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9-23 08:11

如何应对同辈压力?把他们当作世间风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醒贪心记(ID:qtnotes),作者:Autumn QT,头图来自:东方IC


这几个月,我开始相信一句话,“不要让你的孩子太忙”,不要急于用课外班填满他们的时间。在神经、肌肉、意志全部绷紧时,我享受做事时的力量,却也发现创作的冲动与感受力好像睡着了。


容我继续偶尔空闲时瞎涂几笔,不那么精巧一点。对我而言,我想明白了,写下去比写得好,在此刻更加重要一些。


必须说一句,我挺感动的——后台许许多多读者的留言。日程把大脑全部填实,重新打开微信后台,我有恍然隔世之感。看到一个个陌生或熟悉的昵称,问候、关心、鼓励,觉得更加想要写下去。


今天的话题来自上个月在宾大沃顿北京中心演讲时的提问——如何应对同辈压力。以下。


我这人焦虑的品种很多,受到“同辈压力”的干扰却比较小,这可以归功于中学时代偶然读到的一本台湾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书里写道:


“读书的目的,为了要与好的东西见面,好事,好情,好人,好物。”


少年的心还是空的,很容易装东西,所以这句话轻而易举地构建了我面对同辈的底色——他们是窗户,他们是风景。


我自小争强好胜,若非偶然读到这本书、留意这句话,可以想象,同辈压力本来会是极大的干扰。面对优秀的同辈,妒忌、自卑、压力,可能侵蚀理智、侵蚀关系、侵蚀积极行动的能力。


这段话从十四五岁起,默默影响着我——我们一路向前,不是为了始终“第一”;我们一路向前,是为了遇见、为了领略、为了经历。


头脑、心态和肌肉一般,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看待同辈的视角。



01 把他们当风景,因为见识而高兴


我们会嫉妒山峰秀丽吗?不会,我们会兴高采烈地想到,哇,I am here with this fabulous view.


在沃顿读书时,经常有些课间小讲座,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一天,主讲是James Tanabe,一位日裔美国同学。


在MIT读完书后,他曾经中规中矩地去NASA工作了一年,然后决定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学杂技。(他的项目是一种强调力量的单手倒立)


一学三载后,他加入太阳马戏团,后来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总监。用他自己的话说,如同吉普赛人般流浪,与多姿多彩的艺术家们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MBA申请时,他的故事是,在俄罗斯演出前,收到现场有炸弹的威胁,该如何保证数万观众的安全退场呢。


讲座匆匆结束,大家奔赴课堂,偌大的校园里,可以永远不再相遇。最终我和James说话的场景是这样发生的:我是一个领导力项目的二年级成员,要去面试一年级的申请者。当我发现James是申请者时,我说了个谎,写邮件给James的面试官说,“我突然有事,我能跟你对调面试时间吗?”


在去商学院以前,我是个中规中矩的咨询师,进入麦肯锡是因为“这是人人认为是好工作的好工作”,所以我对“离经叛道者”有一种强烈的倾慕。


这次说谎,就好比你知道那里有壮丽的山河,你不惜代价地翘班买一张机票,好凑近前看一看。当我们戴上这副“看看风景(打卡网红景点)”的眼镜时,“秀色可餐”的愉悦就超越了“己不如人”的心情。


人到中年,若说我懂得了些什么,其中一桩就是“风前面还是风,雨前面还是雨”,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会当凌绝顶”的绝顶,登上就此无忧无虑。


我们都是世间过客,多见识一些风光不是很好么。



02 把他们当榜样,因为启发而高兴


读MBA时还有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好奇宝宝”同学,Elaine。当时她已经离开麦肯锡去创业公司多年,我还在麦肯锡,两人并不熟。发现即将成为同学,我们约着同班飞机赴美。


我去读商学院前也有点犹犹豫豫,年龄偏大、学费很贵、机会成本很高等等等等。就在飞往纽约的航班上,我做了一个判断——如果在商学院期间,我只交到Elaine这一个朋友,也足足值回学费了。虽然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我们航班上到底聊了些啥。


她在费城时的博客名叫“不游历,多奢侈”,人生名言是,“哪怕这东西再难吃,我也要尝一尝”,每个周末四处发掘有趣的课程、景点、菜场…… 


她教会我在亚马逊可以网购到高压锅,炖汤又快又好,领着我在纽约唐人街只说粤语的菜场买到墨鱼大烤,告诉我国际学生宿舍举办的各国节庆活动,做好功课领我去马丘比丘和的的喀喀湖上的小岛,滋滋有味地向我展示她淘到的旧书、包包…… 


我和她厮混两年,经历了保守到好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毕业七年后,不久前我和她一同去北京宾大沃顿中心分享。活动前校友会让我们写个自我介绍,让我吃惊的是,Elaine写道,


