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云霄飞车,要自己亲自坐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投资理财的文章,大意是说,炒股这件事,要么一辈子别碰,要么趁早。因为提高投资水平,总是要交学费的,年轻时本金少,学费也少,学习能力强,“学时”也短,年轻时就算亏到破产,也有足够的时间东山再起,但中年人就不一定了,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的崩溃,股票大亏算是一种。
当时有一位新入职场的同事,看了我的文章,跟我说,已经开户了,借了钱,还要再加杠杆。
交学费也不是这么交的吧?
他说他上学时,教授给过一篇投资策略的论文,结论是现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适度加杠杆是最佳投资方法,爆仓也是假“爆仓”,不会真出局,但只要能抓住一次大机会,就能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听上去还是很有道理的,只是几年后,再遇到他,谈及此事,他说经历过一次,就知道理论终究是理论。
他的运气比较好,一上来就赚了一大笔,后来也出现了一次爆仓,按照那篇论文的方法,他应该再把接下来的工资收入加杠杆投入,但他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就像玻璃吊桥,你明知是安全的,还是忍不住两腿发软。
看别人坐云霄飞车,跟自己亲自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坐过一次,就想坐无数次,而有些人坐过一次,这一辈子都不想再坐——你到底是哪种人,不坐一次你自己也不知道,但只要坐一次就知道了。
再完美的理论,也会遇到不确定性因素,不管是投资理财,还是别的任何有点门槛的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你自己。
人是目标的奴隶
很多人都听说过“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自己”这句话,通常理解成:要想成功,先管理好自己,克服自身的障碍和不确定性。
但这么说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大部分成功学的关注点都在自我管理上,人要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情绪管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科学理性的、可以做到的,没有什么不确定的,都是在回避“真正的不确定因素”。
你想,既然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你自己,你怎么能指望自己“先管理好自己”呢?
到底什么是人的不确定性?我认为至少有两大不可控的因素。
第一大因素是“你的目标”。
比如在投资理财这件事上,一开始,大部分人的心态只是钱太少了,想“钱生钱”。
但如果接下来很快赚到钱了,觉得赚钱并不难,这个目标就迅速上升为“快速致富”“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如果接下来亏了,有些人就会用复利和长期投资来安慰自己,而有些人则彻底放弃,认为投资理财不过是另一种“传销”。
人生每隔一段时间,总会给自己定一个新的目标,就算目标不变,预期也会变,这就是第一种不确定性。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苦苦追求的东西到手后反而怅然若失的感觉?你有没有在追求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个“人生不值得”的念头?在考虑要不要放弃的时候,你是不是常常被负疚感困扰,而真正放弃后,反而感觉一身轻松?
因为,很多人都是目标的奴隶。
那些你甘愿为之付出毕生的理想,你根本不知道它何时进入你的大脑,你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精彩,为什么它偏偏成了你的追求?到底是谁灌输给你的,还是早已刻在你的基因中?
有很多人生目标设计课程,就是说你失去了目标,活得像个行尸走肉,你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最好的人生目标,指引你前进——但我觉得这句话有问题。
僵尸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啊,就是要吃人的血肉,它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人异于僵尸的地方,恰恰在于人会反思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看过太多“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后,我想说,失去人生目标不是坏事,那是你在打破人生的枷锁,这是人的理性。
是的,你会突然从你自己精心编织的美梦中惊醒——这就是人生的第一个不确定。
三倍情绪标准差
“钢大,这家公司如果长期投资持有的话,收益会怎样?”
做投资者教育很多年,一开始,我很希望看到投资者能长期持有一支股票,做时间的朋友,与公司一起成长,但现在,我听到类似的问题,就有点头大:
我现在会提醒说:“先别想着长期持有会怎样?先想一想,你最多能承受多少亏损?”
大部分在套牢后打算长期持有的人,一半的人解套后涨10%以内就卖了,剩下一半的亏到一定程度受不了就卖了。
原因很简单,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时间不是朋友,而是敌人,或者说,慢慢化友为敌,大部分人都低估了时间对心灵的折磨,他们想象的时间是快进的,至少困难都被快进了,喊两句“加油,挺住”就过去了。
时间是如何慢慢影响我们做一件事的呢?答案是另一件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情绪,它有三个特点:
情绪会波动,有时候积极,有时候消沉;
情绪波动大部分时候比较小,少部分时间比较大;
所有你一直咬牙坚持的事情,一旦放弃了就不会再重新开始。
你每一天情绪值的高低起伏是一个正态分布,可以用下图表示:
横坐标是情绪状态,左侧是负面情绪,表现为你不太想做这件事,右侧是积极情绪,表现为你想做这件事;纵坐标是该情绪出现的频次。
最中间的峰值,描述的是没有什么情绪波动的时间,出现的频次最高;越往两边,情绪越极端,因此出现的频次也越少,整体呈正态分布的结构。
正态分布的结构,就有标准差,所谓标准差是一个统计概念,代表你每一天情绪的差异性,只要是正态分布,标准差外的状态占比就是一个固定的值,假设左边的一倍标准代表情绪低落到很难工作,占比13.6%,而二倍标准差代表情绪低落到持续停止,占比2.1%,三倍标准差代表你将永远放弃,占比0.1%。
三倍标准差以外的情绪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它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客观存在,所以只要足够的时间,它就会出现——这就是时间对你的坚持造成的最大伤害。
举个例子,人人都知道复利的威力,但你的账户几乎很少按复利那样增长,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巴菲特,正是因为复利需要不断的重复和足够长的时间,而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三倍标准差以外的黑天鹅事件,让你放弃坚持。
这里要纠正一个成功学的误区——只要你意志坚定,就可以做到坚持到底。然而并非如此,情绪标准差较小的人,代表情绪变化小,但出现超过两倍、三倍标准差的概率是一样的。
特别是三倍标准差的概率,不完全由你决定,有可能是你身边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动,比如公司倒闭,比如家庭遇到了不幸,等等,这些外部事件的发生概率是相同的。
复利和所有需要长时间坚持的事情,和人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是一对天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第二个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
直面不确定
这两个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无法站在更高的层次进行自我管理,只能直面人生的不确定,调整预期,等待命运的馈赠。
第一、对于情绪波动造成的不确定性,除了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减少两倍标准差以上的负面情绪的冲击之外,更重要的是:
年轻时要做那些看起来非常困难,但能很快证伪的事,失败也不会浪费你太多时间;不要做那些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需要时间不断重复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世界观、能力结构、思维方式和人生目标都越来越稳定,你的“标准差”在变小,另一方面,你人生的剩余时间变少,出现三倍标准差、甚至两倍标准差的波动的情况也会变少。
第二、对于人生目标的不确定性,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好办法,只能接受这些不确定性,接受自己做什么都有可能后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云霄飞车”也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了,就可以尝试着控制这种不确定性,不要再挑战自己专业认识以外的事,过去二十年的黄金成长期,国内有大量的空白机会,乱拳打死老师傅,是因为这些新兴领域根本就没有“老师傅”,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是一点没错,但现在的时代,容错率已经大大降低。
有一个关于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变化的研究,年轻的基金经理,更喜欢成长风格,持有行业偏TMT(科技、媒体、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持仓转向消费医药周期等更传统更确定性的行业。
基金经理对于风险的理解,跟一般人不同,到了40岁以上,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就像芒格说的,如果知道自己未来会死在哪儿,这一辈子都不会去。
不要为了让自己更努力,强行给自己寻找一个人生目标,比起人生的碌碌无为,更糟糕的是一辈子不断被各种虚幻的人生目标而奴役。越年轻,越不要有特别清晰的人生路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