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30 09:50
Data Infra:大模型决战前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共识粉碎机(ID:botaijin),首发于2024年3月18日,作者:波太金、小熊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Data Infra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Snowflake公司换帅的影响和趋势。分析了Databricks、Snowflake和MongoDB在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和发展方向。

• 💡 Snowflake公司换帅,引发行业震撼,新CEO将带领公司进入LLM时代

• 🌟 Databricks在数据湖和数据仓库领域崭露头角,推出Lakehouse概念

• 🔥 MongoDB在推理侧的机会和挑战,探索向量数据库和文档AI技术的应用

Data Infra行业、CRM与安全行业一直是全球软件行业里排名前三的软件细分领域(Gartner 2023, 前三大软件垂直领域是Data Infra占比15%,CRM占比14%,网络安全10%)。在Data Infra领域里有Oracle这样的3000亿巨无霸,有Snowflake、Databricks、MongoDB这样的新一代技术栈,有三大云布局完整的产品图,也有DB-Engines.com里正在监控的几百家数据库。


如果说过去5年是Data Infra拥抱云原生的5年,那未来5年就是拥抱LLM变革的5年。


Snowflake换帅


2024年2月28日,Snowflake发布了其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在给了令人尴尬的全年指引后,给出了另一个消息令美国Data Infra行业震惊。


美国软件史上最传奇的CEO之一Frank Slootman宣布从Snowflake CEO职位辞职,新CEO是Neeva的印度裔创始人Sridhar Ramaswamy。Sridhar在去年5月将公司Neeva卖给Snowflake后加入了该公司,并担任Snowflake的AI SVP,负责所有新AI业务,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从一位被收购公司的创业者成为了母公司的新晋CEO


Snowflake CFO Michael Scarpelli在财报后一周的投资人沟通中,提到“我直到周二(财报是周三)才知道Frank离职”,“但去年随着Frank和董事会与Sridhar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感觉他可能会成为Frank的继任者”。Scarpelli是Frank的老朋友,两人在ServiceNow就是黄金搭档,并跟随Frank一起加入Snowflake。在工作外他们也保持着很好的私人关系,都居住在蒙大拿州的Bozeman,Scarpelli可能与我们一样震惊。


Snowflake的天使投资人,以及首任CEO Mike Speiser随后也谈论到了Frank的卸任:


  • Mike Speiser与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一同成立Snowflake时,即约定了自己什么时候卸任,“等到交付一个产品的时候”。


  • 随后Mike Speiser卸任了公司的CEO后,让微软的Bob Muglia接任自己,并提到这是一次“clear upgrade”,在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将产品推向市场并且跑通商业模式。


  • 之后董事会意识到上市以及Scale-up是下一个更大的挑战,遂迎来了Frank Slootman,Frank可以让全公司的所有人保持高强度和紧迫感,使业务加速增长,并最终迎来上市。


  • Mike Speiser与Frank Slootman也相信Sridhar会是Snowflake在下一个LLM时代最适合的领导者。


换帅如换刀。在下一个Data Infra的大时代,LLM时代,Frank可能已经不再是最适合Snowflake的CEO。这也让每一次换人都能收获巨大效果的Mike Speiser感慨Sridhar可能更适合下一阶段的使命。


Sridha在日后也提到,除了Snowflake外,三大云厂商也邀请他去做AI负责人,但他最终选择了Snowflake。Sridha是市面上非常少有的Database+LLM+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拥有Database相关的PHD学历,作为“King of Google Ads”,在Google管理着超过1万人的庞大团队,帮助Google在推荐算法追上Meta,为Google保持了推荐算法的领先立下汗马功劳。日后也成立了AI搜索公司Neeva。


不禁让人感慨,Data Infra在LLM时代也迅速被推入了拼刺刀的决战前夕。只有感受到了大战降临的紧迫感的公司,才会让管理层做出选择替换上个时代功勋卓著的Frank的决定。


这个变化可能不仅仅是Snowflake的选择,也可能是很多软件公司必须做出的选择。一位AI出身的CEO,可以清楚地知道需要在哪里投入AI,需要补齐什么产品和技术能力,可以在哪里找到能够一起运营这个事情的人才。


