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作者:睿意德,原文标题:《为什么城市中的小地块,是值得重新审视的开发新机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城市在地产投资热潮后,已步入内生增长时代,这标志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型。城市向精细化更新,尤其关注小颗粒度的产业与消费设施焕新,这一进程侧重微改造策略,旨在激活城市空间潜能,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共生。
在此背景下,商业的革新紧跟城市更新步伐,由大型开发向小规模、精细化方向转变,映射出消费市场细分与升级的趋势。小面积焕新项目,如社区商业激活、微型购物中心诞生及历史建筑的创意零售转型,不仅为城市空间带来新生,也精准匹配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与沉浸式购物体验的追求,推动社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创新。
一、小地块活化成为城市风貌更新与产业升级新引擎
过往的地产繁荣期见证了城市骨架的迅猛扩张,巨额资本涌动于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基建之间,二者相辅相成,构筑了高速发展的城市景象。然而,随着地产行业的调整和土地财政的紧缩,依赖大规模拆建的传统发展模式渐显疲态,城市进步的车轮亟需转向更为精细与可持续的轨道。
在这个转变的关键期,小面积地块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微妙催化剂。这些散落于老城肌理中的小型空间,如同城市更新的精妙棋子,虽占地不大,却能以低资本密集度激发更大的变革潜力,引领一场由点及面的复兴运动。它们不仅是节约成本、高效利用资源的新策略,更是城市创新能力与文化深度的展现舞台,为城市经济增长开辟出一条轻盈而持久的新路径。
在巴塞罗那的心脏地带,圣卡泰里娜市场以小地块之姿蜕变,化身城市复兴的鲜活范本。市场经重塑之后,其波动的木质穹顶与历史悠久的建筑结构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这里不仅是食材的展览馆,每一种色彩与味道都与古老的马赛克瓷砖交相辉映,构建出一个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步入其间,特色餐馆与时尚酒吧错落有致,为访客提供了即时品鉴的可能——从手工切片的伊比利亚火腿到热气腾腾的海鲜饭,每一步都是从挑选到味蕾旅行的无缝衔接。此地的革新,巧妙融合了市场与餐饮概念,不仅增强了顾客的沉浸式体验,更促进了艺术欣赏、美食探秘、社区活动与旅游观光的跨界融合,使之成为镶嵌于都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圣卡泰里娜市场由此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更升华为城市的文化符号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展现了小地块改造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方面的无限可能。
小体量更新项目无需庞大的初期投资,却能有效激活老城区域,产生长期且持续的社会经济效益,与传统地产项目的短时回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模式下的城市更新,为城市带来的是深度与广度并存的发展,其效益辐射时间跨度远超以往。
二、老城区的文化底蕴可赋能场景创新与品牌文化塑造
老城区往往有着新城区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具备相对舒适、慢节奏、静谧的生活氛围,片区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支撑了新生品牌的利润空间,使得新生品牌能在此站稳脚跟并进一步扩张。
城市老城区的小项目的开发,也通过打造一个现代化、开放式的商业物业空间,为主理人品牌提供更加广阔、承载能力更强的生存土壤,加强了老城区对新生品牌的孵化效果。Manner Coffee的创业史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
2015年在上海静安寺南阳路的老城区里,Manner Coffee创始人韩玉龙开了自己第一家咖啡店,面积仅有2平米。一个80公分的窗口,外面一个遮棚,加上两根长凳子,一家小而美的精品店铺就诞生了。此后的8年时间,Manner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截至2024年,Manner Coffee已经突破千家门店规模。
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迁移,城市传统区域中的商业品牌与结构正经历着持续的升级与革新。在此变迁过程,无可避免地,部分品牌因未能紧跟市场步伐而逐渐淡出。相比之下,一批老店却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们在创造消费体验、维护商品独特性上独树一帜,并坐拥一个既忠诚又广泛的顾客基础,从而在市场变革中稳固了其位置。
然而,这些格调老店常受限于狭小且日渐陈旧的街边店面,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成长空间与发展潜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城区域内的小型改造项目为这些特色老店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改善物业条件,助力它们的品牌实现更深层次的拓展。
以柏林米特区的哈克庭院为例,这座建于1907 年的历史建筑群经过 1994 年的全面整修,融合了历史风貌与现代设施,成功地为周边的格调老店提供了优质的物业空间。修缮后的哈克庭院汇聚了以Berliner DDR Motorradmuseum(摩托车博物馆)为代表的一系列独立设计师服饰店、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店、特色餐饮、咖啡馆、等多元业态的独特老店,营造出浓厚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购物、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空间。
