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2 09:36

“不会解压缩”的年轻人,也分不清充电口的100种区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B姬(ID:bibiji300),作者:星彡P,原文标题:《比“不会解压缩文件”更让人破防的,是分不清“华为口”的100种区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年轻人不仅不会解压缩文件,还分不清100种Type-C充电口的区别。

• 💡 作者通过庄不纯的《电子扫盲课》引发思考年轻人对电脑技术的认知水平

• 🧐 USB接口演变历程展示了科技发展对用户操作的影响

• 🤔 对习惯和经验的盲从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是这样的……前些日子,BB姬不是跟大家聊过一个“电子文盲”的话题么?


当时有一个做《植物大战僵尸》娘化MOD的UP主“庄不纯”想要分享游戏资源,结果年轻人不会解压缩文件,不断私信询问甚至谩骂,把他整破防了。


他索性开了一个《电子扫盲课》系列,从百度搜索开始,手把手教“怎么解压缩文件”“怎么下载正版Steam”,简直是宝宝式教学,猴子看了也能学会。


(BB姬也在庄不纯的B站视频里出镜了)


看完大家不禁感慨,“电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我小的时候,岁数大的人不会用;在我大的时候,岁数小的不会用”。


——没曾想,事情还有后续呢。


《电子扫盲课》才出了第二期,作者便宣布停更了。因为他发现,即便视频做得再细致,有些人还是看也不看,跑过来私信问他之前讲过的内容。



人人都能手机上网的世界,电脑却成了一门手艺活——类似话题BB姬吐槽过很多次,像什么互联网“闭关锁国”,APP间构成信息茧房,年轻人都不会磁链了,“好人一生平安”的求种子行为快要绝迹……


不过吐槽归吐槽,见得多了也没一开始那么大惊小怪了。


反过来也有点佩服,现在这帮手机设计者、手机app的产品经理也实在太内卷了,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网络科技的便利,他们简直操碎了心。


没由来地想起《三体》里的一个情节。不知道后台的读者朋友们有没有看过刘慈欣的小说?没看过也没关系,简单聊一下。


第二部《黑暗森林》里,从冬眠醒来的章北海来到了“自然选择”号飞船,他发现未来世界的飞船舱室没有任何仪表和屏幕,只是简洁空旷的球形舱。


舱壁在平时是白色的,几乎见不到任何设施,置身其中仿佛处于一个大乒乓球里。只有在需要时,设施才会出现,而且是在任何需要的位置出现。


故事里设想了一种未来世界的技术特色——去设施倾向。世界在被技术复杂化后,重新变得简洁起来,技术被深深隐藏在现实的后面。


也算是现在可以预见的大趋势吧。复杂的东西统统交给专业的人,一切都在背后搞定,普通人只需要按着自己的下意识操作就行了。


正好之前见过一个梗图,吐槽五花八门的数据接口统一后的情况,放到今天的话题还挺贴切的。


你看,以前想要连接某台设备,到处找不到匹配的数据线,都期待赶紧出现一个统一接口。而现在绝大多数电子产品都用Type-C口,结果新的麻烦来了……



比“不会解压缩包”更让人破防的,是分不清100种Type-C数据线接口。试想一下,出门在外手机没电了,找地方借个充电器给手机回血。


别看现在不管(特指安卓)旗舰机还是千元机,基本都支持上百瓦的快充技术,20多分钟就能充满电。然而一旦换上别人的非原装充电器和数据线,充电速度可能一下子就会被打回原形。更不用说,现在显示器什么的也开始用C口。


(我自己偶尔也会拿测电压电流的玩具捣鼓)


这些“貌合神离”的USB接口都是怎么来的呢?


搜一下就知道:早在1994年,英特尔和微软就倡导发起了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USB-IF",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通用串行总线的规范和规格。


在此之上,推出了适配的标准接口,就是USB接口。(80后老玩家应该见过PS2接口的有线鼠标,相比之下,USB接口的鼠标有一个优点就是支持热插拔)



你看,USB的名称可以分成两部分,比如市面上常见的全功能数据线【USB 3.2 gen2 Type-C】:


①前面2.0、3.0、3.2、3.2 gen2、4.0之类数字,代表了接口的迭代协议。


②后面Type-A、Type-C之类字母,代表了接口的物理形状。


就好比古装剧里两个人约定某种重要交易,双方选定一块玉佩,一掰为二。等到接头的时候,拿出各自的部分(对形状),如果能拼接完整就可以继续。


后面防止有人仿冒,又加了另一道保险机制,除了对玉佩形状以外,还要对暗号(对协议),比如“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这样互相认证就完美了。



可以看到,即使是USB 3.0时代,接口形状依旧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并且一直保留着一个很不人性化的设计,就是“不支持正反盲插”。


