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8-16 17:23
对甲方所有要求说“是”的建筑师,都建了些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头图来自:东方IC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写的是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BIG)。这家公司非常有个性,它设计出了很多非常惊艳的建筑——可以滑雪的垃圾焚烧发电厂Copenhill、极具实用性和独特外观的VM House、史上最壮观的乐高模型LEGO House、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等代表作品。从住宅楼、展览馆到摩天大楼、垃圾焚烧厂,BIG转变了我们所熟知的哥本哈根、纽约的形态,也改变了世界天际线和海岸线的形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界的神话


在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在商业组织上有意思的点。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建筑界主要由两种人构成。一种如设计了香奈儿流动艺术馆、迪拜舞蹈大厦以及北京望京SOHO等建筑的扎哈,充满争议,反驳设计要与环境和谐,说“如果周围的建筑是屎,我为啥要与屎和谐”。另外一种更常见,就是安全,毫无个性,设计的建筑都是平庸乏味的高质量火柴盒。


但这中间有没有别的路线?


建筑界肯定还是乐于要求创造性的。但很多时候创造性更多是个人的想法和创意,很难在团队里全面推广开来。这就好像很多公司,只有创始人或者少数人才能创造性的、高标准地解决问题,其他大多数人最终只是创意和想法的执行者。


所以BIG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在创始人比亚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的带领下,BIG在十年里发展成了拥有500名员工的大集团,并笼络了一票有个性、有想法的合伙人,从丹麦走向美国、走向全球。


那么,创造性的创始人如何驱动组织和将创造标准化。比如,前沿个性如何与务实协调?如何管理有个性、有想法的创意团队同时又不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如何应对客户提出的各种需求?创造性的工作如何转变为清晰的、可复制的思路和模板,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对于这些问题,BIG创始人比亚克的探索,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以下,Enjoy:


一、比亚克如何改变了地球表面?


在建筑这个成功总是来得很迟的行业里,比亚克是个例外的存在——在别的建筑师还在“交学费”努力打工的人生阶段,比亚克27岁便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幸运地”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天马行空。


从住宅楼、展览馆到摩天大楼、垃圾焚烧厂,比亚克转变了我们所熟知的哥本哈根、纽约的形态,也改变了世界天际线和海岸线的形态。


成名之作:VM House


VM House是哥本哈根“未来城”奧雷斯塔德的第一栋住宅楼。2001年,这里一片荒凉,如何吸引居民入住成了开发商皮尔·霍普曼(Per Hopfner)面对的难题,而比亚克所在的PLOT以极低的成本作为谈判筹码,成功拿下该项目。


而令霍普曼感到惊喜的是,最后建成的VM House绝不仅仅是一栋成本低廉的住宅楼,比亚克更是将其打造了一个具有极高实用性和独特外观的艺术品


VM House(图片来源:BIG官网)


VM House充分考虑了住户对光线、隐私和视野的需求。比亚克通过对中心体块的各种变形、扭曲打造了两座V、M型的公寓楼,再加上三角形的外露阳台,在消除邻居对视尴尬的同时,还能保证每间公寓的光线充足、视野开阔。


而在大楼内部,比亚克团队将每层公寓的层高增加了30%,确保每间公寓都是复式结构,而每三层公寓有一个中央走廊,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VM House设计图(图片来源:Netflix, 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除此之外,VM House中有多达80种户型,可满足新一代年轻人不同的要求。比亚克本人便是VM House的住户之一,他在这里住了3年,直到2008年,他才搬到了自己的新作Mountain Dwellings中。


2005年,VM House仅在对外开售的第一天便卖出了110套公寓(V、M两栋大楼加起来共209套公寓)除了住户,更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专门前来打卡这个前卫的住宅楼,让奧雷斯塔德摆脱了“荒地”的称号。


除去商业上大获成功外,VM House中种种鬼才设计和细致考虑也让比亚克团队在建筑界崭露头角,拿奖拿到手软:2006年哥本哈根市政奖和Forum AID最佳建筑设计奖、2007年密斯·凡·德·罗奖荣誉奖……比亚克也凭借VM House被丹麦所熟知,越来越多项目找上门来。


可以滑雪的垃圾焚烧发电厂:Copenhill


Copenhill,也称为Amager Bakke,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哥本哈根最大、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同时,它还是丹麦第一个滑雪场。


Copenhill(图片来源:BIG官网)


