意味着是合法的?
王暾:错,本来就合法。
疑问4:企业商业性与预警公益性是否存在矛盾?
深一度:灾害预警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领域,而这套ICL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者是企业,有商业属性,你怎样去平衡企业的商业性与地震预警的公共利益间的平衡?
王暾:地震预警首先基于很多属性,有科学性、公益性、商业性。比如,在学校、社区安装地震预警的接收终端“大喇叭”——它是人员密集场所需要的一种地震预警接收终端,这种终端的安装才是收费的,是商业性的,但老百姓使用的减灾所提供的电视、手机、广播的地震预警服务是不收费的,是公益性的服务。再举一个例子做参考,像消防报警系统,每栋办公楼都装了,是不是对老百姓都是公益的?进一步来说,因为商业性,才形成了我们国家的消防产业。国务院2014年12月发了一个文,就是应急产业的实施意见,支持发展应急产业,那里面就含有地震预警的产业。
深一度:有没有想过与官方部门合作?
王暾:现在减灾所所做的大量的工作,一直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很多部门的具体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做成的。我自己是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科技部提供了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你刚才说的跟官方合作,实际上我们的成果也是官方支持、领导、信任的成果,只不过其中有部门不认可而已。
联合国在这块就说了,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注: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就是灾害预警领域应该要实施的方案。在这个方面我再次强调,减灾所已经跟包括组织部、科技部、防灾减灾部门,还有比如桥梁等等,包括市县防震减灾部门等等,都实现了一个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深一度:最近有报道说,你希望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全国首个甚至全球首个单一性领域的上市企业,这是真实的想法吗?
王暾:这是记者这样问我,我才说起的这个话题。实际上,上不上市并不是目的,本质上来说,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干就怎么干。公益性商业性都有,如果产业发展的好,自然就要从个人或者公司的发展角度有这种方向。但是绝不是为了上市而去怎么样。所以,我再一次强调,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是去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才是我以及减灾所本质性的规律以及底线。
长宁震区倒塌的房屋 摄影:付丁
疑问5:是否可以持续进行可靠预警?
深一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很关心的一点其实是,这套ICL系统是否可以持续性的进行可靠的地震预警?
王暾:在地震预警具体的技术指标上来说,它的可靠性和响应时间这两个技术指标是最重要的。你要知道一个事情,这两个指标都是全球领先。
深一度:可以持续保持它的稳定和准确吗?
王暾:五年前曾有人当面问我:王暾你这个系统能建成,但你还能够长久的把它运行起来?那时他们就问了这个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第一,我们都已经运行了这么多年,我们让它运行得更久行不行?第二,即使我们明年完蛋了,至少让我们发挥我们现在的余热,这是人们需要的对不对?这才是根本的。
深一度:你怎么看待自己以一个民营企业的背景,快速推进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
王暾:这种技术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都以人民的安全为中心,齐心协力都能干好对不对?这些方面真理不辨不明,引起了讨论。我希望我们能从技术创新、行业特点来把这个事情做好,把这个东西讨论清楚,促进我们国家的预警技术和专业预警事业的正常发展。
疑问6:预警“最后一公里”能否继续完善?
深一度:之前的报道中您提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但在我们对这次预警的亲历者的采访中,却发现,同样一个城市,有人收到预警,有的人就没有,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王暾:首先90%本身的意思就是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的覆盖区域的人口是90%,在这个区域里面我们会产出地震预警信息,但是产出了预警信息过后,你能不能收到那就不一定知道了。假设电视预警,我们给你产出地震预警信息,但如果你这个地方没有相关的授权,就不会收到预警。这就是所谓的我这两年一直在强调的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深一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怎样解决?
王暾:需要当地的政府授权这些事情。
深一度:你之前在采访中说到,有可能会把地震预警功能接入到如微信、qq、支付宝这些平台,已经在进行这种合作了吗?
王暾:在呼吁,就是说我们要继续促进这种呼吁,要打通技术面的“最后一公里”、行政授权的“最后一公里”、科普的“最后一公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作者:计巍、罗美涵、张锦,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