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1 15:25

十年个体户,劝你慎入坑(下)

本文是小宇宙播客节目“姜就一下”《十年个体户的经验分享:副业、自媒体、一人公司与上班》的文字版,部分内容有删改。上篇在此:十年个体户,劝你慎入坑(上)。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老司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是小宇宙播客节目“姜就一下”《十年个体户的经验分享:副业、自媒体、一人公司与上班》的文字版,判官老司机分享了关于个体户、合作、副业的经验和观点。

• 💡 个体户合作困难,赚到钱后易散伙,需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 🚀 初创个体户建议先从副业开始,控制成本重要

• 💬 自媒体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需要享受表达过程才可能成功赚到钱

好的合伙人可遇不可求


姜旭:你作为个体户,一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你会想要不要跟别人合伙,或者招几个人做一件事情?这样赚到的钱可能会更多。


判官:合伙我有尝试过,但是不太成功。合伙最常见的问题是赚到钱然后散伙了。


姜旭:对,我最近有朋友就是跟别人合伙了半年,后面散伙,我就问什么原因?这里面就是涉及到分钱这件事情。


判官:对,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那也只能靠手气,靠运气去碰。就是你跟这个人合作不合适,然后你就换一个人,这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因为在用钱去考验人性之前,你没有见到钱,你也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情况。大家在没赚钱的时候,都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在赚到钱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很难讲,或者说赚到小钱和赚到大钱之后也很难讲。


所以对于一些能够从单兵发展到小团队状态的这种个体户,我还是很羡慕的,至少他运气是非常好的。这个运气不只是赚钱的运气,还有组队找队友的运气。真的,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一起享福。这个是我在组队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


姜旭:如果一个人想做个体户,他可能就是一个打工仔,30岁到35岁之间有点工作经历了,再做个体户要做哪些准备?


判官:要做个体户,我建议大家还是先从副业开始。什么时候副业的稳定收入能够超过你主业收入了,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你再考虑辞职。


我认识的一个小兄弟,有句话总结得很到位。他说上班已经影响到他挣钱了,所以他辞职了。我觉得这个概括就很好。


什么时候你觉得上班从时间分配上、从精力上已经影响了你副业挣钱,那你就出来。这个是我对时间点的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你做了个体户,成本控制很重要。就像你刚才说的那个团队扩展招人什么的,做个体户不要上来就租办公室、招人、买设备,因为这样会让你每个月的固定成本特别高。


固定成本越高,在这个时代意味着做个体户失败的几率越大。我看到很多个体户,业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人在哪都不影响他的收入。所以他为了降成本,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你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


最后一个建议是,不管你做不做个体户,都要先搞社交媒体账号。比如刚才说的公众号、小红书、抖音、B站这些,这是性价比最高的个体户的入手点。


但是搞社交媒体账号不是让大家做自媒体,因为自媒体只是个体户的一种。自媒体本身现在并不好做,我只是建议大家要培养一下用内容来扩大个人影响力、获取客户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在当下这个时代,是非常通用的一个能力。


基因决定论,个体户是结果而不是目标


姜旭:我们刚刚说的个体户,我们再说一说上班。


我对于上班其实有一个观察,就是我发现领导们好像精力、体力、心力都特别旺盛。我有遇到的朋友,比如头天晚上玩密室逃脱到半夜两点,第二天早上九点半已经神采奕奕坐到公司了。


还有的是某一个40岁的领导,之前没有任何锻炼习惯,最近半年想要跑马拉松,过了半年确实马拉松也能跑出一定的成绩来。


我就会发现,为什么做领导的人好像生活上也很成功,事业上也很成功?


判官:我这些年有一个越来越明确的结论:基因决定了人的太多的东西。很多这些做领导的人,他精力旺盛,睡眠很少。比如历史上像拿破仑、丘吉尔都是这种人。


我拿我这个自媒体的身份来举例子。以一个业余自媒体来说,我的经济收益也算不上突出。但是我就是很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有的人做个人IP,他面对镜头就浑身不舒服,哪怕靠这事挣到钱了,他还是浑身不舒服。但有的人就是很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哪怕他暂时没挣到钱。


前几天去上海,我有个大学同学,做了老板还是天天写代码。像我会认为写代码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是他会认为我写文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这就是我们大家的底层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再比如做个体户这个事。赚到钱,很多人是因为享受做生意的过程。钱只是生意做好的一个副产品,不是说你喜欢钱就能得到钱,你要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做生意的过程才有可能赚到钱。虽然辛苦,但是他也会开心。


总之我认为,人适合做什么,一方面肯定是有一些功利的考量;但另一方面,你也要考虑你自己,你的经历,以及更底层一些,你的性格、你的基因,决定你比较容易从什么事上拿到正反馈。


不然的话,你跟一些在某些事上很容易拿到正反馈的人去PK,你就会很辛苦。因为做这个事对你来说是个煎熬,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个乐趣。那你怎么去跟他拼呢?