Copenhill可以通过燃烧垃圾为周围6万个家庭提供清洁能源。然而,与一般发电厂不同的是,Copenhill的屋顶是一座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公园。冬天,人们可以在长达500米的滑雪坡上疾驰,夏天则可以享受徒步、跑步、健身、攀岩的乐趣以及自然美景。


通过这样一个完全颠覆人们认知、富有娱乐精神的想法,比亚克将垃圾焚烧厂变成了一个可以乐在其中而非避之不及的存在,将现代城市生活的阴暗面变成了一个欢乐、有趣、环保的新符号。


而让Copenhill更具环保意义的那座高124米、直径25米的大烟囱——通过清洁技术,发电厂每产生250公斤的二氧化碳,大烟囱就会喷出一个对空气无害的蒸汽环,可以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又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比亚克希望向世界传达一种积极的环保理念:“清洁技术可以展示出几乎乌托邦式的可能性。烟囱不再是污染的象征,而是一种赞美。”


这也是一直以来比亚克贯彻的建筑理念:用建筑解决社会问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环保问题是比亚克尤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保问题的手段,似乎已经蒙上了某种清教徒式的色彩,显得可持续发展式的生活比正常生活少了一些乐趣。比亚克坚决反对这种想法。他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即生态与经济并不是对立的两端,可持续的生活不是痛苦的、匮乏的,而是快乐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实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尚未建成时,这个独特的设计就让Copenhill获得了MIPIM AR未来建筑奖、美国《建筑师》杂志进步建筑奖、Tekla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奖等多个奖项。Copenhill正式投入使用后,又先后获得了A+建筑摄影奖和欧洲钢设计大奖等奖项。


征服纽约之作:VIA 57 WEST


VIA 57 WEST是BIG在美国的首个项目。它打破了曼哈顿摩天大楼传统的方正盒子的形态,外形犹如一座高耸的玻璃金字塔。除了东北角被抬升到142米的高度,其余三个角的高度都比较矮,连接高低角之间的是独具一格的翘立斜面,设立了可以俯瞰哈德逊河的阳台。阳台与屋顶表面的结合保护了西侧朝向哈德逊河的视野开阔,让709户居民可以享受到河畔和日落的景观


VIA 57WEST(图片来源:BIG官网)


同时,比亚克独创了“庭院塔(courtscraper)”的概念,巧妙结合了欧洲开放庭院式住宅与美式超高层,完美平衡了摩天大楼的密度与庭院的社区公共空间。在大楼的中间,有一个充满绿意的缩小版“中央公园”——公园东部80棵新种树木营造了幽静的树荫空间,西边则是阳光照耀的温暖草地。这个独特设计隔离了周围的喧嚣,为居民提供了一处安静的休闲之地。


“VIA 57 WEST建筑的审美体验与居住功能高效结合,将北欧以人为本的住宅理念与曼哈顿的天际线完美统一在独具一格的建筑语言中。”开发方的总裁哈尔·菲特纳(Hal Fetner)评论道。


凭借其创新性、实用性和诗意性,VIA 57 WEST横扫了建筑界各大奖项:世界建筑节最佳住宅奖、美国建筑奖住宅建筑设计银奖、伦敦设计奖金奖、AIA最佳住宅奖、ULI全球卓越奖、ArchDaily年度住宅奖、国际高层建筑奖……


史上最壮观的乐高模型:LEGO House


LEGO House位于乐高积木的故乡丹麦比隆,是比亚克受乐高集团委托所设计、建造的积木乐园。


LEGOHouse(图片来源:BIG官网)


比亚克说,“丹麦语中的设计是‘formgiving(赋形)’的意思,它的字面意思是将未被赋予形状的东西赋予形状,换句话说,给未来以形状。我钟爱乐高的原因在于乐高不是一个玩具,它是一种鼓舞儿童建造自己世界的工具。”


从“和乐高玩具一样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其中的公共建筑”的理念出发,比亚克将自己的娱乐精神和生活态度注入在了这个建筑里。从谷歌地图中看比隆,可以一下子看到由21个巨大的、颜色鲜艳的乐高积木搭建而成的乐高家园,连接地面和屋顶的是一片乐高积木堆成的台阶,游客可以通过它一直爬到屋顶的游乐场。


而建筑结构与内部的完美契合,也使游玩体验恰到好处。在LEGO House内部,有2500万个乐高积木、6个不同的体验区:图中红色区域代表创造,在这些房间里放满了大量积木,人们想到什么都可以搭建起来;蓝色区域代表解决问题的技能,孩子们可以变身建筑师、汽车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设计建筑、汽车、机器人;黄色区域代表情绪,里面是一些可以融合日常生活的乐高模型;绿色区域则代表社会角色扮演,主角是乐高小人,孩子们可以想象、指导它们的模样和故事;地下室则存放着乐高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顶部是大师杰作的展览室,陈列着最杰出的乐高艺术作品。


2017年建成后,LEGO House获奖无数:2018年A+建筑+品牌专业评审与大众选择奖、丹麦设计奖、INSIDE室内设计奖、城市信任奖……


未来设想


未来人们将住在什么样的建筑里?