先到先得,时不我待。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更多展开。


Data Infra只有进入训练流程才能赚到钱


从去年1季度开始流行的Data Infra会获得收益的故事到现在,代表公司Snowflake与MongoDB都没有明确提过AI收入占比。


MongoDB在2023年4季度的财报中,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Data Infra公司们到现在还没赚到大钱:


  • Data Infra在大模型领域中会参与到三层:模型训练,Finetune和推理。


  • MongoDB的现有技术栈主要与后两层相关(Finetune和推理),但从现在的客户用例来看,绝大部分客户都还在第一层(模型训练)


  • 等到客户进入第三层(推理),才会有更大体量的AI收入进入MongoDB。


这也是现在Data Infra领域的商业现状。只有涉及训练技术栈的新一代Data Infra公司才从这个领域赚到了钱,这些典型的流程包括ETL/特征工程,数据湖,向量数据库,训练优化框架,以及在传统Machine Learning领域经常用到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实验追踪工具。例如Databricks、Pinecone,以及中国的Zilliz、Myscale等新一代工具都赚到了AI训练的第一桶金。


(图:Relit训练技术栈示意图)


在最早Relit博客中提到的训练流程中,其大模型大量运用了Databricks的技术栈,并配合三大云的基础设施完成了模型训练流程。


Databricks十年磨一剑


Databricks是新一代Data Infra中最耀眼的主角之一。


在其新披露的业务数据中:


  • Databricks在2023年营收达到了16亿美金,实现了~55%的同比增速。


  • 虽然16亿美金营收仅占竞争对手Snowflake的不到60%,但其营收模式与Snowflake存在差异,除了对标Snowflake的SQL Serverless产品会包裹云厂商的计算与存储业务打包出售(赚软件的钱和计算存储的溢价),剩余的大部分产品仅出售软件价值(赚软件的钱)


  • 用两家公司的毛利来比较更加合理,都剔除云厂商的Pass-through收入,Databricks的毛利相当于Snowflake的~65%,考虑到其更快的增速,按照2023年4季度来看接近Snowflake毛利的70%(反映了更高毛利的软件部分在Databricks的占比更高)


  • 从趋势上来看,Databricks在2023年出现了收入加速趋势,并预估在2024年收入增速能加速到60%,为证明其合理性公司提到其2023年4季度的Booking订单同比增长接近100%。


与Databricks现在的成功相比,过去十年Databricks的发展却谈不上一帆风顺,堪称十年磨一剑。


Databricks从开源Spark起家,并在后面顺着Spark往存储延展做出了数据湖拳头产品Delta Lake。沿着Spark的发展史来看,Spark的发展一直处于高度竞争中:


  • Spark是Databricks创业史中最早的产品,也仍是目前该公司最核心的产品,其开始的定位是做机器学习与数据工程的支撑平台。


  • Spark出现时已经能覆盖深度学习流行前几乎所有的机器学习任务,但随着深度学习蓬勃发展,Spark不再是最主流的机器学习平台,Tensorflow以及之后的Pytorch更为主流。


  • 但在成为独立的机器学习平台之外,Spark在数据工程领域独占鳌头,是市面上最主流的ETL工具,这也为Databricks在大模型时代靠ETL/Feature Engineering拿到了关键的门票。


另一个拳头产品Delta Lake也使其成为了最大的商业化数据湖服务商:


  • 在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时,已经需要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湖成为了最理想的高性价比存储方法。


  •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据湖的概念对于采购决策方-公司的CTO来说都很难理解,并且形成了搭建难、维护难的观感。


  • 而随着Delta Lake走向闭源,开源的Open Format产品Icebeg、Hudi等也后来追上,这也最终推动了Delta Lake开放了开源产品,以及在Delta Lake 3.0中开始支持外部Format。


而在同期的发展中,与Databricks几乎同时成立的Snowflake因为其数据仓库理念更好理解、市场空间更大,在体量和增速上都快速拉开了和Databricks的差距,一度让Databricks感到黯然失色。


为了进攻“油水”更厚的数据仓库生意,Databricks提出了Lakehouse概念,一体化的产品既能做湖的Workload,也满足仓的Workload需求。且相比于Snowflake,Databricks中Lakehouse的SQL业务也有其特点:


