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中欧行者,原文标题:《中国在东西欧已经做了这么多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4年,注定是中欧关系发展史上又一个浓墨重彩的年度。
上半年,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荷兰首相吕特、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政要先后访华;5月5-10日,习主席时隔五年再度访欧,先后到访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
五年之间,沧海桑田。2019年时,正值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美欧关系均处在动荡激烈的摩擦之中,中欧合作发展相对顺利,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中欧投资协定深入谈判等大事件都发生在此时代背景之下。
五年来,不但新冠疫情、俄乌及巴以冲突等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且在美国拜登政府带领下,西方国家对华围堵进一步制度化、集团化,在动荡变化的国际格局里,中欧关系不免同样备受考验。穿越纷纷扰扰的现象,时代的车轮,终究会迈向何方?
精心布局下,东西欧两翼齐飞
五年来首次出访所选择的欧洲三国,其实大有讲究。
首先是法国。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美苏争霸正酣,中苏分裂对抗,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国际环境时期之一。
不过,越南战争以及中苏矛盾的加剧,却也给中法两国带来了更多共同的立场。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布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60年风风雨雨里中法关系经历了重重考验,得以在波折中不断前行。当前,法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
“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
对于法国这种坚持自身判断,秉持战略自主的长期政治传统,中方有着较高的期望。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一直强调在地区伙伴关系中走第三条道路,希望将法国塑造为一个“平衡力量”,既“不排斥也不受制于人”。
2023年马克龙访华期间,罕见地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广州受到高规格接待,与习主席在广州松园共进下午茶。一年后,马克龙同样精心选择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祖母的家乡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区的图尔马莱接待来访,充分体现了双方的用心与厚谊。
不过,中法关系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产业实力的上升,也被部分法国政客视作对其发展的威胁。
此次访法期间,马克龙也专门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前往巴黎进行三方会谈。冯德莱恩明确表示欧盟无法承受大量生产过剩的中国工业产品充斥其市场,声称不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中国的国家补贴损害了中欧关系,欧洲将毫不动摇地做出保护其市场所需的艰难决定。
马克龙则在三方会晤后的记者会上表示,“今天的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但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它。”法欧之间乃至欧美之间就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呼应与联手打压跃然纸上。
对于此次受访的东欧两国而言,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则更多是对其历史性的机遇。在访问塞尔维亚和匈牙利期间,中塞友谊被称作“坚如磐石”,中匈关系则被称作“历史上最好”;访问期间中国与两国均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其中中塞28个,中匈则为18个。
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塞尔维亚不但是最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之一,2023年中塞还签署了中国与中东欧16国之间首个自由贸易协定。
过去十年来,中塞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了8倍,中国对塞投资增长了60倍,目前已成为塞尔维亚最大投资来源国。2024年1月,塞尔维亚宣布中国企业将在风能、太阳能发电厂以及氢气生产设施方面在塞投资逾20亿欧元,建设总装机容量为2000兆瓦的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厂以及绿氢生产设施。
这个年产量预计3万吨的塞尔维亚首座绿氢工厂将帮助其在全球碳中和转型中占据产业与社会发展先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戴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唯一国有钢厂,世纪之交时该钢厂曾陷入深度困境,一度濒临倒闭。2016年,斯梅戴雷沃钢厂迎来命运转捩点。中国河钢集团收购这座当时连续亏损七年的钢厂,并成立了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收购后仅半年多,斯梅戴雷沃钢厂即成功扭亏为盈,并逐步成为象征着中塞友谊的特殊实体及中塞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2018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来华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明确提到,“斯梅戴雷沃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的典范,它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给塞尔维亚带来的是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2023年,河钢塞钢单位粉尘排放均值36.3毫克/立方米,低于欧盟40毫克/立方米的标准,为自身面向生态环保的新时代转型悄悄做好了准备。
中匈关系同样源远流长。1949年10月,匈牙利成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匈牙利在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上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第一个开设匈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学校的欧洲国家;第一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中东欧国家……
最近几年来,匈牙利坚定的对华友好政策以及持续打造的基础设施环境助推其成为中国企业在欧盟的主要投资地。布达佩斯科维努斯大学全球研究所所长苏诺玛认为,“与捷克和波兰等东欧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赞赏匈牙利与中国20年的良好关系”。