所以说这是个因人而异的事,不能听别人说做自媒体好,做个体户好,他赚到钱了,你就去做,这样的话你可能就掉到坑里了。因为你自己的经历,你的基因,你的奖励机制,可能并不支持你去持续的做这件事,去拿结果。


姜旭:判官老师那几条即刻我也看了,其中有人评论说打工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这句话其实我还蛮赞成的,因为它是比较旱涝保守的一种方式。


还有人说,一边大厂一边副业,非常的幸福,其实我也是赞同的。因为我有看到我很多朋友,无论是创业还是做个体户,我会觉得比上班明显要辛苦很多。


判官:在我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是主动做个体户的,都是被动地被踢到社会上的,沦为一个个体户。


比如当时我所在的创业公司的钱烧光了,我自己从2013年2月份开始就拿不到工资了,后来还给几个程序员垫付了一个月的工资。所以2013年的十月份我实在撑不住了,就离开了。


当时最惨的时候,手头只剩下大概5000块钱,然后下个月的房贷要还小6000块钱,那是这些年最惨的时候。


所以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不建议任何人主动辞职出来做个体户。因为做个体户跟上班确实是很不一样。


包括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商业通识教育。绝大多数人不懂怎么做生意。除非你有这个家风,从小耳濡目染,或者你在市场上已经锻炼出来了。


所以你问我怎么选,我建议大家能上班就上班,把压力给到老板。同时也参考我前面的建议,先做个副业练练手,找找感觉。


至于说个体户,更多的我认为它是一种结果,而不是选择,顺其自然就好。


不搞结构化输出?手段服务于目的


姜旭:你为什么不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是一个方法论的类型来告诉我这件事情?


判官:你是说我在咱们录播客的时候,为什么不1234?


姜旭:对对对,就是不照这个逻辑来讲一件事情?


判官:那样我反而觉得效果不好。播客我听得少,但是最近我听过几期播客,都是聊天感比较重,想到哪说到哪。


因为你其实不需要这个事的完备性,非要把1234讲全了。因为听众也是听一耳朵,他也未必会听全。


姜旭:但我会发现有一些搞钱这种属性标签比较浓烈的(播客),就非常喜欢这种。


判官:1234。


姜旭:对,信息密度极高。


判官:这种一定是后面有一个转化机制在承接的。当他给你讲1234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惦记你兜里那1234了。


姜旭:这个我之前没想到。


我发现很年轻的人特别爱这样讲。我自己最近一年也有一个变化,就是找工作。因为我这几年真的找了好多次工作,后来我自己本身也在求职教育这种事情上有做过,在大学的时候。


我后来发现这种技巧也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可能不会因为这件事情你就成功,它只是一个加分项,职业化的一个体现而已。


判官:你知道什么人会在意形式?资浅的人在意形式。


为什么刚出学校的人会在意那1234?因为你没有内在,你只能在形式上搞得看上去很正规,画脑图、鱼骨图什么的。


我看到的很多稍微资深一些的人,他做分享之类的时候,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比较随意。哪怕他有准备,不是即兴发挥,他也会让这个东西看上去没有那么的板正。你明白我意思吧?


年轻人特别重视这种板正的东西,比如画一个图出来。我看到这个东西,第一反应就是你这是要卖课。


当你在做一种很结构化很形式化的表达的时候,我会认为这个东西看上去很严谨,那最终的目的就是树立一个你严谨的形象,树立一个比较专业的形象。接着是不是应该让我报个课学一学?后面接着就该来这个东西了。


如果说咱们没有这个目的,既然这个事本身我们没有直接的商业回报,那我们没有必要把它搞得这样1234的。


从听感上,播客本身就是主打一个陪伴,搞1234,听感上也不会太好。


姜旭:我觉得一期节目如果有几句话被记住,这个事情就比较好了。


判官:对,最近其实我观察到播客也好,短视频也好,都有这个趋势,就是回归到一些更朴素的表达,更松弛的表达,更粗糙的手法。


而不是搞些什么,比如单反多机位切换,然后夹一堆麦克风,还必须得是DJI或者RODE的麦,现在形式反而不那么重要。


包括播客的收音,像咱们这种收音环境已经特别好了,很多人他就弄个iPhone收个音,只要周边环境尽量安静一些就行。


目的决定手段。你想要什么目的,你就找和这个目的匹配的手段。如果你最终目的是商业化,是变现,那你就让你自己显得专业一些,那你就要开始1234了,在shownotes里面甚至要配很结构化的提纲。