为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城市住房短缺危机,比亚克提出了“漂浮城市”的方案:城市将以漂浮的六边形建筑为设计基础,每六个建筑聚成一个类似蜂巢的迷你集群,每六个迷你集群组成一个12万平方米的岛屿,可容纳将近万名居民生活。


漂浮城市方案(图片来源:比亚克TED演讲视频截取)


这个人造群岛上的建筑将以可快速再生的竹子或木材作为主要材料,通过收集海洋、太阳和风的能量达到电力自给自足,以农耕和科学方式打造农场、水下养殖,以有机和机械的方式清洁、储存岛上所有的降水,以降解、回收的方式处理垃圾,试图营造一个内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同时,为了提高人造岛抵抗洪水、海啸和飓风的能力,漂浮城市还将使用一种电气化的、比混凝土坚硬三倍的碳酸钙材料Biorock。


除此之外,比亚克还提出了“火星科学城市”的移民计划,探索、设计一个全新的人造生态系统。


比亚克团队将与阿联酋政府合作,斥资1.4亿美元,在迪拜的沙漠上打造一座模拟火星城市——根据低重力、低压力、极冷和高辐射等气候条件,比亚克计划先用超轻的材料打造五个相连的充气穹顶。随后投入机器人往下挖掘以建造隔绝太阳辐射的地下生活空间,并以挖出的“火星土”为材料3D打印地上建筑体。


火星科学城市方案(图片来源:BIG官网)


二、比亚克如何成长为明星建筑师?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比亚克可以从同辈中脱颖而出?为什么他的建筑可以改变我们所熟知的哥本哈根、纽约的形态?比亚克是如何成为比亚克的?


1974年,比亚克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妈妈伊丽莎白·英格斯(Elisabet Ingels)是牙医,爸爸克努德·詹森(Knud Jensen)是工程师(两人一致认为妈妈的姓氏更有趣,所以孩子们都沿用了母姓)


比亚克从小就喜欢看卡通书,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高中毕业后,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事业并不明朗,便在和现实派的爸妈商量后,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开始了6年的学习生涯。


比亚克(图片来源:Bjarke Ingels Instagram)


到了第四个学年时,比亚克去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学习建筑。也就是在这里,他成为了库哈斯的粉丝,真正爱上了建筑。


多年后,比亚克接受采访时,依然能回忆起自己从偶像身上学到的东西:“纵使库哈斯有自己的风格,但他的每个作品都体现着某种特定环境,每个项目都是从特定城市的故事开始,从艺术和科技的故事开始,从图书馆的设立故事开始。突然间,我明白了建筑实为社会的一部分,被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影响着。我沉迷于此,不能自拔。”


1998年,比亚克终于进入仰慕许久的库哈斯的OMA实习。在实习期间,比亚克参与到了OMA最重要的项目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中,负责主藏书区的设计——这座图书馆大胆而新颖,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图书馆,但却引起了设计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2004年《时代》杂志最佳建筑奖和2005年AIA荣誉奖。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图片来源:OMA官网)


2001年,27岁的比亚克离开OMA,回到哥本哈根,与OMA前同事朱利安·德·斯曼特(Julien de Smedt)共同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PLOT,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然而,“毫无疑问,在建筑界也有第22条军规,没人会委托你去建造一座建筑,除非你已经建成了一座建筑。”在PLOT成立初期,由于没有代表性作品,几乎没有大客户找上比亚克做项目。


PLOT接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哥本哈根海上青年之家(Maritime Youth House),预算少(这不多的预算中还有一大部分要被用来清理之前被污染的地基)、污染严重、建筑发挥空间小,更大的问题在于当地的一个帆船俱乐部和青年中心彼此矛盾的诉求——帆船俱乐部成员想用这来停靠帆船,而青年中心想让这里成为孩子们的户外玩耍空间。