  • 因为支持湖的Open Format,数据在进入数仓运算的过程中不需要转化成数仓的专属格式,这为客户省去了存储成本(不需要同一份数据为数据湖和数据仓库都准备一份),以及传输所带来的额外Data Loading成本。


  • 同时Databricks也给予客户更大的自主权,可以使用自己在三大云购买的计算与存储业务,这使得对超大客户尤其友好(因客户体量大,超大客户在三大云处可以拿到很低的折扣)


  • 伴随而来的还有疯狂的宣传攻势,在节省一定成本的同时,也适当混淆了两者收费口径的不同,用不加存储计算以及Data Loading的成本对比Snowflake的全托管产品,并配合夸张的口风,比如一直标榜的“我们比Snowflake便宜10倍”的口号。


  • 但归根结底,数据仓库领域仍然有非常多的特性优化,比如各种复杂Join同时发生的情况。刨除上面口径的不同,在数仓先天内功不足的Databricks SQL在大运算量的复杂场景仍与Snowflake的性价比实质有所差距。


Databricks的发展经历过几次起伏,但最终熬出了头,其一直宣扬的Spark和Lakehouse产品成为走向大模型时代的攻城利器:


  • 目前阶段的技术栈需求,平台功能的完整(能够端到端实现目标)比单个功能的超群更加重要。


  • 大模型时代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呈现爆炸式增长,Delta Lake + Databricks Spark作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黄金搭档成为主流技术栈,并且占据了市面大量的ETL/Feature Engineering Workload。


  • 通过其在机器学习上的全体系积累,在收购MosaicML后,Databricks成为了三大云和英伟达后又一个全栈大模型训练平台,几乎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 而Lakehouse的路线之争,在Snowflake于2024年开始全面拥抱Open Format,并允许客户使用自己的存储负载后走向了尾声,Lakehouse成为大数据的时代主流,无论是从湖进入,还是从仓进入,最后都会成为Lakehouse方案。


Snowflake的追赶计划


与Databricks一直聚焦于非结构化数据与机器学习的工作不同,Snowflake的路线更加发散,中间在机器学习领域投入的精力并不多。


Snowflake的创始人Benoit Dageville一直在负责Snowflake的技术路线,在2023年之前的重点是Unistore与Snowpark,先谈谈Unistore:


  • Unistore是一款类似于HTAP的产品,底层采用KV Store设计。Benoit希望这款产品能帮助Snowflake拓展向更大的数据库领域(OLTP)的市场机会。但因为其KV Store的设计,其方向仍然无法与Oracle等主流OLTP直接竞争,更加适合成为OLAP为主+OLTP为辅的公司所采用的解决方案。


  • Unistore实现的技术难度也比较高,其不处于Snowflake所发家数据仓库领域,对于延迟和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HTAP也是个新的技术方案,HTAP的先驱在这个领域里也一直碰壁,很难说HTAP在商业模式上跑通了。


相比Unistore,Snowpark的逻辑更加通顺:


  • 而Snowpark则有着更顺的产品逻辑,客户在将数据转化进入Snowflake的时候,就需要进行ETL处理,而过去的主流处理方式就是Opensource Spark和Databricks Spark,现在用Snowflake原生的ETL工具,节省了传输成本,从功能上也没有区别,客户出于性价比转向Snowpark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 相比Opensource Spark(在AWS客户中更多以EMR产品售卖),Snowpark的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但相比优化后的商业化产品Databricks Spark,Snowpark更多还是在面向已经使用Snowflake产品的客户的数据处理上有一定优势。


  • 虽然Snowpark可以很快赶上Data Engineering的工作量,其技术壁垒也不高。但在机器学习领域上仍然有非常多的工作要补齐,特别是面对Spark的开源优势,Snowpark更多还是面向特定的传统行业提供机器学习能力的支持。


Snowpark在2022年底商业化后,其收入体量差不多到Databricks ETL收入的5-10%,增长迅速。如果与Databricks推出面向与Snowflake竞争的产品Databricks SQL相比,其体量大概是Databricks SQL的1/3,推出也比Databricks SQL整整晚了一年。


Snowpark产品也为Snowflake保留了通向大模型时代的门票,Snowflake日后的大模型支持产品也都围绕Snowpark建立:


  • Snowpark为Snowflake带来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能力,在大模型时代其可以胜任ETL和Feature Engineering的需求。


