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9-18 14:23

关于教育的几点漫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一观察(ID: 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朋友找我去座谈,小范围聊聊教育。再三要求,给一个具体的题目,最好是小一点的切口。


因为教育这个事,实在是太宽泛了。前几年经历的潮流,是什么人都可以谈教育,什么问题似乎也都能回到教育,到最后其实什么都没谈。跳出来看,其实还是没有跳出鲁迅说的“国民性”。我有时候会错愕,人类学领域对《菊与刀》这类著作的反思,已经汗牛充栋,为什么我们的知识界却依旧大面积的沉溺在鲁迅这种并没有解释力的逻辑圈套里?这是题外话。



我做过不到两年的中学校教育出版,每次聊起这个,很多对话者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知道,不就是“教辅”吗?我都要没好气但强颜欢笑的解释,不是“教辅”,就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图书。


我们做过的选题,概括起来说,有几类:

1. 教师教学类,中小学名师怎么讲好具体的一门课;2. 学校管理类,中小学校长怎么管好一个学校;3. 班主任类,怎么管好一个班,有很多学问值得总结和探讨;4. 教师技能类,教老师怎么学会/解锁一些教学工具和新技能;5. 教育随笔类,比如我参与发行量最好的《致青年教师》;


这类书的出版,基于几个考虑:

第一,市场的留白很大;

第二,高大上的社科类选题,叫好不叫座;

第三,这类书,对中小学老师来说更实际一点;

第四,没有大众,只有分众,为几千万中小学老师专门做出版,这个生意能持续下去,也能源源不断的找到选题;

第五,这类图书,适合做学校直销,在回款上不会有大问题。


这也是题外话。但我想分享给那些做出版的人,要不现在出版照他们那个路子做下去,死的太快了。


回到我们做的书,我觉得沿着这些选题的角度谈教育,兴许是一种贴合实际的,也具有具体可行性的路径。要不然,各种漫谈过后,即切入不了实际的问题,也在教育实际的操办者那里不讨喜。



我的高中班主任,是从师范(中专)一路进修拿到本科学位,也一路从乡镇学校跳槽到我们县城的高中的。我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板书写的是我这么多年来见过的最好的。有次学校搞书画展,我们还看到了他的作品,惊叹了半天。


师范教育,就非常注重这些技能的培训。你要写好板书,画好简笔画,要识简谱。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比起来,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常想,可能最直观的,就是大学老师普遍字都写的很一般,讲义理的多,讲具体操作的少。


为什么?我想就是因为,大学老师其实没有经过教学技能的培养,很多大学老师其实并不适合教书。他们只是一路考试通关,得到了一个教职而已。至于具备不具备教学的能力,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一些很具体的技能来支撑教学本身。



今天谈教育,其实要清醒认识到,教育的意义超载了。


我们这个社会,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才是最值钱的。这一点,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总是回避,这一点很“白莲花”,要么就是受限于自身的理解力。回想大学四年,我觉得修过的最有价值的选修课,当属《道德社会学》,在那门课上,老师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荣誉是各种权力综合运作的结果”。我觉得,这句话就值回那一年的学费了,因为它比那些文学院的老师讲了几箩筐的文学化表达更能接近真相。


我讲这个的意思是,我们谈教育,就离不开阶层,离不开社会的具体运行模式。但这个需要悟性和机缘。



我尤其不同意在教育中强化“国学”。这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在兰州,我们那群人的古今中西之辩。当年我们肯定也聊不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无非就是,我是中国人,为啥脑袋里要装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现在想想是很可笑的,首先,你的脑袋里总要装东西的,你不装这个,你就装那个,这是你无可躲避的宿命;其次,你怎么就能那么确定,你脑袋里装的都是“西方思想”?你老老实实读过几本西方原典?你都把那些东西吃透了?所以你才能如此的确定?你确定自己脑子里装的不是各种“转译”,它们没有意向的脱落?你遇到的老师真的有能力给你讲明白所谓“东西方文化”?


我一贯的主张都是,并不是“西化”的过分了,而是根本就不够。根本没有深入进去,大都是照猫画虎。但把传统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一直认为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也一直都认为,当教育开始充斥“国学”的时候,教育就变味了。这个从日本舶来的词,有它自己流行的背景和思潮。但对现代化的思考,一定不是从什么国民性和文化决定论入手的。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在于从上到下,对“兰学”的服膺和深入。该学的学会了,明白怎么现代化,怎么具体操作,才能有能力去探讨怎么继承和发现传统之美。



我听过很多关于农村教育观点,我概括一下我最重要的两点不爽:


第一,求求你们,不要再努力巩固“农村教育”了。既然城市化、城镇化是发展的大方向,那么就按照这个“合力”来。城市当然是配置资源更高效的手段。我最烦也最怕,你们站在城里人的位置,用上帝视角来设计农村教育该怎么来。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这么努力,我们心心念念的,就是想成为城里人。而不是你们废尽了力气,把我们限定成你们希望的那样。根本就没有农村教育问题,只有教育的二元化,只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对人的刻意的区别对待。教育的目的,如果不是人的解放,而是巩固这种区别,我觉得这个教育本身就是扯淡的。我们想要的是“城门开”,而不是成为你们的研究对象、抒情怀旧的意向、gaze 的对象、“他者”,停留在“前现代化”的空间里。


第二,支教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支教只能满足支教者的虚荣和自我净化,对教育问题收效甚微。我想,教育不能基于一种假设,就是这些人不好好学习,是因为他们没有向善的力量,而是你要知道,他真正被什么束缚,被什么制约,他为什么得不到正向的鼓励和形成正向的循环。支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文学化的传记体的假设——一个人,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道理,得到了启发,然后萌发了改变的动力。什么样的人,要虚妄到什么程度,才能心存这种妄念呢?——你何德何能?!


小平说得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非要修正点什么,我希望是:教育要不分城市和农村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改变教育,最有实操性的,是改变老师。让老师学到真正能用的到,并给自己能带来收益的本事,才是重要的。


这些年,教育系统也搞各种网课培训,为什么收效甚微,因为老师觉得这是个负担,觉得自己学了也没有用,当然也就不愿意学,就只是配合着“演”而已。


但为什么我们去打字复印部,经常能看到老太太都会PS修图呢?因为这是人吃饭的家伙事,操作的次数多了,上心了,自然会了。所以没什么学不会的,只是学了有什么正向收益和反馈的问题。


少谈些大问题,先从老师能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能不能学会一个教学技能,能不能学会沟通,能不能因为不断地学习和输出,而赢得尊敬,赢得收入和职级的提升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入手,做一些能运行的下去的建设,兴许更有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一观察(ID: 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