姜旭:我还想说我的播客以后也要内容准备的丰富一些。


判官:你说的1234这个不叫丰富,我觉得除非这个事你是有很明确的、很功利的目的,不然的话没有必要那么做(追求形式),这样只会加大你的制作成本。


制作成本越高,你这个事儿做得越累,因为你没有收益。除非你很明确,这期播客放了以后,我就要通过这期播客,比如获取十个客户,每个客户客单价多少,你有很明确的目的,你再往回找适合这个目的的手段。


姜旭:对对对,这也是大家做个体户做副业应该养成的一个思考方式。


IP孵化、操盘手,操了个寂寞


姜旭:判官老师我觉得你才最适合做IP孵化陪跑,因为既有做过to b影响力,也做过to c转化获客。


判官:IP孵化这事,我现在优先级放的很低了。因为前几年做过这种孵化,有成功案例,我入股了,最后赚到钱了,然后大家反而闹得不愉快。


而且IP孵化刚才也说了,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它概率不确定,也可能这个人他就不适合做IP做内容,他出镜,镜头感不好,他的表达能力不强。


因为我孵化还是要和他基于业务来做一些脚本,我润色一下,最终出镜还是他。如果这个人本身表达能力特别差,或者文字功底差,大多数人在高考以后就没写过超过800字的东西,真的有这种文字功底扶都扶不起来的人,他就不适合做个人IP。


还有一个问题。做到一定阶段之后,我作为一个孵化者,我怎么去体现我的利益?


我采用过占股的方式,我占一个小股份。但是在孵化起来后也会有这种情况,到那个时候我就由一个孵化者变成一个操盘手了,对方觉得操盘手拿多了,所以才有很多分家的。


姜旭:我说一个观察,就是操盘手跟IP,我觉得夫妻店可能是自媒体目前最完美的形式。


判官:或者是个体户的终极解决方案。


姜旭:对,是最终解决方案。大部分这样的业务,我没有看到特别善终的结果。


判官:在个体户这个单位上,很多时候真的就是取决于人。如果这俩人没有特别强的利益绑定的手段,只靠股权这种东西,是没有用的。


有的时候比如那个被孵化出来的IP,我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就觉得自己行了,觉得好像你这两下子我都学会了。


但其实最简单的逻辑是,他是做他的业务的,他的主要精力还应该在他的业务上。研究平台规则、风控、内容脚本设计、流量策略,是我的工作,大家各有各的专业和分工。


但他会因为前期做起来了,从0到1走通了,他就会觉得好像他具备了这个能力。但实际上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cover这一块儿,仅仅负责作为一个IP的表现层的东西。


最后的业务交付那是他的专业。我孵化他也是因为他有业务在,我去孵化他获客,然后在业务上去变现。但他就会误以为所谓的做IP是一个静态的、低门槛的事情。


大家闹掰不只是因为利益分歧,还因为这种认知分歧。如果只是利益那还好办,如果你对他还有用,或者他认为你对他有用,他还会继续的和你分享利益。


操盘手被踢掉,很多情况下是两败俱伤。被踢掉之后,操盘手可能很难再找到一个适合的合作孵化的对象。


然后业务方也因为操盘手离开之后泯然众人,甚至因为自己胡来,被平台处罚封号之类的,这个号就废了。你想再孵化出一个,没那么容易了。


姜旭:很多账号不是说同样的方法,你再做一遍,这个号一定能起来。


判官:你肯定不能再用之前的方法,你要不停地变,这就是孵化者和操盘手的价值。然后另一方面,孵化者操盘手如果手里没有一直在孵化,那你手感也会变差。


所以大家是双向需要的,是一个合作关系,这是健康的情况下。但很多人就是搞不清楚这一点。


也有那种操盘手想占大头的,分赃不均。这种事情在中国这个商业环境下挺无解的。见利忘义、闹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情况,很常见。


姜旭:这样听起来,只有卖货做微商这种个体户的形式,还是能够保证一定程度赚钱的。


判官:你卖的是别人的货,你的能力还是在获客。比如做电商,其实电商不在于最终卖什么,卖的那个东西,中国这么丰富的供应链,你总能拿到的。


他的真正能力在于电商运营,在于获客,在于投放,他的经验在那儿。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这样,销售为王。正常情况下,一个能帮业务方获客的操盘手,确实应该拿比较大的比例。但是现在很多操盘手,像我把自己降到了20%以内的比例,还会有人觉得高。


姜旭:操盘手20%都觉得高?


