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0-26 11:41

李安的《双子杀手》,会成为120帧电影的绝唱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公众号ID:ifanr),作者:李超凡,题图:东方IC


李安的电影技术革新似乎又一次失败了。


三年前,李安带来了世界上第一部4K/3D/120帧规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看过120帧版本,因为当时全球只有5家影院支持这一放映格式。


图片来自:《比利·林恩》


这部电影在北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当时李安表示自己最怕的,是这个世界下一部120帧电影还是他拍的, 三年后,李安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李安在《双子杀手》上进行了第二次高帧率实验,然而这次北美连一家放映4K/3D/120帧版本的电影院都没有了。


比起《比利·林恩》,《双子杀手》遭遇了更严厉的批评。25%的烂番茄新鲜度、IMDB 5.7分、Metacritic 38分,与烂片无异。只有豆瓣7.1分还差强人意,但这也是李安所有作品中倒数二低的分数了,仅次于6.7分的《绿巨人》。



即便国内已经多了几十家可以放映 120 帧版本的影院,但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要收回1.38亿美金的成本已经不太可能,分析师预计《双子杀手》将亏损7500万美元。


《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的4K/3D/ 120帧高规格体验,并没有像《阿凡达》一样开启3D电影的热潮,尽管李安依旧坚信120帧才是未来,但也忍不住向观众发问: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双子杀手》120 帧观影体验:感觉看了一部技术样片


什么是120帧电影?简单来说就是电影中每一秒钟包含了120个画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影的规格都是24帧/秒,单位时间容纳更多帧数的结果,就是画面更加流畅,细节更清晰了。


图片来自:Imgur


这里的说的120帧电影,其实还离不开4K/2K和3D格式,因为120帧就是专门为3D电影服务的。


比起2D电影,在3D电影里如果物体快速移动,带来的运动模糊感会更加强烈,甚至出现眩晕感。这点我在观看电影《极盗车神》时尤为强烈,片中大量360度旋转拍摄的漂移长镜头,看得人头晕眼花,当然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



120帧与24帧的差别,看看下面这两张图就一目了然了。120帧的画面里,高速运行的列车也能看得十分清楚,甚至还能看到车厢里里的人影。



24帧(上)和120帧画面(下)对比,图片来自:《双子杀手》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虽然也采用了4K/3D/120帧的规格,但以文戏为主,脸上的毛孔、眼中的血丝在120帧中的画面都一览无余,而《双子杀手》则用大量的动作戏将120帧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就是在哥伦比亚古城中的摩托车的追逐戏。23岁的威尔·史密斯追杀51岁的威尔·史密斯,无论是城墙上追逐视角的俯拍镜头,还是城墙下亨利躲避的视角,在高帧率、大景深的画面下,远近两个人所有动作细节都清晰可见。



如果传统的港式动作片,一般会以快速频繁的剪辑,更多是依靠镜头本身的运动而不是画面内的运动来制造动感,而李安采用一个全景接全景的拍摄方式,将单手换弹夹、摩托中枪冒出火苗、跳跃躲避子弹都等动作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展现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感。


当小克把摩托车当做武器攻击亨利时,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与倒地躲避的亨利一动一静的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两者碰撞的速度和力量,而摩托车甩尾撞击和高速翻滚这些动作也不会产生残影。




此外《双子杀手》有很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夜晚,但即便在弱光拍摄的环境,双子打斗的一招一式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这是因为120帧的屏幕亮度远超24帧,在一般的3D电影里,观众戴上眼镜后画面亮度会降低一些,而4K/3D/120帧版本则能在戴上3D眼镜后保持相同的亮度。


但4K +高亮度也让很多观众不习惯,《比利·林恩》就曾被吐槽画面太亮,看起来像高清电视,这或许也是《双子杀手》采用大量夜戏的原因,既凸显120帧在夜景中的优势,也减少了这一技术的副作用。



120帧让画面信息量几何倍数增加 ,因此如果通过特效化妆将51岁的威尔史密斯变成23岁就会显得很假,李安索性和维塔公司花费2年时间,打造出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CGI技术制成的人类角色小克。



过去CGI合成的一般是非人类角色,比如《战斗天使》里的阿丽塔,《狮子王》“真人版”里的动物,但要完全制造一个人出来却并非易事,此前通过CG年轻化的角色大都只能出现几分钟,和真人演员互动的时间稍长就会发现违和感。


据称这次维塔公司对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的建模细致到了毛孔级别,血液的流动、肌肉的运动,甚至不同情绪眼中的含水量都精确地计算出来,李安表示花在小克这个角色上的钱,是威尔·史密斯的两倍。



虽然120帧确实带来不少惊艳的效果,但在一部电影中技术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技术是骨,内容则是血肉。正如很多影评人所说的,《双子杀手》的剧情乏善可陈,这个诞生于1997年的剧本,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老套。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看了一部高帧率的技术样片,技术太过抢戏,以致于让人觉得是为了展现120帧的效果才拍了这部电影,故事反而沦为了技术的配角,毕竟连李安自己也承认“把 90% 的精力都花在技术问题上了”。



120帧也几乎成为片方宣传中唯一的亮点,可大部分观众不会只因为一项技术去看一部电影,何况也不是所有场景都能感受到120帧的震撼,《阿凡达》也并非因为3D技术才占据影史票房冠军这么长时间的。


观众不买单,影院不支持,120帧真的是电影的未来吗?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24帧/秒,但这其实并非是什么技术限制,更多是出于成本考虑,因为过去胶片的价格昂贵,帧数越高胶片消耗也就越大,而24帧能在保障画面流畅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省胶片成本。