  • 通过Snowpark继续往外延伸,Snowflake开始支持Iceberg Openformat,这也为Snowflake吸引更多非结构化数据,构建完整的Lakehouse解决方案打下了基础。


  • 同时,Snowflake推出了Snowpark Container Service,并成为了Snowflake日后的工作重心,为Snowflake引入了GPU Workload。允许客户在Container Service中Finetune和部署模型。


在Sridhar进入Snowflake后,其也将精力花在新产品Cortex上:


  • Cortex为Snowflake引入了外部的大模型合作伙伴,这包括了其新投资的Mistral AI,该公司产品主要针对对话和相关分析。


  • Cortex也包括了Document AI与Snowflake Copilot,这很像Databricks LakehouseIQ,并提供面向Text2SQL和知识库方案。


  • 同时Sridhar也正在将过去Neeva所运用的RAG-Vector Search方案整合入Cortex,这也很快会为Snowflake带来Vector存储和处理能力。未来也可以支持更多的Container Service客户,允许客户在Container Service中直接部署+推理模型。


Sridhar非常清楚Snowflake缺什么,也知道该投入多少精力。这从Snowflake挖走DeepSpeed创始人以及其核心团队中可以看出:


  • Snowflake CFO在后续的沟通中曾经提到从DeepSpeed挖走的5个人需要20mn USD的年成本,“非常令人惊讶,他们太贵太优秀了”。


  • 但Sridhar很清楚知道为了成为End-to-End的训练/推理技术栈,Snowflake也必须能找到和MosaicML一样的优秀标的,如果不能收购那就直接挖人。DeepSpeed团队几乎是最好的选择,其也是现在最流行的大模型训练/推理框架。


  • 这在Frank时期几乎难以想象,大成本+难以被公司“老人”理解的用途,只能在新CEO自上而下的推动中才得以实现。


更换CEO后,Snowflake也做出了All in AI的架势,全部产品都以AI为重心。


但在一家以数据仓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里做AI就相当于二次创业,Snowflake 任重而道远。


MongoDB的RAG故事


与Databricks、Snowflake不一样,MongoDB不在分析侧,其产品更加侧重于支撑业务数据流转和存储的OLTP。


在2023年初,MongoDB一度是Data Infra中的头号标的,当时的市场逻辑是:


  • MongoDB基于文档数据库发展出来的,可以先不过多考虑数据结构(是否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等等),数据一股脑先进去再进行处理,有很高的易用性


  •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会使用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而MongoDB的主要产品是做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读写、查询。


  • 在训练侧可能会用到MongoDB作为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介质,这可能会进一步提高MongoDB在客户技术栈中的重要性。


  • MongoDB有机会做自己的向量数据库,进入到模型推理侧。


  • 更多的LLM应用也意味着更多的APP,他们不一定会在LLM流程中使用MDB,但还是需要通过MongoDB存储Chatbot聊天记录,以及传统的OLTP负载。


MongoDB也非常配合地在2023年1季度提到其有200个新客户是AI客户,这包括了Hugging Face、Tekion等知名公司。但在随后的季度里,MongoDB不再披露其AI客户信息。


MongoDB的发力点主要点在了推理侧,这也是其在最新季度里提到大模型场景还在训练侧,还未进入到推理侧,导致其收入贡献不明显。


审视MongoDB在推理侧的机会:


  • 相比前面两家的推理侧更多还在Data Application和API层面,MongoDB可以面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这与其OLTP的定位分不开。


  • MongoDB的Atlas Vector Search服务最早GA提供向量搜索功能,在2024年初就已开始商业化。


  • 面向其老客户,传统技术栈可能更值得信赖,特别在RAG要求、尚未大规模上量的时候,MongoDB的向量搜索服务可能已经满足要求。


但与其他RAG方案相比,MongoDB也仍然处于推理发展的早期:


  • MongoDB在数据量和并发量大的场景,仍然距离AI Native的向量数据库仍有差距(主要是Mongo在vectordb的引擎算法方面积累较这些专业向量数据库还较弱,推理场景大规模推广后,数据量会显著增加,对于引擎能力的考量越发变多)