判官:对,这也是我为什么把IP孵化的这个业务降得很低的程度。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只拿一次性的费用,比如说拿个咨询费,那这个事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个项目,它就不是一个持续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那对我来说是不合算的。


因为做个体户很重要的,是一个事情做了以后你有复利,会产生睡后收入,这才是个体户真正应该去寻找的方向。


如果这样不合适,如果说我想照着长期方向做,那业务方就难免会觉得,你看这人好像最近没什么事儿,我还在给他分钱,我一直很辛苦,因为我要做业务交付。


但那个操盘手最近好像没什么事,因为最近的平台内容规则没什么变化,他只是简单的过稿子,然后拍摄,然后分发,他好像也没做什么。业务方就会产生这个操盘手是多余的这种想法。


现在我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没达到这个状态,就是我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业务,把我自己孵化出来。我之前的自媒体身份是对外的,主要是社交的工具,并没有跟我的业务真正的结合起来。也是因为我之前有一些业务,不太适合用自己的IP来做。


当然获客不一定要有个人IP,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SEO什么的,他不在乎你的个人IP是谁,你去抢搜索引擎、推荐引擎的曝光,这里边有很多的做法。


只不过个人IP是一个显学。大家都觉得好像有人在这,有一个具象的可信赖的IP在这儿,他来卖货,卖服务,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其实这只是获取流量其中的一条路。


姜旭:我觉得IP和孵化手的这个问题,后面也可以出几期来讨论一下。因为这是我长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就会发现IP和商务,那个时候还没有操盘手这个概念,图文为主,但视频它需要构成的人跟因素会比较多,就会出现操盘手这个概念。


但是很多人可能在最近两年创业,做孵化培训的业务。到底这个业务能走多久?这件事情其实我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


判官:我认为很难持续。就像我刚才说的,这里边有很多所谓的操盘手,他是割韭菜的,他也是搞一个量来转化。比如说他收了很多家的钱,最后孵出的那几个,完全就是因为转化率,因为总会有人成功。


姜旭:对,因为我最近在搞注册公司的事情,就问到有一家就说,他们公司就买了某一个在孵化行业比较顶流的业务,然后当时他们团队的那个老师确实能孵化出来的。


但是其实当时几百人报名,可能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那个老师最近也没有新的IP被孵化出来了,但那个老师还在反反复复讲这个例子。你刚才跟我说那个转化率,这一点我体会是很深的。


判官:不只是在这个行业,任何一个行业,但凡你要讲案例,你一定讲成功案例。但这个成功是有一个基数,有很多老板其实他嘴上不说,他心里知道,他只去帮助那些本来就会成功的人。


姜旭:这一点我觉得很对,大家发现什么样的业务最好做,要么就帮60分的人提到80分,要么就是帮80分的人提到95分。这两个生意是最容易做的。


判官:你要知道你的这些基数里,有一些人是给你贡献纯利润的。你知道这人不行,但他愿意交钱,你收就好了。


还有一些人是给你贡献案例的,这些人你可能没法持续赚他的钱。但是通过做他,你可以去吹,说这个IP是我做的,雷军是我孵化的,周鸿祎是我孵化的,拿着这个事儿再去割第一类人。


这是做这类生意的、甚至做很多生意都是这个逻辑。像搞招商加盟的,你想想也是这个逻辑。他不停的去吹嘘去包装挣到钱的人。


实际上这些人有两个原因,一个可能是他运气好,再一个就是他本身执行力很强。没有你他也能挣到,他也能做出来。不管是开店还是做IP,他也能做出来,对吧?所以拼的是一个转化率。


销售也是这样的,从获客到最后成单,他有个漏斗层层漏。那些做培训的也是上来什么9.9块的课,然后来个线下课几千块钱。线下课上卖私董会几万块钱,层层转化,层层漏斗把人筛出来。


付费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筛选手段,从一开始的1.9块、9.9块,一直筛到客单价几万,它形成了多级的销售转化的路径。


线下的会销它有也有很强的套路。线下的这些参加过几次你就知道,带着刷卡机,招商加盟的也好,还有会销卖私董会的,都是现场刷卡。


这边一刷卡,那边台上duang一下,屏幕上有个什么特效,大礼花什么的,刺激现场这些老板,“你看有的老板已经先上船了,我们现场限时十个席位,现在只剩八个了”。搞逼单,销售技巧。


