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7-15 14:50
从“豆瓣鹅组”谈起:被娱乐的与被道德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李厚辰,编辑:提图,监制:猫爷,封面:东方IC


你听说过“豆瓣鹅组”吗?或是“八卦来了”小组?


这是粉丝们的狂欢乐园,娱乐圈业内人捕风捉影的水塘,众多网络黑料的发祥地,豆瓣老用户们避之不及的“最不豆瓣”的小组。


不过今天倒不是“暗网探秘”,而是要借这个小组说说什么是今日的偶像崇拜,是少男少女们荷尔蒙宣泄的一场迷梦吗?是我们隔岸观火,可以轻松嘲笑或揶揄的对象吗?还是要看到那最深处,看看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偶像崇拜”和每个人身上的“鹅组人”。


1. 一场《花木兰》的争议


如果豆瓣是一个大房间,鹅组就是这个房间里的一头大象——旁人想要绕开或选择性无视,但这头巨象站在房间中央越来越大,直到我们都只能侧身而过。


最近越来越多来自“鹅组”的帖子被转发到我的时间线,让我不得不开始关注,并承认,这里可能才是豆瓣这个文艺网站的核心。


事情是迪士尼的中国题材新片《花木兰》的宣传预告片,来自“鹅组”各种不同的对这部预告片的“担忧”和“微词”开始被我注意到:


鹅组或无法接受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剧中人物都说英文的事实;或无法接受外国人不懂得这个故事的中国精神,却在看这个预告片时大呼小叫,“装作”激动(指国外有一类reaction视频,即录下一些人在观看某些内容时的夸张反应);或无法接受里面角色的妆容,认为那种妆容“过于日本”;或无法接受一个北方故事中出现了福建土楼……


当然,令他们更加担忧的可能是,中国传统的孝悌之意在电影中被替换为“西方的女性主义”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


我当然没有穷举组员对预告片的质疑,我也不可能穷举,在这个小组搜索“花木兰”,可以搜到多达1445个帖子。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对刘亦菲的质疑,和随后刘亦菲的粉丝的反击辟谣。


这个预告片仅仅1分31秒,可算中规中矩,无甚新意。但就是这样的1分31秒,竟然可以被挖掘出如此多的视角去讨论和质疑。在这个大家可能习以为常的地方,我逐渐嗅到一丝怪异的味道。


千万别觉得我大惊小怪,在这些质疑中,已经完全不是传统饭圈粉丝们的互相攻伐,几乎每一个视角,都联系着一些巨大的话题。


他们自己个人的尊严,通过《花木兰》这样一部作品,和某些巨大的东西联系着。


2. 吃瓜群众的“严肃道德视角”


《花木兰》的争议,大概是对主创团队“品格”的质疑,质疑他们“西方中心主义”,质疑他们“辱华”,质疑他们对中国文化“心有不诚”。


在过去我们对当代的批判中,所谓“道德虚无主义”总是相当核心的话题。而容易被认为最是虚无的,往往是年轻人。但吊诡的是,在年轻人典型文化的“鹅组”,和它代表的饭圈文化中,又对道德最敏感、最在意——他们不管是捍卫一位明星,还是攻击一位明星,大概都与“道德品质”相关。


其实,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明星再好也不能拯救世界,再坏亦干不出纳粹的恶行,现在的流量明星们往往业务水平也都是中等。粉丝们喜欢这些明星大多是因为其面貌可人,但不免又要互相竞争起来,争个流量的高下。


因此,粉丝们进入一个处境:没有大功大过可供点评,水平也都相差无几,在这个背景下要展开竞争,确实只能诉诸“品格”。


所以在鹅组,你能看到最多的内容,其实这也是过去组名中“八卦”的由来,就是明星的“品格污点”。


不过“品格污点”又何止是娱乐明星呢?科学家、商人、政客,哪怕是经济纠纷中的爆料,情感冲突中展示出的微信聊天记录。捕风捉影的寻找“品格污点”,早已经是公共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是不是与娱乐明星的问题结构相似?这世界好亦不足力挽狂澜,烂亦不足状若地狱,整体的状况也是万马齐喑,中庸平常,但又不免在各个领域交相争利。不管是对别人,还是我们自己,如果还要证明合理性,恐怕也只能诉诸“品格”了,要么凭借“品格”上位,要么爆出“品格污点”摔下来。


所以莫笑鹅组肤浅狭隘,鹅组不过是大环境的缩影。


3. 事事都谈“品德”,恰恰证明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


在尼采和伯纳德·威廉斯做道德批判的时代,还没有如此多的素材,能够显示出谈论“品格”已经成为一件多么荒唐危险的事情。


围绕着娱乐明星的文化,一面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体和花花世界,硬币的另一面,是毫不留情面冷酷的“品格法庭”。


