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1 18:06

我不是“水博”

虎嗅注: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虎嗅读者的投稿,作者看到一方面看到网上这几年关于“水博”的讨论很热,另一方面,自己身边朋友真实的经历又让她陷入了思考——出国辛苦读完书,回来发现被打上了“水”的标签,这批人也很受伤。投稿者多次表示自己“写作技巧不够、写得不够深刻”,但我们也希望看到一个现象背后的更多维度,故发布此文,欢迎读者们一起讨论。


作者:洛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一位在韩国读博后回国面临就业歧视的故事,揭示了“水博”现象对求职者的影响。

• 💡 一些海外留学生因“水博”标签遭遇就业困难

• 💭 韩国博士面临学历贬值及就业歧视的挑战

• 🤝 作者面对现实选择平静接受,继续追求科研梦想

2018年底,32岁的小张踏上了前往韩国读博的路。


结束了两年的语言学习+三年的博士课程学习,毕业回国后,一场关于“水博”的“讨伐”,彻底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想到自己辛苦读了语言、发了论文,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小张觉得,自己有点“倒霉”。

 

“找不到工作,真的完全找不到工作,给学校人事打电话,说自己是211院校毕业的硕士,对方还愿意聊一聊;一说自己是韩国毕业的博士,对方直接就表示不要韩国博士,简历都不收。”今年年初刚刚从韩国某国立大学博士毕业、手握三篇SSCI论文的小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几乎就没有学校愿意让自己去面试。“我觉得我的科研水平也没有很差,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很多时候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韩国博士’的身份,直接就被拒绝了。”


曾经,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博士课程,因为学制短、毕业门槛低,一度成为了很多院校教职员工提升学历的“捷径”,但对于认认真真在海外留学的留学生来说,他们正在被迫卷入一场“无妄之灾”——辛辛苦苦读下来的博士学位不被认可,找高校教职遭遇“一刀切”,一场前所未有的焦虑,席卷东南亚留学圈。


“我确实是个韩国博士,但我没有走过捷径,我不是水博”。

 


2018年,看到身边有朋友到马来西亚读博士,硕士毕业于211高校、在民办高校行政岗任职的小张也心动了,“我是真的想读博士,哪个硕士没有一个读博士的梦想呢?”


彼时,“东南亚博士”还没有被打上“水博”的标签,“出国留学”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小张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心动的选择,“马来西亚留学的费用相比欧美来说比较低,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人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然而,在拿到了马来西亚QS世界排名前200学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之后,非常意外地,小张的马来西亚留学签证没能办下来。


“我自己都觉得很离谱,有一中国个人,跟我同名同姓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之前在马来西亚有非法滞留的记录,所以我的签证就被拒了。”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小张觉得很无奈,但也只能选择接受:“或许就是跟马来西亚没有缘分吧!”


随后,小张把目标转向了韩国:“韩国的教育水平也非常不错,既然我在马来西亚都可以申请上名校,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韩国留学的花费不算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8年底,小张出发去了韩国,32岁的他是一个0基础“韩语小白”,每天一边在饭店刷盘子赚生活费,一边在大学的语言班学习语言。


“当时还没有什么中文授课的‘水博班’,韩国的高校都是韩语授课,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也对学生的韩语等级有一定的要求。”小张说,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也不觉得多学一门语言有什么压力。在语言班学习了一年多后,小张以韩语最高等级topik 6级从语言班毕业,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博士求学生涯。


申请博士学校的时候,考虑到私立学校的学费很贵,也担心回国后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国内会因为自己读的是私立学校的原因“有偏见”,小张选择了一所韩国的国立大学:“公立学校不仅在学费上比私立学校便宜很多,而且还有奖学金,这样读博士期间我就可以专心学习,好好的跟着导师做科研、搞学术,不用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工上了。”


但小张不知道的是,在他开始读博士那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境外很多国家的高校开始了“网课教学”、或者干脆推出了“中文班”等项目,“东南亚水博”的风,逐渐开始刮了起来。