所以很多事情看明白以后,逻辑是通的。


自媒体就是我的副业


姜旭:还有一点,这是比较面向成熟的创作者。就算他不是音频,他可能是文字的。普通人的话,可能得准备的详细程度非常高。比如说那种比较偏非常具体方法论的内容,可能就是需要逐字稿。


判官:有的人习惯异步输出,有的人是异步同步都行。异步输出就是我要做大量的准备,最后我写成一篇稿子给你。


为什么有些明星,他的经纪人会允许他上综艺节目,但是不允许他开直播?开直播会拉近距离,但明星是需要(和粉丝)保持距离感。再一个就是开直播会暴露他这个人其实肚子里没货,他的即时反应不够。


而那些天天开直播的人,他天天看弹幕,在这巴拉巴拉,现场即时的反应,这个对他是很好的一个锻炼。


姜旭:像判官这种科技媒体创作者会不会也有所谓的粉丝?


判官:其实我的粉丝割不动。这就是我的内容的问题,因为我的这个自媒体是to b的。


姜旭:行业类型的内容。我觉得更多的第一是同行看,第二是这个行业的人看,其实不会产生粉丝这样的情结。


判官:对,你看我输出的都是这种所谓的逻辑、理智,较少的情绪煽动。所以筛来的人也是爱看这种内容的人,从粉丝价值上,肯定是没有价值的。


姜旭:这个业务其实没有办法做成个体户业务,因为很难赚钱。


判官:不一定很难赚钱。也许有合适的业务承载的话,至少你有这些人做基数,然后在这个基数上去生长。


当你真想做一个业务的时候,你用内容来引流,引流的同时就做转化,来做承接。最起码你给他导到私域,跟你接触当时没有发生转化的,后期想转化的难度就会加大。人第一次见面,他多少有一些新鲜感。或者他当时被你的观点打动,被你的内容打动了之后,在当时如果去督促他成单转化,是可以的。


除非你贩卖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一个高客单价,是个非标的东西。比如说你卖一个价值几千块钱的什么会员,私董会的,那你可能需要把他拉到私域,然后慢慢的养,天天的用内容刺激他,像群响,刘思毅他是这么做的。


还是那句话,我从我的量级上,很多东西我虽然没做过,但是它只是1到100的区别,并不是0到1的区别。所以很多东西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说我现在脱离一线还能做这些(自媒体内容)?我说我已经不太从产品经理的视角,而是从生意人的视角。从生意的视角,很多事的逻辑就通了,就能明白了。


当然我现在较少的去评价大企业的策略什么的,如果有,那也是从产品端。


所以我的观察并不违背我的经验,我对不懂的事也不会随便聊。有些大V没办法,他大到一定体量,什么事他都想蹭一下热点,然后就开始出现说外行话的情况了。所以有种说法:你对某一个博主一直特别认可,直到他写到你的专业,你会发现这个人在胡说。


姜旭:是这样的,其实一个专业的财经博主或者是科技博主,突然之间输出变得特别多,也很可怕。就是你的错误就有可能会多。


判官:这也是一个问题。做个人IP,你一定要参与创作。就好像自媒体的主编一定要去审稿,创始人一定要审稿。由着手底下小朋友乱来的话,炸号就一点都不冤。这个观点应该是半佛也说过。风控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现在做自媒体的环境大家都知道,风控能力很重要。


本身咱们做科技做商业还好。做财经做时政,就容易碰到这个问题。做科技通常还好,就比较宽松。


姜旭:我觉得判官老师应该在汽车领域多发发稿件。


判官:汽车领域是另一个规则,像我这种身份,我发稿件再多也不会有甲方来找我。我(写车)纯属于爱好。


因为汽车领域一个是现在大家都看视频,再一个汽车领域是这样的,你如果想进这领域,你先纳投名状,先去租或者买辆车,然后拍个评测。


如果你这个播放量还不错,甲方车厂,他的广告公司会找到你,下一次有活动你参加一下,然后出一个官方活动之类的内容。如果甲方觉得你粉丝量还可以,才有可能投商单。


汽车领域这个玩法是另一种玩法。视频制作成本本来就比写文章高,加上租车买车,所以刚才说很多年轻人,家里有钱的才能这么玩。


姜旭:所以会发现做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富人化了,这可能也是一个趋势。


判官:车这个领域,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做得进去的。很多数码媒体这波转向车媒,真正成功的也不算太多,就那么几个。


姜旭:判官老师,今天录完这两期之后,对你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之前只是觉得一个to b的科技媒体老师,具体干什么也不太清楚,今天更多看到你生意人的一面。


判官:可能公众形象里的我,只是我的一个比较次要或者说一个业余的身份。我做自媒体不是主业,也不是最专业的那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老司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