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19-08-10 07:30

中国“科幻姬”的未来漫游

虎嗅注:这是虎嗅“新科幻”系列策划的第三篇文章。在本文中,你将读到:一位体制内记者转向科幻产业的故事,一位科幻作家都认识的“局长”如何在中国科幻产业筚路蓝缕,一个推动中国想象力的“未来局”故事。


撰稿 | 格林糖

编辑 | 李拓、六九的小号


父亲念的许多故事,姬少亭已不记得了,给当时的她留下印象的第一个故事,是一篇科幻小说:《生命之歌》。

 

许多年后,姬少亭作为“局长”的“未来事务管理局”,会带着中国科幻作家一起去看火箭发射,这些新新老老的作家当中,既有刘慈欣这样声名大噪的巨V,也有她的启蒙先导,《生命之歌》的作者王晋康。

 

姬少亭掌管的未来事务管理局,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家专攻“科幻产业”的公司,它正参与到科幻作品的方方面面:为《流浪地球》等产品提供咨询,为刘慈欣等成名作家出版新书,培养新作者,开发新老IP……

 

而作为这个神秘机构的创始人和“大脑”,姬少亭正在与中国最骨灰的科幻从业者,努力构筑一门生意,一个产业,以及一份让科幻人引以为傲的生态与文化。


Hi,局长


许多人将姬少亭爱称为“小姬”,一半出于亲切,一半出于与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做区分。姬少亭当年作为科学松鼠会与果壳网的活跃分子,以”小姬看片会“为许多人熟知。而至今,果壳也是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股东之一。

 

小姬一边喝咖啡,一边回答我们各种问题。无论是关于“科幻在中国到底是否流行”,还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到底是否有商业前景”,她都不绕弯。

 

十年新华社记者的经历的她,很清楚媒体想知道什么。

 

2007年~2008年,还在新华社工作的小姬,就开始在果壳以及《科幻世界》的各种活动中,与中国最核心的科幻迷混在一起。她还开玩笑说,她是当时新华社唯一跑”科幻口“的记者。以至于她有底气说:“科幻这个圈子,以前没有我不认识的。”


影响了数代科幻迷的《科幻世界》杂志

 

这个略显精英的圈子早期理所当然的小众。有当年的段子为证:


和小姬同在新华社工作的科幻作家韩松,和一群科幻作家一起飞往成都参加科幻大会,他望着飞机说:“今天这架飞机失事的话,中国科幻全军覆没。”

 

而小姬几年前也曾经表示:“中国专职的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人。”

 

带来改变的是《三体》和《流浪地球》,前者让大众认识到,中国有自己的科幻文学;后者则证明,中国有能力拍出科幻大片。它们展现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并验证了中国科幻的潜在市场。

 

但所有热潮背后,都有浮躁。

 

“比如《三体》走红之后,2014年~2015年是大家疯狂购买科幻IP的年代,但它没有带动更多人写科幻,反而让很多科幻作家懒得写科幻,就想卖版权,真让人着急。”

 

于是才有了2016年,未来事务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小姬从新华社去职,成为“局长”,操持起中国科幻。

 

两年之后,未来局培养出了三位数的作家,连续两年举办了APSFcon,办起了科幻春晚,出版了两本Mook,为《流浪地球》提供咨询和宣传服务……几乎所有中国科幻大事件,背后都有未来局的身影。

 

小姬直白地说,从无到有的去做一个“科幻产业”非常艰难,很多事情超出想象之外。但好在,未来局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她相信着凡事必有逻辑因果,自己会喜欢科幻如此,未来局未来的生意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来掘金的


“接触科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

 

小姬是西安人,大学也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念,西安这个地理位置,给了她更大的接触科幻的可能。“很多年以后我知道《科幻世界》这本杂志,除了在成都,就是西安销量最好。如果不是它销量那么好,报刊亭就不会卖,我爸就不会买到,我也不会遇到这个杂志。”

 

而同样,“科幻能成为一门生意”的愿景,也需要拥有一些前提。当环境准备好,其余的水到渠成。

 

在姬少亭看来,此前中国科幻最核心和基础的问题是作家少,而作家少最直接的原因是,过去这一行无法养活自己。

 

稿费是个大问题。小姬自己也写科幻专栏和短篇小说,她给《科幻世界》写专栏的时候,拿的稿费是千字两百。小姬当时很诚恳地跟编辑说:“虽然稿费不多,但没关系,我还是会很努力给你们写的。”后来刘慈欣告诉她,其实千字两百已经是《科幻世界》最顶级的稿费了。大刘自己一度也是“千字八十”的待遇,很久之后才涨到了这个标准。当时科幻作者从“科幻”这个行业得到的回报可见一斑。

 

当时,刘慈欣在电厂,韩松在新华社,王晋康是石油系统的工程师,何夕在搞软件开发……这些科幻作者一方面热爱科幻的创作,但另一方面,彼时对于收入,对于稳定生活,以及对于作品发行推广等种种担忧,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全职投入其中。

