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统筹:林歆瑶,数据:林歆瑶、贾亚欣、唐一丹、杨婧文、江雪,可视化:林歆瑶、贾亚欣、唐一丹、杨婧文、陈雨若、禹琳,采访:林歆瑶、陈雨若,文案:禹琳、林歆瑶、杨婧文,美编:林歆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全国各省份开始陆续公布高考成绩。
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高考即将走向尾声,恰恰相反,填报志愿的过程意味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这其中,付费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各类报考机构大肆宣扬“选择大于努力”“七分考三分报”等口号,试图推销自己的付费服务;层出不穷的志愿填报APP和网站凭借算法入场,一键自动生成一张张志愿单;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为考生“量身定制”求学之路。高考志愿填报正在从个人或家庭的独立选择,演变成了一个可供买卖交易的庞大市场。
那么,这种付费高考志愿填报,到底是一种明智之举还是无奈而盲目的妥协?除了花钱买服务之外,我们还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获取志愿填报的信息吗?这道人生路上重要的选择题,到底应该怎么解?
需求之下,高考志愿填报行业正兴起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1]。
我们在天眼查上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发现,2010年后是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黄金时代”。截至2024年6月14日,相关企业有2308家。其中最早的一家企业成立于1994年,之后行业缓慢发展,直到2010年开始断崖式增长,在短短十年间,就有1347家企业成立。
蓬勃发展的志愿填报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从业者来支撑。我们在某招聘软件上以“高考志愿”为关键词,获得了全国范围内梳理200份相关职位的招聘要求,结果发现,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入行门槛并不算高。
在学历方面,超一半的职位更青睐本科毕业的应聘者,但还有近三成的岗位只要求大专学历,甚至一些岗位不限学历。工作经验也不是必要条件,超七成的岗位不需要工作经验或只需1~3年的经验即可。
此外,一些岗位对培训经验、普通话发音标准等有额外要求,这也体现了高考志愿规划师是一个重视沟通和表达能力的职业。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志愿规划师目前并未被纳入人社部公布的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因此没有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认证[2]。没有官方的规范和认可,高考志愿规划师不仅谈不上专业与否,连职业边界也分外模糊。由于缺少相对明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该职业的培训上岗机制并不统一,而是以各家机构自身标准为主。
我们联系到了一家专门培训高考志愿规划师的机构,其负责老师表示,培训课程共有80多个学时,普通人只需每周进行3小时的线上学习,6个月左右即可学完并考取相关证书。
(图为一家培训机构对志愿规划师学习课程的介绍)
月容目前就职于北京某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他认为该机构的“选拔和考核还是挺严格”。在正式入职前,月容进行了三个多月、共100多个学时的系统培训。培训主要通过线上课程学习专业介绍、性格测评、人际交往等信息。最后,培训者需要参加机构的“考试”,即模拟为考生填报志愿,通过后才可以上岗。而上岗后,月容便可以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单次收费1万~2万元。
与培训内容相呼应,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工作也围绕着了解基本的报考信息,以及与考生和家长的沟通展开。通常来说,一名合格的规划师首先要了解政策、专业和学校等基本的报考信息,由此参考往年的录取情况,针对性地筛选出适合考生的学校范围,并根据考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和兴趣进一步筛选专业。
但高考志愿填报产业并不局限于“填志愿”这一项服务,而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条涵盖学业全流程的成熟产业链。据月容介绍,“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志愿填报,还包括考前辅导和押题,进入大学之后的生涯规划、四六级考试、保研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了”。
AI入场,“神算子”还是“智商税”
除了传统的线下真人咨询,主流的付费高考咨询服务也在转向数字化,线上志愿填报网站和APP纷纷出现。
为了比较线上APP的服务和价格,我们选取了目前下载量最高的5个付费高考志愿填报APP进行测评,并以免费志愿填报平台“夸克高考”作为对比。
可以发现,这些APP的服务内容相似,大多数都可以免费提供院校信息、招生数据、性格测试等基本服务。但一旦需要个性化的填报志愿服务,则需要开通相应的VIP才能解锁全部功能,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并且,这些软件中的专家咨询全部需要额外付费,其价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服务。其中,收费最贵的专家冠以“知名教授”“15年从业经验”等名头,一对一服务价格高达12980元。
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也成为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新途径。
以某软件的AI系统填报功能为例,用户首先需要填写高考所在的省份、所选科目、预估的分数以及考试位次。随后,系统会基于这些个性化信息,以历年的分数线为依据,智能地呈现“院校优先”“专业优先”两种不同的填报策略,以及“冲-稳-保”三个档次的志愿选择。
AI志愿填报系统页面
相比真人咨询,AI志愿填报更像“电子词典”,根据已公开的数据去测算。考生将其仅仅作为弥补信息差的参考尚可,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需谨慎看待。
2019年参加高考的广东考生小何曾使用过一款线上志愿填报软件。交了几百元后,软件根据分数给出了几个志愿建议,但她觉得结果并不靠谱,最后没有采用。“如果你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很难依靠线上软件。它更多是整合了一些往年分数线等信息,还可能预测得不准,况且这些信息自己也能查到。”
填志愿难,难在信息的复杂
“明年是新高考第一年,志愿录取的模式也变了,老师和我们都没有经验。”谈及选择志愿填报服务的初衷,宁夏考生李雪的妈妈如此回应。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爆火,和背后复杂的报考规则有着密切联系。2014年9月起,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和新疆外)开始分五批逐步实施新高考改革[3]。目前,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完成了政策落地,至2025年,其余8省(自治区)将全面完成新高考改革[4]。
不同于以往的文理分科制度,新高考改革在选科制度上实行“3+3”和“3+1+2”模式。前者在语数外三门必修科目外,再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浙江省为7门,包含技术)任选3门;后者将物理或历史也设为不可兼选的必修科目,然后再从其余科目中任选2门。
这种新型选科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各式各样的科目组合也提升了志愿填报的难度。