|美国企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匈牙利在2023年中国在欧直接投资国中排名第一,瑞典、西班牙名列二三,塞尔维亚位列第七;而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大国仅分列第九至第十二名,来源:德国经济周刊。
典型的例子是电动汽车产业。匈牙利本身就是中东欧领先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匈牙利凭借自身优越的税收政策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先后吸引到了日本、韩国、德国多家车企的投资。
到今天,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则已成为中匈友好关系以及匈牙利向电动车转向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座城市预计在未来数年能创造超过15000个工作岗位,最主要的投资者有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与德国的宝马等。
2023年6月,匈牙利外交和对外经济部部长彼得表示,匈牙利的动力电池产量排名预计将从世界第四升至世界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将于今年7月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届时中匈双方的合作将如何迈上新的台阶,值得期待。
首鼠两端者,恐进退失据
有识之士能够看到,中欧之间早已不再是单行道,而是逐渐步入互相成就、彼此赋能的全新合作时代。
然而,在欧洲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政客们却还有很多。
2024年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提高四倍关税,从原来的25%增至100%,同时宣布将对电池、芯片、医疗用品和关键矿产等在内的系列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有研究表明这些新措施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的自中国进口产品。
|数据显示,美国早已从中国近五年汽车出口目的国前十名中退出,因此预计相关关税加罚政策影响有限,但在芯片、医疗用品等领域则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图片来源:金十数据。
德国总理朔尔茨同日表示,应该考虑到目前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中至少有50%来自西方品牌,它们在中国生产然后进口到欧洲。他还认为,欧盟的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视欧洲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上成功地销售他们的汽车。
随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德国交通部长维辛也表态拒绝欧盟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并明确表示,“我们不想封锁市场,我们想竞争。”他指出德国严重依赖全球贸易,且德企实力很强,希望其继续在本土创造附加值,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希望国际贸易在公平和统一的竞争环境中进行,而不是通过惩罚性关税进行贸易战。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同样表态,反对欧盟参照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并表示“我们不想瓦解全球贸易,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他认为,对于德国和瑞典这样的进出口大国来说,将惩罚性关税作为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然而,在此问题上法国与德国瑞典等国的观点并不一致,实际上去年底欧盟发起对华电动汽车双反调查,法国正是推动此议程背后的主力一员。当前德系车在中国市场上仍占据巨大份额,而法系车的份额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者自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法国《星期天论坛报》上发出批评,认为欧洲人内部有分歧,自己存在战略性不团结。德国媒体解读认为这是对德国毫不掩饰的挖苦,因为后者经常被指责单枪匹马地保护德国在中国的汽车出口。
还有德国媒体指出,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惩罚性关税,法国将处于“赢两次”的有利地位,即一方面可以打击不受欢迎的竞争者(中国),另一方面,如果中国采取反制措施,首当其冲的将是德国汽车工业,最终可能同样利好法国汽车界。
事实上,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不仅会影响中国企业,还会影响宝马等大量在中国生产电动车再进口回欧洲的德国车企。
受到各方关注的欧盟则通过发言人回应表示,欧盟与美国同样忧虑中国的产能过剩和不公平贸易行为。欧盟执委会贸易议题发言人吉尔5月14日在例行记者会表示不评论美国的决定,美国是根据自身利益而行,而欧盟的行动则是为了欧盟利益。不过他表示,欧美在许多双边会议中讨论过相关议题,因为确保全球贸易公平竞争是欧美的共同利益。据悉,欧洲最早可能会在7月份就这一问题做出决定。
德国总理朔尔茨不久前刚刚访华,但在此次中方访问巴黎期间则拒绝了马克龙的邀请,没有出席与后者组织的三方会谈。对此,总部位于巴黎的智库亚洲中心主席马格里奥明确指出,欧洲领导人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比如朔尔茨去了中国,却不愿在巴黎露面;冯德莱恩则一边经常施压中国,一边又要经济合作;马克龙则既想保护法国的商业利益,又不想依赖华盛顿,总之很难找到一个欧洲真正统一的路线。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23年中国出口的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欧美几乎同步出手,意图遏制中国电动车等产业,其实质性原因并非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而是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国实力快速上升,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进行打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自身也在高额补贴电动车行业。2022年8月,拜登正式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将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在北美进行组装的新车,消费者最多可获7500美元补贴,不过其中要求中国产的部件低于一定比例。而中国对新能源车的产业补贴则在美国开启补贴的同一年已经取消。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贸易专家林西科姆对美国媒体表示,“事实上,当你的论点是‘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着我做’(Do as I say,not as I do)的时候,其政治和话语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对美国及欧盟遏制中国电动车发展亦步亦趋的法国,同样可能错过时代发展的快车。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从产业与科技竞争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已逐步形成中美两强领跑,其他列强为重要力量的格局。法国、德国这样的区域性大国如果不通过欧盟发挥更大的政治影响,其实在与中美博弈中都可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在这一格局形势下,法国力图推动欧盟独立自主,并希望通过领导欧盟国家共同发声的方式提升其全球话语权与影响力的用意可以理解。然而与此同时,东西欧分歧、法德不和睦都在削弱欧洲形成共同立场,此外欧盟与其各国内部不同政治派别和社会组织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在不断消耗和对冲现实中欧盟展示出来的实力与“战斗力”。
