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AI,算力密集、能耗密集,碳排放密集。那些多年来号称碳中和先锋的科技巨头,已经被整不会了。
最高调的谷歌,从2007年以来就已经宣布实现了运营碳中和,却在今年最新发布的环境报告中,宣布先摘下碳中和这顶帽子。
从2019年到2023年,谷歌的碳排放增加了48%;2023年比2022年增加了13%。微软比2020年增加了30%。亚马逊的碳排放,自从2019年增加了40%。
从环境保护组织到美国国会,已经越来越担心AI的快速发展消耗了过多的能源电力,实际上可能延缓能源转型,如为了上马更多的数据中心,投资更多的煤电和天然气发电厂,而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发展。
谷歌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是不是还配戴碳中和这顶帽子。
谷歌是非能源公司里最喜欢做新能源文章的。它早期投资风电、光伏,用人工智能进行天气和功率预测,最早推出自己研发的高效深度学习的张量处理单元芯片(TPU),拥有PUE最低的数据中心,还不时发布论文,说明它在控制碳排放领域如何领先其竞争对手,等等。
谷歌和微软,是所有科技巨头中建立最高碳中和标准的两家,前者承诺到2030年实现绝对碳中和,后者到2030年开始实现负碳排放。
所谓绝对碳中和,是指它所有的数据中心,在7X24小时内,全天候地使用绿电,而不是先使用电网的含碳电力,然后再通过购买碳汇、碳信用和绿证等抵消掉排放。
所谓负碳,是指不仅当年实现碳中和,即包括企业运营和供应链的碳中和,而且把历史上排放的碳也进行“赎罪”——通过抵消或者回收的方式。
但是,那些先排放了,然后再去抵消的做法,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抵消通过购买碳汇、碳信用和绿证来实现。所谓碳汇,是指那些能吸收和存储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生态资源,如森林和某些能存储碳的农业项目,等等。所谓碳信用,是指一种可交易的许可证或证书,代表减少或避免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它由减排项目和清洁技术而产生。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绿证,用于证明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碳汇、碳信用和绿证,被许多科技巨头和跨国公司用来实现“碳中和”和获取ESG评级的中环境得分。
但人们发现,这些先排放,后抵消的做法不太靠谱。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减少碳排放。相当于说,人类一方面在种树,一方面在排放,然后自己安慰自己说,我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都被那些树吸收了。
还有亚马逊的做法,它在过去几年,花了几十亿美元,在27个国家投资了500个光伏和风电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绿电,并没有用于亚马逊的业务,而是卖给当地的电网,用于其他的商业和社区了,亚马逊自己的碳排放量却蹭蹭地攀升。但亚马逊却说自己的业务(不包括物流配送)已经实现100%的绿电了。
实际上,许多森林项目夸大了其吸收温室气体的数量;那些出售的碳信用,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2022年,谷歌购买了碳信用抵消其300万吨运营碳排放,但它并没有披露支持这些碳信用的具体项目是什么。
它说这些项目的真实可靠性,由一堆国际组织和机构认证核实了:CAR、ACR、VCS、UNFCCC下的清洁发展机制,等等。但是,谁又能确保这些机构的可信度呢?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领域,如科技、金融、消费品、零售、交通运输等,承诺实现碳中和,并公布了路线图和时间点。但是,主要都依靠“抵销”的方式,即先排放,然后再采购碳汇、碳信用、绿证。
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企业购买碳汇、碳信用和绿证来实现碳中和表示质疑,甚至认为有些在进行“洗绿”的行为(greenwashing)。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实际减排效果有限
传统的碳信用和碳汇项目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额外的减排。许多项目可能在没有碳信用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因此并未带来额外的减排效果。
难以准确量化和验证
碳汇和碳信用项目的减排效果往往难以准确量化和长期验证,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可能导致企业忽视自身减排
购买碳信用可能成为企业逃避自身减排责任的“捷径”,使其忽视更重要的内部减排措施。
时间尺度不匹配
许多碳汇项目需要长期才能发挥作用,而企业往往需要短期内实现碳中和目标,存在时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
可能存在“双重计算”
同一个减排项目可能被多个主体重复计算,导致整体减排效果被夸大。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仅依赖碳信用无法从根本上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技术创新。
价格机制不完善
碳信用市场的价格机制尚不完善,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减排的真实成本。
监管和标准不统一
全球碳信用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标准,增加了质量和可信度的不确定性。
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某些碳汇项目(如大规模造林)可能对当地社区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无法实现深度脱碳
仅依赖碳信用难以实现电网和整个经济体系的深度脱碳。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企业应该优先考虑直接减排措施,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如“24/7清洁能源采购协议”(24/7 clean PPAs),旨在更精确地匹配可再生能源的供需,实现更深层次的电网脱碳。这些新方法可能比传统的碳信用更有效地推动实质性的减排和能源转型。
谷歌所说的“绝对碳中和”,就是指把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每小时都与绿电供应匹配起来,即24/7机制。也更加符合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的标准,只有剩余的碳排放,才进行消除和抵消。
谷歌也在减少碳汇和碳信用等抵消方式,而采取碳捕捉等技术。如谷歌今年起将从几家碳捕捉初创公司采购62500吨碳消除信用,在2024~2028年期间实现消除。但这对于谷歌高达1430万吨的排放量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在整个能源系统还没有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抵消的方式实现“碳中和”,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建立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有一批企业先从局部做起,利用现有的技术、市场和系统条件,建立起绿电管理系统,并且用AI来管理日益复杂和异构的电力市场和算力市场。
所以,科技巨头应该把脑筋真正用于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技术创新,应该加大数据中心能源管理系统的投资,如低碳灵活性技术、虚拟电网、配网和微电网技术等,在为自己的数据中心解决电力问题的同时,与能源和电网公司共同创造一个新型的电力系统。能源电力领域,将是AI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科技巨头乐意支付“绿色溢价”。这些绿色溢价,投入的并非成本,而是对未来智慧能源技术的投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