  • 新一代的RAG方法,不只依靠与向量数据库结合的Dense Embedding,还对传统的BM25有极高的要求,这方面可能也不如Elastic的方案。


  • 对于MongoDB,仍然有大量需要追赶的功能点。


世界需要End-to-End的技术栈


我们将三家公司的LLM进度列成了如下图表,第一张是训练侧:



  • Databricks是全流程的训练技术栈,并且通过MosaicML补上最后一环。但在大模型训练上仍然较公有云有一定差距。


  • Snowflake正在打补丁的过程中,在Notebook、数据湖、模型训练优化以及MLFlow层面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更多是允许客户在其Container Service里进行Finetune。


  • MongDB的重点在推理侧,基本不涉及训练。



  • Databricks的RAG方案仍然在公测,目前还不具备一站式推理能力,但有望年中补齐。


  • Snowflake的Snowpark ML以及RAG方案也都在公测,未来更多支持部署在Container Service上Data Application的推理,这些可能是客服机器人、企业知识库等场景。


  • MongoDB虽然在Finetune和容器上没有涉及,但更侧重于面向终端用户的RAG方案,面向的客户群体更加广泛。


科技领先的客户已经在采用三大云以及各类AI Native平台的LLM技术栈,三家公司未来的主要增量还是传统公司场景:


  • 对于传统公司来讲,End-to-End的技术栈非常重要,客户在LLM人才紧缺时代,无法建立起最优秀的LLM团队,对于训练/推理流程,越简单越好。


  • 传统公司也在增加LLM预算,这可能是自己通过开源模型训练例如客服等场景,也可能是购买其他第三方软件应用解决方案。


  • 但从历史维度来看,一开始应用解决方案可能会提供其自己搭建的Data Infra,但随着生态系统打通,客户也更多用其自有的Data Infra支持所有第三方解决方案


Data Infra的新产品


除了上面的训练推理流程,Data Infra公司还在知识库和Text2SQL领域准备新产品。


(图:Databricks LakehouseIQ介绍)


Databricks的LakehouseIQ就希望做成一个一体化的产品:


  • 客户将其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办公用的各类文档都可以存在其Lakehouse中,从而实现通过与Lakehoue IQ对话的方式获取信息,是相比上一代Sharepoint/FTP等更高效的文档搜索方式。


  • 同时通过LakehouseIQ,客户可以以自然语言的方式撰写代表,实现Text2SQL。


  • 在展示中,其进一步希望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输入目标,然后将大目标拆解成几个小目标,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再Prompt给大模型得到完整答案。但目前还在早期阶段。


Snowflake的产品更加早期:


  • 其知识库产品主要依靠其2022年收购的文本AI公司Applica,为其提供了Document AI产品,可以从文档中抓取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


  • 结合Neeva团队为其做的Vector Search方案,有望打造成完整的知识库方案。


  • ‍‍Snowflake Copilot是其定义的Text2SQL产品‍‍,更多是将自然语言翻译成SQL代码,但离做目标拆解进行复杂分析仍然比Databricks远得多。


决战也是迎来新篇章


过去几年围绕Data Infra的竞争一直都聚焦在:是云架构还是On-prem架构,是湖还是仓,是NoSQL TP还是SQL TP。


现在出现了LLM带动的新Data Infra需求后问题就变成了:


  • 能不能最快速度做新产品,抢到增量蛋糕?


  • 如果做不出新产品,挖不到LLM的团队,是不是就从此掉队,还要丢掉老产品份额?


所以才会看到类似于Snowflake这样不惜更换CEO来All in AI的举措。


我们难以想象在Databricks、Snowflake外还有哪家公司能够收购MosaicML,或者挖到Deepspeed的核心团队。新一批的LLM人才只有头部数据库公司才能吸引,这可能会进一步拉开和开源、OnPrem以及剩余数据库的距离。


是决战,但更可能是增量的大机会。


在6月份的年度产品会上,我们都会看到几家公司密集GA的新产品:


  • Databricks可能会GA其Vector Search和Container Service方案。


  • Snowflake可能会GA其部分Cortex功能、Container Service、SnowparkML、Notebook、Iceberg、Streamlit方案,如果进度赶得上也可能GA其Vector Search。


  • 算上正在不断打磨RAG能力的MongoDB,每家公司都在上演生死时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共识粉碎机(ID:botaijin),作者:波太金、小熊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