此类项目的激活,不仅回应了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土地价值合理释放与利用的体现,最终反哺于社区,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文化体验。在这一进程中,老城区的商业物业升级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纽带,它不仅要求对既有建筑的精心改造,还需洞察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品牌升级与消费者期待,从而实现商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小体量社区商业紧贴居民需求
在商业场景趋向艺术化与体验化的背景下,小体量社区商业的价值愈发凸显。这类商业体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聚焦于高频次、高粘性的日常消费业态,如生鲜超市、特色餐饮、运动健康、亲子教育等,凭借服务的不可或缺性和顾客忠诚度,展现出高度的经营稳定性和较低的运营复杂度,成为利于投资的“稳健蓝筹”。
如今的社区已远超居住聚合的范畴,正逐步形塑为集生活美学与社交属性于一体的“社区共享空间”。特别是在城市的老城区,精细策划的小型地产开发项目正生动展现这一转型过程。这些项目通过准确招商匹配,汇聚了能满足居民日常高频消费的高质量商家。
如精选便利店、手工烘焙咖啡馆、社区健身工作室等,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社区服务的综合性与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而且每一家店铺自身就扮演着高度连结顾客的社区枢纽角色,自然而然地分担并深化了商业运营管理的触点至微观层面,极大减轻了项目运营商的管理和运营负担。
以英国的Borough Market为例,它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建立了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微缩生活圈,并吸取了Boxpark的设计灵感,融入开放的绿色空间、共享的休息区域等公共设施,不仅为居民的精神文化和休闲生活增添了多元色彩,还加强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营造了一种既优雅又充满活力,同时又不失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
这些社区商业体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对物理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更重要的是对社区情感联结的深度挖掘和强化。它们证明了,理解并服务于社区的独特需求,通过小而美的商业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愉悦度,是实现资产增值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有效路径。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速,那些深刻融入社区、运营高效的小规模商业项目,无疑将在未来商业版图中占据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小地块为房企开辟了价值增长新赛道
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演变趋势,开发商必须重新评估投资策略,寻找具有更高投资效率和风险收益比的领域。“小地块,大机遇”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特别是在传统大规模地产开发回报率逐渐缩水的当下,小地块项目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房企及投资者开辟了新的价值增长路径。
小地块项目,尤其是位于老城区的改造项目,提供了优化资本配置、增强资产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机会。以某三线城市的一个30亩土地、2.5容积率的商业项目为例,若以街区形式呈现,总投资额要在4亿左右,因片区的入住率和成熟度往往较低,平均租金很难超过50元/㎡/月。
对比老城区的小项目,土地往往是早期已经拿过,以15亩、容积率2.5的指标为例,仅需1~1.5个亿即可完成全部的建设投资,加之区域极高的入住率和客群经济实力,起始平均租金即可达到100元/㎡/月以上。结论很明显,以相对较小的投资、可控的风险,可换来相对高的收益,这对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保持财务相对稳健显得至关重要。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类项目不仅有助于房企缓解资金压力,通过较低的初期投入实现资产快速盘活,还能够有效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确保现金流的稳定与健康。这不仅符合房企在“生存与发展”并重阶段的需求,也是基金等金融资本关注的重点,因其直接关联到投资的安全性与回报速度。
对于参与其中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小地块项目灵活多变的特性要求房企在项目规划、执行及后期运营上展现出更高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但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不仅能够加速房企的运营能力迭代,还为房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增强市场适应性提供了实战平台。
结语
正如国际房地产投资专家Sam Zell所强调,“真正的地产投资成功,不单是关于地点的选择,更是关于时机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中国当下的城市更新语境下,敏锐识别并投身于那些深藏于历史街区、孕育着变革力量的小型社区再生项目,无异于在城市升级的关键节点上准确发力,紧抓地产投资的新风向标,有效契合并引领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是对传统地产投资模式的一次迭代,更是深刻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新阶段特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