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6-30 10:24
消失中的城市

凡活着的人,总想看到些生活的启示。可不知为什么,看到今天中国消失的城市,我总想起些迷失的道路。

 

国内研究里,一般把人口持续净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认为是收缩型城市。而在2014~2017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有26个城市,出现连续了3年的人口净流出。

 

另一个数据是,2000~2010年间,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而中国一共有三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也就是说,粗略估算,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流失。

 

为什么说街道办事处? 

 

因为只有在设市的城市,才有街道办事处。换句话说,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只有农村,还有市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关心这些数据,但往往把这些数据放在地方官员眼前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往往也和当地群众的反馈一致:不承认、排斥、拒绝,拒绝一个城市被称为人口流失的城市,拒绝我的城市被称为收缩的城市。


在我国很多城市,大多是先有了工厂,才有了城市,所谓一个厂即一座城。某种程度上,工厂,或许是能打开消失城市的门的一把钥匙。

 

而当我用这把钥匙去开门时,我发现了一个矛盾: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越老的市民越在维护这个城市,绝不是他对这个城市没有失望,没有唾骂,而是他无法背叛他骨子里的家乡。




一、“我不下岗谁下岗”


论扎根群众,恐怕没有别的文艺节目,比春晚更甚。但即便如此,1999那年的除夕,还是出现了一次例外。

 

当下岗职工黄宏,对街道办官员句号,说出那句“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许多人当场就把电视给关了。


这其中,也包括国营飞机修理厂成发集团63车间修理工,自沈阳随厂迁到成都的侯丽君。  

 

1994年,最后一场战争结束,市场经济初见端倪,国营军工厂效益锐减,成发集团开始了第一批为数十几人的裁员。

 

那天下班后,厂里请他们吃最后一顿饭。好似被海誓山盟、天荒地老、说要在一起一辈子的丈夫抛弃的中年发妻,这十来人谁也吃不下,哭成一片。

 

老实的他们哭着问主任:“这么多年,我有没有过迟到,有没有过工作不认真的时候?”


得到的答复,当然是否定的。

 

因稍年长,侯丽君带头让大家吃饭。但她后来回忆说,自己是“掩泪装欢”。

 

这一年,这个下岗的女人41岁,孩子上小学6年级,自己却带着200块的生活费,离开了那个早已成为自己第二个家的工厂。

 

她必须要出去找工作了,必须要适应厂外的生活了,必须要担负孩子上学。

 

如此四十年,她没经历过,只得以有气势的文字填充她那未必有底气的胸腔,在墙上贴了一个座右铭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要勇往直前。”


每当她出去找工作时,都会默念一遍这个座右铭。每当她找不到工作时,都会默念一遍这个座右铭。

 

后来,她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还是会默念一遍这个座右铭。


二、“自大”殆尽了


在我小的时候,整个社会最体面的生活,就是在大国企里上班。

 

由于从小在武汉,武昌之武锅,青山之武钢,汉阳之东风,都是我最体面的同学所在。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自豪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大的。这种自大来自和当时其他行业的比较,以及与我的比较。

 

我是很羡慕的,而他们又享受着大集体职工的那种嫉妒。甚至于那时候刚出现的个体户、自己买车自己开的的士司机,在他们看来就和外地人无异(武汉人好看不起外地人这口),觉得这都是摆不上台面的社会闲人。

 

但那时候羡慕也需要具体的事物,尽管我年纪轻轻,却明辨锅炉是没法羡慕的,钢铁是无需羡慕的,每个月有肉吃,每天有汽水喝,能坐上充满现代化意味的富康和爱丽舍,才是值得羡慕的。我从小就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从小就希望父亲也能拥有一辆富康,载我去上学,哪怕追着跑也行。

 

但后来世道变了。2008年,一家我也叫不出名字的法国公司把武锅给收了。2017年,武钢变成了不再专属于武汉的宝武钢铁了。2018年,神龙的人换了,人们还乐着说,“神龙”成了“废龙”。

 

我没有觉得看热闹乐,倒是一度失落。

 

因为我大概知道,年轻时候的羡慕,很难随愿了。

 

而我会更准确知道的是,我不会再想要父亲买一辆富康了,我原本不会下岗的同学的父母应该是下岗了,他们或许也不会再有那种自大了。我不知道该喜该忧。

 

用“自大”换来的东西,好像并非我所愿。

 

前几十年的“羡慕”消失了,一如前几十年我的同学们的“自大”殆尽了。虽不是国营子弟,也并非从事这个行业,但我也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开始人心惶惶,惶惶地总想追问点什么。

 

三、为什么消失?


事实上,上述发生的事,只是城市的一个“点”。而往往更多人更容易理解的“面”,是城市本身在消失。

 

据如是金融研究院数据,在中国293个地级市中,从2014年到2017年连续出现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有26个,占到8.8%。

 

这其中,黑龙江有8个:绥化、齐齐哈尔、七台河、黑河、鸡西、伊春、双鸭山、鹤岗。吉林有7个:吉林、白城、白山、松原、四平、通化、辽源。辽宁有6个:锦州、鞍山、抚顺、本溪、阜新、丹东。四川有3个:巴中、内江、广元。以及内蒙古的通辽和陕西的安康。

 

在大多研究学者的观点里,消失的原因一般有四:资源枯竭、产业变迁、被动虹吸、地理偏远。

 

