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贾嘉(ID:kayurajiajia),作者:恒山搓澡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日出门,在地铁里遇到好几个穿汉服出门的姑娘,抱着娃坐扶梯的时候,娃还想去揪人家的头饰,BLINGBLING的抢眼。
如今,每到中华传统佳节,各地的汉服活动总能吸引不少同袍。记得端午节时,想带娃去欢乐谷,上网一搜,居然那里都在办汉服节。
新京报发了几篇稿子,讲《一件汉服带动的商机与文化流行》,其中有不少掷地有声的数据,比如,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有1300多家,到了2019年增加到了2000多家,几乎翻倍。2018年,线上购买汉服人士增长了80%多。在购买汉服的人士中,9成年龄在24岁以下,87%是女性用户。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超过200万,产业规模达到10.9亿。
一套汉服,从几百元的廉价产品,到上万元的定制产品,市场上都能找到。而且,汉服写真、儿童汉服、国学班等周边行业的兴起,古装言情作品的影视化,古风音乐的圈子扩大……无不带动着这个产业链的繁荣。
制作良心一点的古偶剧,都能推动一把汉服热
从数据上看,可以这么说:国粉少女,撑起了一个产业的奇迹。于是有乐观的声音说,“中国传统服饰和文化又焕发了活力”。可是,我们真的无限接近了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穿汉服上街的时代么?
恕我并不乐观。
所以今天花点时候掰一掰。
一、传统服装的意义,绝非日常
普通人穿越到古代,就一定能穿成这样过日子吗?当然不。
多半可能是这样——
很多汉服爱好者喜欢引用一句话,叫做“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句话的理解,学者们有多种角度,但其中公认的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礼制秩序,是能够通过衣冠服饰来呈现的,不管是服色、文绣、形制,都需要遵照礼制而行,不得逾越。一句话,衣服是用来定贵贱等级的。穿了不该穿的衣服,在你们的汉唐时代,是要掉脑袋的。
在古代,如果你懂得礼制规章,看一个人的装束,基本就会知道对方是谁。像韦小宝这样见了穿明黄色的还以为是小太监的奇葩人物,也就是赶上康熙他小人家缺个人肉沙包。
当然,你会说,时代变化了,那些繁文缛节应该丢掉了,我们穿汉服,只是最炫中国风而已。这样想的人,别说我们人民群众不信,汉服圈子也是要把你打出来的。要知道汉服圈的朝代鄙视链多了去了。而且平心而论,不管是图漂亮,还是图方便,汉服都没法作为现代人穿衣首选。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文明发展再日新月异,穿衣服也是要看场合的。你无法想像哪个女明星穿着家常T恤短裤去走奥斯卡的红毯,也无法想像领导人穿着大背心接待外国老朋友,或者,你的同事天天穿着露背露球的晚礼物来上班,某个家长穿着COSPLAY衣服去参加孩子的学校入学面试……
除了少数发烧友外,大部分人有勇气穿汉服出门,多半还是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参加同好会的节日庆典、参加国学班的成人仪式,参加一些古风主题的演出或CJ这样的跨次元活动……这么多年,穿着汉服走红地毯的女明星,也就一个徐娇而已(并且还被人当成穿和服挨骂)。
娱乐圈最纯正的汉服少女
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9成汉服消费者是24岁以下的女性。男性缺席,成年人缺席,老年人更缺席。
对比一下和服的穿着场合,你会发现一个要命的对比是,和服从来都是给成年人准备的。或者说,它的主要消费人群定位,是成年人。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都认识吧,不介绍了,场合是电影宣传活动)
穿着和服的老年女性,有时候比起少女来更具风情。比如下图的树木希林老师。
为什么?最简单的解释还是:无论时代怎么变,文明怎么发展,服装(特别的高级服装)还是要为礼仪/制度服务的。
二、和服为什么不违和
很多中国女孩到日本旅游,都喜欢租一件和服在日本街头溜达。但是,大多数人甚至并不知道,她们穿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和服,只是和服的夏季日常低配版本——浴衣。
浴衣广告最喜欢找的就是年轻的少女明星
在日本,现代浴衣是从一种入浴后穿着的睡衣发展而来的,它与普通和服的区别是:不挑质料,不挑花纹,不用配内衣,形制简便易穿,可以赤脚穿木屐。穿着浴衣的确可以上街,可以去参加夏日的花火大会或围观各种民间祭典,但是如果穿着它去正式场合(比如茶会),就会被认为很失礼(当然,作为外国人失礼一些还是会被原谅的)。
当年藤原纪香第一次结婚的时候,穿的就是十二单和服
和服的最繁琐最高级的形制“十二单”,目前除了皇族或有的结婚典礼还偶尔穿以外,基本脱离了日常生活。但活跃在日常生活中的和服规则仍然繁杂,特别是女性和服。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不同地位,其花样纹饰绝不相同,搭配的内衣(襦袢)、腰带、带缔、鞋履、发饰,以及扇子手袋等小物,都是不能马虎的。有时为了表示身份,和服的几个固定位置上还会绣上家纹(带5个家纹的和服为“正礼装”,3个家纹为“准礼装”,1个家纹则为“略礼装”)。
带家纹的女版和服——黑留袖
而且,看一个女性穿着什么样的和服,不仅能看出她的社会地位、消费水平、可能出席的场合,有时还能看出她是已婚还是未婚。最简单的判断方式是:穿振袖的女孩一定的未婚的,穿黑留袖、色留袖的女子一定是已婚。至于访问着、色无地、付下,小纹,在婚否的界限上并不明显。