一个现实的例子或许正足以说明这一问题。2022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约73亿欧元建设新电池厂,预计将为德国几大车企在内欧洲近三十家车企供应动力电池。不料,这一规划产能为100GWh,有望创造9000个工作岗位的历史性投资却在当地引起环保人士在内的不少抗议与游行示威。
有研究指出,这一投资不仅暴露了匈牙利执政党内部国家与地方层面、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分歧,还暴露了匈牙利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龃龉。实际上,宁德时代此前在德国埃尔福特的首个电池工厂同样曾在当地遇到不少阻力,德国警察甚至一度大规模上门稽查非法劳工等问题。
当然,这类现象也并非仅仅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如5月11日,特斯拉的柏林工厂聚集了近千名抗议者,反对特斯拉计划中的扩建计划;3月份时,因为疑似纵火事件影响,特斯拉的产线也曾一度停产。
显然,欧盟以外各国投资者们都需要不断接受与适应欧洲这种严苛的环保、工会乃至法律的要求与氛围。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欧美这样的重要区域趋向保守与内耗的时候,中国如能更加广博包容,更多地容纳与促进欧洲企业在华取得成功,会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
仅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外资企业为中国贡献了22.5%的工业增加值、16%的税收、38.7%的进出口、20.7%的研发投入和接近10%的城镇就业岗位。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欧盟商会最新问卷调查则显示,2023年有72%受访在华欧洲企业收入保持稳定或增长,这一数据是中国对欧洲企业吸引力的基石所在。不过同一份调查也显示,因面临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多重挑战,如需求疲软、供应链复杂化、市场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68%,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表示2023年在中国经营的难度有所增加;同时42%受访企业计划在2024年扩大在华业务,但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不考虑在未来一年扩大业务的受访者比例达到35%,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
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欧洲包括其他各地区企业融入中国产业发展与科技变革,从而形成更加稳健的共赢格局。
事实证明,搭上中国这艘产业创新巨轮,也确实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外企发展进入快车道。如前文所述,中国资本与产业输出已经对塞尔维亚与匈牙利等国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带来了正面效应。
从2023年来看,中国企业亿纬锂能、欣旺达、恩捷股份、华友钴业以及比亚迪等接连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加上宁德时代的投资,承诺总投资额超过了121亿欧元。
当前,中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中所占份额占到79%,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6%),匈牙利目前位居全球第三、欧洲第一,占有4%的全球市场份额,并有望很快超越美国。
匈牙利总理奥尔班雄心勃勃地希望利用欧盟到2035年停止销售新内燃机汽车的决定,使匈牙利转型成为电动汽车超级大国。他表示,匈牙利与中国的贸易额在二十年内翻了两番,达到120亿美元,从布达佩斯乘飞机可到达七个中国城市目的地。二十年前,中国在匈牙利几乎没有投资,但2023年该国近四分之三投资来自中国,“为数万人提供了安全的和可预测的生计来源”。
对于欧洲人而言,这样的正面例子其实就在眼前,但闭目塞听的顽固分子却偏偏比比皆是。其实,竞争是个好东西。缺乏有效竞争,滋生的只有惰性和低效。
同样地,面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等所谓“新三样”的快速发展甚至“冲击”,保护主义措施恐怕不能令欧洲产业实力得到实质提升,只有学会沟通洽商、通过碰撞融合,才能令欧洲拥有更多拥抱未来产业的主动权。
普华永道欧洲区汽车产业专家库纳特警告,如果中国企业因惩罚性关税而在欧放缓脚步,欧洲汽车制造商是否会受益其实是值得怀疑的。“惩罚性关税对欧洲汽车工业来说是一剂毒药,你为它争取了时间并认为能让其变得更有竞争力,但同时也减轻了它转型的压力,而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制造商则在继续扩大他们的进步,最终惩罚性关税可能会巩固而不是缩小欧洲汽车制造商现有的竞争劣势”。
60年前,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从超出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毅然决定同新中国建交。法国前驻华大使顾山对此回顾认为,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法中老一辈领导人能够提前预见到“一个新世界正在形成”。
今天,全球政治格局不断演变,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一个新世界同样正在形成。汽车产业也许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对于中国企业与中国人而言,考验与挑战同样巨大。我们如能继续秉持自身脚踏实地、踏铁有痕的务实精神,再慢慢学会尊重和适应当地,与全球不同区域的营商环境、社会价值良好深度地融合,并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1+1>2的本土发展模式,可能就离提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文明与价值观不远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在那样的商业文明氛围下,中国才能与友好伙伴们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并构建一个共同发展、灿烂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