“从求新求变,到定心下来精益求精,领悟匠人之心和专业精神的途中”。


我突然意识到,七年来,当我将她视为“探索”的引领时,她依然在演变。当我开始转行、拥抱变化、刻意求新时,她转而安静潜沉地专注于一个领域。在分享时,她讲述了其中的艰难、孤独与成长。


这件事、这个人,让我再次觉得受到启发。如果说James Tanabe是远远一道风景,到此一游就结了,那么我们身边的同辈,可以参照与学习。


我们不是静态的,我们的同辈们也不是静态的,在同行的道路上,珍贵的是这种彼此印证与相互启迪。



03 成为朋友,因此成败不再重要


管理“同辈压力”的办法之一,恐怕就是和一些同辈成为真正的朋友。


最近在跑步机上重看《欲望都市》,觉得比我二十来岁时看得投入很多。以前我觉得她们的世界太浮夸,Samantha放肆,Charlotte保守,Carrie 太作,Miranda紧张……然而最羡慕是,她们是朋友,可以在无情的世界中懂得并捍卫你的立场。


成为朋友最大的前提就是,不装。


Carrie可以在Charlotte刚刚宣布订婚的餐桌上,坦然吐槽自己被人用一张纸条留言分手,也可以人到中年存款900美元,接受朋友的资助才能不至于流离失所。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团糟的一面,只是不会公诸于众。小心翼翼经营朋友圈形象,是成年人的倔强,因为说了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抬起头来,王冠不掉。


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远观同龄人的生活,都是可爱的孩子、完美的旅行、庆功的宴席……我也是这样,忙到周末都顾不上女儿,偏偏还要晒几张娃,彷佛这样我就是妥贴全能的职场妈妈了。


找到一两个人,可以卸下面具,可以说一句,我最近过得不大好。然后会发现,大家也都背负着各自的重担。互相打打气、加加油,继续抬起头来向前走。


追高踩低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而真正的朋友,结盟于微时。


当你示意,我不在乎你的身份地位成就,我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因为你本人,你的思考、你的见地、你的情感、你的个性……我们就在构建一个消解同辈压力的世界。


在压力满满的世界上,我欣慰地知道,有一些人对我,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正如我对他们一样。


达利欧说,


“我们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更高效……这是我们身为人类的决定性特征之一”。(one of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human,翻译不出原句的味道)


在如何面对同辈时,我们是有选择的。选择去构建一个对自己和旁人友好的环境,从对周围的人友好开始,尤其处于微时的人。



04 聚焦自己,因此比较失去意义


《傲骨贤妻》中女主的母亲说,


“当你年纪越大,你会发现,happiness(快乐)是唯一重要的事”。


剧中女主母亲是个放肆不羁的“捣乱”分子,槽点满满,但这句话本身很有道理。


什么让我们获得持久的、高质量的快乐呢?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靠“超越同辈”获得的快乐,非常脆弱。而这些年我发现,有两种“快乐”的强度是很高的。


第一种,是意义感。


譬如作为一个公号写作者,按下“发送”键,把一块小石头投进互联网后,你就会静静观望,等待阅读量帮你判断,Am I good?


不再挂怀阅读量,是因为一个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读者的回应。譬如:


“年初把你的某篇文字记下来,每天在地铁里读一遍,帮我撑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因为你的文字,我去读了公共学院,然后去联合国工作,今年我要被派驻非洲了;我的‘上海人’妈妈一定不喜欢你文字的涟漪效应,但我感谢你,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的一位校友受到某篇文字感动,成立了一个相亲群,我和先生率先进群,现在已经结婚了。”


……


在暗夜里感受过黑暗,所以觉得帮助一个人支撑过暗夜,也是有必要的。在职场起步时感受过茫然,所以觉得帮助一个人厘清一点头绪,也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我找到了超越数字的意义感。


第二种,是进步感,或者说是控制感。


Again,我们是不如许多人的普通人。然而,比起静态位置、相对位置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几十年中,我们是否有意志、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控制感,意味着未来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就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做好自己,找到各自的意义感和控制感。其他人,可以欣赏、可以学习,但是都没有实现自己重要。



05 尾声


如果试图概括应对“同辈压力”的方式,大致就是“喜欢别人,喜欢自己”。


先试着喜欢别人,哇,你怎么这么棒啊。有人让你感受到压力,别盯着结果——此刻ta身居何等高位、获得何种成就——而是试试看到“ta哪里必有过人之处”。


纵然不用喜欢所有人,也总不会不喜欢所有人。


也试着喜欢自己,哇,我怎么这么棒啊。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确实在参与定义周围人的生活。譬如若我尽力而为,就可以让身边的伙伴,老板、下属、客户等等的日子容易一些,就像他们让我的日子容易一些一般。


一路向前,走得更远,才看到更多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同辈是生活给我们的奖励——我如此出色,所以终于遇到了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醒贪心记(ID:qtnotes),作者:Autumn Q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