我不是要搞道德虚无主义,而是警惕以这个方式谈品格。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语言的误用会让一个词汇腐败,进而让整个价值丧失”。饭圈对“品格”的痴迷也是一样,对“品格”的过度宣扬,最终会导致“品格”的丧失——


在前两个月,突然刮起一股大吹特吹基努·里维斯(著名演员,主演过《黑客帝国》等电影)的品格的风潮,各路人等纷纷出来证明,他是全世界最善意的人。他的礼貌低调,在地铁让座等行为被大家津津乐道。


但在接受访谈时,基努·里维斯对这样的恭维显得尴尬和不快,这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基努特别用力地成为了几乎最特立独行的人,但竟然被彻底裹挟进了一场塑造“亲民偶像”的品格狂欢。这就像是乔丹因“尊重裁判”而被人们歌颂般荒唐。


“主持人:人们说你是世界上最友善的人 基努·里维斯:那太可笑了” Keanu SQUIRMS when complimented | YouTube


人们对真正的才华和贡献视而不见,却对“品格”有异乎寻常的痴迷。


最讽刺的,便是豆瓣“鹅组”也奇怪地对袁隆平投入了非常大的关注。质疑他的,说他“竟然对豪车感兴趣”,捍卫他的,说他“四十度高温依然坚持在田间研究”。不知所云。


脱离这些肤浅的品格形成对一个人的公共评价,我们已经不会了。


这样谈论品格和道德究竟问题何在?威廉斯在《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中批判道德时,用了“道德运气”这个概念,大概意思是说,一件事是否能够真的实现,里面有好多“运气”的要素,让其扑朔迷离,也难以把握。但是道德的世界是不同的,仅仅凭借“动机”就可以定义一个人的好坏,就此免疫了“世俗运气”,形成了一种有十足把握的“道德运气”。


如果只要在地铁上让座,对人有礼貌,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人”,那当然比努力提升演技要容易得多。但像基努·里维斯那样付出了苦功的演员,自然不希望“道德运气”压抑了他的努力。


“诉诸品格”的是个平庸世界,偶像崇拜是平庸世界的玩物,是平庸人对另一群人扭曲的欲望。


平庸人甚至不敢去承认和欣赏偶像真正的伟大,而是诉诸一些细小的品格,仿佛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成就才华都不再重要。偶像是我们大家捧出来的,他值得欣赏之处除了颜值,就是那些我们自己也能做到的无足轻重的品格。这样一来,我们便与偶像在人格上平等了。


这让我们一窥偶像崇拜的实质,虽然粉丝对偶像的狂热看上去是一种人格不对等的游戏,但里面的小把戏就是,通过“品格”,所有崇拜者反而在获得一种,我们与偶像其实人格平等的幻境。


4. 造神,或弑神,一切全关乎“品德”


品格可以令我们崇拜一个人,品格污点也可以令我们唾弃一个人,但后者明显要多得多。


在“鹅组”,后者绝对前者的百倍不止。这可能深藏于人的本性之中,“八卦”这个词,绝大多数都不会是其好品格的事迹,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不良记录。


人们在网上造神少,弑神多。


喜欢看他人遭殃,谁说这不是平庸时代的又一个特征?站在井底的人,最喜欢的景观就是看人从高处跌落。在饭圈这是最寻常的现象,像侦探一样在网上寻找艺人品格败坏的蛛丝马迹,然后“爆出黑料”来,随后就是一场可怕的狂欢。


这不仅出现在文艺偶像的领域,也绝对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在没有真正功绩的平庸之处,一切都退化为“宣传”,而在一切都仅仅只是“宣传”的地方,人们能诉诸的仅仅是“品格”。


谁能借宣传依靠品格被崇拜,谁就会依品格的污点而被人从神坛上拉下来唾弃,这个现象的学名叫做“人设崩塌”。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人设”的涨跌,就会发现,人设仅仅是“宣传现象”的产物——有时是明星团队故意为之,有时是粉丝先一厢情愿,而明星团队半推半就。与个人几乎无关。


因此,“人设崩塌”的决定权不在明星手中,全凭借看客们的阐释和推波助澜。


“王源抽烟”事件后,一位“妈妈粉”在豆瓣鹅组发的帖子


就在这里,“鹅组”的现象推进到关键的位置。


看上去,鹅组像是仅仅被动响应,在偶像产业的大潮中被人操纵着贡献自己的关注和金钱。在造神时兴许如此,但在以“品格污点”弑神时,观看者却是真的拿起了屠刀,站在了闻着血腥,溅着血液的位置。


而只要这股血腥冲动一直存在,“崩塌”的偶像就会源源不断。因为推动偶像具有品格人设的,和砸碎偶像品格人设的,就是同一批人。


自产自用,一个稳健的循环。


5. “吃瓜群众”——看似无害,其实可怖


在鹅组,“吃瓜”是永恒的讨论话题,而“瓜”意谓着明星的黑料。


但若你看过鹅组的帖子,会发现几乎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瓜”,因为事件中是否有可被阐释的品格污点和黑料,都是粉丝说了算的。例如没什么特别之处的《花木兰》电影预告片,就活生生地变成了又一枚“瓜”。