资源枯竭如东北鹤岗,煤炭资源用完了,人也就走了。产业变迁如鞍山,曾经的共和国“钢都”在上一轮产能过剩、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没跟上,人也就走了。虹吸如北京周边的三河,济南周边的莱芜,四川周边的都江堰,人要么直接被“并购”到大城市,要么流向到大城市。地理偏远则最好理解,远离核心城市群,交通条件不便。或可以说,就是人们长大后逃离的偏远乡村。

 

人口流失的城市,字越大,流失越多

 

但“面”往往只能起到概括的作用,而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如果去归纳这些消失的城市,它们有且只有一个共同点:经济下行。

 

虽然今天有些城市在说,尽管我们的人口在流失,但经济在上行——当然这是统计年鉴上说的,市政府的网站上这么说的,搜索引擎上这么说的。

 

但经济是什么?经济是人们对物资的管理,是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物资这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不管今天是否真的在上行,但没有人生产物资,没有人管理物资,没有人创造价值,当一切都无源的时候,这都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四、怪诞又强劲的新的生命力


但经济下行,是否就意味新一代的年轻人就没有希望?

 

2016年,一个辽宁省锦州市工厂子弟出身、其母亲经历过下岗潮、生于94年的男孩,被封为喊麦之王。

 

喊麦,被概括为“县城DJ音乐+拖拉机节奏+大嗓门+东北腔”的演唱风格,在流行音乐界长期被无视乃至鄙视。有一位乐评人表示:“对不起,我是一个正经严肃的乐评人”。

 

但即便这样的评价,在那些正在消失的城市里,喊麦却焕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女人提出来我要车我要房,我很好奇的是,你们哪里值?有什么勇气提出来这个要求?你有学历?长得漂亮?那么天佑在这里问一句,又有几个女人会做饭?又他妈有几个女人是处女?……此次录音献给那些因为金钱背叛男人的女人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那所谓的真爱。”

 

这是喊麦之王天佑的成名曲,虽然在那一年,尽管有人怒斥,这就是loser的精神自慰剂。

 

但在河南开封,一名18岁的餐厅服务员说,“最喜欢天佑逮谁灭谁的劲儿”。在他眼中,这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太多的主播被人情世故压弯了脊梁,唯有天佑“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而在哈尔滨,另一名曾经同样喜欢天佑的25岁国企女职工,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去北京。此前,大学毕业后她已经历了两年这样的矛盾:

 

“每次看见东北消亡的文章都感觉自己的未来会和这个城市死去,最可怕的是我向来不喜欢自己生活的这做座城市,是的我不爱我的家乡,我讨厌他的迂腐无知,讨厌超长超冷的冬天,讨厌恶心的空气和全国排第一的堵车,讨厌城市里的人明明自己见识短浅却老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我真的不喜欢这里,但是我出不去…”

 

此后,她出去了,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她忽然发现身边异地来的朋友都差不多,这种矛盾或许不值一提。只不过她很难理解,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看喊麦?

 

五、未必低下


其实在消失的城市里的人,生活水平未必低下。

 

“什么是贫穷,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什么是富有,你的欲望比收入少一块钱。”在经济学定义里,人们生活是否富有,并不由收入决定,而是由收入与支出的占比决定。

 

据智联招聘2019年各城市平均薪酬统计数据,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依旧位列第一梯队,平均薪酬接近1万元。武汉、成都、长沙等二线城市位列第二梯队,平均薪酬再7000元左右。最末由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占据,平均薪酬6000元左右。

 


按上述经济学逻辑,在统计平均工资的同时,也去对比人们最关心的这些城市的房价,去评估各个城市的生活压力。

 

以房薪比算法,用房价除以工资,即购买每平方米的房子需要消耗几个月的薪水。

 

以上述三个梯队中的代表城市核算,一二梯队的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沙均是人口流入的膨胀型大城市,长春、沈阳、哈尔滨则是人口流出的收缩型城市(房价数据来源安居客):



在房薪比系数上,北京上海较高,每平米房需4.877~5.48个月工资,同样的人口流入型城市,武汉、长沙、成都则保持在1.4~2.2个月水平。而作为代表性人口流失的城市,长春、沈阳、哈尔滨的房薪比都较低,维持在1.5左右,说明压力较小。

 

但为什么那里的年轻人还要离开?答案或许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发展,还有那里不过时的氛围。

 

六、消失的人


回顾他们的父辈,无论是上述的侯丽君,还是我的同学们的下岗的父母,现在好像没有了,他们也不太可能以过时的年龄去大城市发展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去哪了。

 

但如果你私下去问他们这些年代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很怨毒的、愤怒的、充满了唾骂的跟你说一些事。可如果公开,他们好像就自动切换成了感恩模式。

 

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也确实领到了低保和社保,那些和他们无关的事情,他们不去关注就好了。

 

或许在城市变迁的时候,时代转折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群失落者。新的时代来了的时候,他们会像雨水一样蒸发到空气里,然后用一种我们理解为过时的方式再掉落下来。而时代和人们永远看着新的方向,发出新的赞扬,失落者在输光了一切之后,就将注定走上被人遗忘的路程。

 

但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完全配得上此前的荣耀,也完全守得住今天的落寞。就像今天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他们自己的下一代一样,相信自己有智慧、有勇气、相信自己能够把控住这种生活,永远不是输家。

 

因为,他们早已相信这个世界足够合理,他们也早已明白任何失败者不是愚蠢的就是懒惰的。

 

“这么多年,我有没有过迟到,有没有过工作不认真的时候?”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要勇往直前。”


他们只是,回不去了。


参考资料:

[1]. 收缩城市,龙瀛,一席,2018

[2]. 中国城市故事:终将收缩甚至消失的四种城市,朱振鑫,李畅,如是金融研究院,2019

[3].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2008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