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 (ID:sjcff2016),作者:笹原宏之
年糕在日语中写成“餅”。东日本“餅”切成四方形,西日本则做成圆形。再仔细观察,四国的一些地方还会在里面放馅。年糕汤在各地的做法不同,人们希望吃了年糕之后有好兆头,能像年糕那样坚韧顽强。用糯米做成的年糕黏性强有嚼劲,日本人似乎比较喜欢那种口感。冬季,特别是在过年时,年糕虽不起眼,但餐桌上少不了它。
在中国有一种名为“乐天小熊饼”的饼干,很多小孩都吃过。日语名是“ロッテコアラのマーチ”。那种“饼干”松脆,与日本的“餅”味道完全不一样。
“月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点心,吃一个就会感觉很饱。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的月饼不是用糯米,而是用面粉或者板栗粉、薯粉做的。
在日本,“餅”指蒸熟再捣碎的米饭。在中国,虽然汉字是一样的(当然,有简体和繁体的区别),但那通常是指用小麦粉煎出来或者蒸出来的食品,北方人经常吃饼。与“饅頭”一样,”餅”这个汉字原本是指用小麦粉制作的“麦餅”,后来引申为所有圆形的东西。
当然,在中国过春节时也吃用糯米做的“年糕”,那不叫“餅”。“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吉祥。
那么,韩国的情形又怎样呢?“餅”这个汉字词在韩文的熟语中使用,一般都用韩文“명”来表示。
放在“餅湯”这种年节食品中的是切成长条形的年糕。据称用粳米制作的比较多。一般用韩文另外的名称tteok kuk来称呼它。
另外,还有半月形的色彩鲜艳的食品“松餅”,有时候也写成“松片”,读成“song pyeon”。“pyeon”的发音与汉语相似,但它似乎是韩语的固有词,曾经用“偏”这一形声字来表示,是指用粳米或者糯米蒸出来的食品,有一点点黏性。人们在中秋节吃这种饼,应该与日本的“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日)那天赏月时供奉的米粉团有关联。米粉团是用粳米或者糯米制成的。另外,那与中国的月饼好像也相关。在韩国,“煎餅”指用小麦和糯米煮成的食品,与日本的“煎餅”差不多。
在日本和韩国,是哪个国家先用“餅”这个汉字来表示用糯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呢?另外,在越南语中虽然没有“餅”这个词,但人们食用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有黏性的“bính”。这个词在变化以前,曾写成“餅”。除此以外,还用“钢”“柄”这些类似形声字的喃字表示。吃的时候放入青豆等等,那与日韩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从另外的角度对“餅”在汉字文化圈是如何传播、变迁的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过年吃年糕时,常常会说“等于吃了三碗饭”。炒年糕放糖或者酱油,再用海苔卷着吃。放入年糕汤里吃的时候,要煮透才好着吃。过年发胖,与吃年糕有一定的关系。
我小学时代是在日本海边的乡村度过的。在过年前后,大人会把刚刚煮好的糯米放到臼里用杵捣碎。有些孩子以前只见过成块的现成的年糕,看到刚刚捣好的年糕中夹杂着一些米粒,觉得不可思议,说那是不是真正的年糕。
到了新年,人们会说些新年的抱负什么的,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充满期待。如果那些抱负计划不切实际,就会说那是“画饼充饥”。我实际请人“画饼”试了试。结果是,日本的大学生要不画成豪华的“鏡餅”(正月供神用的圆形年糕),要不就是烤得蓬松的年糕。而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画成“鏡餅”。
许多日本人似乎觉得用来供神的豪华“鏡餅”才值得一画。在正月十一日“开镜”(把供神的年糕切开吃)那天,高档、大气的“鏡餅”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画饼”这个词是从中国传来的。“画饼充饥”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指画一个饼来解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但是,我请对这个成语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按照他们的想象来画“餅”,却没有一个人画成“餅”(年糕)的。留学生们画出来的果然是用小麦粉制作的中国食品“饼”。饼呈圆形,很薄,卷上肉或者蔬菜吃,因此又被称为“卷饼”。一年四季都吃,做的时候放油,没有糯米的黏性。
在韩语中,也有“画中之饼”这一成语。据说其中包含“即便努力也得不到的东西”这样的意思。
我请韩国留学生画出他们印象中的“餅”,结果画出来像小元宵,在盘子里累成金字塔状。据说那是“松餅”或者“粉餅”,前者是用糯米蒸出来的白色米粉团,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吃的;后者呈茶色,是用糯米蒸过之后再捣碎,擀成薄饼然后一般切成片,一年四季都吃。日本人对“粉餅”比较陌生。最近我还发现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越南,对“餅”的印象比较独特。
说起明月,记得小时候仰望夜空圆圆的月亮。大人说那是兔子在捣“餅”(年糕),我半信半疑,仔细观察月球上的深色部分,怎么看都觉得不像。
80后的学生,很多是从母亲、幼儿园老师那里或者是小人书中知道这些的。还有学生说,麦当劳的“赏月堡”的广告上也是这么说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在不断将大人业已具有的形象固定化。
据说,在韩国同样也有兔子捣“餅”(年糕)的传说,还有两只兔子齐心协力一起捣的说法。
但在中国,好像不是这样。从汉朝起,人们就相信月球上有白兔,一只兔子在用杵捣药草,而不是年糕。这种形象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道家的书籍中甚至还有“阅”这个“月”的异体会意字(或者也能说是象形字)。
源自中国的这一传说传播到东亚各地,而饮食文化的差异则带来了细节不同的各种版本。在吃“餅”(年糕)的地方,人们很容易把满月想象成白色的“餅”(年糕)。
实际上,“餅”的字体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变化,现在电脑的操作系统以及字库不同,字体也不尽相同。今后,面临一个如何统一的问题。如前所述,至少在汉字文化圈中,“餅”是一个字体比较灵活的字。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汉字的现在》,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