 

小姬说,像《674号公路》和《屠龙之技》作者长铗,其实科幻写得非常出色,后来去做区块链也很成功,虽然同样为他的成功高兴,但看到好的科幻作家不能专心写作品,心里依然不是滋味。

 

未来局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就是创造一个与作家共同成长的环境。既要帮助他们提高收入,保障生活,也要给他们更多发展机会。

 

面向新作家,他们开设写作训练营,吸纳有写作能力,有科幻写作意愿,但可能此前没有门路的作者,进行培训指导。目前已经超过200人上过这门课,其中80%都交了完整的小说。其中佼佼者的小说会刊载在未来局自己的媒体《不存在科幻》,或者出版的Mook上,有的还可以单独出书。

 

而对于比较成熟的作家,未来局承担着作家经纪工作,但又不仅止于此。除了帮助他们出书以及进行IP开发,他们还会做很多额外的事情:

 

“写小说之前,我们给你提供工作坊,去看火箭发射,去中科院参观,跟国资委交流,跟蚂蚁金服、科大讯飞这样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交流,找灵感。小说写出来了,会有编辑帮助出书、宣传以及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还会寻找媒体来报道。”


“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上,姬少亭与中国最知名的四位科幻作家

 

小姬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积累,既是积累作品或者说IP——现在未来局手上已经有800多个科幻IP;也是在积累整个中国科幻的生存土壤。当这个土壤足够肥沃的时候,商业利益也自然随之而来。

 

在小姬看来,他们并不是掘金者,而是对中国科幻有使命感。他们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科幻这座金矿,并让中国科幻真正发光。


更相信科学的中国人


“其实中国人是更相信科学的,科学普及的基础更好。”

 

或许这也是她对未来局以及整个中国科幻信心所在:科幻会与每个中国普通人息息相关,并在不同层面得到承认。

 

小姬介绍说,在国外,科幻和奇幻的区分并不明显,许多人会认为它们都是同样的东西,都是“幻想文学”。甚至于,雨果奖上科幻和奇幻作家是放在一起评奖的,所以刘慈欣、乔治·R.马丁以及J·K.罗琳都拿过该奖。

 

“当年 SFWA (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看见那些奇幻作家孤零零的,就收留了他们。其实他们都属于Fantasy文学,分得不开。你看现在奇幻作品的人数、作品比例都超过了科幻,反而变成了一个很强势的群体,现在这个协会已经改叫‘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了。”


但在中国,科幻和奇幻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这条界限的名字,就叫科学。

 

奇幻的基础是魔法,任何效果都可以通过一个咒语实现。而科幻不能如此,它遵循世界运转的规律,在想象力的基础上,与我们生存的世界息息相关。

 

“但并不是说,科幻比奇幻更加严肃。”虽然自己投身科幻产业,但小姬并不认为科幻比奇幻层次更高:“很多奇幻作品也非常的严肃,我们很多同事也非常喜欢《冰与火之歌》等作品。”

 

然而科幻确实有特殊之处。特殊在于,从玛丽·雪莱写出《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幻始终带有思想实验的性质,这也就意味着,科幻作品肯定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并持续探讨着人与科技的关系。如非如此,它一定难以被这个领域的读者高度认可。


1931年的电影《弗兰肯斯坦》

 

这仿佛也就注定了科幻的精英属性,若非对世间、对未来有深度思考,似乎也无法在科幻中找到乐趣。

 

对此小姬只同意一半。在她看来,真正成为一个“科幻迷”乃至科幻作家的门槛肯定依然非常高,其中需要不俗的想象力、逻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但另一方面,科幻作为一种概念元素,早已不局限于严肃文学领域,而是广泛的用于娱乐产品中,甚至消费者都没发觉他们消费了科幻。一个例子是,在迪士尼玩“明日世界”的游客,肯定不在乎自己正在消费一个科幻产品。

 

而在小姬看来,漫威就是一个大众看着有趣,但也属于科幻的例子:

 

你看漫威有很多地方是非常科学的,像《蚁人》的片段里,带微观世界里面的一些展现,你可以说它不科学,因为也没有人知道微观世界是不是真的长成这个样子,但毕竟是基于科学在创作,而不是魔法,所以宽泛来说它当然是科幻。

 

“宽广”是小姬自己身为科幻迷,以及对未来局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宽广”分为两个方面:对科幻的定义更宽泛,对科幻受众更宽容。

 

小姬推荐了一部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剧集中,卡梅隆找到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票科幻老炮,聊他们的科幻电影。

 

这部纪录片中让她印象最深刻一段,是乔治·卢卡斯谈《星球大战》。乔老并不在乎自己的电影是不是科幻片,还略带自嘲的打趣说:“《星球大战》是一部太空剧,不是科幻片,因为它其实是一部肥皂剧,只是以太空为背景。”


