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1 17:26

临近半年,VC一枪未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杨继云,原文标题:《今年不见抢项目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截至目前,一枪未开。”


北京某知名VC机构的投资经理梳理了今年的投出情况:一周聊五六个项目,没有一个立项,今年出手数量为零。”这也许是今年部分投资人现状的写照。


临近半年,除了寥寥数家爆红的AI大模型创业公司,今年创投圈不见往日一窝蜂拼抢项目的景象。“虽然市场上仍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减弱。”达晨财智肖冰聊起今年的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了随着高速增长的时代潮流前进的惯性思维。但现在,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这背后,是中国的创投行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迁:以往熟悉的“募-投-管-退”,正在变成“退-募-管-投”。投资,反而成了当下对投资人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事,这是始料未及的一幕。


VC不出手:临近半年,一枪未开


项目创始人不想融资,OK那就不push;FA说这轮没份额了,那就不抢了;IC说项目问题太多,那就不推进了。


一位投资人在社交平台如是总结了今年的心态——淡淡的。


“没什么兴奋感。”交流了一圈下来,身边投资机构的出手次数屈指可数。


细细聊起投资人的日常:大家日程依旧满满当当,但更多的任务是写行研报告、做制度建设、拜访各地领导、处理投后。忙来忙去,却没项目上IC,更别提签约和交割了。


这一幕也可以从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得到验证: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496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了36.7%,剔除偶发极值案例后,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2.2%——双双下降,揭示着一级市场持续放缓的残酷事实。


非必要不出手,投资机构明显捂紧了钱包,“老板甚至让我们抱着学习的态度看项目,不一定要投。”


不久前,一位本土创投大佬感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更重视投资,团队的核心KPI都是每年必须投出去多少资金。但近几年逐渐改变,其他工作的权重不断提高。”换言之,投资数量不再是衡量投资经理的唯一指标。


收紧的潮流席卷一级市场。深圳某人民币VC合伙人聊起了一个案例:一个GPU项目已经上了七八次投委会,但投委会成员一直没有松口,认为这是个烧钱的项目,后续能否有人接盘实现退出不敢保证,因此团队迟迟没有出手——这无疑是VC/PE愈发谨慎的一个缩影。


更为现实的情况是:“现在就算想卷投资,都没什么可以卷的项目。”


曾几何时,创投圈涌现了各种明星公司,个个的融资名单都能拉出一长串,VC/PE为了挤进来各显神通,用五花八门的策略搞定份额。相比之下,如今创投圈静悄悄的,部分投资经理看项目是为了周会上做汇报,好项目难觅,更别说值得“抢”的项目了。


投进什么项目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估值打折,无人买单


VC刀枪入库,压力给到了创业公司。


聊起这些,某硬科技项目创始人体会深刻,今年他已经陆陆续续参加了十几场创投路演活动,20亿的估值还一再打折,至今一分钱也没拿到,不免心灰意冷。


一位刚打折融资的创始人谈及当前融资困境:


“大家都不投了,而不是择优而投。”


犹记得去年底,纪源资本符绩勋在年终总结时谈到这一幕:投资有所变慢,大约是以往的30%~40%,原因离不开大环境和估值体系的变化,大家都在适应新的估值。


此时此刻,中国一级市场正经历着估值重置,创业公司沿用原来的估值逻辑将很难融资,高估值时代远去。


为了融资,大批公司开始降估值,不惜打折甩卖——从平轮到7折、5折对半砍,甚至是砍到大动脉的3折,以及几乎是“给钱就行”的1折,姿态各异。毕竟,拿不到钱就可能意味着弹尽粮绝,这是创始人更加不愿面对的一幕。


一家半导体公司前不久融资,估值打了6折,创始人甚至感到欣慰:至少拿到了资金,保证了现金流才不会在卡位赛中败下阵来。


“你能想到的许多拥有最佳商业模式的大型企业技术公司,都经历了估值回调,一些龙头公司的估值甚至下降了50%~90%。”一位知名VC机构管理合伙人分享。


更严峻的是,即便估值降下来了,依然有很多公司等不来投资人伸出的手:


一家SaaS赛道的公司,今年融资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估值折扣一降再降,甚至5折都找不来投资人。更为绝望的是,由于这是无法落产能、与返投无缘的项目,很多投资人早已转型不看这类公司了。


残酷的现实表明,就算市场上的项目越来越有打折性,很多时候还是找不到人接盘。


华南一位FA从业者甚至有些难以置信:“有很多我们觉得是大捡漏的项目,营收好,有利润,估值低,竟然还是不好卖。”


为了帮企业融资,VC组织的路演会多了起来,由于对估值的要求极为苛刻,甚至也被戏称“特卖会”。


“都去忙退出了”


VC出手减少,离不开募资与退出的双重困局。


我们需要警惕这样的恶性循环:当GP退不出去,DPI表现不佳,难以给到LP真金白银的满意回报,加剧LP的谨慎态度;于是募集新一期基金变得困难,弹药难以为继,出手就更加谨慎了……


正如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24年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基金数量同比下降43.9%,募资规模下降5%。剔除部分大型国资基金,可以预见市场化募资境况更为惨淡。


至于退出方面,今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362笔退出案例,各市场退出活跃度显著下降,同比下降56.2%。其中,在IPO方面的退出案例同比下降49.2%。


此情此景,投资机构都把退出提到了关乎机构生死的重要位置。用VC的话来说:“到了基金最痛苦的退出期,就会明白什么叫宁愿钱趴在账上投不出去,总好过收不回来。”


珍惜每一颗子弹,这是当下所有人的共识。


从业三十余年,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曾感慨,我们在大环境下,要不断衡量自己的能力边界。虽然我们主张突破自己,但是必须知道“度”在哪里,步子跨得太大,是会有问题的。换言之,保持克制。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也提醒过,中国有超过两万家投资机构,美国只有2000多家,我们管理的钱却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资本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所有机构都要问自己,优势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


身处当下变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


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曾直言,创投这个行业就是一场持久战,时间越长越能看清形势的变化,面对短期的起、伏,得、失,还是要把时间跨度拉得更长一些来看待。也许今天不必过于在意短期的波动,该来的都会来。


且行且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