24帧的标准的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即便数字格式已经基本取代了胶片,但却没有多少电影会把帧率提高,甚至还通过数字格式来模拟胶片的效果,生怕高清的数字格式削弱了电影的美感。


“没有电影感”是很多人对无法接受高帧率电影的原因,但到底什么是电影感其实并没有标准的定义,这更像是一种电影视听语言营造出来的质感,如果说一部电影拍的像电视剧,那就是没有电影感。


在李安之前,《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就以48帧/秒拍摄《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并在全球1000块银幕上放映了48帧版本,彼得·杰克逊担心观众无法接受,还在后期给部分镜头模拟了传统电影的运动模糊,但还是被观众吐槽:过于清晰,太没有电影感了。



在24帧的电影世界里,导演反而能借助低帧率造成的运动模糊来营造“电影感”。香港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经常通过剪辑手段将少于8画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动作看起来迅速或猛烈至肉眼所不能捕捉,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用“一瞥”(glimpse)来概括胡金铨的艺术风格。


图片来自:胡金铨电影《侠女》


李安在一次活动中谈到了对24帧电影的看法,他并没有否定24帧和胶片电影,但他认为不应该用数码手段去模仿传统的胶片电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数码电影开发美感。


数码电影确实有很多的潜力,它应该是不一样的,它不应该在学习传统的电影……不光是叙事,还是它有距离的美感,你本身进去体验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属于数码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120帧的技术优势,在商业市场上却成了劣势,因为120帧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比传统电影要高不少。


拍摄一部高帧率电影,并不是换一套摄像机的事,因为高帧率带来丰富的细节,拍摄、打光、化妆、表演等环节都要重新开始摸索,后期还有处理5倍于24帧电影的素材,剧组人员要“十倍地努力工作”,制作成本当然也随之增加。



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放映环节,三年前《比利·林恩》4K/3D/120帧版的放映机每台造价600多万,连每副定制眼镜成本都要100多美元,让大部分影院望而却步。


这一次国内由华夏电影公司开发的Cinity放映系统,覆盖了全国18座城市的30块银幕,但每套价格仍高达550万,并外加部分票房分成。



然而在《双子杀手》上映当天,国内不少影院在放映120帧版本时却出现了事故。昆明一家采用Cinity放映系统的影院,在重映12遍失败后,最后只能以放映《中国机长》告终;南昌一家影院则在放映 3D/2K/120帧格式时出现跳帧、掉帧,画面卡顿,不得不暂停重放。


目前《双子杀手》在国内的票房不到2亿,可排片占比已经掉到了3.2%。这样的票房成绩无疑给各家影院浇了一盆冷水,在电影院产能过剩、单银幕盈利下降、众多影院面临的背景下,未来再想要影院为放映120帧电影花一大笔钱升级放映设备变得更加困难了。



《阿凡达》将3D技术推向了全球,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直是电影技术变革的先行者,但最近在接受Collider采访的时候,卡梅隆表示基本不会考虑在《阿凡达》续集中使用高帧率技术。


我不觉得这(高帧率)会成为下一个70毫米或是什么轰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个用于解决3D投影中的问题的工具。我会在《阿凡达》系列中尽可能少地去使用它,但不会以这种格式上映。


中国电影人张小北则对120帧在中国的前景比较乐观,他和李安一样认为120帧是3D是电影的未来,但他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任何电影技术的革新都需要有优质内容作为支持,就像当年卡神的《阿凡达》拯救了IMAX一样。


120帧的未来,或许不在电影院


一些影评人吐槽高帧率《双子杀手》就是“一个包装成动作片的游乐园项目”,还有的人认为电影动作戏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让观众像是进入了一个电子游戏世界。


比起电影,其实游戏更需要高帧率。24帧的电影就能做到画面流畅,但游戏一般只要达到60帧才不至于卡顿。



根据知户用户@蔡小帅 的介绍,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图像生成原理不同造成的。电影每一帧的都包含了一段时间的信息,而游戏则只包含那一瞬间的信息,你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直观体会两者的差别。


当你快速挥手时,会发现看不清手的运动了,出现了残影。但如果你电脑上突然快速移动鼠标,则不会发现残影,鼠标是一下下跳过去的,这就是游戏中跳帧造成的卡顿类似了。



对于延迟要求极高 VR/AR游戏来说更是如此,跳帧、卡顿、头晕等问题一直限制了VR游戏的普及120帧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将VR游戏最大的优势——交互性和沉浸感发挥出来。


索尼的PS VR屏幕在2016年就已经实现120帧的刷新,可以在刷新下一帧画面之前,利用最新的位置数据扭曲最近的一帧画面来对应你的头部数据,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避免用户出现眩晕。


图片来自:Road to VR


《不存在日报》此前一篇文章也指出120帧技术可能会在VR、AR领域更有应用前途,要实现《头号玩家》里那样逼真的虚拟世界,高帧率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高帧率电影就彻底凉了吗?也不必这么快下定论,回顾整个电影史,每次电影技术革新往往也不那么顺利。


早在60多年前,希区柯克就开始拍摄3D电影,但直到《阿凡达》的出现才让3D电影流行起来。


拍摄于1953年《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当年就是以3D版上映。图片来自:Visit Luxembourg


有声电影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为了避免摄像机巨大的噪音影响同期录音,让移动摄影镜头几乎消失,反而让观影体验大大倒退。


1927年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刚出现时也遭到了不少电影人的抵制,《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临死前还千叮万嘱朋友不要让彩色电影脏了自己的电影。



尽管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投资李安的下一部120帧电影,但120帧电影并非没有未来,只是还要等到一部让高帧率电影爆发的《阿凡达》。


就在《双子杀手》上映不久,在2020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中国女排》确认采用48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96帧,李安终于不孤独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