穿振袖拍新婚照的新娘
在婚庆公司广告里,针对未婚女孩的一句直击入心的话叫做“人生中最后一次穿振袖”——日本式的婚礼装,除了白无垢,还可以穿极其华丽的引振袖和服,配上打褂,绝对是女孩的人生最高光时刻。一旦结了婚,就与华丽任性的振袖告别了。那么多日本女孩会在成人式、学校毕业式等正式场合穿着振袖,因为每一次,都可能是人生唯一。
穿振袖参加成人仪式的女生
穿振袖参加毕业仪式的女生(这里的振袖跟婚礼与成人式样式不同,是女学生毕业仪式专用)
福原爱公布结婚消息时,穿的就是振袖
很多人喜欢拍日式婚礼,在神前式上,新娘白无垢,新郎穿黑纹付,来观礼的女性长辈一水儿的黑留袖。衣裳造就的仪式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
一次婚礼神前式后的合影
藤香纪香与片冈爱之助结婚时的白无垢
日本和服当然是很贵的,万元人民币起,动不动就是天价。所以在《东京女子图鉴》里,一个和服店的老板能够包养女主角,并且成为她人生上升道路上的引路人,一点都不奇怪。好久以前看一部剧,一位日本老父亲为了给女儿赚钱买件结婚时穿的和服,命都可以不要。
《东京女子图鉴》-逛和服店的灰姑娘
先别羡慕日本,他们并不是没有嫌弃过和服。在明治维新之后一段时间,日本人也以穿西式服装为荣过,国粹派和西化派也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和服的保留和天皇制度的保留一样,也许不难理解,但也不意外。日本从来都是一个等级社会,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个服装体系,也滋养着这样一个服装体系。
想用衣裳改变社会认知?前提是,这个社会的最主流人群,穿上它以后不会被人笑。
严肃一点说,就是衣裳本身,能给穿着它的人提供个人身份认同、族群文化认同的附加价值体系。今天的和服基本可以做到,但汉服离这一步还差很远,这决定了,它的消费存在天花板,它作为亚文化的地位,短期内看不到改变。
三、一个以亚文化面目出现的大野心
美国人不会怀念《乱世佳人》时代的衣裳,意大利人不会怀念罗马帝国时代的衣裳,英国人不会怀念维多利亚时代的衣裳,法国人也不会怀念玛丽·安托瓦内特高耸的发髻与茶花女的着装,因为整个西方文化的认同重建,不再需要衣裳。或者也可以说,现代的西式礼仪系统与着装风格,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有着从未抛弃过的西方元素。
奢华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比如法国大革命之后,王室的高调奢华被棉布时代取代之后,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尽管置装费仍然是天价,但她的衣服样式,即使穿越过来参加酒会啦典礼啦,都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传承从未断绝,自然不需要复古。
“朴素”的约瑟芬皇后
而汉服运动,在中国,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传承。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这是一首歌里的几句词,歌曲名为《重回汉唐》。
这个口号的起源,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声音来自2006年,一位叫“天涯在小楼”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名叫《为汉服的低声吟唱》。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我们可以在今天无数洗稿人士的文章里找到,请允许我在这里也洗几句: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无论作者的初心来自何处,但这篇战斗檄文,对于后来的汉服运动甚至古风潮流来说,很重要,很重要,它为后来的汉服运动及汉服产业,甚至国学产业,创造了一种核心价值诉求——只要你接受了“华夏衣冠=国族认同”这一观念,那么,后续的一切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都顺理成章。这里的消费一词,绝非贬义,为自己的个人价值认同去消费是一件很正当的事,无论你买的是汉服,是和服,是西方古典淑女装,还是Prada香奈儿迪奥。
所以,那些穿汉服的姑娘背后,隐藏的是一代人重新定义“我们是谁”的渴望,也是一代人想要重塑文化形象,重建文化主导地位的诉求。这种诉求并不新鲜,当年林徽因姑娘拍婚纱照,就搞了一套中西合璧的衣裳,表达自己对于文化认同的坚持与妥协,可是今天看这张照片,还是觉得只有脸漂亮。
今天,重塑文化认同的渴望,放在民族复兴口号的背景下,显得更为张扬。
只是,断层裂缝太深太远,只凭少女粉丝,远远补不上。汉服未曾征服的市场,远远不止是红地毯和高端社交场。
也算是尾声:
记得某年,美国著名的Met Gala搞了一次中国风的主题,世界各地的明星们穿着自己以为的中国风衣裳各种招摇,最红的一件,是蕾哈娜穿着郭培的大煎饼礼服,遭到中国网民各种恶搞。
那年Met Gala的中国风大型恶搞现场(局部)
有了那帮群魔乱舞的衬托,章子怡当年的肚兜和冰冰的龙袍都成了怀念对象。BingBing曾经用龙袍与仙鹤,把自己打扮成了代表崛起中国的美神图腾,以致后来外媒一看到中国女明星就喊BingBing。
可惜如今一切都已镜花水月,最妥帖的中国形象,还是旗袍。
中国风是个啥,不仅仅是老外没搞清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贾嘉(ID:kayurajiajia),作者:恒山搓澡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