如果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小张在2018年去马来西亚求学,在2021~2022年毕业,他回国之后找工作的路,还是会比较顺利的。


实际上,小张认识的不少在2022年前毕业的海归博士,即使没有很强的科研成绩,也都能顺利在公立高校找到一份工作,“找工作的时候,起码是没有受到歧视的”。


2022年7月,“邵阳学院大批量引进菲律宾水博”的新闻引爆热搜,一时间,一时间,“东南亚博士”成了“水博”的代名词。


但“水博”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似乎也没有人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东南亚博士”就这样直接被打上了“水博”的标签。


“我认认真真学了语言,凭自己的能力申请上了韩国的国立大学,也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跟导师做科研项目,我哪里水了?”小张说,确实见过一些在国外读博士的人,没有任何语言成绩,甚至连英语都不怎么会说,就靠着配中文翻译、或者直接上中文授课的课程,对于这种人,小张也很不屑:“这才是水博,纯水博”。


不过,眼见“东南亚博士”的风评越来越差,小张还是隐隐有些担心,“怕以后找工作会遇到困难”。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竞争力,小张开始在博导的指导下写ssci论文,到博士毕业时,已经发表了三篇ssci论文,一区、二区的都有,对于一个文科博士来说,这个成绩不能算差。


而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意味着小张在求学过程中更努力、更辛苦的付出,他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毕业了。但即使这么努力地加快毕业的脚步,小张还是没有追上“水博学历贬值”的速度。


“快毕业的时候,就听说国内的很多高校不要东南亚和韩国博士了”,但乐观的小张觉得,自己应该还是找得到工作的:“我的求学经历、科研成绩,都可以反映出我不是‘水博’,应该还是可以获得高校的认可的。”


毕业时,小张的博导极力挽留他留校任教,但他拒绝了,“还是想回国发展,而且也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现实很快就把小张打了个鼻青脸肿。小张面试的第一所高校,是一个公办二本,在这所学校面试时,小张在试讲、面试阶段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负责招聘的老师也一直跟我说,觉得我表现非常好”。


但在面试后,小张等了一个多月,还是被学校拒绝了。“中间也问了几次负责招聘的老师,对方说院里真的很想要,在极力争取,但学校人事处一直不同意,也不说为什么不同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韩国博士的原因。”


而更多的高校,压根就没有给小张面试的机会。


“有的学校,听到我有三篇ssci,就觉得我的科研成绩很好,但一听是韩国博士,直接就说不行,不要韩国博士;有的学校说,我可以以211硕士的身份入职,但韩国的博士学历他们不认可;更多的学校是简历投过去之后,就完全石沉大海了。”小张说,自己也不知道“韩国博士”怎么就变成了一个障碍。


“有一个学校给的理由都快给我emo了,说他们并不歧视韩国博士,但是去年招了一个韩国博士,感觉不好,所以不再招韩国博士了。”小张说,对方甚至不愿意接收他的简历,“‘韩国博士’这个身份,仿佛成了原罪。”


也不是没有机会“上岸”。一所民办高校同意让小张入职,但其他博士都有的科研启动资金,偏偏就韩国博士没有,给的也是硕士的待遇。“没有一点纠结,我当时就拒绝了,还没入职就这么区别对待,入职以后依然会带着偏见对我,工作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彼此没有平等尊重的工作机会我宁愿不要。”


让小张印象深刻的,还有在一所地方的公办二本院校的面试经历,“试讲前我和院长聊天,院长让我看了他的邮箱,里面有几十封简历,他说邀请我来面试,就是因为觉得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不错、博士期间的科研成绩也很好。”


小张说,能有这样一个面试的机会,他很感激:“简历能被看到,还能获得一个试讲的机会,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珍贵的机会了”。


试讲完,学校领导们给小张的反馈也非常好,在问到他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学校时,小张问:“咱们学校对韩国博士会有偏见吗?”院长说:“完全没有,如果你听到这样的流言,不要相信。”