但比亚克团队换了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他们并没有清理地基,而是将预算投入到建造充满趣味性、生动性的甲板中,给孩子们营造了完美的活动空间,同时,如果帆船爱好者想要停泊船只,便可以抬高甲板,将船只停靠在甲板之下。


海上青年之家(图片来源:BIG官网)


凭借海上青年之家,比亚克团队大获好评,先后获得2004年AREA年轻建筑师一等奖、哥本哈根建筑奖、2005年密斯·凡·德·罗奖荣誉奖等。


这一年,PLOT还凭借挪威一家音乐厅的设计图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由此,PLOT和比亚克正式打开了事业大门。


不过,2005年底,比亚克和斯曼特决定解散PLOT。直到今日,两人从未对外公开过散伙原因,但却依然保持好友关系。


很快,2006年1月,比亚克便成立了Bjarke Ingels Group(BIG)。“BIG与比亚克大胆的想法、注重大局的工作理念相契合。”BIG董事会成员克里斯蒂安·麦兹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说道。


进入到BIG时期,比亚克依然与VM House开发商霍普曼保持着合作关系,相继完成了哥本哈根的两栋标志性公寓楼。


2008年,在VM House旁边的空地上,Mountain Dwellings拔地而起,这栋结合了居住空间与停车场、家有花园和广阔视角、郊区和城市生活等以往看似相互排斥,实现了比亚克“公寓大楼不用非得是个方方正正的大盒子的梦想”,他的建筑理念“实用主义乌托邦”也可见一斑


Mountain Dwellings(图片来源:BIG官网)


Mountain Dwellings、VM House再加上后来的8 House,三栋建筑完美地构建了奧雷斯塔德在人们心中的前卫形象,成为哥本哈根乃至丹麦的地标。


在完成了这一票大胆独特的建筑后,2009年,比亚克出版了一本漫画建筑书《YES IS MORE》,用轻松幽默的漫画重现了BIG 30个建筑项目背后的故事,也首次将其及BIG的设计理念记录成文。


《YES IS MORE》 (图片来源:BIG官网)


书名的灵感来源于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理念“Less is More”。但与Less is More完全不同的是,比亚克想通过YES IS MORE这个想法,去挑战“前卫建筑几乎总是通过反对什么人或者什么思想来界定自己”的观念。相反,他认为事物是逐渐演化的,通过自我调整和发挥来适应世界的变化。


《YES IS MORE》凭借引人入胜的内容和轻松幽默的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圈外的读者追随,BIG还以此为主题在丹麦、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举行展览,大获成功。2010年,《YES IS MORE》被DAM博物馆评为最佳建筑专著。 


三、比亚克如何管理500名建筑师的大集团?


比亚克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还是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BIG)的领导者,在45岁的年纪便将BIG发展成拥有500名员工的大集团,让一票有个性、有想法的建筑家忠诚追随,带领其从丹麦走向全球。


那么,作为管理者,他是怎么管理充满个性的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建筑师?作为乙方,他又是怎么管理客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的?


幽默、积极的领导风格


比亚克面对的员工都是相当有个性、有想法的建筑设计师,如何管理他们而又不扼杀他们创造力是首要难题。


在OMA实习期间,比亚克就已经知道了这些人绝不会喜欢的领导的样子:在办公室里大吵大叫、乱扔东西、难以捉摸。


“我认为人们在没有压力、恐惧作为激励因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与雄心抱负。”比亚克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说。正因此,比亚克极力避免办公室出现紧张气氛,总是以幽默、积极的一面示人。


在BIG,比亚克的角色更类似于编辑,他聚集了很多优秀设计师,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然后从中挑选出他认为有趣的东西。“批评也可以是很积极的,可以通过提出可选方案表示不同意,而不是将自己的精力全都花在抱怨不喜欢的方案上。”


及时、有效的的跨国沟通


比亚克认为,在创立公司时,就需要早早就确立好企业文化,否则办公室对他们来说就会变成人间地狱。


而BIG的企业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内部沟通开放、清晰。公司各个层级的员工都可以与包括比亚克在内的合伙人进行沟通,分享他们的想法、观点,即使是针对公司、项目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BIG在全球各地都有项目在进行,员工也分散在世界各地,如何控制设计的质量、确保团队的持续发展变得更加重要。


比亚克建议采用工作简报的方法,且必须在项目的第一天就开始、最好能一直持续到建筑物完工。比如,每个团队都就要将本周的所有工作更新到项目概况中,从最新的图纸、图示到文本、再到模型摘牌等。