传统志愿填报模式以院校为导向,学生根据各个大学在本省的“提档线”选择学校,在每个学校下再填报具体的专业。在此条件下,学生选择有限,也面临着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的风险。新型志愿填报模式更关注专业的重要性,主要分为“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模式。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高校将若干个专业打包成“专业组”,同一专业组中的各个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相同。举例来说,考生如果选择报考A大学的专业组1(选课要求为“物理”),还可以选择组内的若干具体专业,并在组内调剂。而“专业(类)+院校”模式则将专业和院校拆分开来,由考生自由组合。
抛却规则的差别,这两种新型志愿填报模式都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可能性。以2024年高考为例,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天津市最多可以填报50个专业组志愿,每个专业组下还可最多再填写6个具体专业。而“专业(类)+院校”模式的选择更多,辽宁省的高考志愿填报数量最多可达112个。
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志愿的填报工作,对于普通考生和家长并不是一件易事。这还仅仅是针对本科普通批的统计结果,若再覆盖综合评价、提前批次、特殊类型招生等其余批次,高考志愿的投递则愈发“难上加难”。
由此,填志愿的过程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让家长和学生不敢轻易“冒险”:既不能浪费分数,又要考虑专业就业前景,还有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兼顾学生的性格、特长和兴趣......
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逐步成为家长和学生抵御迷茫和焦虑、寻求确定性的凭仗。
付费之外,还有哪些路可以走?
付费志愿填报是否有用?这一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个人资源、自身认知和未来规划。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梳理了网友们对付费高考志愿填报的立场。
持反对意见其中占比最高的理由是“自己可以独立填志愿”。这一观点认为,高考志愿虽然复杂,但不至于是毫无头绪。通过相应的学习和研究,大多数考生和家人就可以完成填志愿。2024级北京考生小礼已经决定报考师范类院校,打算和家人一起研究历年的报考目录和分数线来填志愿。对她来说,购买志愿填报服务“太贵了,且没必要”。
“担心机构选择并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评论都指出,机构的填报往往准确率不高,并不能契合每个考生具体的情况。去年参加高考的白景曾为志愿报考服务花费了5000元,但认为并不值:“他们提供的报考志愿的时间太短太有限了,能给我的帮助仅仅限于大概筛出学校,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建议。”也有很多网友提到填志愿“建议利用网络上免费公开信息”,比如分数线、高校、专业信息等,这足以替代填志愿机构付费获得的信息。
除此之外,“怀疑机构服务资质”提到的频次也占比颇高。正如上文所说,高考志愿规划师并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行业内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志愿填报机构存在夸大宣传、炮制焦虑等现象,并且其聘用的人员也没有任何专业认证资质[5]。资本与梦想的双重奏放大了焦虑和期望,也造就了良莠不齐的市场。这也警示我们,选择付费机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应谨慎对待。
而在支持付费高考志愿填报的群体中,他们更希望以此弥补信息差,去“花钱买个明白”。高考志愿规划师月容指出,自己接触的很多家长都出身基层,不太了解院校和专业的具体信息。而考生自己的成绩多在30%到60%之间,对未来比较迷茫,“只是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也不会想到多宏远的目标”。
对于不熟悉院校专业、对未来认知不够清晰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志愿填报服务或许可以帮他们摒除掉糟糕的结果,甚至找到“最优选择”。“我去年接触到一个山东的女孩,她考了600多分,按道理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高校。但她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她和家长最初想填报的学校只需要400多分。”月容和女孩聊了八个多小时,最后劝她填报了更契合她的高考分数的学校和专业。
实际上,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收集与填报志愿相关的有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其不仅涵盖了权威的数据库,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志愿定制服务[6]。
最后,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填报高考志愿可以参考的信息渠道,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之,除了付费咨询,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弥补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差。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深入了解自身需求、掌握多元且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填下你理想的高考志愿单。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
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4-0/43582.html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12-02.《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SYgundongxinwen/201710/t20171024_280005.html
[3]. 中国政府网.2014-09-14.《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4]. 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2-09-15.《教育部: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全国统一命题省份已达27个》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35/mtbd/202209/t20220915_661438.html
[5]. 新华每日电讯.2024-06-21.《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乱象调查》
http://www.news.cn/mrdx/2024-06/21/c_1310779106.htm
[6]. 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06-17.《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开通“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06/t20240617_1136235.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统筹:林歆瑶,数据:林歆瑶、贾亚欣、唐一丹、杨婧文、江雪,可视化:林歆瑶、贾亚欣、唐一丹、杨婧文、陈雨若、禹琳,采访:林歆瑶、陈雨若,文案:禹琳、林歆瑶、杨婧文,美编:林歆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