想以前我上大学时候宿舍11点熄灯,夜里爬起来给手机接充电宝,经常盲插失败。人在被窝里还不敢特别用力,生怕大力出奇迹把充电口给怼歪了。实在太尴尬了。


好在随着USB 3.1标准推出,正反可以盲插的Type-C接口终于开始一统天下。



C口真正大规模走入市场,应该是从2015年,苹果的Macbook搭载Type-C接口开始的(虽然诺基亚出的平板更早,但影响力不太行)


手机方面,国内第一个用C口的厂商是乐视。可惜乐视手机业务早就没了,而且早先它跟小米、魅族之类都是主打线上的品牌,影响力有限。


而线下门店铺货的国产手机里,当vivo OPPO还在用micro-USB口的时候,部分华为机子已经换上了Tpye-C口,所以民间习惯把C口叫“华为口”。



苹果自己的Lightning接口,早些年也算是先进充电口的代名词。不过随着USB Type-C接口的诞生,同样支持盲插,针脚更多,性能更好,直接被完爆了。


本来苹果还可以Lightning线收一波MFi税。要不是前两年欧盟施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果子机用上C口,实现一根数据线走天下。


(穿了VGA接口风格的数据线套子)


实际上跟这几年智能手机做得越薄越精致一样,数码设备的接口设计,也经历过一个变小变薄、变得更加集成的过程。总之就是越来越傻瓜化。


比如最早USB 2.0的接口引脚(接触部分)有四个,USB 3.0有9个。



而完整的USB Type-C口一共有24个引脚(24pin),上下对称各12个。


不过考虑到成本,很多便宜线材会缩减引脚,阉割部分功能。满配24pin,主流16p/12p(没有高速数据传输功能),接着是6p、4p或者2p(单纯供电)


(引脚越来越多)



USB-IF组织围绕快充制定的标准“USB PD协议”,算是目前适用最广的公共充电协议之一。两头Type-C的满配线材,理论充电最大功率已经来到240W。


另一边,国内研究私有快充技术也非常激进。


在方形口的USB 3.0 Type-A还是市面主流的时候,像华为之类国产牌子已经在专门“魔改”的数据线加持下,承载更大的电流来实现快充。


(现在也有这种USB-A/C兼容的快充头卖,主打一个省心)


过去可能有人用安卓数据线给苹果设备充电,结果充坏机器了的情况,就是魔改Type-A快充的缘故。其实只要你换个支持PD充电的C口充电器就没事了。


然后最倒反天罡的一集来了。


等现在双C口的线材普及了,安卓手机支持PD快充比较全面,至少用非原装充电也不算慢的时候……很多人延续以往经验,坚信“苹果用非原装充电器会充坏”。


经验不更新,等过时了,习惯反而会成为累赘,特别是电子产品技术迭代太快了。类似现象非常普遍。


比方说“给电脑硬盘分区”的习惯。现在很多笔记本电脑标配的一整块1TB固态硬盘,理论上是不推荐分区的,但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


早年间,但凡是稍微有点经验的游戏玩家,相信都会给硬盘分几个区。C盘装系统,D盘装软件游戏,一般两个。再多可能分个E盘金屋藏娇给老师们当爱巢。


当时电脑病毒很多,经常要进行①格式化C盘②重装系统③全盘杀毒。为了方便杀毒,随时格式化C盘,把文件数据搬到另外的分区更容易复原。


(免费的360也是那时候崛起的)


等到10年前,128G的消费级固态不再高不可攀。市面上860M、960M显卡的入门游戏笔记本基本都是128G固态硬盘+500G/1TB机械盘的配置。


128G正好一个系统盘的大小。一个电脑有两块不同的盘,这时候分区完全是物理上要分区了,为了系统体验流畅,只能把速度快的固态硬盘丢给C盘。


而现在,1TB的固态基本白菜价,病毒也少了,系统的易用性也进化了很多。笔记本电脑标配的一整块固态硬盘,理论上不推荐分区。


这么多年,电脑小白大概经历了:


①什么是分区?电脑中毒怎么办?


②软件不能放C盘!安装软件要改路径到D盘!


③C盘70G现在爆红了,文件满了怎么办?


对90%的人来说,给硬盘分几个区,和在C盘的根目录新建几个文件夹,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这种观念一时半会改不回来,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也怪不得电脑小白,本来就是Windows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件管理这个概念就不该暴露给普通用户。


至少开发人员肯定希望你到手即用,带着“恨不得猴子也能上手”的态度拼命优化,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暂时顾及不到。


大多数人也不会独立思考,思考每个行为背后代表什么,不了解每个操作的意义。也不知道,不分区和软件安装在默认路径也“可以”是正确的做法。


(现在B站很多这种“清朝老片”赛博教程,模仿古早实验演示视频风格)


这种东西几乎没有人能教,只能靠自己摸索。单纯靠开头提到的庄不纯的《电子扫盲课》还有网上的《清朝老片》,力量始终是太小了。


所以很多时候,虚心的态度和求知的欲望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动不动就啊啊啊啊啊这电脑/手机针对我,那到下辈子都弄不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B姬(ID:bibiji300),作者:星彡P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