但最后,小张还是被学校拒绝了:“院长说,院里真的很想要,但学校人事处不同意。”



并不是只有小张被困在“水博”的身份里。


在面试第一个学校的时候,小张遇到了一个同样韩国毕业回国的博士,小曹。小曹两年前就博士毕业了,当时面试这所学校就成功了,但因为韩国的博导希望她回韩国再做两年科研,小曹就回了韩国,想再跟着导师做两年项目,多积累一些科研经验。


面试之前,小曹跟小张说,肯定没问题,入职以后大家也要一起共同进步。


没成想,现实啪啪打脸,两个人面试都没过。“是人的问题吗?人还是两年前的那个人,为什么两年前能入职的工作,两年后就被拒绝了呢?”小张和小曹都没有想明白。


无独有偶,和小张一起毕业的一位师兄,也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


接连投了好几个省份的高校,都被明确告知,不看学校排名、也不看科研成果,就是不要韩国博士。还有一位韩国毕业的韩语专业的博士,在面试时跟学校谈好了编制、待遇,在签合同之前,学校反悔了:“可以来,走人事代理,没有编制。”


“如果不是韩国博士,还会被这样对待吗?”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小张说,自己身边很多的韩国博士都和他一样的迷茫,但对于被“水博”们影响的求职之路,他们也觉得非常无奈——证明自己不是“水博”并不容易,更难的是他们发现连自证的机会都很少,“大家对韩国博士的偏见非常深。”


互联网上,也有东南亚博士,分享自己的求职遭遇——说有高校发文,称不再引进东南亚博士。


图源:小红书

 

根据这位博士在互联网上发的帖子显示,文件称“自即日起,原则上不引进东南亚、韩国等大学毕业的学科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博士,对于当前已在职攻读东南亚、韩国等大学博士的教师,在取得教育部认证博士学位后,经学校审批同意予以备案,回校不享受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及校聘副教授绩效等相关待遇。”


 

还有的博士表示,学校虽然表面上不会歧视东南亚博士,但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还是会容易遇到不被认可的情况。



还有类似“某东南沿海省份原则上不要东南亚博士了。”“普通二本,学院面试通过了,学校卡掉了,原因是马来西亚的博士。”等情况的反馈,在社交平台上,也并非个例。



尽管找工作屡屡受挫,但小张说,他非常理解高校领导们的顾虑:“通过一次面试、一次试讲,确实也很难分辨出来谁是水博谁不是水博;或者他们虽然觉得我不是水博,但在入职后的公示期间,招聘一个东南亚博士有可能会给学校造成舆情,如果因为我的原因让学校被无端的质疑,我也会觉得很抱歉。”


小张只是觉得很无奈,“被无差别‘一刀切’这种事,谁都不想碰到,但既然现在就是碰到了,也只能坦然面对。”


回国后,小张仍和在韩国的博导保持联系,一起做科研、写论文、帮老师带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论文都是在顶级期刊,她对论文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虽然跟着她学习压力很大,但也确实是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面对现状,小张说虽然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些遗憾,但内心还是很平静地就接受了现在这个局面,“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事情,韩国博士就业歧视问题也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没有虚度求学时期的光阴、没有混学历、没有走捷径,我很坦然,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


小张说,自己不是一个对编制有执念的人,能去公办院校固然很好,但是去民办院校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我对自己的规划来看,我后面还想继续做学术、发论文,所以总得有个科研单位啊。”


为了继续自己的科研梦想,小张选择了入职一所民办高校,尽管在面试的时候,学校说选他,只是看重他之前的工作经历,并不在意他的科研水平——这让他一度觉得很挫败。


上班的第一天,小张走进办公室,一个年长的同事看到他说:“呦,你怎么来这了?是公办进不去吗?”小张没有回答他,“他应该也没有什么恶意,可能就是情商比较低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