当代网友爱笑称自己是“吃瓜群众”,这看上去是个没有权力、置身事外的渺小的人,但其实,“观看”早就成为了一种力量——吃着吃着,手里的瓜就换成了人。


吃瓜群众并未在旁边远远张望,而总是积极地跳入中央,把一个人生吞活剥。这是“吃瓜”的可怖之处。


新的偶像们纷纷服帖地表示自己的成功全是粉丝的功劳,离开粉丝自己什么都不是,这不是客气话,这是惨烈的真相。


“吃瓜”是对他人命运悠哉悠哉操控的快感,这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变得不仅可行,而且高效。凭借其分布式的寻瓜能力,和极其高效的传播,甚至已经形成了产业,我好像都不必加上甚至。


“吃瓜”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诡异事件中的一个,这里面有一点点命运色彩,有一些自嘲,却又力量强大。更多时候,还有“斯塔西”(前东德著名的情报部门)的味道。


“吃瓜”是我们一窥后现代那荒唐可怕的窗口,在一切分崩离析的时候,世界呈现出的意志和样貌。


像很多神话中展示的那样,无数人卑微渺小的怨念,集聚在一起,变成一只破坏力巨大的恶兽。


那这样的恶兽我们已经拥有很多,这种以平庸灵魂集聚的恶兽以“品格”为食,我曾经以为他们是在捍卫自家偶像,后来才慢慢明白其实这头恶兽什么也不捍卫,它就是想要吞吃道德污点,包装得义愤填膺的也行,揶揄讽刺的也行,深明大义的也行,悲惨嚎啕的也行。


留给人们两个选择,你要么放弃一切投身进去,要么你就站在“吃瓜”的对面,被这头巨兽审视打量,看哪天成为他的猎物。


6. 不仅是粉丝,是我们身上的“鹅组人”


从“八卦来了”到“豆瓣鹅组”的改名转换,也是这个小组话题关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不管是“为袁隆平爷爷祈福”、还是全国各地的离奇案件、北大杀刺猬女生、普京在G20的讲话。


不知道是先有饭圈的攻伐,还是先有我们整个社会对品格污点的痴迷,我想是后者吧。


这是我在读这个小组的内容,慢慢读出来一些别的东西。我起初认为鹅组是“最不豆瓣”的豆瓣小组,后来我看得多了,发现其实豆瓣哪里都和鹅组一样,也充斥着“品格污点”的审判,只是更精致些了,话说得更漂亮。


话题变了,不变的是对“品格”的敏感,对负面新闻的嗜血冲动,除了明星和社会公共事件,更多普通的个人也被卷入到这场运动中,也通过同样的模式被暴露出来,变成一颗“瓜”。鹅组的模式最终成为网络宣传策略的范式。


看来这只巨兽,在饥不择食的时候,还把自己的内脏吐出来吃。


这是一场在嬉笑怒骂中令社会土崩瓦解的运动,拿捕风捉影的照片和看上去言之凿凿的聊天记录做证据,把平庸的本质替换成各色的品格,把社会变成一场大秀,在里面做什么不重要,以什么姿态做最重要;做到什么不重要,避免露出马脚最重要。


鹅组成为一种堕落的模式,先是豆瓣的堕落——以书影音起家,以“作品长评”为主的豆瓣,现如今成为以消费明星绯闻,品格和姿态审判的豆瓣。


然后蔓延成为整体的趣味,我写文章这天的微博热搜,是一位闻所未闻的明星,被质疑整容过了度。若再仔细想想,会发现这已悄然成为一种时代的精神。


往这个一往无前的时代深处张望,在所有腐坏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一样的“令人不再成为人”的机制和尝试,我特别讨厌自己一遍一遍地说着这些丧气的话,不过我得坦率地说这是真的。我在教育里面看到了,在经济体系里面看到了,在我们对自然的态度里看到了,在“鹅组”这般机制中,也看到了。


在我们将一切简单地付诸一些肤浅的品格后,令粉丝与偶像“人之为人”的东西,也一并埋没。这便是基努·里维斯感到尴尬和遗憾的地方吧。


这便是我们甘于平庸之后,放弃为人,向这个社会缴械投降的标志。接着,整个豆瓣就会成为一个鹅组,微博会成为鹅组,任何公共领域都会成为鹅组。


偶像崇拜幼稚可笑吗?但恐怕偶像崇拜的内核,早已经成为你我认识世界的方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李厚辰,编辑:提图,监制:猫爷,封面:东方IC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理人,一个听上去很保守的自然主义者。身体力行的深度接触商业与互联网,因而批判商业与互联网。苦口婆心的劝人反对他们的生活,也反对他们自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