 

“我们特别不纠结什么是科幻,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产品。”


在未来局这个硬核科幻迷密度最大的机构看来,破除“鄙视链”是出圈的第一步。

 

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当年《三体》拿了“雨果奖”之后,在投资圈和商界引发了一阵热潮,雷军还曾经专门在微博上发过自己对《三体》的理解。


 

刘慈欣本人也看了雷军的微博,他基本没太看懂。相比之下,当时大刘更关心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对《三体》的科学评价。

 

个中区别,就是普通人与科幻迷间区别的缩影。在小姬看来,它们都应得到尊重。

 

“其实不管是哪种,只要看的人能找到自己乐趣就好。至少这说明这是一个好产品,这个产品能跟更宽广的受众接触。”

 

在做到“宽广”之后,科幻方才能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更多的中国人看科幻,未来局的前景也就愈发光明。


科幻不是幻象


未来局正在各个层面参与着能够“破圈”的产品之中。除了老本行图书,以及作家的培养,他们的触角也早已伸向那些更流行的媒介——电影、电视剧、游戏——并且也有了初步收获。

 

未来局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就参与了宣传工作。他们为《流浪地球》做口碑观影场,邀请航天、科幻、科普、投资界的多位嘉宾共同观影,带起了影片最早的一波口碑。

 

“当然,我们当初也只是觉得《流浪地球》也许能保本,没有想到最后这么爆炸。”

 

从结果来说,《流浪地球》带动了1亿普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了一部中国科幻作品。如果说此前中国科幻产业还是镜花水月,在电影上映之后,这1亿人用钱包投票,让它成了现实。


 

小姬还开玩笑说,正是因为《流浪地球》在春节档爆发,影响了未来局“科幻春晚”的流量——当然,这种影响让人高兴。

 

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科幻春晚”,起初只是春节期间在《不存在日报》媒体上举行的征文活动。如今不仅有读者和作者写就命题作文,也成为科幻爱好者间互动的契机。

 

去年的“科幻春晚”发布出23篇科幻小说,6篇解读,在全平台达到1600万阅读量,20多位国内外优秀作者在3周内以极高的质量实现了中文科幻领域一年来最高的曝光量。

 

而面向最核心科幻迷,在每年未来局主办的APSFcon(“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 上,小姬团队会邀请国内外顶尖的科幻作家、编辑及相关从业者前来,做最硬核的“思想实验”讨论。

 

在完成给中国科幻“打地基”式的作者培训工作之后,姬少亭和未来局正在不断的尝试往产业链下游延伸。他们与网易合作了VR多人在线开放游戏项目《故土》,并在今年的ChinaJoy展出。


除此以外,未来局也已经着手进行影视领域的深度合作:刘慈欣的《烧火工》正在开发院线动画电影,韩松的《冷战与信使》在与著名导演李霄峰合作,将开发为院线电影,刘慈欣的《梦之海》正在开发为网剧。

 

对他们来说,中国科幻的春天近在眼前,又来日方长。


尾声


采访的最末,小姬带着我们参观起未来局的办公室,不大,但是内容丰富。在书架上,赫然可见《铳梦》作者木城雪户等科幻名家的签名。而里屋的储藏室里,堆满了科幻周边产品,几乎开不了门。一旁的会议室,未来局的合伙人,也是著名科幻评论家李兆欣(网名:兔子瞧)跟我们简单打了个招呼,又回到了工作之中。

 

小姬再一次跟我们强调着好产品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最后做出的书好不好,电影改编得好不好,游戏好不好玩,到底有没有带给受众一个新鲜的世界,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科幻文化的前景,以及未来局商业上的生死。

 

直白点说:中国科幻需要更多《三体》和《流浪地球》这样的爆款产品来支撑。

 

以前当记者的时候,姬少亭还曾经计划着写长篇科幻小说,为此她还跟韩松、郝景芳等人讨教过不少写作方法。

 

现在她不再有亲自执笔的时间,这个平常几乎不消费科幻以外文化产品的女孩,正在以另一种身份,书写着属于中国科幻的故事。

 

她和她的同事们也不知道地球是否会流浪,二向箔什么时候打击太阳系。但他们知道,并且在证明,中国科幻生机正勃勃。

 

————关于虎嗅“新科幻”————

 

中国拥有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科幻离大众的生活非常遥远。《三体》获奖之后,越来越多读者开始期待下一个“三体的诞生;《流浪地球》是一次艰难尝试,却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科幻本是个小众的故事类型,但随着一些作品被追捧,它似乎在走进越来越多的国人的文化生活。

 

所以“三体”们现在怎么样了?我们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地球”?

 

虎嗅的“新科幻”系列报道,将会把视角聚焦到科幻产业一线的从业人员,跟他们聊一聊科幻的边界,想象力的极限,以及我们该用何种方式承载这精彩的一切,迎来真正的“国产科幻元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