通过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更新项目进度,让团队更好地了解进展,还可以让比亚克等合伙人及时掌握、总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时调整细节,把控进度管理


此外,与一些建筑师、艺术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设计过程不同,BIG的建筑师会十分真实的展示自己的推演过程,从空间、功能需求、抽象意向、材料、构成手法等维度,展示出非常清晰的、具有可复制性的设计思路。正是因为如此,BIG分析问题的方法一旦被提出来,就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即便是不同的团队,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加以应用。


对甲方的所有要求说“是”


很多时候,人们说到建筑师,对他们最好、最高的评价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功,收获了多少认可,而是他们有多与众不同,打破传统。


虽然曾拜在库哈斯门下,但那种“刺儿头”风格并不是比亚克所选择的成功策略。比亚克不像其他年轻建筑师那样痛骂开发商,相反,他似乎可以对所有甲方的要求、场地的条件、规范的约束说“是”。


2016年,BIG接到了Vancouver House的项目,同时也接到了市政府“大楼要与格兰维尔大桥之间留足30米的距离;大楼的阴影不能投在附近公园上……”的种种要求。也就是说,BIG接到的任务是在“一块小到无法建造任何建筑”的三角形地带上建造一栋摩天大楼。


比亚克给出的答案完美满足了以上要求。BIG给Vancouver House设计了一个自下而上逐渐扩大空间的建筑(高度越高,受到大桥交通影响越小)犹如从人行道的缝隙中破芽而出,却在阳光和空气中绽放出美丽花朵的大树。


VancouverHouse(图片来源:BIG官网)


同时,为了减轻大桥的负面影响,比亚克与罗德尼·格雷厄姆(Rodney Graham)等加拿大艺术家合作,将桥下空间打造成了公共艺术空间。


也许,Vancouver House的种种限制条件对于某些标榜创新的设计师来说,是反直觉、反想象的,但是对于比亚克来说,他恰恰是从这些现实条件的边界中迎接挑战,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在“中庸之道”平和地实现闪光想法,用极其明白、通俗的解释让普通人的世界变得更好玩一点。


不仅是比亚克,对于BIG的其他建筑师来说客户需求看似也不是什么限制,而这要得益于比亚克长久以来的鼓励。在纪录片《BIG Time》的一个镜头中,有一位建筑师因客户需求问题向比亚克寻求建议时,比亚克指出,如果他们只做到了客户要求他们做到的,那么这和其他建筑师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服务者,对客户言听计从,而是提供他们没能想象但是又极度渴望的解决方案。”比亚克说。


截止到目前,BIG已经完成了40多个项目,比亚克正以一种有趣、乌托邦式的精神转变着公寓、摩天大楼和垃圾焚烧厂的形态,转变着我们所熟知的哥本哈根、纽约的形态,转变着世界天际线、海岸线的形态。


比亚克的建筑设计,其实是在给当代建筑学祛魅,做的是更加普适、有趣,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建筑。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建筑则是一个不懈寻找新的挑战,努力尝试克服,并最终突破的过程。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如果纪录片是记录我们世界现有的样子,那么小说就是幻想它会是什么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就是现实世界的小说,用砖头、水泥把梦想变成现实。建筑是我们生活故事的画布,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你可以想象这一切,你还可以把这些幻想变成现实。”


References:


1). BjarkeIngels Group官网: big.dk

2). High Rise,IanParker,newyorker.com

3). Abstract: The Art ofDesign,Netflix,netflix.com

4). Big Time: Historien omBjarke Ingels, Kaspar Astrup Schröder

5). 《他是建筑界的马斯克,一个项目20亿,从地球设计到火星!》(ID:iamdesign)

6). Floating cities,theLEGO House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future, Bjarke Ingels,ted.com

7). Bjarke IngelsInterview: Different Angles,Louisiana Channel

8).3 warp-speed architecturetales,Bjarke Ingels,ted.com

9).YES IS MORE,BIG

10).Lego House: Home of theBrick,Anders Falck,netflix.com

11).What drives the'starchitect' Bjarke Ingels? Reena Jana,zdnet.com

12). Bjarke IngelsInstagram,instagram.com

13).Bjarke Ingels by RemKoolhaas: TIME 100,Rem Koolhaas,time.com

14). Yes Is More: The BIGPhilosophy,Anders Møller,archdaily.com

15).Bjarke与马岩松的隔空对谈,《城市•环境•设计》,uedmagazine.ne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